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6|回覆: 1

[國學教育心得] 王財貴:讀經與德行教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4-24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載 天津在謙學堂論壇

首先,人自然有一顆求完美的心,這是人向上向善的動力,可以說是「聖性」;但這個求完美,如不善用,會變成責備的心;求全和責備,都在「理」的層次上對人生有所希求。「理」,是純粹的,是容易一下把握到的,但,理總會被要求要實現在「事」上而後止,而「事」是多樣的,有程序的,不容易一時達成的。所以,責備一不善用,就變成挑剔批評,見「事」一時不得完美如理,就起了憤世嫉俗的心;憤嫉之極,常發狠而致魯莽毀滅在所不惜;而這些責求挑剔憤恨及毀滅,本皆來自於「求完善」的「本心」,所以有人,甚至帶動大批徒黨,進行絕世浩劫,而還自以爲是「替天行道」。人間一切大罪大惡從此而出。人一時昏昧胡塗,即會由善而變爲不善,所謂「天下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矣」,不可不察。

如何善用此嚮往神聖之本心本意,而無差錯?中庸教人要有「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寬容的雅量,大學又教人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若能於此「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譬如讀經與德行兩種教育,既皆有意義,皆欲匡導人心,理應樂觀其並育並行,共扶聖業。若一時不能完全顧及,亦應以「本末」問題安排,徐徐而圖,令得兩面圓滿,方是道理。若有人以「是非」問題來看待,以至讀經與德行形同水火,必欲其「你死我活」,何其愚昧也!何其可悲也!

至於何者爲本,何者爲末?亦不是截然可判者。以人生之總體言,固當以德行爲本,而學問爲末,尤其「呫嗶咿唔記誦之學」,更是末中之末。然以人生之成長經歷看,則要求小兒「循規蹈矩」,未必合乎人情,而「呫嗶咿唔」,乃小兒之本領,幼年不讀,老來難成,所以,欲求學問,當在「幼時」以「記誦」爲本也。

又,學問有兩類,一者知識,二者智能。空有知識,而無德性者,知識反濟其奸。但有智慧者,必兼尊德性。讀經所誦者,是智慧之書,雖未必即能開啟智慧,然必增其開啟智慧之契機,則無可疑也。於讀經之時,可同時施行德行教育。不必停下讀經,專做德行也。又,因讀經而開智慧者,必然有大德,斯又有越乎「循規蹈矩」之教者矣。

又,責問教讀經的人:「你是誠實的人嗎?」,認爲誠實了,才可以教讀經。猶如責問人:「你是聖人嗎?不是聖人,還敢用聖人之道教人?」注意!這是五四時代胡適之的技倆,他說:「你懂經典嗎?不懂經典,還敢教孩子讀經,不是自欺欺人嗎?」這也是誤用了「求完備」的思考模式,讓中國人誤入歧途將近一百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這樣胡塗,這種思考法,真是可嘆!我在「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中,就曾經反問:「如果家長不懂經典,就不可以教孩子讀經,那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懂經典?」結論當然是「永遠不懂」!同理,如果一個德行不夠完美的人,就不可以教孩子德行,甚至不可以教他聖人的道理(讀經),那中國人何時會有德行?何時文化能夠復興?

我們推廣讀經,不僅是希望孩子能從經典中,得到聰明和學問,最重要的,乃在期待他立君子聖賢之志。所以實施讀經的人,必定同時注意德行教育。

但不會等待大人們都成學者聖賢了,才來教讀經,才來教德行。我們這一代是被犧牲了,我們的學問不好,德行不高,但我們的教育不能等。

我認爲教育的最高意義,不在於由聖賢教出聖賢,乃是能由匹夫匹婦即能教出聖賢。因爲教育所憑藉者,一是身教,一是言教。粗淺的看,「言教不如身教」,是不錯的。但一個普通的家長老師,有何高德之行,可以做爲「聖人之師」?所以,深入來看,應該說「身教不如言教」,如果此「言」是聖賢之言的話。

經典,即是聖賢之言,家長教師與兒童,同時讀經,皆受經典之啟發,改過遷善進德修業,將日進而不自知,此方真是「德行教育」。畢竟德行是一輩子的事,是要從內心處考察的,是不能量化的,不能只看表面的,不能以一些既定的標準來苛求,也不是當前有了一兩個合乎德行的舉止,便可視爲成功,便可保證一生無憾的。

近年來,我們希望教讀經者,同時必教德行,而期相輔相成,使天下老少漸進乎善而已。不知教德行者,何以要求讀經師生必俱爲聖人,苟一時不成聖人,便要排斥讀經,豈非求全太過,而至魯莽乎?(此頁摘自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2007年王財貴先生在上海讀經教育交流會上的答疑)

問:德行的落實和讀經要怎樣調配?

