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8|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全球『漢語熱』持續升溫中國智慧何處尋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9-17 13: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全球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全球『漢語熱』、『國學熱』持續升溫。據統計,【於丹論語心得】現已在海外出版17個語種的22個版本,累計銷售超過23萬冊;而中文版自2006年底上市以來,累計銷量也超過了530萬冊。足見中國傳統智慧正在煥發著迷人的魅力。然而,我們必須思考:什麼是中國傳統的智慧?中國傳統智慧中哪些是活著的?哪些是死去的?中國傳統智慧對於解決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心靈危機等有何貢獻?同時,當代中國能創造一種什麼樣的新的智慧?……這些正是武漢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彭富春【論中國的智慧】一書(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帶給我們的思想盛宴。  在人類所有的智慧形態中,中國傳統的智慧是一種獨特的智慧形態,它既不是人生的經驗(如諺語、格言、傳說、故事和民謠等),也不是神性的啟示(如基督教文明),而是自然給予的真理。彭富春指出:『儒家的聖人追求仁義道德;道家的理想是參悟天地之道;而禪宗則認爲,最高的智慧在於自我覺悟,亦即發現自性。』這是儒家、道家、禪宗智慧的核心,在中國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是中國傳統智慧中活的東西。
智慧首先是一種處世之道,即如何從自身出發去處理好人與他人的關係。孔子在【論語】中用兩個生動形象的故事告訴我們,儒家爲人處世的兩條金規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貢問孔子: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孔子回答說: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至於什麼是『恕』呢?孔子解釋道:這就是說,我所不欲的也正是他人所不欲的。
樊遲也曾畢恭畢敬地去問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回答: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孔子說:即是說,我所欲的也正是他人所欲的。
這就是儒家智慧的核心――『忠恕之道』,既包含著對人與人之間的統一性認同,又蘊含著對於差異的尊重和包容。當今世界的諸多國際爭端、社會矛盾、人際衝突,究其根源往往在於將『己所不欲』和『己所欲』強施於人,按照自己的意志隨意干涉、控制他人,也缺乏『立人』、『達人』曠達處世態度。孔子的這一處世智慧依然是解決當今國際問題和社會危機的一劑良方。
道家的智慧也有著迷人的魅力。比如,當前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自然資源正在不斷枯竭,酸雨、沙塵暴、土地沙漠化、嚴重的水土流失、氣候異常等,人類的生存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生態危機的實質就在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化,人類以自己的意願爲中心,隨意征服自然,主宰自然。而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莊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用寓言的形式給出了答案:
一天,魯國國君在郊外捉住了一隻海鳥。魯國國君非常喜愛它。就畢恭畢敬地把它供養在供奉祖先的地方,準備了牛羊肉給它吃,酒杯里斟上美酒讓它喝,演奏當時最高雅的韶樂讓它聽,每天用這樣的禮儀供奉這隻海鳥。而這隻海鳥呢?目光迷離,神色憂鬱,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這樣鬱鬱寡歡,三天就死了。莊子於是悲嘆道:這是以養人的方式養鳥,而不是以養鳥的方式養鳥――讓鳥栖息於茂密的樹林,浮游於江湖,從容啄食,放之於原野。
老莊的生態智慧讓我們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定位人在自然中的角色。生態危機的真正解決之道或許在於老莊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不要『以己養養鳥』而要『以鳥養養鳥』,讓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
同樣,禪宗也有很多深入淺出的佛教故事,值得我們今天借鑑。
當然,這僅僅是管中窺豹,中國的傳統智慧博大精深,涉及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世界等方方面面。如果我們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中國智慧的精華,彭富春的【論中國的智慧】一書無疑是值得一讀的佳作。該書在詳細地分析了中國古老智慧的本性及其形態,重新詮釋了其思想意義之後,激活了其內在的生命力,並倡導一種既非天人合一,亦非天人相爭,而是天人共生的新的中國智慧。他認爲,在天人共生的世界裡,新的智慧區分了可以實現的欲望和不可以實現的欲望,讓欲望升華,從而化欲爲情。並且,這種新的智慧引導人類調整自身與欲望的關係,實現好的欲望,扼殺壞的欲望。同時,還是一種天人相約,天人共同制定遊戲規則,並共同遵守遊戲規則。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