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1|回覆: 1

[中國方言] 海外華人使用的漢語及其方言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6-21 19: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華文史網
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疑古史觀不滿足於學科本位:顧頡剛對其〖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發表後的影響有一段話:

    一發表,竟成了轟炸中國古史的一個原子彈。連我自己也想不到竟收著了這樣巨大的成果……許多人照着傳統的想法,說我著了魔,竟敢把一座聖廟一下子一拳打成一堆泥!

  一個宣稱『在學問上只當問真不真,不當問用不用』的歷史學家,在提出其學術假說時,先是『想到這裡,不由得又激起了我的推翻偽史的壯志』,為學術外的激情所牽引,又用有些誇張的口吻力數其理論之莫大『戰果』,心情上即便是相當可以理解的,終究不是如其所說的那般冷靜、中立、公允。在學科建設成績方面要打上幾個折扣的疑古史觀,在思想革命風氣的推動、在幫助『科學』信念之權威性的樹立方面卻是要得滿分的。

  『層累地造成』的疑古史觀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在古史領域中的一個實績。問題是,『大膽的假設』並非追本溯源之論,如何才能提出有意義的假說?按胡適的看法,『大膽的假設』之前的一個環節是於不疑處有疑,這仍然未能探到根柢,如何能建立疑而不失的能力?林毓生在疑字前引出博蘭霓的『支援意識』,使假說得以免於臆測、妄斷之譏,如此,則疑字信字,何者在先呢?『小心的求證』對於呈現假說的意義也未必充分,歷史學如果專任這一指針,那就會使人文意味瘠薄,成為純技術性學科,『文史哲不分家』之史的一支,將把自己完全交到實證主義原則的支配之下。經學流變為史學所企圖保全的一種學問的統一性轉換,至此由於史學自身對實證主義的選擇而不裂自裂;哲學(思想)與文學從史學的範圍中分化出來;甚至,將它們安置在『科學』的共同信念之下也顯得十分生硬。

  但是借史學化身表現的『科學』信念必當為一切重新命名,因而,『科學的哲學』、『科學的文學』,或者說,哲學不過是『哲學史』,文學也不過是『文學史』。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使人文學無論就其精神氣質、論證方法以及著述體例方面,都只能奉史學為圭臬,史學成了本世紀中國人文學的核心學科。胡適的『中國哲學史』或『中國思想史』關注較多的是史實的一面,它的欠缺是『這部書中(【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幾乎完全沒有「哲學」的成分』;胡適的小說史工作同樣只有史實不見文學,他『對小說藝術本身興趣不大』而貿然闖入小說史領域,因而落得個『胡適的藝術鑑賞能力不高』的評語。史學越出自己的學術本位去干預其他學科的內部問題,是史學有更大抱負的一種特定表現,胡適、顧頡剛那一代人就有意追求這種表現。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學科發育,史學的這種抱負收斂了,有意以史學一門學科去承擔全部傳統學問的追求不見了,但在分科之初帶上的一種先天特性,使這種抱負常常以學術犯規的方式無意地表現出來。在有史學參與的學科爭執中,史學往往扮演着主動者的角色,而哲學與文學等往往處於被動、因應的地位。例如90年代初在【二十一世紀】雜誌上何炳棣與杜維明之間就『克己復禮為仁』展開的爭議;再如90年代學人責80年代『思想熱』病於空疏等。

