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9|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漢語發展史上詞序的變化及語法化(1)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8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字網
一、語法化與漢語句法研究


    本書根據孫朝奮博士在史丹福大學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史丹福大學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採用歸納―演繹―再歸納的寫作思路。第一章勾畫了本書的篇章結構,闡明了本書的研究目的。作者討論了漢語句法研究與普通語法化研究之間的關係,介紹了國內外這方面研究的最新發展以及漢語歷史分期和歷史語料的選擇問題。中國學者對漢語語法化的研究經歷了由單純描寫語法現象到在描寫的基礎上解釋語言現象出現的動因和機制的變化。本書也是對近期語法化研究發展的一個總結,作者以幾個漢字為例,用事實證明了他們從古到今的變化確實是一個語法化的過程,從語言內部找出了導致這種變化的動因和機制,繼而對語法化研究和普通語言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爭議較大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二、介詞詞組的語序變化與漢語語言結構


    第二章講述的是介詞詞組的詞序變化及其與漢語語言結構的關係。作者以【左傳】和【史記】為依據,選擇了古漢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介詞『以』,『於/於』,結果顯示,無論數量上還是頻率上,動詞前後的介詞短語比例大致相當,藉此否定了所謂的參數設定變化(parameter setting)。
『以』用法上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導致了交流上的障礙才使得它的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詞所替代。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後來被『把/將』取代,元代以後,又逐步讓位於『用/拿』;上古漢語中,『以』還可引導間接賓語,但在V1V2連動結構的類推和兩個同音異義詞『與』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種新的雙賓結構『V1 DO 與 IO』 ,這也是現代漢語中『給』的前身。


    同樣的道理,『於/於』作為上古漢語中主要放在動詞後面的介詞,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導致其變化的外部動因。其被動標記身份從六朝開始讓位於『為』『被』,因為此時,帶施事主語的動詞性複合詞V-殺與代受事主語的動詞性複合詞V-死之間的界限得以中和化(neutralization),即它們既能帶實施主語又能代受事主語,這樣就造成了謂語之前的名詞性成分角色的複雜化,施事和受事混雜不清,造成交際上的困難,這時的語言傾向於產生一種語法手段,有效標示謂語之前的施事名詞,而『被』本身的特點最適合充當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語法化為前置施事標記(agent marker)。
上古漢語中,『於/於』以及『如』『似』『比』還可以用作比較中樞詞(pivot),而現代漢語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項功能。這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環境和語義相關性(semantic similarity)的推動下,『比』與其他成分進行重新分析(reanalysis)的結果。


    經過這些變化,放在動詞之後的介詞短語逐步讓位於放在動詞之前的介詞詞組,表面上形成了這種現象[V+附加語]―[附加語+V]。事實上,介詞短語只是根據是否表示結果狀態而進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結果的附加語只能出現在謂語之後;而表示伴隨狀態的只能出現與謂語之前。由於現代漢語中介詞短語是表示動作伴隨狀態的,所以整體上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前移了,這是現代漢語影響全局的語法規律之一。介詞短語的位置變化導致了S+PP+VP範式的出現,該範式的類推作用使得聯動式的第一個動詞傾向於語法化。(石毓智,【現代漢語變化的動因和機制】2001)


    第三章主要關於『把』在現代漢語中的句法功能,把字結構的產生,以及由此帶來的與漢語語言結構的關係和語言的本質問題。首先,關於『把』在現代漢語中的功能,作者認同Hopper&Thompson的觀點,『把』是一個高度及物性的標誌。現代把字結構中,賓語NP必須特指,而且謂語動詞因體標記『了』的存在而有界化,這些都決定了『把』是高度及物性的標記。


    因為『把』字代替了上古漢語中的『以』字結構,其用法也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徵。在現代漢語中,『把』的不同用法之間的關聯不大,可視為同形異義現象。但在近代漢語中,它可作為實義動詞,可用於連動式和目的結構中,甚至作為高度及物性的標誌,語義範疇日益抽象,構成一詞多義關係。同理類推,作者由語言符號之間的關係推導出一個語言符號的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進而反映了語言的本質問題。作者從語法化過程中存在的語法臨摹現象指出,任意和象似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語言的本質,這就有力的挑戰了索緒爾一派的語言任意觀,也是對普遍語言學作出的貢獻。


    大量調查和統計表明,把字句的產生僅僅是替代了古代的以字結構,並沒有新的語序產生,況且這種句法賓語前置的比例還不到1/10,可以這樣說,200多年來,漢語的語序一直相當穩定。


    三、語法化的內部機制和外部表徵


    第四章主要論述了漢字『了』的演變歷程及其理論意義。現代漢語中,『了』主要出現在兩種句法環境中:作為句子附着成分(sentential clitic)表示完成體意義和作為後綴體標記(suffixal aspect marker)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狀況。根據之前的論述,這兩種用法具有不同的語法特徵,應屬於同形異義,但更重要的是歷史淵源不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