答:這種問題很早以來就出現了,尤其這兩三年來更多人疑問。自從淨空法師提倡【弟子規】(現在稱德行教育)以後,非常多的讀經老師和家長受到很大的影響,然後產生很大的疑惑,常常問這個問題。

其實這是不需要有疑惑的。爲什麼?因爲德行是本,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德行,我們應該這樣想,本來讀經就是爲了這樣。

『德行是本』又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我們要用很多的時間來學習德行,而讀經的時間就少一點?

這樣想是不對的。德行教育是不需要花時間的,它是打散在你的24小時每一分每一秒裡面的,是不需要另外花時間來做德行教育的。(鼓掌)

德行教育就像空氣;讀經呢?就像米飯。你不呼吸立刻會死;你不吃飯,就會飢餓,沒有力氣。雖然呼吸那麼重要,空氣那麼重要。我們並不很需要留下一段時間來練習呼吸,不需要的。你在24小時裡自然呼吸。所以,德行教育是在家長跟老師綿綿密密的與孩子一起生活當中,隨時的來提倡,來糾正的。

當然你也可以有一段時間來訓練,比如說訓練禮節,像剛才閔教授作揖、跪拜。這種訓練不需要花很多時間,養成習慣之後,他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

而讀經是需要花時間的,我們花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八個小時來讀經,包括中文的經典,西方的經典。用這麼多時間來讀經,當他心靜下來的時候,他的心就越定,德行就會更加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讀經以後,德行才能夠自己從內心裏面真正的開發出來。這種德行才是真實的德行,如果你用一些時間來要求他做德行,甚至講德行故事給他聽,然後教他怎麼做,有些還設計劇本,讓孩子演戲來練習,像這些都是從外在來規範,外在的規範不是真道德,自己內在的規範才是真道德。

當然,我們不能夠直接否定外在規範的教育功能。一個人,就是大人,甚至是聖人,也很難對每一件事情都從內在里反省出來,往往還要外在的規範。外在的規範與內在的體會同時做,這樣內外才能漸漸地合一。假如一個人都要從內心裏面來領會,才能夠有德行,有禮節,這樣是要求太多了。所以,我們往往用簡便的方法,從外在來學習禮節。現在的德行教育就是一種簡便的方法,是一種非常便宜的事情。

真正的德行是自己內心的領悟。外在的禮節、行儀所表現出的謙卑,是外在的規範,這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德行教育是很容易的,而經典教育,讓經典從一個人內心裏面領會出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們正在做不容易的工作。(鼓掌)如果能夠兩方面內外兼修,這是最完整的教育。

所有的讀經班和讀經私塾,一定都會做德行教育,就是【弟子規】的教育;但是,有一些提倡【弟子規】的人,他不讀經,這是不對的。我相信這也不是淨空法師原來的意思。所以,千萬不要誤會了,用三年時間每天讀【弟子規】,其他以後再說。這是浪費孩子了,(鼓掌)千萬不要浪費孩子。

還有,什麼叫德行?『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這一句話當然不可以隨便用,而作爲自己放肆的藉口。但是,爲國爲民,悲天憫人,這才是德行,跟人家鞠躬、跪拜這不是德行。(鼓掌)

我說不是德行,不是排斥之意,它只是一種生活的規矩。真正的德行是從內心裡煥發出來的與天地同在,這樣的情操,這才叫德行。

當然,有這種情操的人一定會要求自己非常的行禮如儀。現在的禮節教育都已經荒廢了,所謂禮崩樂壞。以此,我們要求一些禮節也是應該的,我們也提倡一些的儀節,甚至將來若有空閒和精力,我們要製作出一些相見禮,朋友朋友相見的禮節,師生相見的禮節等等,甚至『樂』也要出來,乃至連服裝都要出來。

現在,有人在提倡漢服,漢服不是現在說的唐裝,唐裝其實是旗人的服裝,當然旗服也很好,少數民族他們服裝也都很美,我們都很尊重。而漢服也很好,將來你可以穿各種民族的服裝,不是說你是漢人就一定要穿漢服,不穿滿服,滿人就一定穿滿服,穿漢服就代表你是第一格,千萬不要這樣想啊!像西方的衣服也相當的方便,我們也可以穿一穿。不過,如果我們讓孩子穿上漢服,在書堂裡面讀書,這個氣氛會更加的相配。

以上這些不是要求,而是你注意了這些細節,就會更加的精緻。而在創業初期,你要求得這麼精緻誰來做呢?大家會卻步不敢向前。所以,初期,我們是糊裡糊塗的推廣,大家糊裡糊塗的讀就好了,有沒有德行是無所謂的。頑皮孩子也可以讀經嘛!

