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二十四史] 宋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三‧志第九十六  仪卫一 殿庭立仗
綦天下之贵,一人而已。是故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文谓之仪,武谓之卫。一以明制度 ,示等威;一以慎出入,周官旅贲,远危疑也。书载弁戈、冕刘、虎贲、车辂,王出入 ,执盾以夹王车。朝仪之制,固已粲然。降及秦、汉,始有周庐、陛戟、卤簿、金根、 大驾、法驾千乘万骑之盛。历代因之,虽或损益,然不过为尊大而已。宋初,因唐、五 代之旧,讲究修葺,尤为详备。其殿庭之仪,则有黄麾大仗、黄麾半仗、黄麾角仗、黄 麾细仗。凡正旦、冬至及五月一日大朝会,大庆、册、受贺、受朝,则设大仗;月朔视 朝,则设半仗;外国使来,则设角仗;发册授宝,则设细仗。其卤簿之等有四:一曰大 驾,郊祀大飨用之;二曰法驾,方泽、明堂、宗庙、籍田用之;三曰小驾,朝陵、封祀 、奏谢用之;四曰黄麾仗,亲征、省方还京用之。南渡之后,务为简省。此其大较也。 若夫临时增损,用置不同,则有国史、会要、礼书具在。今取所载。撮其凡为仪卫志。
殿庭立仗,本充庭之制。唐礼,殿庭、屯门,皆列诸卫黄麾大仗。宋兴,太祖增创错绣 诸旗并幡氅等,著于通礼,正、至、五月一日,御正殿则陈之。青龙、白虎旗各一,分 左右;五岳旗五在左,五星旗五在右;五方龙旗二十五在左,五方凤旗二十五在右;红 门神旗二十八,分左右;朱雀、真武旗各一,分左右;皂纛十二,分左右。(以上金吾 。)天一、太一旗各一,分左右;摄提旗二,分左右;五辰旗五,北斗旗一,分左右; (木、火、北斗在左,金、水、土在右。)二十八宿各一,(角宿至壁宿在左,奎宿至 轸宿在右。)风伯、雨师旗各一,分左右;白泽、驯象、仙鹿、玉兔、驯犀、金鹦鹉、 瑞麦、孔雀、野马、犛牛旗各二,分左右;日月合璧旗一,在左;五星连珠旗一,在右 ;雷公、电母旗各一,分左右;军公旗六,分左右;黄鹿、飞麟、兕、驺牙、白狼、苍 乌、辟邪、网子、貔旗各二,分左右;信幡二十二,分左右;传教、告止幡各十二,分 左右;黄麾二,分左右。(以上兵部。)日旗、月旗各一,分左右;君王万岁旗一在左 ;天下太平旗一,在右;狮子旗二,分左右;金鸾、金凤旗各一,分左右;五方龙旗各 一。(青、赤在左,黄、白、黑在右。以上龙墀。)龙君、虎君旗各五,分左右;赤豹 、黄罴旗各五,分左右;小黄龙旗一,在左;天马旗一,在右;吏兵、力士旗各五,分 左右;天王旗四,分左右;太岁旗十二,分左右;天马旗六,分左右;排栏旗六十,分 左右;左右幡氅各五行,行七十五;大黄龙旗二,分左右;大神旗六,分左右。(以上 六军。)
神宗元丰二年,详定所言:‘正旦御殿,合用黄麾仗。案唐开元礼,冬至朝会及皇太子 受册、加元服,册命诸王大臣,朝宴外国,亦皆用之。故事,皇帝受群臣上尊号,诸卫 各率其属,勒所部屯门、殿庭列仗卫。今独修正旦仪注,而余皆未及。欲乞冬会等仪, 悉加详定。’诏从之。又言:‘御殿仪仗,有黄麾幡三而无黄麾。请制大麾一,注旄于 干首,以取夏制;黄色,以取汉制;用十二幅,以取唐制;用一旒,以取今龙墀旗之制 。建于当御厢之前,以为表识。其当御厢之后,则建黄麾幡二。’上谓蔡确等曰:‘黄 麾制度,终有可疑。今凿而为植于大庭,夷夏共瞻,或致博闻多识者讥议,非善,宜姑 阙之。’乃止。三年,详定所言:‘昨定朝会图,于大庆殿横街北止陈大辇、逍遥、平 辇,而舆未陈也。当大辇之南,增腰舆一,小舆一。古者扇翣,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 故于文从“羽”。唐开元改为孔雀,凡大朝会,陈一百五十有六,分居左右。国朝复雉 尾之名,而四面略为羽毛之形,中绣双孔雀,又有双盘龙扇,皆无所本。’遂改制偏扇 、团方扇为三等,绣雉。凡朝会,平辇、逍遥并陈于东西龙墀上。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
黄麾大仗五千二十五人。仗首左右厢各二部,绛引幡十。(执各一人。)第一部,左右 领军卫大将军各一员,第二部,左右领军卫折冲,掌鼓一人,帅兵官一十人。次执仪刀 部十二行,每行持各十人:(后部并仗同。)第一行,黄鸡四角氅;(凡氅,皆持以龙 头竿。)第二,仪锽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乌戟;第五,绯凤六角氅; 第六,细弓矢;第七,白鹅四角氅;第八,朱縢络盾刀;第九,皂鹅六角氅;第十,细 弓矢;第十一,槊;第十二,绿縢络盾刀。揭鼓二,掌鼓二人。(后部同。)以上排列 左右厢。第一部各于军员之南,居次厢第一部稍前。第二部于第一部之后,并相向。
次厢左右各三部:第一,左右屯卫;第二,左右武卫,并大将军;第三,左右卫将军: 各一员。第一,果毅;第二、第三,折冲:各一员。于仗首左右厢第一部之南,相向。 持黄麾幡二人,在当御厢前分立。当御厢左右各一部,左右卫果毅各一人,于玉辂之前 分左右,并北向。次后厢左右各三部:第一,左右骁卫将军;第二,左右领军卫折冲; 第三,左右领军卫果毅:各一员。第一部,分于当御厢之左右差后;第二部,左在金辂 之后西偏,右在象辂之后东偏;第三部,左在革辂之后西偏,右在木辂之后东偏,并北 向。
次左右厢各三部:第一,左右武卫将军;第二,左右屯卫将军;第三,左右领军卫折冲 :各一员。各在网子、鹖鸡、貔旗之前,东西相向。左右厢各步甲十二队:第一队,左 右卫果毅;第二,左右卫,第四,左右骁卫,第六,左右武卫,第八,左右屯卫,第十 、第十二,左右领军卫,并折冲;第三,左右骁卫,第五,左右武卫,第七,左右屯卫 ,第九、第十一,左右领军卫,并果毅:各一员。每队旗一,貔、鹖鸡、仙鹿、金鹦鹉 、瑞麦、孔雀、野马、犛牛、甘露、网子。(内第十二队旗同第一队。)刀盾、弓矢相 间,分十二队,每队三十人,五重。第一至第六队,在仗首第二部北;第七至第十二队 ,在仗首第二部南,东西相向。
后部各十二队:第一、第二,左右卫;第五至第七,左右武卫;第十至第十二,左右领 军卫:并折冲。第三、第四,左右骁卫;第八、第九,左右屯卫:并果毅。每队旗二, 角、赤熊、兕、太平、驯犀、鵔鸃、騼驺、驺牙、苍乌、白狼、龙马、金牛。次弩五人 为一列,弓矢十人为二重,槊二十人为四重。以上在大庆殿门外,第一至第四队在前, 第五至第八队在后,第九至第十二队又在后,东西相向。
真武队:金吾折冲都尉一员,仙童、真武、螣蛇、神龟旗各一,执各一人。犦槊二人, 弩五人为一列,弓矢二十人为四重,槊二十五人为五重。以上在大庆门外中道,北向排 列。
陈孔雀扇四十于帘外。(执各一人。)陈辇舆于龙墀。大辇在东部,押、执、擎人二百 二十有二人;腰舆在南,一十有七人;小舆又在南,二十有五人,皆西向。平辇在西, 逍遥在南,共三十七人,皆东向。设伞,扇于沙墀:方伞二,分左右;(执伞将校四人 。)团龙扇四,分左右;(执扇都将四人。)方雉扇一百,分伞、扇之后,为五行。( 执扇长行一百人。)押当职掌二人,各立团龙扇之北。金吾引驾官二人,分立团扇之南 。
德殿入阁之制,唯殿中省细仗,与两省供奉官班于庭。太宗淳化三年,增黄麾仗二百五 十人。神宗熙宁三年,修阁门仪制宋敏求言:‘本朝惟入阁乃御文德殿视朝。今既不用 入阁仪,即文德殿遂阙视朝之礼。乞下两制及太常礼院,约唐御宣政殿制裁定,以备朔 望正衙视朝之礼。’诏学士院详定。学士韩维等上其仪:朔前一日,有司供张于文德殿 庭。东面,左金吾引驾官一人,四色官二人,各带仪刀。被金甲天武官一人,判殿中省 一人,排列官一人。扇二,方伞一。金吾仗碧襕十二,各执仪刀。兵部仪仗排列职掌一 人,押队员僚二人。黄麾幡一,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八,龙头竿、戟各五十。西面 ,右金吾引驾官以下,皆如东面。天武官东西总百人。门外立仗:其东,青龙旗一,五 岳旗五,五龙旗十;其西,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御马,东西皆五匹,每匹 人员二人,御龙官四人。设御幄于殿后阁。其日,左右金吾将军常服押本卫仗,殿中省 官押细仗,东西对列,俟皇帝受朝、降坐、放仗,乃退。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文德殿视朝之制:
黄麾半仗,共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殿内仗首,左右厢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人,在金 吾仗南,东西相向。绛引幡十,(执各一人。)分部之南北,为五重。当御厢左右部同 ,左部在帅兵官东,右部在帅兵官西,各为十重。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员,居部之中 。(次厢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掌鼓一人,次大将军后。(次厢左右第一部并 当御厢左右部,次果毅,次厢左右第二、第三部,次折冲,次后厢左右部,次将军。) 帅兵官十人,分部之南北,为五重,北在绛引幡之南,南在绛引幡之北。次厢左右第一 、第二、第三部在部之南北,当御厢、次后厢左部在黄氅东,右部在氅西。
执仪刀部十行,行十人,每色两行,为五重。(次厢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当御 厢、次后厢左右部,每色一行,为十重。左部以东为首,右部以西为首,并次帅兵官。 )第一行,龙头竿黄鸡四角氅;(凡氅皆持以龙头竿。)第二,仪锽五色幡;第三,青 孔雀五角氅;第四,乌戟;第五,绯凤六角氅;第六,细弓矢;第七,白鹅四角氅;第 八,朱縢络盾刀;第九,阜鹅六角氅;第十,槊。揭鼓二,掌揭鼓二人。(分立绯氅、 乌戟后当中,次厢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当御厢、次后厢并一在仪锽、青氅间, 一在弓矢、白氅间,与后行齐。)次厢左右各三部,每部一百一十五人,次左右厢仗首 之南,东西相向。第一部,左右屯卫大将军及果毅各一员。第二部,左右武卫大将军, 第三部,左右卫将军各一员,折冲各一员。黄麾幡二,分立当御左右厢前中间,北向。 当御厢左右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人,在殿门内中道,分东西,并北向。(次后厢左 右部同。大庆殿列于乐架之南。)左右卫果毅各一员。(左在部西,右在部东。次后左 右厢将军准此。)次后厢左右各一部,每部一百一十四人,次当御厢南,左右骁卫将军 各一员。左右厢各步军六队,(第一队,每队三十三人,第二至第六队,每队各二十七 人。)分东西,在仗队后。第一,左右卫;第三,左右武卫;第五,左右领军卫:并果 毅,各一员。第二,左右骁卫;第四,左右屯卫;第六,左右领军卫:并折冲,各一员 。每队旗二,貔、金鹦鹉、瑞麦、犛牛、甘露、鹖鸡。(执各一人。)刀盾、弓矢相间 ,人数行列同前。左右厢步军,殿门外左右厢后部各六队,每队三十八人,在部下亲从 后,东西相向。第一队,左右卫;第三,左右武卫;第五,左右领军卫:并折冲,各一 员,第二,左右骁卫;第四、第六,左右屯卫:并果毅,各一员。角、太平、驯犀、驺 牙、白狼、苍乌等旗各二,弩五人,为一列,弓矢十人,为二重,槊二十人,为四重。
真武队五十七人,在端礼门内中道,北向。(大庆殿于殿门外。)前有金吾折冲都尉一 员,仙童、真武、螣蛇、神龟等旗各一,犦槊二人,弩五人为一列,弓矢二十人为四重 ,槊二十五人为五重。排列仗队职掌六人,分立仗队之间,殿内四人,殿外二人。
殿中省尚辇陈扇二十于帘外,执扇殿侍二十人。陈腰舆、小舆于东、西朵殿,腰舆在东 ,小舆在西,人员、都将各一人,辇官共四十人。陈伞、扇于殿下,方伞二,团龙扇四 ,并分左右夹伞。(执扇各一人,将校或节级。)方雉扇六十,作三重,在伞、扇之后 。辇官长行各一人,金吾左右将军各一员,在伞、扇之南,稍前。四色官四人,二人立 于将军之南,与伞、扇一列。宣敕放仗二人,在引驾官南。执仪刀引驾官二人,在亲从 官后。长行二十四人,在四色官之南。排列官二人,在长行之南。次金甲天武官二人, 在长行南。以上并分东西相向立。设旗于殿门之外,青龙旗一在左,五岳神旗各一次之 ,五方色龙旗各一次之,五方色龙旗各一又次之。白虎旗一在右,五星神旗各一次之, 五方色凤旗各一次之,五方色凤旗各一又次之。
诏颁行之。(大庆殿册命诸王、大臣,黄麾仗准文德殿视朝。)
政和中,大祀飨立仗:大黄龙负图旗一,执○二百人,陈于阙庭赤龙旗南少西大黄龙旗 之北。宣和冬祀,陈于大内前。大黄龙旗一,执○六十人,陈于逐顿宫门外宣德门,次 大黄龙负图旗之南。宣和,此旗下又有日、月、五星连珠、北斗、招摇、苍龙、白虎、 朱雀、玄武、君王万岁、狮子、金鸾、金凤、五方龙、天下太平等旗,凡二十一。正、 至受朝同。龙墀旗陈于殿庭;太庙,在西櫺星门外路南,次赤龙旗少北;青城,在泰禋 门外,(夏祭大礼在明禋门外。)赤龙旗之南。(宗祀祫飨大礼,不设大黄龙负图旗、 大黄龙旗。)大神旗六,执○各九十人,宣德门、泰禋门并陈于大黄龙旗之南,东西相 望;大庙陈于西櫺星门外,大黄龙旗之西少南,视赤龙旗为列,南北相望。龙墀旗执○ 各十二人,左右有日、月旗各一。次君王万岁旗一,宣德门、泰禋门,在路东;太庙, 在门外路南。次狮子旗二,左右有金鸾、金凤旗各一。次五方龙旗各一:青、黄、赤龙 旗,宣德、泰禋门在东,太庙在南;黑、白龙旗,宣德、泰禋门在西,太庙在北。次天 下太平旗一,宣德、泰禋门,在路西;太庙,在路北。以上旗皆在车驾前发仗内。执○ 人并锦帽、五色絁绣宝相花衫、铁臂韝、革带。
政和中,辽使朝紫宸殿,用黄麾角仗,共一千五十六人。殿内黄麾幡二,次四色官之南 ,分左右。仗首左右厢各一部,每部一百四十人,在朵殿下稍南。绛引幡十,分部之南 北,各为五重。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员,在部中稍南。(次厢左右第一、第二部同。 )掌鼓一人,次大将军后。(次厢左右第一部次果毅,第二部次折冲。)帅兵官十人, 分部之南北,(北在绛引幡之南,南在绛引幡之北。次厢左右第一、第二部在部之南北 。)各为五重。执仪刀部九行,每行持各十人。第一,龙头竿黄鸡四角氅;(皆持以龙 头竿。)第二,仪锽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乌戟;第五,绯凤六角氅; 第六,细弓矢;第七,白鹅四角氅;第八,槊;第九,阜鹅六角氅。掌揭鼓一人,在绯 氅、乌戟之后。(次厢左右第一、第二部同。)次厢左右各二部,每部一百五人,次左 右厢仗首之南。第一部,左右屯卫大将军、果毅各一员;第二,左右武卫大将军、折冲 各一员。掌鼓以下至掌揭鼓人数,并同仗首。殿外左右厢各步甲三队,每队三十三人。 第一,左右卫,第三,左右武卫,并果毅;第二,左右骁卫、折冲:并各一员。貔、金 鹦鹉、瑞麦旗各二,以次分在三队。刀盾三十人,为五重。(内第二队弓矢。)左右厢 后部各三队,(第一队每队三十八人,第二队每队三十三人。)第一,左右卫,第三, 左右武卫,并折冲;第二,左右骁卫、果毅。角、太平、驯犀旗各二,以次分在三队。 弩五人,为一列,弓矢十人,为二重,(第二、第三队为一列。)槊二十人,为四重。 排列仗队职掌二人,次厢第二部之南,分左右。以上殿内外仗队,东西相向排列。