  史學的有意出位與無意犯規,除開它作為現代學科受孕之時就帶上的『阿基里斯腳踵』之外,在我看來,還有另一份歷史伏筆在其中起了作用。按照文化傳播或文化更新的一般看法,從器物到政制到精神是必由的三個步驟,這個描述主要着眼於三者的不同階段性;但是,當人們把目光由器物轉到政制上的時候,有一些東西是沒有即時得到調整的,從政制轉到精神上時亦然。可以說,人們會慣性地以對待器物變革的方法對待政制變革,用對待政制甚至是用對待器物的方式對待精神問題,對思想價值做一種純技術性的關注,方法上面受制於早期經驗而不能深化。這種以為得方法便能夠執一馭萬的念頭,使得胡適、顧頡剛等人進可以遍瞻一切社會政治、思想價值等問題,退而可以守古史古文化一隅;守一隅時自計並非做純學術工作,而是在演示方法、陶冶風氣。學術疑古外衍到社會、政治層面,激盪出更極端的反傳統潮流。胡適一派的人物最終多有研究古代中國的專門家並不是那麼令人奇怪的事情,關鍵就在於『方法』。得其宜,則此『方法』可用於疑古、激進;不得其宜,則藉此『方法』又可以十分便當地自命為傳統的不二解人。
 樓主|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0-5-12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香港文匯報
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遍布海外,浪跡天涯。論及華人漂泊海外的歷史,人們往往愛用『有炊煙處有華人』或『有井水處有華人』這類誇張的詞語來形容華人在五洲四海生根落地,創基立業的情景。一些研究華人移民史的着述告訴我們,華人早在1000年前就登上了今天東南亞的一些島國,這在當年阿拉伯旅行家的著作中已有所反映。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李長傅的【中國移民史】,在這方面就有過詳盡的論述。  
  當然,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大舉移民海外的時間畢竟還是明清以後的事。海外華人到底有多少?近期在一個討論海外漢語方言研究的研討會上,張振興教授援引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幾家新聞媒體的統計數字,得出的結論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大概應是2500萬左右。所引人民日報海外版1989年3月刊登的數字是2749萬人,同年同月【人民政協報】刊出的海外華人數字也是2700萬人,而較早幾年,【參考消息】1986年12月轉載香港【華人】月刊11月號所刊【五洲華人分布簡況】一文,列出海外各地華人總數則是2200多萬。近20多年來,大量新移民離開華夏故土,包括出國留學生在內,使海外華人的數字迅速上升,據2008年新聞媒體的估計,光是美國,可能已有300多萬的華人,這個數字比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美國華人,要增加兩百萬左右。一般認為,當前海外華人的數目,比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來,大概會有500萬左右的增長,這樣一來,當前海外華人,粗略估計也該是3000萬人左右了。  
  這三千萬左右移居海外、說漢語的華人,早期老一輩大都來自中國南方各省,主要是廣東、福建和江蘇浙江等省,來自北方的為數很少。因此,我國南方的一些方言,如珠江三角洲、桂南及港、澳使用的粵方言,福建廣東沿海及台灣、海南兩個寶島使用的閩方言,閩西、粵東、贛南、台灣以至散居南方其他地區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方言,江浙等省使用的吳方言,等等,自然也就隨早年移居海外的華人被帶進了華人僑居的國家和地區了。爾後這些漢語方言在海外代代相傳,落地生根,一直活躍在華人的嘴上,成為華人中主要的社會交際工具。聚居海外的華人,往往就以不同語言(方言)作為不同社區組合的條件,同一個華人社區大都說同一種從祖國帶來的鄉音─地方方言。據2008年新聞網的統計,約3000萬海外華人所擁有的漢語方言及其分布情況大致情況是:世界五大洲都有漢語方言的社區,社區總數約在150個以上。其中人口超過100萬人以上的大都在東南亞,如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等國家。亞洲以外則只有美國擁有100萬以上的華人以漢語方言作為日常交際工具。在海外華人使用的漢語方言中,大概以粵方言和各種閩方言的人數最多,各有1000萬以上,而使用客家方言交際的也有好幾百萬。使用上述三大方言以外其他漢語方言的,一般都不會超過一百萬人。海外各種各樣的華人宗親社團,例如同鄉會館之類,一般都是以方言作為彼此溝通交往,建立鄉誼的紐帶。因而海外各種鄉親會館,也就成為漢語方言的展示廳了。方言是根,海外華人的根就從方言中顯示出來,正是這在海外華人中世世代代相傳下來的鄉音,把漂泊海外的炎黃子孫和故土的親人緊密聯在一起;也正是這飽含鄉情的鄉音,像磁鐵一樣吸引浪跡天涯的海外華人,讓他們心心相印,讓他們打內心深處感受到鄉親間休戚相關,患難與共的深厚情誼。  
  總體而言,海外華人社區中使用的『華語』(漢語),歷來都以各種漢語方言為主。近百年來國內持續不斷地推行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普通話),似乎不大能夠動搖外華人長期以來使用家鄉方言的習慣。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後,中國大陸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如火如荼的『推普』高潮,似乎也還沒能在海外華人中生成深刻的影響。近幾十年由於漢語的應用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視,聯合國又把漢語作為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漢語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致令許許多多的外國人熱衷於學習漢語,也就是學習我國全社會通用的共同語──普通話。在這一席捲全球的『漢語熱』此起彼伏的推動下,近期旨在教學漢語、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孔子學院又在世界各地越辦越多,以至時下遍布全球近九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孔子學院已有280多所,掌握漢語普通話的外國人日漸增多。一直說漢語方言的千百萬海外華人,面對所在國(地區)人民如此熱情學習漢語普通話的現實,自然也就不能無動於衷,也就紛紛跟上時代,多少學點普通話了。東南亞一些華人較為集中的國家和地區,許多原來只通行某一種或某幾種漢語方言,如今在華人也學起普通話來的情況下,已悄然改變原先只通行方言的狀態,向既通行某種方言,也通行普通過渡,使華人社區的語言生活成為『普通話+方言』的雙語應用格局了。加上海外華人都必須掌握所在國(地區)的法定語言,他們實際上也就逐步向同時運用三種語言(方言),即『所在國(地區)法定語+漢語某方言+漢語普通話』的語言生活過渡了。新加坡堪稱是典型的例子:這個華人占77%的島國,原先華人各說各的方言,打從1979年開始,新加坡政府開始在華人中大力推行華人的共同華語,也就是中國的普通話,年復一年,雷厲風行地堅持下來,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推廣,如今絕大部分新加坡的華人,都習慣了在華人之間使用共同『華語』交流,而各種漢語方言,就只保留為在家庭里和老人、長輩們交談的語言工具了。這樣一來,上了年紀的新加坡華人,只要有相當的文化程度,實際上大都同時掌握英語(工作語言)+華語(華人間使用的社會交際語)+漢語某方言(家庭及鄉親間使用的交際語),過三語並用,各司其職的語言生活了。  
  盡避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實際上既通行方言又通行普通話,但在外國人的心目中,只有普通話才是漢語的代表,標準的普通話才是外國人要作為外語來學習的中普通話言。因此,在國際社會中,漢語方言是沒有地位的,也是不受重視的。國外各級學校開設的漢語課程基本上都是以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及其書面形式──現代白話文為依據。新加坡是推行雙語教育政策的國家,華人既要學英語,又要學華語。這個華語指的自然是『華族的共同語』,就口語而言,指的也就是我們的普通話,和那裡華人擁有的形形色色的漢語方言是沾不上邊的。在這一點上,漢語方言中最具強勢的粵方言似乎有點特殊:據說在美國有的大學在把漢語作為外普通話課程開設時,學生除了可以選修標準的漢語課外,還可以選修漢語中的粵語課,也就是說,粵方言同樣被視為一門中普通話言的課程,修讀粵語課也能拿到學分。這反映出粵語是特別受到重視的漢語方言。反觀近期大陸的對外漢語教學,有的學校也應外國留學生的要求為他們開設粵語課,而香港大學的『語言中心』,更是常年不間。
    作者:詹伯慧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