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2|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功能語法與漢語研究 (8)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0-4-7 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網
5結語:語言事實與語法規律  
  我們讀到的漢語語法研究論文裡,常看到這樣的句子:『語言事實告訴我們……』,確實,發現語言事實,從語言事實中發現語法規律,是各個學派語法學者共同的追求。
  形式學派的學者偏重於使用內省的語言材料,他們認爲內省的方式可以發現一些實際語料中永遠不會出現的具有深刻啟發意義的現象;而功能學派則相信廣闊的實際語料天地間才是發現語法實質的地方。其實,在關於大腦的自身研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前,我們也只能在它的外部,靠觀察作爲人類行爲的語言現象來一點點逼近語法實質。人們說出的自然口語是一種行爲,內省也是一種行爲,只不過前者比後者所能捕捉的事實種類更多,範圍更廣。(見MeyerandTao,2005)而且,功能語法學者所看重的『交際動因影響語法結構』的觀點是得到廣泛認同的事實,連形式學派的領袖人物Chomsky也曾經明確表示:Searle所主張的『交際的需要影響了語言結構』他完全同意(Chomsky,1975);最近,形式派學者Newmeyer在評價Chomsky對語言功能的態度時也說:『近來,最簡方案以及一系列著作中,他都提到那些移位現象――即移動規則――可能就是爲便於語言使用而存在的,既有爲了滿足分解(parsing)的需要,也有爲了信息結構的需求。因此,問題不在於語法是否有其功能動因,而在於哪裡有,有多少,以及是否在你的研究工作中把這個放在你關注的中心。』(Newmeyer,2003)
  我們在這裡強調功能語法對漢語研究的重要性,還有一層特別的意義,那就是面對漢語現狀而言的。漢語方言的分歧之大人所共知。我國實現國家的統一,推廣普通話,各個方言區的人們得到廣泛的交流,已經有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歷程。今天我們的每個漢語使用者,既未能在『普通話』意義上實現多數人語言習慣的高度一致,同時也不再能保持『方言』意義上的本地純粹性,現代漢語的使用者更多地表現出的是混雜型特徵。這個特徵在漢語裡的表現遠比其他語言顯著。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如果過於相信自我語感,相信內省的語料,難免會有偏差。現代漢語的實際表現既已糅合著複雜的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因素,那麼,面對客觀的語言材料,使用統計的方法,從而分析出語言的真實面貌,析清語言表現中分歧和統一的種種制約因素,不是更有科學性的做法麼?因此,我們相信,功能語法所倡導的區分語法現象的層次、區分不同的語體、重視語用頻率、動態地觀察語法的做法,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有廣闊的應用天地。
  【參考文獻】
  [1]畢永峨1989『也』在三個話語平面上的體現:多義性或抽象性,載戴浩一、薛鳳生(1994),79―94頁。
  [2]陳平1987描寫與解釋:論西方現代語言學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陳平(1991)1―30頁。
  [3]陳平1994試論漢語中三種句子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位原則,【中國語文】第3期,161―168頁。
  [4]陳平1991【現代語言學研究――理論、方法與事實】,重慶:重慶出版社。
  [5]戴浩一1990以認知爲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國外語言學】第4期,又見戴浩一、薛鳳生(1994),187―217頁。
  [6]戴浩一薛鳳生1994【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7]方梅宋貞花2004語體差異對使用頻率的影響――漢語對話語體關係從句的統計分析,SpecialissueofJournalofChineseLanguageandComputing,Singapore.
  [8]胡明揚1993語體和語法,【漢語學習】第2期,1―4頁。
  [9]黃居仁2004詞類歧義的本質與解釋――以大量語料庫爲本的分析研究,載石鋒、沈鍾偉編,【樂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華誕慶祝文集】,235―245頁,南開大學出版社。
  [10]姜先周2005高頻及物動詞與低頻及物動詞的及物性差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11]蔣紹愚1994【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廖秋忠1991a也談形式主義與功能主義,【國外語言學】第2期,又載廖秋忠(1992),276―282頁。
  [13]廖秋忠1991b篇章語用和句法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又載廖秋忠(1992),181―208頁。
  [14]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5]劉丹青2002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義屬性和句法屬性,【中國語文】第5期,411―422頁。
  [16]劉勛寧1988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第5期,321―330頁。
  [17]陸儉明1985關於『去+VP』和『VP+去』句式,【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又載,1993,【現代漢語句法論】,58―7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18]呂叔湘1944文言與白話,【國文雜誌】(桂林・重慶)3卷1期。又載,1983,57―76頁,【呂叔湘語文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9]呂叔湘1946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載【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又載,1984,【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445―48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20]馬希文1983關於動詞『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14頁。
  [21]屈承熹2001『及物性』及其在漢語中的增減機制,載戴昭銘、陸鏡光編,【語言學問題集刊】第1輯,113―129頁。
  [22]沈家煊2002如何處置『處置式』?――論『把』字句的主觀性,【中國語文】第5期,387―399頁。
  [23]陶紅印1994言談分析,功能主義及其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應用,載石鋒編,【海外中國語言學】,176―204頁,北京:語文出版社。
  [24]陶紅印1999試論語體分類學的語法學意義,【當代語言學】第3期,15―24頁。
  [25]陶紅印2000從『吃』看動詞論元結構的動態特性,【語言研究】第3期,21―38頁。
  [26]陶紅印2002漢語口語敘事體關係從句結構的語義和篇章屬性,【現代中國語研究】第4期,47―57頁。
  [27]陶紅印、張伯江2000無定式把字句在近、現代漢語裡的地位問題及其理論意義,【中國語文】第5期,433―446頁。
  [28]徐烈炯2002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外國語】第2期,8―14頁。
  [29]張伯江2002a『死』的論元結構和相關句式,載【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一)】,80―9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30]張伯江2002b施事角色的語用屬性,【中國語文】第6期,483―494頁。
  [31]朱德熙1961說『的』,【中國語文】第12期,1―15頁。
  [32]朱德熙1986現代書面漢語裡的虛化動詞和名動詞,載1990,【語法叢稿】,114―124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3]朱德熙1987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中國語文】第5期,321―329頁。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