殿中省尚辇陈舆、辇于东西朵殿,平辇在东,西向;逍遥辇在西,东向。设伞、扇于殿 下,方伞二,分左右;团龙扇四,分左右,夹方伞。方雉扇二十四,分左右,各二重, 在伞、扇之后。金吾四色官一人。
政和中,文德殿发册,用黄麾细仗,共一千四百二人。设日旗、君王万岁旗、狮子旗、 金鸾旗、青龙旗、赤龙旗各一,在殿东阶之东,以西为上;月旗、天下太平旗、狮子旗 、金凤旗、白龙旗、黑龙旗各一,在殿西阶之西,以东为上;(每旗执扯四人。)俱北 向立。押当职掌二人,分左右立于日、月旗南。次方伞二,团龙扇四,夹方伞。次金吾 上将军二人,将军四人,引驾官四人。次金甲二人。次四色官六人,内二人执笏,余执 金铜仪刀。次碧襕二十四人,内执金铜仪刀左右各六人,在北。次都押衙二人,立于碧 襕之南,少退。次皂纛旗一十二,(每旗执扯五人。)左右金吾仗司员僚各一人押纛, 立于旗南。次青龙旗一在东,白虎旗一在西,(每旗执扯六人。)员僚二人押旗,在旗 之北。以上并分左右,东西向。次五方龙旗在东,五方凤旗在西,各二十五。每五旗相 间,各依方色排列。次五岳神旗五在东,五星神旗五在西,各依方位排列。每旗执扯三 人。次朱雀旗一在东,真武旗一在西。(每旗执扯六人。)以上并北向。员僚二人押旗 ,在旗之南,分左右。次红门旗二十八,分左右。(每旗执扯二人。)次寅、卯、辰、 巳、午、未旗六,在东;申、酉、戌、亥、子、丑旗六,在西。天王旗四,分左右,夹 辰旗。次龙君、赤豹、吏兵旗各五,每旗各为一列在东,每列掩尾天马旗一,以次在东 。次虎君、黄熊、力士旗各五,每旗各为一列在西,每列掩尾天马旗一,以次在西。( 每旗执扯三人。)员僚六人押仗,各分立旗前。次员僚四人押旗,分左右,东西为一列 。(每列一员。)左厢第一队,鹖鸡、白泽、玉马、貔旗、四渎旗各一,为一列;(下 至第九队旗行列准此。)第二队,角、亢、氐、房、心宿旗各一;第三队,虚、危、室 、壁、奎宿旗各一;第四队,参、井、鬼、柳宿、𫘝𫘨旗各一;第五队,三角兽、黄鹿 、苣文、驯象、飞麟旗各一;第六队,辟邪、玉兔、吉利、仙鹿、祥云旗各一;第七队 ,花凤、飞黄、野马、金鹦鹉、瑞麦旗各一;第八队,孔雀、兕、甘露、网子、角旗各 一,并各为一列;第九队,犛牛旗一,设于孔雀旗后。右厢第一队,同左厢第一;第二 队,尾、箕、斗、牛、女宿旗各一;第三队,娄、胃、昴、毕、觜宿旗各一;第四队, 星、张、翼、轸、𫘝𫘨旗各一;第五至第八队,并同左厢第五至第八;第九队,驺牙旗 、苍乌旗各二,相间为一列。(每旗执扯三人。)俱北向。员僚二人,押黄麾立于龙凤 旗之北。左右厢五色龙凤旗之东西,各设黄麾幡二。次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五,次 绛麾幡二,次绛引幡五。员僚五人,押黄麾立于龙凤旗北少东。排阑旗三十,自黄麾幡 东西排列,以次于南,(每旗执扯三人。)俱北向。镫杖、哥舒各三十,于殿东西两厢 排列。镫杖起北,哥舒间之,俱东西相向。左右厢执白柯枪各七十五人,东西相向。又 于驺牙旗南设大黄龙旗一,在殿门里少西,执扯二十人。小黄龙旗一,在大黄龙旗后少 西,执扯三人。次大神旗六,分左右。卫尉寺押当仪仗职掌四人,排仗通直官二人,大 将二人,节级二人,检察六人,左右金吾仗司押当职掌、排列官各一人。凡大朝会仪卫 ,有司皆依令式陈设。
初,宋制,有黄麾大仗、半仗、角仗、细仗。南渡后,仪仗尤简,惟造黄麾半仗、角仗 、细仗,而大仗不设。中兴大朝会,四朝惟一讲,绍兴十五年正月朔旦是也。然止以大 仗三分减一,用三千三百五十人。自是正旦、冬至俱免大朝贺,以为定例焉。
黄麾半仗者,大庆殿正旦受朝、两宫上册宝之所设也,用二千四百一十五人。其内仪仗 官兵等一千八百三人,兵部职掌五人,统制官二人,皆帕头、公裳、腰带、靴、笏。金 吾司碧襕三十二人,帕头、碧襕衫、铜革带,执仪刀。将官二人,帕头、绯抹额、紫绣 罗袍、背螣蛇、铜革带,执仪刀。旁头一十人,素帽、紫䌷衫、缬衫、黄勒帛,执铜仗 子。金铜甲二人,兜鍪、甲衫、锦臂衣,执金铜钺斧。绛引幡十,告止幡、传教幡、信 幡各二,执幡人皆武弁、绯宝相花衫、勒帛。黄麾幡二,执幡人武弁、黄宝相花衫、铜 革带。小行旗三百人,素帽、五色抹额、绯宝相花衫、勒帛。五色小氅三百人,仪锽四 十人,皆缬帽,五色宝相花衫、勒帛。金节一十二人,武弁、青宝相花衫、铜革带。殳 叉三十人,素帽、五色宝相花衫、勒帛。绿槊二百一十人,素帽、绯宝相花衫、勒帛。 乌戟二百一十人,缬帽、绯宝相花衫、勒帛。白柯枪六十人,素帽子、银褐宝相花衫、 勒帛。仪弓二百七十人,缬帽、青宝相花衫、勒帛。仪弩六十人,平巾帻、绯宝相花衫 、勒帛。铜仗子二十人,素帽、紫䌷衫、黄勒帛。仪刀百八十四人,平巾帻、绯宝相花 衫。内大旗下六百一十二人,大旗三十四,龙旗一十,凤旗一十,五星旗、五岳旗各五 ,青龙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各一,每旗扶拽一十七人,搭材一名,武弁、五色 宝相花衫、勒帛。其外殿中舆辇、伞扇百三十三人,逍遥、平辇各一,每辇人员八人, 帽子、宜男缬罗单衫、涂金银柘枝腰带。辇官二十七人,帕头、白狮子缬罗单衫、涂金 银海捷腰带、紫罗里夹三襜。中道伞扇六十六,辇官七十人,素方伞四十四人,弓脚帕 头、碧襕衫、涂金铜革带、乌皮履。绣紫方伞六、花团扇十二、十八人,雉扇二十二人 ,准备四人,皆武弁、绯宝相花袍、铜革带。凤扇二十二人,黄抹额、黄宝相花袍、黄 勒帛。编排仪仗职掌五人,立殿下伞扇后,乌皮介帻、绯罗宽衫、白罗大带。
其黄麾小半仗者,大庆殿册皇太子及穆清殿皇后受册之所设也,用一千四百九十九人。 其内仪仗官兵等八百八十七人,兵部职掌十二人,金吾司碧襕三十人,绛引幡二、告止 幡一、传教幡一、信幡一、用十五人,黄麾幡一、三人。小行旗百八十人,五色小氅子 百八十人,金节十二人,仪锽、斧二十三人,绿槊七十五人,乌戟七十五人,白柯枪八 十一人,仪弓六十三人,仪弩四十五人,铜仗子一十人,仪刀六十七人。统制官、将官 、牵头、金铜甲,皆与前半仗同。内大旗下六百一十二人,殿中舆辇、伞扇百三十二人 ,皆同前半仗。
其黄麾角仗者,大庆殿冬至受朝、紫宸殿即位、两宫贺节庆寿、紫宸殿受金使朝之所设 也,用一千五十六人。内金吾司放仗官二人,统制官一人,摄大将军六人,旁头五人, 黄麾幡一,三人,绛引幡八,二十四人,金节十二人,仪弓七十人,仪弩五十人,仪刀 七十人,仪锽、斧一十三人,白柯枪三十人,绿槊七十人,乌戟七十人,小行旗三百人 ,五色小氅三百人,铜仗子三十人。
其黄麾细仗者,大庆殿、文德殿发册及进国史之所设也。东都用一千四百二人,中兴后 或用百人至五百人,随事增损。而其执仗有四,小行旗、五色小氅、仪刀、铜仗子;其 服色有四,缬帽子、素帽子、平巾帻、武弁冠,五色宝相花衫、勒帛。
大朝会之外,有日参、四参、六参、朔参、望参。朔参,用釐务、不釐务通直郎已上。 望参,用釐务通直郎已上。宣制、非时庆贺以望参官,余以朔参官。四参官,谓宰执, 侍从,武臣正任,文臣卿监、员郎、监察御史已上。四参遇雨则改日参。在京宫观奉朝 请者赴六参。高宗移跸临安,殿无南廊,遇雨雪,则日参官于南阁内起居。宰执、使相 立檐下;侍从、两省、台谏官以下立南阁内;卿监、郎官、武功大夫以下立东西廊。绍 兴十二年十月,有司请行正、至朝贺礼,及讲求祖宗故实常朝、视朝、正衙、便殿之仪 。乃讨论朔日文德殿视朝,紫宸殿日参、望参,垂拱殿日参、四参,假日崇政殿坐,圣 节垂拱、紫宸殿上寿之制。请先御正殿视朝。十一月,礼部侍郎王赏言:‘正、至及大 庆贺受朝,系御大庆殿,与文德、紫宸、垂拱殿礼制不同。月朔视朝,则御文德殿,谓 之前殿正衙,设黄麾半仗。其余紫宸、垂拱皆系别殿,不设仪仗。今大庆殿朝会,礼文 繁多,欲先举行文德殿视朝之制。’时行宫止一殿,乃更作祟政、垂拱二殿。御史台请 以射殿为崇政殿,朔望权置帐门以为紫宸殿,宣赦书、德音、麻制以为文德殿,群臣拜 表、听御札批答权作文殿德东上阁门。其垂拱殿四参,于殿门外设位版。十三年,始视 朝于文德殿,设黄麾半仗二千四百十五人。六月,紫宸殿望参,设黄麾角仗一千五十六 人。自是,后殿坐及射殿引呈公事,以日景已高,依旧制设卫士、青凉伞十。淳熙十四 年,诏引呈射殿公事,殿门外排立御马,如后殿之仪。
大朝会仪,旧制,垂拱殿设帘,殿上驻辇,候起居称贺班绝,乘辇,枢密、知阁门官、 枢密都副承旨、诸房副都承旨前导,管军引驾至大庆殿后幄降辇,入次更衣。绍兴十五 年正月朔旦,以二殿经途与东都异,乃以常御殿为垂拱殿,免驻辇,设帘帷,设椅子, 称贺毕,过大庆殿后幄。前期,仪鸾司设御榻于大庆殿中,南向,设东西房于御榻左右 稍北,设东西阁于殿后左右,殿上前楹施帘,设香案于殿下。太常展宫架乐于殿庭横街 之南。其日,御辇院陈舆辇、伞扇于殿下,东西相向。兵部陈五辂于皇城南门外,俱北 向。骐骥院列御马于殿门外,东西相向。兵部帅属设黄麾仗三千三百五十人于殿门内外 。以殿狭,辇出房,不鸣鞭。
淳熙十六年正旦,行称贺礼,比政和五礼月朔视朝仪。皇帝御大庆殿,服靴袍,即御坐 ,皇太子、文武百僚常服称贺,而设黄麾半仗二千四百十五人。及冬至朝贺,设黄麾角 仗一千五十六人。著为令。而大朝会仪。自绍兴十五年以后不设。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四‧志第九十七  仪卫二 宫中导从 行幸仪卫 太上皇仪卫 后妃仪卫
宫中导从之制,唐已前无闻焉。五代汉乾祐中,始置主辇十六人,捧足一人,掌扇四人 ,持踏床一人,并服文绫袍、银叶弓脚帕头。尚宫一人,宝省一人,高鬓、紫衣。书省 二人,紫衣、弓脚帕头。新妇二人,高鬟、青袍。大将二人,紫衣、弓脚帕头。童子执 红丝拂二人,高鬟髻、青衣。执犀盘二人,带鬅头、黄衫。执翟尾二人,带鬅头、黄衫 。鸡冠二人,紫衣,分执金灌器、唾壶。女冠二人,紫衣,执香炉、香盘。分左右以次 奉引。
太宗太平兴国初,增主辇二十四人,改服高脚帕头;辇头一人,衣紫绣袍,持金涂银仗 以督领之。奉珍珠、七宝、翠毛华树二人,衣绯袍;奉金宝山二人,衣绿绣袍;奉龙脑 合二人,衣绯销金袍,并高脚帕头。执拂翟四人,鬅头、衣黄绣袍。旧衣绫袍、紫衣者 ,悉易以销金及绣。复增司薄一人,内省一人,司仪一人,司给一人,皆分左右前导, 凡一十七行。每正、至御殿,祀郊庙,步辇出入至长春殿用之。其乘辇,则屈右足、垂 左足而凭几,盖唐制也。真宗时,加四面内官周卫。大中祥符三年,内出绘图以示宰相 。
行幸仪卫。宋初,三驾皆以待礼事。车驾近出,止用常从以行。其旧仪,殿前司随驾马 队,凡诸班直内,殿前指挥使全班祗应:左班七十六人,二十四人在驾前左边引驾,五 十二人作两队随驾;右班七十七人,二十四人在驾前右边引驾,五十三人在驾后作两队 随驾,二十七人第一队,二十六人第二队。内殿直五十四人,散员六十四人,散指挥六 十四人,散都头五十四人,散祗候五十四人,金枪五十四人,茶酒班祗应殿侍百五十七 人,东第二班长入祗候殿侍十八人,驾后动乐三十一人,马队弩手分东西八十五人,招 箭班三十五人,散直百七人,钧容直三百二十人,御龙直百四十二人,御龙骨朵子直二 百二十人,并全班祗应。御龙弓箭直百三十三人,御龙弩直百三十三人,宽衣天武指挥 二百一十六人。(各有都虞候、指挥使、员僚。)若随驾不使马队,即减内殿直、散员 、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等直,仍减东西班马队驽手八十五人,余并同上。
凡皇城司随驾人数:崇政殿祗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二人,执擎骨朵,充禁卫;崇政 殿门外快行、祗候、亲从第四指挥五十四人;车驾导从、两壁随行亲从亲事官共九十六 人,并于驾前先行,行幸所到之处,充行宫司把门、洒扫祗应。(各有正副都头、节级 、十将。)
尚书兵部供黄麾仗内法物:罕毕各一。五色绣氅子并龙头竿挂,第一,青绣孔雀氅;第 二,绯绣凤氅;第三,青绣孔雀氅;第四,皂绣鹅氅;第五,白绣鹅氅;第六,黄绣鸡 氅。又六军仪仗司供仪仗法物,内狮子旗四口,充门旗二口,各一人执,分左右;二口 各十人执扯,分左右,扯人执弓箭。又左金吾引驾仗供牙门旗十四口,十口开五门,每 门二口,每口一人执二人夹,计三十人,并骑,夹人执弓箭。监门校尉二十人,每门四 人,并带仪刀,骑。二口系前步甲第七队前,二口系前部黄麾第一队前,二口系后部黄 麾第一队前,二口系后步甲第一队前,二口系后步甲第七队前。四口开二门,每门二口 ,每口一人执二人夹,计十二人,并骑。监门校尉六人,并带仪刀,骑。二口系兵部班 剑仪刀队后,二口系真武队前。又右金吾引驾仗供牙门旗十四口,制同左仗。
仁宗康定元年,参知政事宋庠言:‘车驾行幸,非郊庙大礼具陈卤薄外,其常日导从, 惟前有驾头,后拥伞扇而已,殊无礼典所载公卿奉引之盛。其侍从及百司官属,下至厮 役,皆杂行道中。步辇之后,但以亲事官百余人执楇以殿,谓之禁卫。诸班劲骑,颇与 乘舆相远;士庶观者,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喧呼不禁。所过旗亭市楼,垂帘外蔽 ,士民冯高下瞰,莫为严惮。逻司街使,恬不呵止。威令弛阙,玩习为常。非所谓旄头 先驱,清道后行之慎也。且自黄帝以神功盛德,犹假师兵营卫,则防微御变,古今一体 。案汉魏以降,有大驾、小驾之仪。至唐又分殿中诸卫、黄麾等仗,名数次序,各有施 设。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銮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仪卫寡薄, 颇同藩镇。此皆制度放佚,惮作改作之咎。宜委一二博学近臣,讨绎前代仪注及卤薄令 ,以乘舆常时出入之仪,比之三驾诸仗,酌取其中,稍增仪物,具严法禁,以示尊极, 以防未然。革去因循,其在今日。’诏太常礼院与两制详定,参以旧仪,别加新制。
两制同礼官议,略准小驾制度,添清道马、罕毕、旗氅等物。别为常行禁卫仪,加清道 马百匹,并带器械,分五行,行二十人。(请下殿前司,于诸班内差。)罕毕各一,分 左右,并骑。牙门旗前后各四,分左右,并骑。绯绣凤氅二十四,分左右,并骑。(以 上请下殿前司,于诸班内差充。)雉扇十二,分左右。(请于亲从官内差充。)以上新 添百六十二人。凡天武官旧二百一十六人,空行,今添执哥舒,为一重。亲从官旧百四 十五人,今添百五十五人,通为三百人,为一重。殿前指挥使旧四十八人,今添百五十 二人,通为二百人,或于近上诸班相兼差充,并骑,为一重。以上因旧人数添。(旧四 百九人,新添三百七人,共七百一十六人。)
凡驾前殿前指挥使、亲从官为二重,左右相对,各开二门,约二丈,每门并差人员二人 押当。第一门与通事舍人相对,第二门与阁门使相对。每有臣僚迎驾起居,并令中道候 起居毕,于左右门出。其诸色人止令于牙门旗前道傍起居,不得便入禁卫中。(每门外 重,令殿前指挥使执旗二面以表门,用转光错彩旗,通上计五重,皆掩后团转。)凡百 司祗应人于禁卫内无执掌者,及随驾臣僚除合将入禁卫随从人数外,余并令于殿前指挥 使行外左右前后行。凡前牙门旗以后,后牙门旗以前,属禁卫中,不得辄入。凡中书、 枢密院臣僚,并于从内第三重宽衣天武内行马;其余随驾文武臣僚,并在从内第四重殿 前指挥使内,分左右依官位行马。