這是初期,風氣剛推動時必須這樣做的,等到已經形成風氣了,你可以有所要求,而要求是有無窮無盡的。所以,我開始都是介紹一個大要,你往這方向走就是了,不管你怎麼走。

我說教讀經,甚至阿貓阿狗都可以,我不是說董老師是阿貓阿狗哦。(眾笑)爲什麼呢?因爲在一切都是荒廢的情況之下,百廢待舉,你怎麼可能要求那麼精緻呢?有能力的人去要求精緻,沒有能力的人就隨便做。

你對德行教育有很深的認識,你就多做一點別的要求,如果沒有,野孩子也可以讀書啦!讀經起來還像野孩子也沒有關係。有人就說:『你看讀經讀了這麼久,還是一個野孩子嘛,這讀經有什麼用?』千萬不要這樣想,這樣想是不對的!何況真的讀經了,他的野性也會無形之中改變,也就是說沒有要求德行教育,他的野性也會漸漸地減低。所以,我們講事情要很公平。

我常遇到這種例子:有學校老師推廣讀經,他很認真教讀經,每天都教一兩個小時,最少教半個小時,能常常聽到他們班讀經的聲音,這位老師也教得很愉快。學生進步,老師、家長也都知道,但是,這些孩子偶爾還會調皮啊!有時被別的班老師發現了。別的班老師就來譏笑他:『你看,你們不是讀經嗎?讀經不是可以增進品德嗎?你看你們班讀經兩年了,你這麼認真教,我昨天還看到你們學生打架!』這位老師非常的慚愧。『我們班的孩子還在打架,讀經讀這麼久有什麼用?』就來問我:『教授,你不是說讀經可以增進品德嗎?我們班的孩子還是那麼調皮啊,還會打架。』我說還有偷錢的呢,這位老師沒看到而已啦!『那我被別班老師批評了,我很傷心,請問怎麼辦?我要怎麼去加強德行教育?』

我說,你就這樣教下去就好了,你回去問那位譏笑你的老師,就說:『我們班學生打架,這是真的,請問你們班學生沒有打架嗎?』『打得更多,好像。』(眾笑)讀經班還打得比較少一點。所以你不要緊張,說我們要做德行教育,不允許有一個孩子打架,不可以這樣子的!這不是人生,人生不是這樣子的,這是假的人生。真實的人生是大大方方,孩子調皮就調皮嘛。但是,我們儘量改善,你要求一點一滴都做到這麼規規矩矩,這是假的。(鼓掌)

以我所知,這些意思,是近幾年老法師常表示的,社會上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有子所謂「君子務本」,老法師念茲在茲,從「根」從「本」上教人,一代大德之見識與心量,自是不凡。

然,所謂「根」,所謂「本」,有兩層意思。論語第二章「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歟」句下,朱子注云:「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爲仁以孝弟爲本,論性,則以仁爲孝弟之本。或問:『孝弟爲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則有個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嘗有孝弟來?」

一個字,有多層意思,一般人是常弄不清楚的。朱子此注,明白地分出了「本」的兩層意思,可以說一個是自「體」上說的本,一個是自「用」上說的本。而「體」又是「用」的本,用是體的「末」。故,若從體上說「本」,這個本,是本中之本。以仁和孝弟二者來說,仁是「本」是「體」,孝弟是「末」是「用」,乃至一切生活規範,如感應篇、十善業,都是「末用」。但另一方面,若從「用」一面說,一切「本體」的實踐,都要落實,而落實,必從小處開始,所謂「倫常日用」,從小處做起,日漸擴充日漸提升。如果沒有「末用」,即不能實現「本體」的真義。故「孝弟」是「行仁」的「本」,這個「本」,是「開始」是「初階」的意思,不是「內在根據」的意思,也不可以說是「最重要」「最根源」的。朱子表示得很清楚了。

深山老道 發表於 2011-5-12 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哉言乎!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