凡车驾经历去处,若有楼阁,并不得垂帘障蔽,及止绝士庶不许临高瞰下,止于街两傍 立观,即不得夹路喧呼驰走。(前牙门以前,后牙门以后,不在此限。)凡车驾未出皇 城门,宣德、左右掖、东华、拱宸门及已至所幸处,即自有门禁,不用牙门旗约束。凡 车驾已在道,前牙门旗虽行,后牙门旗未行,除止绝闲杂行人外,其随驾臣僚官司人等 ,并依常例,次第赴合随从及行马去处。凡前牙门旗在清道马后约十步已来,后牙门旗 在驾后殿前指挥使之后。凡街巷宽阔处,仪卫并依新图排列。如遇窄狭街巷,禁卫止用 亲从官二重,御龙直二重,雉扇随辇。其殿前指挥使、天武官,并权分于驾前后随行。 后至宽阔处,乘舆徐行,仪仗依旧排列。或驾幸园苑、宫观、寺院并臣僚宅,即清道马 、仪仗、殿前指挥使、天武官更不入,惟于外排立。其随驾臣僚及诸司人,自依常例随 从,候驾行,依次排列。或臣僚宅在巷内,前去不通人行处,其仪仗、殿前指挥使等, 各于巷口排立,止绝行人,余并如故。时详定阅习既毕,或言新制严密,虑违犯者众, 因不果行。
嘉祐六年,先是,幸睦亲宅,抱驾头内臣坠马,坏驾头。太常礼院、阁门及整肃禁卫所 请自今车驾出,以阁门祗候并内臣各二员,分驾头左右扇筤后编拦,仍以皇城司亲从官 二十人随之。
哲宗绍圣二年,诏:车驾行幸仪卫,驾后东西班殿侍马两队,拨充驾前编拦,分两壁行 于前引行门之前,随身器械,各别给银骨朵一。驾后马队、殿前指挥使马,以百人分四 队。不足,据人数均差,仍别差人员六人。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 并增作一百四人,分四队,内人员各四人。金枪班添一队,作七十八人,内人员三人。 弩手班添两队,充填拨过东西班殿侍马两队。禁卫御龙直、弓箭直、弩直、长行,仍各 添给银骨朵。禁卫外,添差编拦天武人员、长行共二百人,拣选有行止旧人充,出入止 于宣德门外,至行在所,即止于行宫门外。
南渡后,乘舆出入,初未有仪。高宗将迎韦太后于郊,因制常行仪仗,用黄麾仗二千二 百六十五人。孝宗朝德寿宫,减一千人,用殿前司六百二十九人,皇城在内巡检司三百 九十一人,崇政殿四百四十九人,凡一千四百六十九人。四孟诣景灵宫,用殿前司八百 七十五人,皇城在内巡检司五百二十八人,崇政殿五百二十一人,凡一千九百二十四人 。九年正月,诏:驾出御后殿坐,宰执、百官、仪卫等赴后殿,起居殿上;登辇,出 后殿门,驾回,入祥曦殿门。
太上皇仪卫。隆兴元年,孝宗嗣位,诏有司讨论德寿宫舆辇仪卫。先是,绍兴三十二年 六月,诏:‘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伞扇,鸣鞭。宰执退 朝,仍赴德寿宫起居。如遇行幸,令禁卫所随以祗应。’两奉上皇旨,却而不受,故复 有是诏。寻有司上言:‘汉之未央,唐之兴庆,其车辇仪卫不载。今父尧子舜,事亲典 礼,凡往古来今所未备者,当以义起,极其尊崇,为万世法。’遂定宰执、百官诣德寿 宫起居,则禁卫所依后殿坐仪排列,禁卫二百九十七人祗应。行幸,则禁卫所差行门、 禁卫诸班直、天武亲从官及伞扇、鸣鞭、烛罩等合五百人,随行扈从。前引七十人:内 行宫殿前崇政殿亲从一十人,都下亲从二十人,快行亲从二十人,殿前指挥使二十人。 中道六十人:编排禁卫行子一十人,执从物御龙直三十人,执伞扇天武一十人,崇政殿 亲从拦前一十人。禁卫围子四重四百人:第一,崇政殿亲从一百人;第二,御龙直、骨 朵直、弓箭直三十人,东西班七十人;第三,执烛罩都下亲从一百人;第四,内殿直一 十人,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银枪班各一十人,后从殿前指挥使二十 人。
皇太后仪卫。自乾兴元年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侍卫始盛。用礼仪院奏,制皇太后 所乘舆,名之曰‘大安辇’。天圣元年,有司言:‘皇太后车驾出,合设护卫:御龙直 都虞候一人,都头二人,副都头一人,十将、长行五十人;骨朵子直都虞候一人,都头 二人,副都头二人,十将、长行八十人;弓箭直指挥使一人,都头二人,副都头二人, 十将、长行五十人;弩直指挥使一人,都头二人,副都头二人,十将、长行五十人。殿 前指挥使两班:左班都虞候一人,都知一人,行门三人,长行二十人,带器械;右班指 挥使一人,都知一人,行门三人,长行二十人,带器械。皇城司禁卫二百人,宽衣天武 二百人,供御辇官六十二人,宽衣天武百人。余诸司祗应、鸣鞭、侍卫,如乘舆之仪。 ’诏依。
嘉祐八年,英宗即位,太常礼院言:‘准诏再详定皇太后出入仪卫:御龙直都头二人, 长行二十五人;骨朵子直都头二人,长行四十人;弓箭直都头二人,长行二十五人;弩 直都头二人,长行二十五人。殿前指挥使两班,各都知一人,行门各二人,长行各一十 人,带器械。皇城司禁卫一百人,宽衣天武一百五十人,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入内 都知、御药院官各一员,内东门司使臣二员。御辇院短镫、教骏、拢马亲事官,入内院 子,诸司并入内内侍省祗应内品,入数不定。’诏依。
治平元年,诏皇太后出入唯不鸣鞭,他仪卫如章献明肃故事。四年,神宗嗣位,诏太皇 太后仪范已定,皇太后合设仪卫:御龙直、骨朵子直差都虞候、都头、副都头各一人, 十将、长行各共三十人;弓箭直、弩直差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各一人,十将、长行各 共二十人。皇城司亲从官一百人,执骨朵宽衣天武官百五十人,充围子行宫司人员共一 百人,入内院子五十人,充围子皇城司亲事官八十人。打灯笼、短镫马、拢马亲从官, 金铜车、棕车随车子祗应人,擎担子供御辇官,执擎从物等供御、次供御并下都辇直等 ,人数不定。都知一员,御药院使臣二员,内东门司使臣二员,内酒坊、御厨、法酒库 、仪鸾司、乳酪院、翰林司、翰林院、车子院、御膳素厨、化成殿果子库,并从。遇出 新城门,添差带器械内臣。
哲宗即位,元祐元年,诏太皇太后出入仪卫,并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其不可考者,则 依慈圣光献皇后之例。既而又诏:太皇太后出入仪卫,添御龙骨朵子直三十六人,御龙 弓箭直四十五人,御龙弩直四十五人,皇城司禁卫五十人,马队三百五十人,东西班、 茶酒班殿侍共一百人,快行增至二十人。军头引见司监官二员,并将带承局、等子,依 随驾例祗应;钧容直并动乐殿侍,则候开乐取旨。
仁、英、哲之世,太后临朝垂帘,仪从亦不崇侈,止曰仪卫,无卤薄名也。南渡后尤简 ,其车以舆不以辇,余惟伞、扇而已。绍兴奉迎太母,极意备礼,然犹曰太后天性朴素 ,不敢过饰仪从。器物惟涂金,舆前用黄罗伞扇二,绯黄绣雉扇六,红黄绯金拂扇二, 黄罗暖扇二。朝谒景灵宫、太庙,则用禁卫诸班直、天武亲从五百人。其前引、中道、 围子,同上皇仪卫而差省焉。
皇太妃出入仪卫。哲宗绍圣元年,三省、枢密院言:‘增崇皇太妃出入仪卫:龙凤扇二 十,侍从官入内省都知或押班一员,内侍省都知或押班一员,皇城司、御药院、内东门 司各一员,带御器械内侍八员,引喝内侍一员。殿前指挥使三十二人,内人员二人,御 龙直三十三人,骨朵子直三十三人,弓箭直二十三人,弩直二十三人,天武官一百五十 四人,皇城司禁卫一百人,入内院子五十人,行宫司一百人,辇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 御四十九人,下都五十八人,烛笼七十,诸司御燎子、茶床、快行亲从四人。’礼部太 常寺又言:‘元祐三年,诏皇太妃伞用红黄罗。参议得皇太后出入兼用红黄,今皇太妃 若亦用黄,则非差降之意。伏请红黄兼用,从皇太后出入,则止用红。’
徽宗崇宁元年,臣僚言:‘元符皇后,先帝皇后也,其典礼宜极褒崇。’于是约圣瑞皇 太妃之制,出入由宣德正门,增龙凤扇二十,御龙直十二人,御龙骨朵子直十七人,御 龙弓箭直十二人,御龙弩直二十二人,殿前指挥十三人,皇城司禁卫二十人,快行亲从 官四人,执烛、皇城司亲从官、金铜车并棕车,随时定数供须。行幸药架一坐,勾当官 、吏人二员,封题一员,药童三人,抬檠药架辇官十一人,秤、库子亲事官,量差人数 祗应。从之。
二年,臣僚又言:‘元符皇后,元符末尝预定策之勋,以承神宗、哲宗之志。’礼部太 常寺奏:‘典礼,准圣瑞皇太妃例,侍从官入内内侍省都知或押班一员,皇城、御药、 内东门司官各一员,御辇院轮官随从,诸司御燎子、茶床、带御器械内侍十人,引喝内 侍一人。舆用龙凤,伞红黄兼用。出入由宣德东门,今欲出入由宣德正门。龙凤扇二十 柄,今添作三十柄。辇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御四十九人,都下五十八人。御龙直三十 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御龙骨朵子直三十三人,今添作五十人。御龙弓箭直三十三人 ,今添作四十五人。御龙弩直二十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殿前指挥三十二人,今添作 四十五人。内臣二人。皇城司一百人禁卫,今添作一百二十人。天武官一百五十四人, 行宫司一百人,入内院子五十人。快行亲从官四人,今添作八人。执烛、皇城司亲从官 、金铜车并棕车,随时内中批出合要数供须。行幸药架一坐,勾当官一员,吏人二员, 封题一员,药童三人,抬檠药架辇官十一人,秤、库子亲事官,量差人数祗应。’从之 。
皇后仪卫,惟东都政和礼有卤簿,他无卤簿之名,惟曰仪卫而已。中兴后,皇太后既尚 简素,后尤简焉。出入朝谒宫庙,用应奉御辇官一员,人吏三人。供应六十三人:内人 员十五人,头帽、紫罗四○单衫、金涂银柘枝腰带;肩擎辇官四十八人,帕头、绯罗单 衫、金涂海捷腰带、紫罗表夹三襜、绯罗看带。次供应十四人:内人员一人,服同上, 惟海捷带;辇官一十三人,服同肩擎官,惟行狮带。都下五十四人:内人员一人,帽服 同前;辇官五十三人,服同上,辇宫惟云鹤带。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九十八  仪卫三 国初卤簿
国初卤簿。太祖建隆四年,将郊祀,大礼使范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同详定 大驾卤簿之制,惟得唐长兴南郊卤簿字图,校以令文,颇有阔略违戾者。礼仪使陶谷建 议:‘金吾及诸卫将军导驾及押仗,旧服紫衣,请依开元礼各服本色绣袍。金吾以辟邪 ,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雕虎,威卫以赤豹,武卫以瑞鹰,领军卫以白泽,监门卫以师 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为文。旧,执仗军士悉衣五色画衣,随人数给之,无有 准式,请以五行相生之色为次,黑衣先之,青衣次之,赤、黄、白又次之。大驾五辂, 各有副车,近代浸废,请依令文增造。又案明宗旧图,导驾三引而仪仗法物人数多,周 太祖卤簿六引而人数少,请准令文用六引,其卤簿各依本品以给。’从之。旧清游队有 甲骑具装,亡其制度,谷以其所记造之。又作大辇,皆率意定其制。谷又取天文大角、 摄提列星之象,作摄提旗及北斗旗、二十八宿旗、十二辰旗、龙墀十三旗、五方神旗、 五方凤旗、四渎旗。时有贡黄鹦鹉、白兔,及驯象自来,又作金鹦鹉、玉兔、驯象旗。 太祖又诏别造大黄龙负图旗一,大神旗六,日旗一,月旗一,君王万岁旗一,天下太平 旗一,师子旗二,金鸾旗一,金凤旗一,五龙旗五,凡二十一旗,皆有架,南郊用之。 大黄龙负图旗陈于明德门前,余二十旗悉立于宿顿宫前,遇朝会册礼,亦皆陈于殿庭。 凡马步仪仗,共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悉用禁军。大将军、将军以军主、都虞候摄事 ,中郎将、都尉以指挥使、副指挥使摄事,校尉、主帅以军使、副兵马使、都头、副都 头、十将摄事。
乾德三年,蜀平,命左拾遗孙逢吉收蜀法物,其不中度者悉毁之。是岁,太祖亲阅卤簿 。四年,始令改画衣为绣衣,至开宝三年而成,谓之‘绣衣卤簿’。其后郊祀皆用之。 军卫羽仪,自是浸甚。每大祀,命大礼、礼仪、仪仗、卤簿、桥道顿递五使,卤簿使专 掌定字图排列,仪仗使纠督之,大礼及余使同按阅,致斋日巡仗。又命殿前大校管勾捧 日、奉宸队,侍卫大校勾当仪仗兵队,捧日、天武厢主四人,编排捧日、奉宸队及执仗 人,内诸司使、副使三员同押仪仗,别二员编排导引官。六年,诏节度使已下,除在京 巡检及押仪仗外,并令服袴褶衣导引。
太宗至道中,令有司以绢画为图,图凡三幅,中幅车辂、六引及导驾官,外两幅仪卫, 其警场青城,又别为图,图成,以藏秘阁。凡仗内自行事官、排列职掌并捧日、奉宸、 散手天武外,步骑一万九千一百九十八人,此极盛也。
真宗咸平五年,诏南郊仪仗引驾官,不得多带从人。宰臣,亲王,枢密、宣徽使,参知 政事,枢密副使,三司使,各四人。尚书,节度使,翰林学士、侍读、侍讲学士,各三 人。给事,谏议,知制诰,大卿监,金吾大将军,枢密都承旨、副承旨,客省阁门使、 副使,诸司使、副使至内殿崇班,各二人。少卿监,诸行郎中已下,阁门祗候已下,各 一人。又诏南郊引驾官,中书、枢密院一行在东,亲王一行在西,余依官次。大中祥符 元年,改小驾为鸾驾。
自太祖易绣衣卤簿后,太宗、真宗皆增益之。仁宗即位,仪典多袭前世,宋绶定卤簿, 为图记十卷上之,诏以付秘阁。凡大驾,用二万六十一人,大率乙太仆寺主车辂,殿中 省主舆辇、伞扇、御马,金吾主纛、槊、十六骑、引驾细仗、牙门,六军主枪仗,尚书 兵部主六引诸队、大角、五牛旗,门下省主宝案,司天台主钟漏,太常主鼓吹,朝服法 物库出旗器、名物、衣冠、幰盖,军器库出箙、弩、矢,内弓箭库出戎装、杂仗。凡六 引导驾、太仆卿、千牛将军、殿中侍御史、司天监少府监僚佐局官、乘黄令、大将军、 金吾上将军、将军、六统军,皆以京朝官内诸司使、副使以下摄事。仗内用禁军诸班直 :捧日、天武、拱圣、神勇、宣武、骁骑、武胜、宁朔、虎翼兵。大将军、将军以军主 、都虞候摄。中郎将、郎将、都尉以指挥使、副指挥使摄。校尉、主帅、旅帅、队正以 军使、副兵马使、都头、副都头、十将摄。余法驾、鸾驾、黄麾仗,则递减其数。
景祐五年,贾昌朝言仪卫三事:
一曰南郊卤簿,车驾出宫诣郊庙日,执球杖供奉官,于导驾官前分列迎引,至于斋宫。 夫球杖非古,盖唐世尚之,以资玩乐。其执之者皆亵服,锦绣珠玉,过于侈丽,既不足 以昭文物,又不可以备军容。常时豫游,或宜施用。方今夙夜斋戒,亲奉大祀,端冕颙 昂,鼓吹不作,而乃陈戏赏之具,参簪绅之列,导迎法驾,入于祠宫。稽诸典仪,未为 允称。况导驾官两省员数悉备,何烦更有此色供奉官,谓宜彻去球杖,俟礼毕还宫,鼓 吹振作,即复使就列。
二曰大驾卤簿,有羊车前列。臣案羊车本汉、晋之代,乘于后宫。隋大业中,增金宝之 饰,驾以小驷,驭以传童,自是以来,遂为法从。唐制兼有辇车、副车之名,国朝因循 ,尚未改革。窃以郊祭天地,庙见祖宗,车服所陈,动必由礼。至于四望、耕根之属, 兼包历代,皆或有因,岂容后宫所乘,参陪五辂。欲望大驾不用羊车,所冀肃恭,稽合 典礼。
三曰南郊大驾卤簿,仪卫甚众,有司虽依典礼,名物次第,兵杖数目,预先分布,及五 使量行案阅。其如被差执掌吏员兵伍,素不闲习,行列先后,多失次序;所持名物,亦 或差互。押当官但以行事为名,从便趋进,失其处守。窃谓三载亲郊,国之大事,旁陈 象物,仰法乾行,四方之人,观礼于是,宜详制度,以示光华。请大驾卤簿前后仗卫次 第,于致斋前命仪仗、卤簿使令有司执簿籍率押当官暨诸卫、诸省执仗士卒将领者,自 殿门至郊庙分列之处,详视先后及器仗名品,无令差忒。诏礼仪使宋绶与太常礼院同详 定以奏。绶奏:‘卤簿内有诸司供奉,盖资备物,以奉乘舆。今昌朝言宿斋之时,不可 陈玩乐之具。请郊祀前一日,应供奉官等令宿幕次,俟皇帝行礼毕降坛,导至青城,由 青城前导归大内。后汉刘熙释名曰:“骡车、羊车,各以所驾名之也。”隋礼仪志曰: “汉氏或以人牵,或驾果下马。”此乃汉代已有,晋武偶取乘于后宫,非特为掖庭制也 。况历代载于舆服志,自唐至今,著之礼令,宜且仍旧。其卤簿仪仗,遇南郊前,五使 预阅素备,愿依昌朝所奏,下仪仗、卤簿使加点阅,使之齐肃。’
皇祐二年,将享明堂,卤簿使奏:‘法驾减大驾三分之一,而兵部亡字图故本,且文牍 散逸,虽粗有名数,较之礼令,未有以裁其中。’诏礼官与兵部加考正,为图以奏。及 上图,法驾卤簿用万有一千八十八人。嘉祐二年祫享,用礼仪使奏:‘南郊仗,金吾上 将军、六统军、左右千牛,皆服紫绣戎服,珂珮,骑而前;节度使亦衣袴褶导驾,如旧 例。’是月,礼官奏:‘南郊还,在礼当乘金辂,而或诏乘大辇,宜著于令,常以大辇 从。’六年,幸睦亲宅,内侍抱驾头堕马,驾头坏。御史中丞韩绛奏请严仪卫,事下阁 门、太常礼院议。遂合奏:‘车驾出,请以阁门祗候及内侍各二员,扶驾头左右,次扇 筤,又以皇城亲从兵二十人从其后。’
神宗熙宁七年,诏太常看详兵部大驾卤簿字图,遂奏言:‘制器尚象,有其数者,必有 其义。后世车驾仪仗,多杂秦、汉制度,当革其尤者。周礼·仆:“凡师,共革车,各以 其萃。”萃,副车也。诸辂之副,宜次正辂。羊车,前代宫中所乘;五牛旗,盖古之五 时副车也,以木牛载旗,用人舆之,失其本制:宜除去。’从之。
元丰元年,详定所言:‘大驾舆辇、仗卫仪物,兼取历代所用,其间情文讹舛甚众。或 规摹苟简而因循已久;或事出一时而不足为法。’诏令更定。于是请去二十八宿、五星 、摄提旗所绘人形,及龙、虎、仙童、大神、金鹦鹉、黄鹦鹉、网子、螣蛇、神龟等旗 。旧制,亲祠南郊,皇帝自大次至版位,内侍二人执翟羽前导,号曰‘拂翟’。拂翟不 出礼典,乃汉乾祐中宫中导从之物,不宜用诸郊庙。诏可。
又礼文所言:
近制,金辂不以金饰诸末,像辂不以象饰诸末,革辂不鞔,木辂不漆,请改饰四辂。太 常则绘三辰,加升龙、降龙,大旗则绘交龙、大赤鸟隼、大白熊虎、大麾龟蛇而去其云 龙,使之应礼。又古者,五辂皆载旗,谓之‘道德之车。’考工记车戟崇于殳,酋矛崇 于戟,各四赤,戟矛皆插车骑,谓之‘兵车’。战国尚武,故增插四戟,谓之‘闟戟’ 。则知德车、武车,固异用矣。汉卤簿,前驱有凤凰闟戟,犹未施于五辂。江左以来, 五辂乃加棨戟于车之右,韬以黼绣之衣。后周司辂,左建旗,右建闟戟,闟戟方六尺, 而被之以黼,皆戾于古。请去五辂闟戟,以应‘道德’之称,而建太常于车后之中央, 升辂则由左。
又按周礼:‘大驭,掌驭玉辂以祀。’则祀乘玉辂也。斋仆掌驭金辂,斋右充金辂之右 ,则斋乘金辂也。斋祀之车,异用而不相因。国朝亲祠太庙,致斋文德殿,翌日即进玉 辂,非制。请进金辂,俟太庙祠毕,翌日,御玉辂诣郊。
又周礼戎右职曰:‘会同,充革车。’仪礼曰:‘贰车毕乘。’礼记曰:‘乘君之乘车 ,不敢旷左,左必式。’盖古者后车余辂,不敢旷空,必使人乘之,所以别旷左之嫌也 。自秦兼九国车服,西汉因之,大驾属车八十一乘。后汉志云:‘尚书、御史所载。’ 扬雄曰:‘鸱夷国器,托于属车。’则是汉之属车,非独载人,又以载物,亦仪礼所谓 ‘毕乘’之义也。国朝卤簿,车十二乘,虚设于法驾之后,实近旷左之嫌。请令尚书、 御史乘之,或以载乘舆服御。
又言:‘法驾之行,必有共舆者,盖以承清问。周官有太仆、斋仆、道仆,所以御车, 至参乘,则其礼益重。故道德之车则有斋右、道右,武车则有戎右,皆以士大夫为之。 国朝之制,乘舆有太仆而无参乘,请增近臣一员,立车右。’
其后,诏增制五辂及参乘,玉辂建太常,金辂建大旗,像辂建大赤,革辂建大白,木辂 建大麾。诸辂之副,各次正辂,仍存闟戟焉。时大驾卤簿,仗下官一百四十六员,执仗 、押引从军员、职掌诸军诸司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人。初,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号‘ 显庆辂’。神宗更制新玉辂,六年正月,御大庆殿受朝,先夕陈诸庭,夜半彻幕屋,压 焉。自是竟乘旧辂。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太常寺状具南郊仪仗,人兵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五人。政和四年,礼 制局言:‘卤簿六引仪仗,信幡承以双龙,大角黑漆画龙,紫绣龙袋,长鸣、次鸣、大 小横吹、五色衣幡、绯掌画交龙。按乐令,三品以上绯掌画蹲豹。盖唯乘舆器用,并饰 以龙。今六引内系群臣卤簿,而旗物通画交龙,非便,合厘正。’七年,兵部尚书蒋猷 请令有司取天圣卤簿图记,更加考正可否而因革之。诏如其请。宣和元年,蔡攸被旨改 修,凡人物器服,尽从古制,饰以丹采,三十有三卷。
高宗初至南京,孟太后以乘舆服御及御辇仪仗来进。建炎初,诏东京所属起发祭器、法 服、仪仗赴行在所。十一月,帝郊于扬州,仪仗用一千三百五十五人。仓卒渡江,皆为 金兵所焚。绍兴十二年,有司言:‘天子起居,当备法驾,况太母回銮,将奉郊迎。’ 遂令工部尚书莫将等检会本朝文德、大庆殿旧仪,下太常定,用二千二百六十五人,于 是始备黄麾仗,庆、册、亲飨皆用焉。是年冬,玉辂成。
明年,郊,准国初大驾之数,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内旧用锦袄子者以缬缯代,用铜 革带者以勒帛代。而指挥使、都头仍旧用锦帽子、锦臂袖者,以方胜练鹊罗代;用絁者 以䌷代。禁卫班直服色,用锦绣、金银、真珠、北珠者七百八十人,以头帽、银带、缬 罗衫代。旗物用绣者,以错采代;车路院香镫案、衣褥、睥睨,御辇院华盖、曲盖及仗 内幢角等袋用绣者,以生色代。殿前司仗内金枪、银枪、旗干,易以漆饰;而拂扇、坐 褥以珠饰者去之。帝曰:‘事天贵质,若惟事华丽,非初意矣。’十月,卤簿器物及金 象革木四辂、大安辇皆成。太常又奏,前后六引鼓吹八百八十四人,旧制骑。今路狭拥 遏,欲止令步导。从之。十六年,始增捧日、奉宸队,合一万五千五十人。卤簿之制备 矣。三十一年九月,行明堂礼,仪物视郊祀省三之一,用一万一千五人。
孝宗隆兴二年正月,以卤簿劳民,乃令有司条具其可省者。次年郊祀,止用六千八百八 十九人,盖减绍兴二十八年人数之半也。乾道六年之郊,虽仍备五辂、大安辇、六象, 而人数则如旧焉。自后,终宋之世,虽微有因革,大抵皆如乾道六年之制。若明堂,则 四辂、大安辇皆省,止用三千三百十九人。故事,祀前二日诣景灵宫,皆备大驾仪仗、 乘辂。中兴后,以行都与东都不同,前二日止乘辇。次日,自太庙诣青城,始登辂,设 卤簿。自绍兴十三年始也。车驾遇雨,玉辂施障,从驾臣僚赐雨具,中道遇晴则撤。郊 坛遇雨,则就青城放御仗,逍遥子还宫,导驾官免步导。
大驾卤簿。像六,中道,分左右。次六引,中道。第一,开封令;第二,开封牧;(驾 从余州县出者,所在刺史、县令导驾,准此。)第三,太常卿;第四,司徒;第五,御 史大夫;第六,兵部尚书。(以上各用本品卤簿。)次纛十二。(每纛一人持,一人托 ,四人扯,骑二人押。)次犦槊骑八,(押衙四人骑引。)左右金吾上将军四人,将军 四人,大将军各一人,折冲都尉一人。(大将军、都尉并夹以犦槊二,每槊一人执,二 人夹,纛槊皆中道。)
次清游队。左右道。白泽旗二,(一人执,二人引,二人夹,左右金吾折冲都尉各一人 领。)弩八,弓箭三十二,槊四十。次左右金吾十六骑,(左右道,主帅各一人分领。 )弩八,弓箭十二,槊十二。次夹道佽飞,骑。(左右金吾果毅都尉各二人分领。)虞 候佽飞四十八人,铁甲佽飞二十四人。
次前队殳仗。(左右道。)左右领军卫将军各一人,犦槊四人,主帅四人,殳八十,叉 八十;相间。左右武卫屯卫主帅各四人,殳各五十人,叉各五十人;左右骁卫主帅四人 ,殳四十,叉四十。次朱雀旗一,中道,一人持,二人引,二人夹。弩四,弓箭十六。 次龙旗十二。(中道,并一人执,二人引,二人护后;副竿二,皆骑,左右金吾果毅都 尉各一人领。)风伯、雨师旗各一,雷公、电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 ,左、右摄提旗各一,北斗旗一。次指南、记里鼓、白鹭、鸾旗、崇德、皮轩车。(左 右金吾卫果毅都尉各一人,来往检校。)次引驾十二重。(中道,并骑。)弩八,弓箭 八,槊八。
次太常前部鼓吹。令二人,(府史四人从。)扛鼓十二在左,(主帅四人骑领。)金钲 十二在右,(主帅四人骑领。)大鼓百二十,(主帅二十人骑领。)长鸣百二十,(主 帅六人骑领。)铙鼓十二,(主帅四人骑领。)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大横吹百二十,(主帅十人骑领。)节鼓二,篴二十四,箫二十四,觱篥二 十四,笳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扛鼓十二在左,(主帅二人骑领。)金钲十二在右 ,(主帅二人骑领。)小鼓百二十,(主帅十人骑领。)中鸣百二十,(主帅六人骑领 。)羽葆鼓十二,(主帅四人骑领。)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 。
次司天监一人,骑,引相风、刻漏,(中道。令史一人,排列官二人,骑从。)相风乌 舆一,(匠人一。)交龙钲、鼓各一,(司晨、典事各一人骑从。)钟楼、鼓楼各一, 行漏舆一,(漏刻生四人从。)清道二人,十二神舆一。(司天官一人押。)
次持钑前队。(中道。)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校尉二人。绛引幡一,金节十 二,罕一在左,毕一在右,朱雀幢一,(叉一。)青龙、白虎幢各一,分左右。(叉各 一。)导盖一。叉一。称长一人,钑戟二百八十人,分左右;左右武卫将军各一人,校 尉四人,分左右。次殿中侍御史二人,黄麾一。(骑二夹。)
次前部马队。(左右队。)第一队,角宿、亢宿、斗宿、牛宿旗各一,(执次同龙墀旗 ,角、亢在左,斗、牛在右,余队同此。)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弩十,弓 箭二十,槊四十;(并分左右,余队皆同。)第二队,氐宿、房宿、女宿、虚宿旗各一 ,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三人分领;(兼第三、第四队。)第三队心宿、危宿旗各一; 第四队尾宿、室宿旗各一;第五队箕宿、壁宿旗各一,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 ;第六队奎宿、井宿旗各一,左右屯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七队娄宿、鬼宿旗各一 ,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三人分领;(兼第八、第九队。)第八队胃宿、柳宿旗各一;第 九队昴宿、星宿旗各一;第十队毕宿、张宿旗各一,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三人分领;兼 第十一、十二队。第十一队觜宿、翼宿旗各一;第十二队参宿、轸宿旗各一。
次步甲前队。(左右道。)犦槊四,左右领军卫将军各一人检校。第一队,鹖鸡旗二, (引、执同马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赤鍪甲、弓箭六十;第二队,貔 旗二,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赤鍪甲、刀盾六十;第三队,玉马旗二,左右 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青鍪甲、弓箭六十;第四队,三角兽旗二,左右领军卫果 毅都尉各一人分领,青鍪甲、刀盾六十;第五队,黄鹿旗二,左右屯卫折冲都尉各一人 分领,黑鍪甲、弓箭六十;第六队,飞麟旗二,左右屯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黑鍪甲 、刀盾六十;第七队,𫘝𫘨旗二,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白鍪甲、弓箭六十; 第八队,鸾旗二,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白鍪甲、刀盾六十;第九队,麟旗二 ,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黄鍪甲、弓箭六十;第十队,驯象旗二,左右骁卫果 毅都尉各一人分领,黄鍪甲、刀盾六十;第十一队,玉兔旗二,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一人 分领,黄鍪甲、弓箭六十;第十二队,辟邪旗二,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黄鍪甲 、刀盾六十。
次前部黄麾仗。(左右道。)绛引幡二十;第一部,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人检校,( 兼检校第二部。)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主帅二人。)龙头竿赤氅二十,揭鼓二,仪 锽五色幢二十,龙头竿小孔雀氅二十,小戟二十,揭鼓二,龙头竿五色鹅毛氅二十,弓 箭二十,龙头鸡毛氅二十,朱縢盾二十,龙头竿绣氅二十,弓箭二十,槊二十,揭鼓二 ,绿縢盾二十;第二部,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主帅及氅锽等并同第一部 ,余准此。)第三部,左右屯卫大将军各一人检校,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第四部,左 右武卫大将军各一人检校,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五部,左右骁卫大将军各一人检校 ;(兼检校第六部,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六部,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
次六军仪仗。(中道,在殿中黄麾后。)左右神武军统军各一人,本军旗二,(一人执 ,一人引,二人夹,都头各一人骑押。)吏兵、力士旗各五,白干枪五十,柯舒十,镫 仗八,(相间。)排阑旗二十,掩尾天马旗二。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并同神武军 。(惟羽林用赤豹、黄熊旗各五,龙武用龙君、虎君旗各五。)次引驾旗十六,(中道 ,执人同六军旗。)十二辰旗各一,天王旗四。排仗通直官二人骑领。次龙墀旗十三, (中道,各一人执,二人引,二人夹,排仗将二人骑领。)天下太平旗一,青龙、赤龙 、黄龙、白龙、黑龙旗各一,金鸾、金凤旗各一,狮子旗二,日旗、月旗各一,君王万 岁旗一。
次御马二十四匹,(中道,并以天武官二人执辔。)尚乘奉御二人从。次日月合璧旗一 ,次苣文旗二,次五星连珠旗一,次祥云旗二。(以上并一人执,二人引,二人夹,佩 横刀,执弓箭。)次长寿幢一。次青龙、白虎旗各一。(左右道。)左右卫果毅都尉各 一人分领七十骑,弩八,弓箭二十二,槊四十。
次班剑仪刀队。(左右道。)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亲卫郎将各二人,班剑二百二十,为 第一、第二行;勋卫郎将各二人,班剑二百二十,为第三、第四行;翊卫郎将各三人, 仪刀三百七十八,为第五、第六、第七行;左右骁卫翊卫郎将各一人,仪刀一百三十四 ,为第八行;左右武卫翊卫郎将各一人,仪刀一百三十八,为第九行;左右屯卫翊卫郎 将各一人,仪刀一百四十二,为第十行;左右领军卫翊卫郎将各一人,仪刀一百四十六 ,为第十一行;左右金吾卫翊卫郎将各一人,仪刀一百五十,为第十二行。
次五仗。左右道。左右卫供奉中郎将各二人,亲勋翊卫各二十四人,左右卫郎将各一人 ,散手翊卫各三十人,左右骁卫郎将各一人,翊卫各二十八人。
次左右骁卫、翊卫三队。第一队,花凤旗二,大将军各一人,弩十,弓箭二十,槊四十 ;第二队,飞黄旗二,将军各一人,(弩、弓箭、槊同第一队,下准此。)第三队,吉 利旗二,郎将各一人。
次金吾细仗。殿中伞扇,千牛。(中道。)青龙、白虎旗各一,(一人执,三人引,骑 二人押当。)五岳神旗各一,五方神旗各一,五方龙旗二十五,五方凤旗二十五,四渎 神旗各一。(各一人执,二人引,二人夹,四旗属兵部,每行次五方凤旗。)援宝三十 二人,香案一,符宝郎一人,宝案一,宝舆一。(舆士十二人。)碧襕二十四人,骑, (内十四人,执仪刀。)方伞二,雉扇四,四色官六人,押仗二人,金甲天武官二人, 进马四人,千牛将军一人,千牛八人,中郎将二人,长史二人,引驾官四人,天武官三 百人。次球仗供奉官一百人。
次左右卫夹毂队。(左右道。)第一、第四队,朱鍪甲、刀盾各六十,折冲都尉各一人 检校;第二、第五队,白鍪甲、刀盾各六十,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第三、第六队,黑 鍪甲、刀盾各六十,果毅都尉各一人检校。
次捧日、奉宸队。左右道。捧日三十五队,队四十人,骑;奉宸二十五队,队四十人。 (并五重相间。)
次导驾官。(中道。)通事舍人八人,分左右;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御史中丞二人, 分左右;正言二人,分左右;司谏二人,分左右;起居郎二人在左,起居舍人二人在右 ;谏议大夫四人,分左右;给事中四人在左,中书舍人六人在右;散骑四人,分左右; 门下侍郎二人在左,中书侍郎二人在右;侍中二人在左,中书令二人在右。次鸣鞭二。 (中道。)次宫苑马二。(中道。)
次殿中省仗。大伞二,方雉尾扇四,腰舆一,排列官一人骑领。小雉尾扇四,方雉尾扇 十二,华盖二,香镫一。次诞马二,玉辂。(皇帝升辂,则太仆卿御,千牛大将军二人 夹辂,将军二人陪乘。前有诞马二,教马官二人。)次诸司随驾供奉。次大辇,(掌辇 四人导,尚辇奉御二人骑从。)殿中少监二人,骑。(本省供奉二人骑从。)
次御马二十四。(并以天武官二人执辔,尚辇直长二人骑从。)次持钑后队。(中道。 )左右武卫旅帅各一人,大伞二,(大雉尾扇二夹。)大雉尾扇四,小雉尾扇十二,朱 团扇十二,华盖二,(叉二。)睥睨十二,御刀六,玄武幢一,(叉一。)绛麾二,细 槊十二。次大角百二十。(左右金吾果毅都尉各一人骑从。)
次后部鼓吹。(中道。)鼓吹丞二人,骑。(典事四人骑从。)羽葆鼓十二,(主帅四 人骑从。)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主帅二人骑领。)铙鼓 十二,(主帅四人骑领。)歌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小横吹百二十,(主帅八 人骑领。)篴二十四,箫二十四,觱篥二十四,笳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
次黄麾幡二,骑二夹。殿中侍御史二人,骑。(令史四人骑从。)次芳亭辇一,凤辇一 ,小舆一,尚辇直长二人,骑,检校。(书令史四人骑从。)次五牛旗舆各一,左右屯 卫队正各一人,骑,检校。(并执银装长刀。)次乘黄令、丞二人。(府史四人骑从。 )次金、象、革、木辂。次五副辂。次耕根车。次进贤、明远、羊车。次属车十二。次 中书、门下、秘书、殿中省局官各一,骑。次黄钺、豹尾车。
次后部黄麾仗。(左右道,与殿中黄麾相并。)第一部,左右骁卫将军各一人检校,折 冲都尉各一人分领;(主帅氅锽等并同前部,下皆准此。)第二部,左右武卫将军各一 人检校,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三部,左右屯卫将军各一人检校,折冲都尉各一人分 领;第四部,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五部,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 ;第六部,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绛引幡二十,护后主帅二十人。
次步甲后队。(左右道。)第一队,貔旗二,(执、引并同前。)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 人分领;(鍪甲、弓盾同前队第十二。)第二队,鹖鸡旗二,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 领;(鍪甲、弓箭同前队第十一。)第三队,仙鹿旗二,左右骁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 ;(鍪甲、刀盾同前队第十。)第四队,金鹦鹉旗二,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 (鍪甲、弓箭同前队第九。)第五队,瑞麦旗二,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鍪 甲、刀盾同前队第八。)第六队,孔雀旗二,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鍪甲、 弓箭同前队第七。)第七队,野马旗二,左右屯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鍪甲、刀盾 同前队第六。)第八队,犛牛旗二,左右屯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鍪甲、弓箭同前 队第五。)第九队,甘露旗二,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鍪甲、刀盾同前队 第四。)第十队,网子旗二,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鍪甲、弓箭同前队第 三。)第十一队,鹖鸡旗二,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领;(鍪甲、刀盾同前队第 二。)第十二队,貔旗二,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鍪甲、弓箭同前队第一 。)
次后部马队。(左右道。)第一队,角端旗二,左右卫折冲都尉各三人分领;(兼第二 、第三队。每队弩、弓箭、槊并同前队。)第二队,赤熊旗二;第三队,兕旗二,左右 骁卫果毅都尉各三人分领;(兼第四队。)第四队,太常旗二;第五队,驯象旗二,左 右武卫折冲都尉各三人分领;(兼第六、第七队。)第六队,鵔鸃旗二;第七队,騼䮷 旗二;第八队,驺牙旗二,左右屯卫果毅都尉各二人分领;第九队,苍乌旗二;第十队 ,白狼旗二;第十一队,龙马旗二,左右领军折冲都尉各二人分领;第十二队,金牛旗 二。
次后队殳仗。左右道。左右领军卫主帅四人,殳八千,叉八十;左右武卫主帅四人,殳 五十,叉五十;左右屯卫骁卫主帅各四人,殳四十,叉四十。次掩后队。(中道。)左 右屯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大戟五十,刀盾五十,弓箭五十,槊五十。
次真武队。中道。金吾折冲都尉一人,仙童、螣蛇、真武、神龟旗各一,十人执,二人 引,二人夹。槊二十五,弓箭二十,弩五。
车驾至青城,则周卫行宫及坛内外。其青城坐甲布列三百三十六铺:殿前指挥使二十四 铺,四百七十七人;内殿直一十铺,一百四十一人;散员一十辅,一百四十二人;散指 挥一十铺,一百四十一人;散都头一十铺,一百四十三人;散祗候一十铺,一百四十人 ;金枪一十铺,一百五十人;银枪一十铺,一百五十人;东第一班三铺,五十二人;东 第二班三铺,五十三人;东第三班六铺,九十一人;东第四班五铺,八十四人;东第五 班二铺,二十二人;下茶酒班一铺,三十一人;散直一十铺,一百四十九人;钧容直一 十铺,二百人;御龙直二十二铺,三百八十五人;御龙骨朵子直一十二铺,二百一十二 人;御龙弓箭直一十八铺,二百九十六人;御龙弩直二十二铺,三百五十六人;把天门 天武一铺,八人;驾头扇筤天武一铺,三十二人;禁卫天武六铺,三百一十人;约拦天 武三十铺,三百一十人;方围子亲从三十四铺,三百六十人;禁卫崇政殿亲从四十铺, 并提举人员共四百六十三人;行宫司亲从一十二铺,一百八十人;快行亲从四铺,八十 六人。行宫殿门崇政殿亲从四十六人,行宫殿门亲从并提举人员二百四十人,把街约拦 亲事官贴诸处龊门一十队及提举人员一百三人,殿前指挥使已下看守马火甲队一千一百 七十一人,右禁卫诸班共六千七百二十有四人。
圜坛东门外中道夹立诸班直主首引驾人员九人,御龙四直门旗六十人,御龙仗剑六人, 天武把门长行八人。
大次前周边亲从四队三十八人,执烛亲从八十六人,行宫殿门一十二人,御龙直四十人 。大次后把街约拦执事官五十一人。大次两壁快行六十九人,于禁卫外排立坛周围,守 踏道。里围亲从十将、节级二十二人,坛从里第二重方围亲从三百二十四人。大次及外 壝外诸门行宫司共一百六十人,宫架及坛东幄幕、宰臣百官幕次共六十人。右自大次前 周边至百官幕次,共八百六十二人。凡诣小次行礼,不须随从。大次前里围并拦前一百 七十一人,执烛一百二十九人,周边一百八十人,行宫门及快行二十四人。(右自里围 至行宫快行共五百四人。)凡诣小次行礼,随从祗应。
圆坛从外壝下分作九重:从中第一重,殿前指挥使等七百四十四人;第二重,御龙直等 六百九十五人;第三重,散员等六百四十二人;第四重,散都头等七百一十人;第五重 ,天武骨朵大剑约拦五百八十一人;第六重,御营四面巡检下步军八百六十七人;第七 重,御营四面并青城圆坛巡检下步军八百六十七人;第八重,御营四面巡检下马军四百 三十三人;第九重,御营四面巡检及青城圆坛巡检下马军四百三十四人。坛四门殿前指 挥使行门三十五人,内人员一十五人,坛东门夹立擎鞭长行一十人。(右自青城赴坛诸 班亲从文武及御营圆坛巡检下,总七千四百六十七人。)
驾至太庙,环卫如郊坛,坐甲布列二百六十三铺。殿前指挥使二十四铺,四百七十七人 ;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散直各一十铺,一百二十人,共六十铺七 百二十人;金枪一十铺,一百五十人;银枪一十铺,一百五十人;东第一、第二班各二 铺,三十人,共四铺,六十人;东第三、第四班各四铺,六十人,共八铺,一百二十人 ;东第五班二铺,二十二人;下茶酒班一铺,三十一人;御龙直八铺,三百八十五人; 御龙骨朵子直四铺,二百一十二人,御龙弓箭直六铺,二百九十六人;御龙弩直八铺, 三百五十六人;把行门天武一铺,八人;驾头扇筤天武一铺,三十二人;禁卫天武六铺 ,三百一十人;禁卫崇政殿亲从四十铺,并提举人员共四百六十三人;行宫司亲从一十 二铺,一百八十人;快行亲从四铺,八十六人;方围亲从二十四铺,三百六十人;约拦 天武三十铺,三百一十人。
行宫殿门崇政殿亲从及提举人员二百八十六人,把街约拦亲事官贴诸处龊门一十二队, 并提举人员一百三人,御营四面巡检六员下步军九百一十八人,亲从四十人。青城内至 圜坛巡检下亲从四十人。右禁卫诸班直等御营四面巡检军兵,及青城至圜坛巡检下亲从 ,总六千一百四十五人。(左山商氏家藏宋人青城、圜坛、太庙三图,其布置行列,极 为详备,因附卤簿之后,庶览之者可以考一代之制云。)
凡卤簿内牙门旗,中道四,分二门;左右道各十,分五门。中道一门在金吾细仗前,一 门在掩后队后。左右厢第一门在步甲前队第六后,第二门在前部黄麾仗前,第三门在后 部黄麾仗前,第四门在黄麾仗后,第五门在步甲后队第六后。每旗二人执,四人夹,并 骑,分左右。每门监门校尉六人领。
又大驾,郊祀、籍田、荐献玉清昭应景灵宫用之。迎奉圣像亦用大驾,惟不设象及六引 导驾官。法驾,减太常卿、司徒、兵部尚书,白鹭、崇德车,大辇、五副辂,进贤、明 远车,又减属车四,余并三分减一。泰山下、汾阴行礼,明堂、大庆殿恭谢用之,凡一 万一千八十八人。鸾驾,又减县令、州牧、御史大夫,指南、记里、鸾旗、皮轩车,象 辂、革辂、木辂,耕根车、羊车、黄钺车、豹尾车、属车,小辇、小舆,余并减半。朝 陵,迎泰山天书,东封、西祀,朝谒太清宫,奏告玉清昭应宫,奉迎刻玉天书,躬谢太 庙,皆用之。鸾驾旧用二千人,大中祥符五年,真宗告太庙,增至七千人。兵部黄麾仗 ,用太常鼓吹,太仆寺金玉辂,殿中省大辇,其制无定,然皆减于小驾。御楼、车驾亲 征或省方还京,迎禁中天书,五岳上册,建安军迎奉圣像,太庙上册皆用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六‧志第九十九  仪卫四 政和大驾卤簿并宣和增减 小驾附
政和大驾卤簿。象六,分左右。次六引:开封令、开封牧、大司乐、少傅、御史大夫、 兵部尚书。(各用本品卤簿。)次金吾纛、槊。左右皂纛各六,(执、托各一人,○四 人。)押衙四人,(并骑。)犦槊八,(执各一人。)本卫上将军、将军各四人,本卫 大将军二人,(并骑。)犦槊四,夹大将军。(执各一人,夹二人,并骑。)法驾,犦 槊减二,本卫上将军、将军各减二人。
次朱雀旗队。(并骑。)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引队,犦槊二,夹都尉;(执旗一人,引 、夹各二人。凡仗内引、夹、执人数准此。)弩四,弓矢十六,槊二十,左右金吾卫果 毅都尉二人押队。法驾,弩减二,弓矢减六,槊减八。宣和,引队改天武都指挥使,押 队改天武指挥使。
次龙旗队。大将军一员检校,骑;引旗十二人,(并骑。)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旗 各一,五星旗五,左、右摄提旗二,北斗旗一,护旗十二人,副竿二。(执人并骑。) 法驾,引旗、护旗人各减四。宣和,检校改左右卫大将军,雷公、电母旗去‘公’、‘ 母’二字。
次指南、记里鼓车各一,驾马各四,驾士各三十人,白鹭、鸾旗、崇德、皮轩车各一, 驾士各十八人。法驾,无白鹭、崇德车。宣和,有青旌、青雀、鸣鸢、飞鸿、虎皮、貔 貅六车,在记里鼓之下、崇德之前;减白鹭、鸾旗、皮轩三车,驾士之数如前。
次金吾引驾,骑;本卫果毅都尉二人,仪刀、弩、弓矢、槊各减二。宣和,改都尉为神 勇都指挥使。
次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二人,府史四人,管押指挥使一人,扛鼓、金钲各十二,(帅兵 官八人领。)大鼓一百二十,(帅兵官二十人领。)长鸣一百二十,(帅兵官六人领。 )铙鼓十二,(帅兵官四人领。)歌工、拱宸管、箫、茄各二十四,大横吹一百二十, (帅兵官十人领。)节鼓二,篴、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扛鼓、金钲各十 二,(帅兵官四人领。)小鼓、中鸣各一百二十,(帅兵官八人领。)羽葆鼓十二,( 帅兵官四人领。)歌工、拱宸管、箫、笳各二十四。法驾,前后扛鼓、金钲各减四,大 鼓减四十,长鸣减四十,铙鼓减四,拱宸管后箫、笳各减八,大横吹减四十,节鼓后篴 、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减八,小鼓、中鸣各减四十,羽葆鼓减四,最后箫、笳各 减八,帅兵共减十八人。
次太史相风、行漏等舆。太史令及令史各一人,(并骑。)相风乌舆一。(舆士四人。 )交龙钲、鼓各一,(舆士各六人。)司辰、典士各一人,(并骑。)漏刻生四人,鼓 楼、钟楼、行漏舆各一,(舆士各一百人。)太史正一人,清道二人,十二神舆一。( 舆士十四人。)法驾,行漏舆一,(舆士各十四人。)神舆一,(舆士多大驾二人。) 宣和,鼓、钟楼并改为舆,太史正前有捧日副指挥使二人,捧日节级十人,神舆舆士增 十。
次持钑前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二人引队,左右武卫校尉二人。绛引幡一,(○二人。 )左右有金节十二,(执人并骑。)罕毕各一,朱雀幢、叉、导盖,青龙、白虎幢各一 ,叉三。(执人并骑。)称长一人,钑戟二百八十八,左右武卫将军二人检校,左右武 卫校尉四人押队。法驾,金节减四,钑戟减七十二。宣和,引队改骁骑都指挥使,武卫 校尉改骁骑军使,增朱雀旗后之叉一,去龙虎旗后之叉三,检校改用左右骁骑将军。
次黄麾幡一。(执一人,骑;○二人。)法驾,前有殿中侍御史二员。次六军仪仗。左 右神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各有统军二员,都头二人(羽林又有节级二人。 )押仗,本军旗各一,排阑旗各二十分夹,吏兵、力士旗各五,掩尾天马旗二,(羽林 有赤豹、黄熊旗,龙武有龙君、虎君旗各一。)白柯枪五十,哥舒棒十,镫仗八。法驾 ,神武军减排阑旗十,羽林、龙武军各减四,吏兵、力士旗各减一。宣和,统军改军将 ,神武军旗改熊虎,排阑旗改平列,哥舒棒改戈戟,镫杖改矛戟,羽林队无节级,黄熊 旗改黄罴,龙武旗改熊虎。
次引驾旗。天王旗二,排仗通直官二人押旗,十二辰旗各一。法驾,同。次龙墀旗。天 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将二人夹旗,五方龙旗各一,金鸾、金凤旗各一,师子旗二,君王 万岁旗一,日、月旗各一。法驾,减鸾、凤、师子旗。次御马二十四。控马每匹天武二 人,御马直二人,为十二重。法驾,减八,为八重。宣和,御马直改为习驭。次中道队 。大将军一员检校。法驾,同。宣和,大将军改为左右骁卫大将军。次日月合璧旗一, 苣文旗二,五星连珠旗一,祥云旗二,长寿幢二。宣和,苣文改庆云,祥云改祥光。
次金吾细仗。青龙、白虎旗各一,五岳神旗、五方神旗、五方龙旗、五方凤旗各五。( 已上执各一人,○各三人。)法驾,五方龙、凤旗各减二。宣和,改校尉为使臣,五岳 神旗去‘神’字。
次八宝。镇国神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在左,受命宝、天子之宝、天子行 宝、天子信宝在右,为四重。香案八,各以二列于宝舆之前。碧襕二十四人,符宝郎行 于碧襕之间。法驾,减碧襕八人。宣和,增引宝职掌二人,香案职掌六人,援卫传喝亲 从一百人。奉宝辇官每宝二十八人,节级一人,奉宝一十二人,舁香案、行马、执烛笼 各四人,持席褥、油衣共三人,香案、宝舆各九,烛笼三十六,碧襕之数同前。
次方伞二,大雉尾扇四夹。(执伞、扇各一人,以下准此。)法驾,同。次金吾四色官 六人,押仗二人。法驾,减押仗。次金甲二人。宣和,改为铜甲。次太仆寺进马四人。 (并骑。)次引驾千牛卫上将军一员,千牛八人,中郎将二人,(并乘珂马。)千牛二 人。(并骑。)宣和,引驾改为千牛卫大将军,中郎将改为捧日都虞候。次长史二人。 (并骑。)宣和,无。
次金吾引驾官四人。(并骑。)次导驾官。(执政以上人从六人,待制、谏议、防御使 以上五人,监察御史、刺史、诸卫将军以上四人。)次伞扇、舆辇。大伞二,中雉尾扇 四夹,腰舆一,小雉尾扇四夹,应奉人员一人,十将、将、虞候、节级二人,长行十六 人。排列官二人,中雉尾扇十二,华盖二,(执各二人。)香镫一。(执擎八人。)小 舆一,(应奉人,逍遥、平辇下人,长行二十四人。)逍遥子一,(应奉人,十将、将 、虞候、节级共九人,长行二十六人。)平辇一。(应奉人员七人,余同上。)法驾, 排列官后中雉尾扇减四。宣和,去小雉尾扇四,腰舆一,(添管押人员二人,都将四人 ,佥押小舆排列官二人。)小舆一,(奉舆二十四人,都将九人。)逍遥子改为逍遥辇 ,(奉辇一十六人。)平辇一,(奉辇人同上,后有上辇奉御二人,骑。)小舆前又有 大辂一。(驾马六,太仆卿御,驾士一百二十人。)
次驾前东第五班。开道旗一,皂纛旗十二。引驾六十二人,钧容直三百人。(引驾同作 乐。)五方色龙旗五,门旗四十,御龙四直步执门旗六十。天武驾头下一十二人,茶酒 班执从物一十一人,御龙直仗剑六人,天武把行门八人。麋旗一,殿前班击鞭一十人, 簇辇龙旗八,日、月、麟、凤旗四,青、白、赤、黑龙旗各一。御龙直四十人,踏路马 二,夹辂大将军二员,进辂职掌二员,部押二人,教马官二员。法驾,同。宣和,无钧 容直,开道旗内增押班一人,殿侍二人。皂纛旗十二,(殿侍十二人执。)引驾人员二 人,长行六十人。五方色吉字旗,殿侍三人,管押十人。门旗,殿侍二人,管押四十人 ,叉八,门旗六十,御龙直一十二人,骨朵直十二人,御龙弓箭直、弩直各十八人,御 龙直仗剑六人,执麋旗殿侍二人,管押龙旗人员二人,都知、副都知各一人,执骨朵殿 侍十六人,内大将军改为千牛卫大将军,(朝服步从。)将军二人,(朝服陪乘。)掌 辇四人。
皇帝乘玉辂,驾青马六,驾士一百二十八人,扶驾八人,骨朵直一百三十四人,行门三 十五人,分左右,陪乘将军二员。法驾,同。宣和,驾士增为二百三十四人。
次奉宸队。御龙直,左厢骨朵子直、右厢弓箭直,弩直,御龙四直,并以逐班直所管人 数列为五重。天武骨朵、大剑三百一十人。次驾后东第五班。大黄龙旗一,钧容直三十 一人。扇筤下天武二十人,茶酒班簇辇三十一人,招箭班三十三人。法驾,同。宣和, 止用黄龙旗,余并无。
次副玉辂一,驾青马六,驾士四十人。法驾,无。宣和,驾士一百人,内人员二人。次 大辇一,掌辇四人,应奉人员十二人,十将、将、虞候、节级共十人,长行三百五十五 人。尚辇奉御二人,殿中少监、供奉职官二员,令史四人,书令史四人。法驾,同。宣 和增奉辇为九十人。次太仆御马二十四,为十二重。法驾,减八,为八重。宣和。无太 仆。次持钑后队。左右武卫旅帅二人。法驾,同。宣和,改为神勇都指挥使。次重轮旗 二,大伞二,大雉尾扇四,小雉尾扇、朱团扇各十二,华盖二,叉二,睥睨十二,御刀 六,真武幢一,绛麾二,叉一,细槊十二。法驾,小雉尾扇、朱团扇、睥睨、槊各减四 ,华盖减一,御刀减二。宣和,真武幢改为玄武。次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并骑。 总领大角一百二十。法驾,减四十。宣和改都尉为骁骑都指挥使。
次大晟府后部鼓吹。丞二人,典事四人,管辖指挥使一人,羽葆鼓十二,(帅兵官四人 领。)歌工、拱宸管、箫、笳各二十四,(帅兵官二人领。)铙鼓十二,(帅兵官四人 领。)歌工、箫、笳各二十四,小横吹一百二十,(帅兵官八人领。)篴、箫、觱篥、 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法驾,羽葆鼓减四,箫、笳、篴、觱篥、桃皮觱篥各减八,铙 鼓减四,小横吹减四十。(帅兵官并减二人。)宣和,帅兵官改为天武、神勇、宣武、 虎翼四都头。
次黄麾一,(执、○人数同前部,法驾亦同,有殿中侍御史二员在黄麾前。)芳亭辇一 ,(奉辇六十人。)凤辇一,(奉辇五十人。)法驾,去凤辇。宣和,芳亭奉辇六十二 人。
次金、象、革、木四辂,并有副辂。金辂踏路赤马二,正副各驾赤马六,驾士六十人。 余辂正副驾马数同而色异,象辂以赭白,革辂以骝,木辂以黑,驾士各四十人。法驾, 无副辂。宣和,驾马之色又异,金以骝,象以赤,革以赭白,木以乌;驾士五百五十人 ,副一百人,管押人员各二人。耕根车一,驾青马六,驾士四十人。法驾,同。宣和, 无。进贤车一,驾士二十四人;明远车一,驾士四十人。法驾,无。宣和,各增驾马四 。次属车十二乘,每乘驾牛三,驾士十人。法驾,减四乘。宣和,增衙官二人,管押节 级一人。次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四省局官各二员。法驾,同。次黄钺车、豹尾车各 一,各驾赤马二,驾士十五人。法驾,除进贤、明远车外,并同。宣和,有黄钺天武副 都头及神勇副都头各一。
次掩后队。左右威卫折冲都尉二人领队,大戟、刀盾、弓矢、槊各五十。法驾,各减十 六。宣和,押队改用宣武都指挥使二人。次真武队。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犦槊二,仙 童旗一,真武旗一,螣蛇、神龟旗各一,槊二十五,弓矢二十,弩五。法驾,槊减六, 弓矢减五,弩减一。宣和,改为玄武队。改真武为玄武,又圣仙童、龟、蛇旗,改都尉 为虎翼都指挥使。
政和大驾外仗。清游队。次第六引外仗,白泽旗二,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二人,弩八, 弓矢三十二,槊四十。法驾,次第三引外仗,弩减二,弓矢减八,槊减十。宣和,改都 尉为捧日都指挥使。左右金吾各十六骑,帅兵官二人,弩八,弓矢、槊各十二。法驾, 金吾骑及弓矢、槊各减四。宣和,改金吾为天武都头。
次佽飞队。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分领,(并骑。)虞候佽飞四十八人,(并骑。) 铁甲佽飞二十四人。(并甲骑。)法驾,前减十八人,后减八人。宣和,改金吾卫为拱 圣都指挥使,改都尉为都指挥使。
次前队殳仗。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检校,(并骑。)犦槊四。殳叉分五队:第一,一百 六十人;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第五各八十人。逐队有帅兵官左右领军 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各四人。法驾,殳叉第一队减六十,第二 、第三各减三十,第四、第五各减二十。宣和,改检校为左右卫将军,领军卫为天武都 头,威卫为神勇都头,武卫为宣武都头,骁卫为虎翼都头;殳叉第一队减六十,增第二 队至第五队为一百。
次后队殳仗。殳叉分五队:第一、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八十人;第五 ,一百六十人。帅兵官,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凡前 后队殳仗,前接中道北斗旗,后尽卤簿后队。法驾,殳叉第一、第二队各减二十四,第 三、第四各减三十,第五减六十。宣和,殳叉各一百,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 都头。
次前部马队。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领。第一,前左右金吾卫折冲领,角、亢、斗、 牛宿旗四,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第二,氐、房、女、虚宿旗四;第三,心、危宿 旗,第四,尾、室宿旗各二。以上三队,各以左右领军卫果毅领。第五,箕、壁宿旗, 第六,奎、井宿旗各二,各以左右威卫折冲领。第七,娄、鬼宿旗,第八,胃、柳宿旗 ,第九,昴、星宿旗各二,各以左右武卫果毅领。第十,毕、张宿旗,第十一,觜、翼 宿旗,第十二,参、轸宿旗各二,各以左右骁卫折冲领。弩、弓矢、槊人数,同第一队 。法驾,分二十八宿旗为十队,逐队弩减四,弓矢减六,槊减二十。宣和,捧日、拱圣 、神勇、骁卫、宣武五都指挥使,分领上十队,以虎翼、广勇都指挥使,分领下二队。
次步甲前队。凡十二,左右领军卫将军二人检校,并骑。犦槊四,逐队皆有都尉二人分 领。第一、第三各以左右领军卫,第五以左右威卫,第七以左右武卫,第九以左右骁卫 ,第十一以左右卫,并折冲;第二、第四各以左右领军卫,第六以左右威卫,第八以左 右武卫,第十以左右骁卫,第十二以左右卫,并果毅。内有鹖、貔、玉马、三角兽、黄 鹿、飞麟、𫘝𫘨、鸾、麟、驯象、玉兔、辟邪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后。逐队有弓矢 、刀盾相间,各六十人,居旗之后。法驾,止十队,每队弓矢各减二十。宣和,检校改 用左右卫将军,又去皞槊,分领并改为都指挥使:第一、第二并捧日,第三、第四并天 武,第五、第六并拱圣,第七、第八并神勇,第九骁骑,第十宣武,第十一虎翼,第十 二广勇。
次前部黄麾仗。绛引幡二十,下分六部:第一,左右威卫;第二,左右领军卫;第三, 左右威卫;第四,左右武卫;第五,左右骁卫;第六,左右卫。诸部各有殿中侍御史两 员,本卫大将军二人检校,本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又各有帅兵官二十人。龙头竿六重 ,重各二十;揭鼓三重,重各二;仪锽五色幡、小戟、槊各一重,重各二十;弓矢二重 ,重各二十;朱绿縢络盾并刀二重,重各二十。法驾,止五部,绛引幡、帅兵官、龙头 竿、幡、戟、弓矢、盾刀、槊并减六。宣和,六部: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 卫、千牛卫,皆左右上将军;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皆都指挥、都头;逐部 上将军、都头各一人。
次青龙、白虎旗各一,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分押旗及领后七十骑,弩八,弓矢二十二 ,槊四十。法驾,减后骑三十,弩减二,弓矢减八,槊减二十。宣和,改都尉为虎翼都 指挥使。次班剑、仪刀队。(并骑。)左右卫将军二人分领,郎将二十四人,左右亲卫 、勋卫各四人,每卫班剑二百二十人;诸翊卫左右卫六人,领仪刀四百八人;左右骁卫 二人,领仪刀一百三十六人。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各二人。 法驾,亲、勋卫班剑减八十四人,翊卫仪刀减一百三十二人,增左右骁卫四人,班剑、 仪刀九十二仕。宣和,分领改左右武卫将军及捧日、天武指挥四人,拱圣六人,神勇、 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二人。
次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并骑。)左右卫供奉中郎将四人,分领亲勋翊卫四十八 人;左右卫郎将二人,分领散手翊卫六十人;左右骁卫郎将二人,分领骁卫翊卫五十六 人。法驾,亲勋减十六人,散手、骁卫各减二十人。宣和,改为中卫、翊卫、亲卫队, 中卫郎四人,分领卫兵四十八人;翊卫郎二人,分领卫兵六十人;亲卫郎二人,分领卫 兵五十六人。
次左右骁卫翊卫三队。(并骑。)各有二人分领,第一本卫大将军,第二本卫将军,第 三本卫郎将;花凤、飞黄、吉利旗各二,分为三队;逐队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法 驾,弩减四,弓矢、槊各减半。宣和,分领第一、第二队,左右骁卫大将军、将军;第 三,广勇指挥使。改花凤旗为双莲旗。
次来毂队。凡六,逐队都尉二人检校,第一、第四左右卫折冲,第二、第三、第五、第 六并左右卫果毅。逐队刀盾各六十人,内第一、第四有宝符旗二。法驾,各减刀盾二十 。宣和,检校改为捧日、天武、拱圣三指挥使。
次捧日队。逐队引一人,押二人,长行殿侍二十八人,旗头三人,枪手五人,弓箭手二 十人,左右厢天武约拦各一百五十五人。法驾,同。
次后部黄麾仗。分六部: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 武卫。部内殿中侍御史、大将军、都尉、帅兵官、绛引幡、龙头竿等,并同前部。法驾 ,减第六部,绛引幡减六。宣和,六部:第一改为左右骁卫大将军,自二至六改为天武 、神勇、宣武、虎翼、广勇五指挥。
次步甲后队。凡十二,皆有都尉二人分领。第一以左右卫,第三以左右骁卫,第五以左 右武卫,第七以左右威卫,第九、第十一各以左右领军卫,以上并果毅;第二以左右卫 ,第四以左右骁卫,第六以左右武卫,第八以左右威卫,第十、第十二各以左右领军卫 ,以上并折冲。内有貔、鹖鸡、仙鹿、金鹦鹉、瑞麦、孔雀、野马、犛牛、甘露、网子 、祥光、翔鹤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后。逐队有弓矢、刀盾相间,各六十人,居旗之 后。法驾,止十队。宣和,自第七队以下,分领改用都指挥使,七、八并神勇,九骁骑 ,十宣武,十一虎翼,十二广勇。旗亦改其半,七天正尧瑞,八日有戴承,十翔鹤,十 一红光,十二文石。
次后部马队。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领。第一、第二各以左右卫,第五、第六、第七 各以左右武卫,第十至十一、十二各以左右领军卫,并折冲;第三、第四各以左右骁卫 ,第八、第九各以左右威卫,并果毅。内有角、赤熊、兕、天下太平、驯犀、鵔鸃、騼 ○、驺牙、苍乌、白狼、龙、虎、金牛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后。每队弩十,弓矢二 十,槊四十。法驾,止十队。弩减四,弓矢减六,槊减十二。宣和,改都尉为指挥使, 一、二并以捧日,三、四并以天武,五、六并以拱圣,七、八并以神勇,九以骁骑,十 以宣武,十一以虎翼,十二以广勇。内六有芝禾并秀旗,七有万年连理木旗。
以上卤簿,凡门有六,中道之门二:第一门居日月合璧等旗之后,法驾,居龙墀旗之后 ;第二门居掩后队之后,法驾,同。各有金吾衙门旗四,监门校尉六人。左右道之门四 :第一,居步甲前队第六队之后;第二,居第十二队之后;第三,居夹毂队之后;第四 ,居步甲后队第六队之后。法驾,同。各有监门校尉四人。宣和,改校尉为使臣。
政和小驾,减大驾六引及象、木、革辂,五副辂,小舆,小辇,又减指南、记里、白鹭 、鸾旗、崇德、皮轩、耕根、进贤、明远、黄钺、豹尾、属车等十一,余并减大驾之半 。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七‧志第一百  仪卫五 绍兴卤簿 皇太后皇后卤簿 皇太子卤簿 妃附 王公以下卤簿
绍兴卤簿。宋初,大驾用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增用二万六十一人。建炎初, 裁定一千三百三十五人。绍兴初,用宋初之数,十六年以后,遂用一万五千五十人;明 堂三分省一,用一万一十五人,孝宗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明堂用三千三百十九人。以 后,并用孝宗之数。
绍兴用象六、副像一。(乾道用象一,淳熙用象六而不设副,绍熙如乾道,庆元后不设 。)
六引。第一引,清道二人;(孝宗省之。)幰弩一人,骑;方伞一,杂花扇二,曲盖一 ;外仗青衣二人,车辐棒二,告止、传教、信幡各二,戟十。第二引,清道二人;(孝 宗省之。)幰弩一人,骑;鼓一,钲一,大鼓十;节一,槊二,皆骑;方伞一,杂花扇 四,(孝宗省为二。)曲盖一,幢一,麾一,皆骑;大角四,铙一,箫二,笳二,横吹 二,篴一,箫一,觱栗一,笳一;外仗青衣四人,孝宗省为二。车辐棒四,(孝宗省为 二。)告止、传教、信幡各二,仪刀十,戟二十,弓矢二十,(孝宗皆省为十六。)刀 盾二十,槊二十。(孝宗并省。)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引,并同第二引。内花扇、 大角各二,青衣二人。(孝宗朝,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引内大角省为二,余并同第 二引已省之数。)
金吾纛槊队。纛十二,(孝宗省为六。)押纛二人,(孝宗省为一。)押衙四人,(孝 宗省为二。)上将军四人,将军四人,(孝宗省之。)大将军二人,(孝宗省为一。) 犦槊十二,并骑。(孝宗省为八。)朱雀队。朱雀旗一,犦槊二,弩四,队前后引、押 各天武都指挥使一人,骑。龙旗队。引旗一,风师、雨师、雷旗、电旗各一,五星旗五 ,摄提旗二,北斗旗一,护旗一,左右卫大将军一人。金吾引驾骑,神勇都指挥使;次 弩、弓矢、槊各四,并骑。
太常前部鼓吹。鼓吹令二,府史四人,管辖指挥使一人,帅兵官三十六人,孝宗省作十 四人。扛鼓十二,金钲十二,(孝宗鼓、钲并省为十。)大鼓六十,(孝宗省作二十四 。)小鼓六十,(孝宗省作三十。)节鼓一,铙鼓六,羽葆鼓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 二十四,(孝宗歌工、管并省为十八。)箫、笳各三十六,(孝宗朝,箫十八、笳二十 四。)长鸣六十,中鸣六十,(孝宗朝,并省为十八。)大横吹六十,(孝宗省为二十 四。)篴十二,(孝宗增为十八。)觱栗十二,桃皮觱栗十二。
持钑前队。骁骑都指挥使一人,将军二人,军使四人,并骑。称长一人,灵芝旗二,瑞 瓜旗二,双莲花旗二,太平瑞木旗二,朱雀旗一,甘露旗二,嘉禾旗二,芝草旗二。绛 引幡一,(孝宗省之。)黄麾幡一,青龙、白虎幢各一,金节十二,罕、毕各一,叉一 ,钑戟五十。(孝宗省为四十八。)
六军仪仗。第一队,军将二,卒长二,骑。熊虎旗二,赤豹旗二,吏兵旗、力士旗二, 戈六,矛四,戟四,钺四,白柯枪五十。平列旗二十,在仗外分夹旗枪。第二队,军将 二,卒长二,骑。龙君旗、虎君旗各三,黄熊旗四,赤豹旗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 戈六,矛四,戟四,钺四,白柯枪四十。平列旗二十,分夹仗外。第三队,军将二,卒 长二,骑。通直官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熊虎旗二,龙君旗、虎君旗各一,天王旗 四,十二辰旗各一,戈六,矛、戟、钺各四,白柯枪三十。平列旗二十,分夹仗外。( 孝宗朝,第一队,军将、卒长各一,龙虎旗、赤豹旗、吏兵旗、力士旗各二,矛四、戈 四、戟二、钺二、白柯枪三十,平列旗十四,余同。第二队军将、卒长各一,龙君、虎 君、黄熊、赤豹旗同。戟六、钺六、戈四、矛四、白柯枪二十。第三队,军将、卒长各 一,吏兵、力士、熊虎、龙君、虎君、天王旗并同,十二辰旗十二,通直官二,白柯枪 十,平列旗十二。)
龙墀旗队。天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将二人夹之;五方龙旗各一,(为三重。)赤在前, 黄在中,黑在后,青左、白右。次金鸾旗一,左,金凤旗一,右;狮子旗二;君王万岁 旗一;日旗一,左,月旗一,右。御马十匹,分左右,为五重。中道队。左右卫大将军 一人检校,骑。日月合璧旗一,庆云旗二,五星连珠旗一,祥光旗、长寿幢各一。
金吾牙门第一门。牙门旗四,次监门使臣六,分左右,骑。(孝宗省旗为二,监门为三 。)金吾细仗。青龙旗一,左,白虎旗一,右;五岳神旗五,分前、中、后、左、右, 为三列;五方神旗五,陈列亦如之。五方龙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每队赤前、黄中、 黑后、青左、白右。五方凤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陈列亦如之。五岳旗在左,五方旗 在右;五龙旗在左,五凤旗在右;四渎旗,江、淮在左,河、济在右;押二人,分左右 ,骑。(孝宗五龙、五凤旗止各一队,共省四十旗,余同。)
八宝舆。镇国神宝左,受命之宝右;皇帝之宝左,天子之宝右;皇帝信宝左,天子信宝 右;皇帝行宝左,天子行宝右,为四列。每宝一舆,每舆一香案,舆、案前烛罩三十二 。引宝职掌八人,侍宝官一人,内外符宝郎各二人,扈卫一百人。碧襕二十人,夹扈卫 之外。(孝宗省碧襕为十二,余同。)
殿中伞扇、舆辇。方伞二,(孝宗省一。)朱团扇四,(孝宗省二。)金吾四色官六人 ,(孝宗省为二。)押仗二人,骑,金甲二人,执钺,进马官四人,骑,千牛卫大将军 一人,(孝宗省之。)千牛卫将军八人,(孝宗省为二。)金吾引驾官二人,导驾官四 人,并骑导。大伞二,(孝宗省一。)凤扇四,(孝宗省二。)夹伞而行。(前同。) 腰舆一,凤扇十六,夹舆。(孝宗省为四。)华盖二,排列官一人,香镫一,火燎一, 小舆一,逍遥子,平辇。驾前诸班直。驾头、鸣鞭、诞马、烛罩三百三十人。(孝宗省 为二百一十人。)前驱都下亲从官一百五十人,(孝宗省为四十五人。)东西班六人, (孝宗省为二十二人约拦。)殿前指挥使四十人,东第三班长入祗候五十二人,班直主 首九人,(孝宗省为三人。)茶酒新旧班一百六人,(孝宗省为四十四人。)开道旗一 ,纛一十二,钧容直二百七十人,驾回则作乐。(孝宗乾道元年省之,乾道六年以后再 用。)吉利旗五,五方龙旗五,龙旗二十,(孝宗省之。)门旗六十,(孝宗省为三十 。)殿前指挥使、引驾骨朵子直四十人。(分左右,夹门旗外。)驾头,驾头下天武官 二十二人,(孝宗省为十七人。)都下亲从一十六人,(孝宗省为八人。)茶酒班执从 物殿侍二十二人,又都下亲从二十二人,(孝宗省为十七人。)剑六人,(孝宗省为三 人。)麋旗一,人员一,(孝宗省之。)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 孝宗增为一十四人。)次御龙直百二十人,(孝宗省为八十六人。)快行五十人,日、 月、麟、凤旗各一,青龙、白龙、赤龙、黑龙旗四,人员二,引驾千牛上将军一人。
玉辂奉宸队。分左右,充禁卫,围子八重:崇政殿亲从围子二百人,为第一重;(从里 数出。)御龙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二重;崇政殿亲从外围子二百五十人,为第三重;御 龙直、骨朵子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四重;御龙弓箭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五重;御龙弩直 二百五十人,为第六重;禁卫天武二百五十人,为第七重;都下亲从围子三百人,为第 八重。(孝宗以上并同。)天武约拦二百人,(孝宗省作百八十八人)。在禁卫围子外 ,编排禁卫行子二十一人,快行五十九人,(孝宗省为四十二。)管押相视御龙四直八 人,(孝宗省为四人。)照管行子御龙四直二十四人,孝宗省为八人。天武六人,孝宗 省之。禁卫内拦前崇政殿亲从三十二人。(孝宗省作二十五人。)
驾后部。扇筤,大黄龙旗一。驾后乐:东西班三十六人,钧容直三十一人,并骑。(孝 宗此下增招箭班三十四人。)扇筤,扇筤下天武二十二人,(孝宗省作一十七人。)都 下亲从十六人,(孝宗省作八人。)茶酒班执从物五十人,骑。(孝宗省为三十人。) 大辇。辇下应奉并人员合六百一十四人,分五番;(孝宗乾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后复设 。)御马十疋,为五重。
持钑后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骑,重轮旗二人,大伞二,(孝宗省为一。)朱团扇八 ,孝宗省为四。凤扇二,小雉扇二十二,(孝宗省凤扇,)而减雉扇为六。华盖二,孝 宗省为一。俾倪十二,(孝宗省为六。)御刀六,玄武幢一,绛麾二,叉、细槊十二, (孝宗省为六。)骁骑都指挥使一人,骑,(总领大角。)大角四十。(孝宗省为二十 。)
太常后部鼓吹。鼓吹丞二人,典吏四人,(孝宗省为三人。)管辖指挥使一人,羽葆鼓 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十二,箫三十六,笳二十四,铙鼓六,小横吹六十,篴十二, 觱栗十二,帅兵官十人。(孝宗歌工十八,拱宸管十二,箫十八,笳二十四,铙鼓六, 篴十八,节鼓一,小横吹三十,觱栗十八,桃皮觱栗十二,羽葆鼓吹六,帅兵官八人。 )
黄麾幡一,(中道。)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各一,每辂诞马各六在辂前,驾士各百 五十四人。(乾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后复用。)掩后队。(中道。)宣武都指挥使二人 ,大戟、刀盾、弓矢、槊各十五。
金吾牙门第二门。(中道。)牙门旗四,分左右,(孝宗省之。)监门使臣六,分左右 ,骑。(孝宗省为三。)玄武队。(并骑。中道。)虎翼都指挥使一人,犦槊二,玄武 旗一,槊、弓矢各十,孝宗并省为五。弩五。外仗。(分左右道,以夹中道仪仗。)清 游队。(并骑。)白泽旗二,捧日指挥使二,弩四,弓矢十,槊十六。左、右金吾十六 ,骑。天武都头二人,弩八,弓矢十二,槊十二。(孝宗弩、弓矢、槊并省为六。)佽 飞队。并骑。拱圣指挥使二,虞候佽飞二十,铁甲佽飞十二。前队殳仗。都头六人,骑 ,殳、叉六十。后队殳仗。都头四人,骑,殳、叉四十。
前部马队。第一队,捧日都指挥使二人,角、斗、亢、牛旗各一,弩四,弓矢十,槊八 ;第二队,捧日都指挥使二人,氐、女、房、虚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一队;第三 队,天武都指挥使二人,心、危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二队;第四队,天武都指挥 使二人,尾、室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三队;第五队,拱圣指挥使二人,箕、壁旗 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四队;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二人,奎、井旗各一,弩、弓矢 、槊如第五队;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娄、鬼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六队; 第八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胃、柳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七队;第九队,骁骑都 指挥使二人,昴、星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八队;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二人,毕 、张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九队;第十一队,虎翼都指挥使二人,觜、翼旗各一, 弩、弓矢、槊如第十队;第十二队,广勇都指挥使二人,参、轸旗各一,弩、弓矢、槊 如第十一队。(孝宗省为七队,二十八宿旗每队四,弓矢、槊每队六,余同。)
步甲前队。第一队,捧日指挥使、都头各二人,骑,(下同。)鹖鸡旗二,青鍪甲、刀 盾二十;(孝宗刀盾省为十二,下并同。)第二队,捧日指挥使、都头,貔旗,朱鍪甲 、刀盾;第三队,天武指挥使、都头,万年连理木旗,黄鍪甲、刀盾;第四队,天武指 挥使、都头,芝禾并秀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祥鹤旗,黑鍪 甲、刀盾;第六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犀旗,黄鍪甲、刀盾。(孝宗改黄鍪甲为青鍪 甲,余并同。)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一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使臣八人,并骑。(孝宗旗省为二, 使臣省为四人。)步甲前队第七队,神武指挥使、都头,鹖鸡旗,青鍪甲、刀盾;第八 队,神武指挥使、都头,麟旗,朱鍪甲、刀盾;第九队,骁骑指挥使、都头,白狼旗, 黄鍪甲、刀盾;第十队,骁骑指挥使、都头,苍乌旗,次白鍪甲、刀盾;第十一队,虎 翼指挥使、都头,鹦鹉旗,黑鍪甲、刀盾;第十二队,广勇指挥使、都头,太平旗,黄 鍪甲、刀盾。自二至十二队,人、旗、刀盾,数列如第一队。(孝宗内去鹖鸡旗、麟旗 而用庆云旗、瑞麦旗。)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二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使臣八人,并骑。(孝宗旗省为二, 监门省为四人。)
前部黄麾仗。第一部,殿中侍御史二员,骑,(下同。)绛引幡二十,(孝宗省为十。 )犦槊二,捧日指挥使二,都头五,并骑,(下同。)黄氅五十,(孝宗省为二十。) 鼓四,斧十,戟、弓矢二十,槊三十,(孝宗省为二十。)弩十;第二部,殿中侍御史 ,天武指挥使、都头,青氅,鼓,斧,戟、弓矢,槊,弩;第三部,殿中御史,拱圣指 挥使、都头,绯氅,鼓,斧,戟、弓矢,槊,弩;(孝宗省作三部。)第四部,殿中御 史,神勇指挥使、都头,黄氅,鼓,斧,戟、弓矢,槊,弩;第五部,殿中御史,骁骑 指挥使、都头,白氅,鼓,斧,戟,弓矢,槊,弩;第六部,殿中御史,广勇指挥使、 都头,黑氅,鼓,斧,戟、弓矢,槊,弩。自二至六部,数列并如初部。
青龙白虎队。(并骑。)青龙旗一,白虎旗一,虎翼都指挥使二,弩四,弓矢十,槊 八。
班剑、仪刀队。并骑。武卫将军二人,捧日、天武、拱圣、神勇指挥使各二人,班剑六 十,仪刀六十。次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二人,班剑六十,仪刀六十。
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并骑。)中卫郎四人,翊卫郎二人,亲卫郎二人,卫兵四 十,甲骑四十在卫兵外。左右骁卫、翊卫三队。(并骑。)第一队,左右骁卫大将军二 人,双莲花旗二,弩四,弓矢十,(孝宗减弓矢为六,下同。)
槊十六;孝宗减槊为八,下同。第二队,广勇指挥使二人,吉利旗,弩、弓矢、槊数如 初队。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三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八人,并骑。(孝宗旗减为二,监门 减为四人。)捧日队三十四队。左右各十七队,(孝宗减为十队,左右各五队。)每队 引一人,押一人,旗三人,枪五人,弓箭二十人。
后部黄麾仗。凡六部,第一部至六部,并同前部黄麾仗,惟无绛引幡、犦槊。(孝宗减 为三部,仗数亦同前部黄麾已减之数,并去犦槊、绛引幡。)绛引幡二十。(孝宗减为 十。)金吾左右道牙门第四门。牙门旗四,监门八人,骑。(孝宗旗减为二,监门减为 四人。)
步甲后队。第一队,捧日指挥使、都头各二人,骑,鹖旗、鹖鸡旗各二,青鍪甲、刀盾 二十;(孝宗减刀盾为十六,逐队并同。)第二队,天武指挥使、都头,芝禾并秀旗、 万年连理木旗,朱鍪甲、刀盾;第三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犀旗、鹤旗,黄鍪甲、刀 盾;第四队,神武指挥使、都头,苍乌旗、白狼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队,骁骑指挥 使、都头,天下太平旗、鹦鹉旗,黑鍪甲、刀盾;第六队,虎翼指挥使、都头,鹖鸡旗 、鹍旗,黄鍪甲、刀盾。自二至六队,数列并如初队。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五门。牙门旗四,监门八人,骑。(孝宗减旗为二,减监门为四。)
后部马队。第一队,捧日都指挥使二,角端旗二,弩四,弓矢十,槊十六;(孝宗弓矢 减为六,槊减为八。)第二队,捧日都指挥使,(孝宗更用天武。)赤熊旗,弩、弓矢 、槊;第三队,天武都指挥使,(孝宗更用拱圣。)兕旗,弩、弓矢、槊;第四队,天 武指挥使,(孝宗时更神勇。)天下太平旗,弩、弓矢、槊;第五队,拱圣都指挥使, 犀旗,孝宗用龙马旗。弩、弓矢、槊;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芝禾并秀旗,(孝宗用 金牛旗。)弩、弓矢、槊;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万年连理旗,弩、弓矢、槊;第八 队,神勇都指挥使,驺牙旗,弩、弓矢、槊;第九队,骁骑都指挥使,苍乌旗,弩、弓 矢、槊;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白狼旗,弩、弓矢、槊;第十一队,虎翼都指挥使, 龙马旗,弩、弓矢、槊;第十二队,广勇都指挥使,金牛旗,弩、弓矢、槊。自二至十 二队,数列并如初队。
皇太后、皇后卤簿,皆如礼令。徽宗政和元年,诏皇后受册排黄麾仗及重翟车,陈小驾 卤簿。后谦避,于是诏延福宫受册仍旧;而小驾卤簿、端礼门外黄麾仗、紫宸殿臣僚称 贺上礼,并罢。其景灵宫朝谒,则依近例。三年,议礼局上皇后卤簿之制。
清游队。旗一。(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并骑。)金吾卫折冲都尉一员,骑,(执 犦槊二人夹。领四十骑,执槊二十人,弩四人,横刀一十六人。)次虞候佽飞二十八, 骑。次内仆、内仆丞各一员。(各书令史二人,并骑。)
次正道黄麾一。(执一人,夹二人,并骑。)次左右厢黄麾仗,厢各三行,行一百人: 第一行,短戟、五色氅;第二行,戈、五色氅;第三行,仪锽、五色幡。
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等各三行,行二十人,各帅兵官 六人领,内左右领军卫帅兵官各三人,各果毅都尉一员检校,(各一人步从。)左右领 军卫绛引旗,引前、掩后各六。
次内谒者监四人,给事、内常侍、内侍各二人,并骑。(内给使各一人,步从。)
次内给使一百二十人。次偏扇、团扇、方扇各二十四。次香镫一。次执擎内给使四人。 (在重翟车前。)
次重翟车。驾青马六,驾士二十四人,行障六、坐障三,夹车,并宫人执。次内寺伯二 人,骑,领寺人六人,分左右夹重翟车。
次腰舆一,舆士八人。团雉尾扇二,夹舆。次大伞四,大雉尾扇八,锦花盖二,小雉尾 扇、朱画团扇各十二,锦曲盖二十,锦六柱八扇。(自腰舆以下,并内给使执。)次宫 人车。次绛麾二。各一人执。
次正道后黄麾一。(执一人,夹二人,并骑。)次供奉宫人。次厌翟车驾赤骝,翟车驾 黄骝,安车驾赤骝,各四,驾士各二十四人。四望车、金根车、各驾牛三,驾士各一十 二人。
次左右厢各置牙门二。(每门执二人,夹四人,一在前黄麾前,一在后黄麾后。)次左 右领军卫,每厢各一百五十人执殳,帅兵官四人检校。次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员, 检校殳仗。(各一人骑从。)
次后殳仗。内正道置牙门一。每门监门校尉二人,骑;每厢各巡检校尉一员,骑,来往 检校。
前后部鼓吹。金钲、扛鼓、大鼓、长鸣、中鸣、铙吹、羽葆、鼓吹、节鼓、御马,并减 大驾之半。
皇太子卤簿。礼令,三师、詹事、率更令、家令各用本品卤簿前导。太宗至道中,真宗 升储,事多谦抑,谒庙日止用东宫卤簿,六引官,但乘车而不设仪仗。天禧二年,仁宗 为皇太子,亦依此制。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太子卤簿之制。
家令、率更令、詹事各乘辂车,太保、太傅、太师乘辂,各正道,威仪、卤簿依本品。 次清游队旗,(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并正道。清道率府折冲都尉一员,领二十 骑,执槊一十八人,弓矢九人,弩三人,二人骑从折冲。次左、右清道率府率各一员, 领清道直荡及检校清游队龙旗等,执犦槊各二人。次外清道直荡二十四人,骑。
次正道龙旗各六,(执一人,前二人引,后二人护。)副竿二。(执各一人,骑。)次 正道细仗引。为六重,每重二人,自龙旗后均布至细仗,槊与弓箭相间,并骑;每厢各 果毅都尉一员领。次率更丞一员。
次正道前部鼓吹。府史二人领鼓吹,并骑。扛鼓、金钲各二,(执各一人,夹二人,以 下准此。)帅兵官二人;次大鼓三十六,横行,(长鸣以下准此。)帅兵官八人;长鸣 三十六,帅兵官二人;铙吹一部,铙鼓二,(各执一人,夹二人,后部铙节鼓准此。) 箫、笳各六,帅兵官二人;扛鼓、金钲各二,帅兵官二人;次小鼓三十六,帅兵官四人 ;中鸣三十六,帅兵官二人。以上并骑。
次诞马十,(每匹二人控,余准此。)厩牧令、丞各一员。(各府史二人骑从。)次左 、右翊府郎将各一员,领班剑,左右翊卫执班剑二十四人,通事舍人四人,司直二人, 文学四人,洗马、司议郎、太子舍人、中允、中舍、左右谕德各二人,左、右庶子四人 ,并骑。(自通事舍人以后,各步从一人。)
次左、右卫率府副率各一员,步从,亲、勋、翊卫每厢各中郎将、郎将一员,并领六行 仪刀:第一行,亲卫二十三人,曲折三人;第二行,亲卫二十五人,曲折四人;第三行 ,勋卫二十七人,曲折五人;第四行,勋卫二十九人,曲折六人;第五行,翊卫三十一 人,曲折七人;第六行,翊卫三十三人,曲折八人。(曲折人并部后门。)以上三卫并 骑。
次三卫一十八人,骑;中郎将二人夹辂,在六行仪刀仗内。金辂,驾马四,仆寺仆驭, 左右率府率一员,驾士二十二人。夹辂左、右卫率府率各一员。(各步从一人。)
次左、右内率府率各一员,副率各一员,并骑。(各步从一人。)次千牛骑,执细刀、 弓矢,三卫仪刀仗,后开牙门。次左右监门率府直长各六人,监后门。(并骑。)次左 右卫率府每厢各翊卫二队。(并骑。)次厌角队各三十人,执旗一人。(引二人,夹二 人。)执槊一十五人,弓矢七人,弩三人,每队各郎将一员领。
次正道伞二,雉尾扇四,夹伞。次腰舆一,舆士八人,团雉尾扇二、小方雉尾扇八夹。 (执各一人。)次内直郎、令史各二人骑从检校。次诞马十,典乘二人,府史二人骑从 。
次左右司御率府校尉各一人,并骑从。领团扇、曲盖。次朱团扇、紫曲盖各六。(执各 一人。)次诸司供奉官人。
次左右清道率府校尉各一人,(并骑。)领大角三十六。铙鼓二,箫、笳各六,帅兵官 二人;横吹十,节鼓一,篴、箫、觱栗五,帅兵官二人。并骑。次管辖指挥使二人检校 。次副辂,驾四马,驾士二十人。轺车,驾一马,驾士十四人。四望车,驾一马,驾士 一十人。
次左右厢步队凡十六,每队各果毅都尉一人领,(并骑。)队三十人,执旗一人,(引 二人,夹二人,并带弓矢,骑。)步二十五人。前一队执槊,一队带弓矢,以次相间。 左右司御率府、左右卫率府厢各四队,二在前,二在后。次左右司御率府副率各一员检 校,步队各二人,执犦槊骑从。
次仪仗。左右厢各六色,色九行,行六人。前第一行,戟、赤氅;第二行,弓矢;第三 行,仪鋋并毦;第四行,刀盾;第五行,仪锽、五色幡;第六行,油戟。次前仗首左右 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御率府各一员,果毅都尉各一员,帅兵官各六人领 。次左右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卫率府副率各一员,果毅都尉各一员,帅 兵官各六人领。次尽后卤簿左右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御率府副率各一员 ,(各一人步从。)果毅都尉各一人,帅兵官各六人领,左右司御率府率兵官各六人护 后,并骑。每厢各绛引幡十二,(执各一人,引前旗六,引后旗六。)揭鼓十二。( 揭鼓左右司御率府四重,左右卫率府二重。)
次左右厢殳。各一百五十人,(左右司御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卫率府各六十四人。) 并分前后,在步队仪仗外、马队内,前接六旗,后尽卤簿,曲折至门,每厢各司御率府 果毅都尉一员检校,各一人从,每厢各帅兵官七人。(并骑,左右司御率府各四人, 左右率府各三人。)
次马队。左右厢各十队,每队帅兵官以下三十一人,旗一,(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 。)执槊十六人,弓矢七人,弩三人。前第一队,左右清道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 二、第三、第四队,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五、第六、第七队,左右卫率 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八、第九、第十队,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次后拒 队。旗一,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一员领四十骑,执槊二十人, 弓矢十六人,弩四人。叉二人,骑从。
次后拒队前当正道殳仗行内开牙门。次左右厢各开牙门三:前第一门,左右司御率府步 队后,左右率府步队前;第二门,左右卫率府步队后,司御率府仪仗前;第三门,左右 司御率府仪仗后,左右卫率府步队前。(每开牙门,执旗二人,夹四人,并骑。)
监门率府直长各二人,并骑;次左右监门率府副率各一员,骑;来往检校诸门,各一人 骑从。次左右清道率府副率各三人,仗内检校并纠察,各一人骑从。次少师、少傅、少 保,正道乘辂,威仪、卤簿各依本品,次文武官以次陪从。
皇太子妃卤簿之制。政和三年,议礼局上。清道率府校尉六人,骑。次青衣十人。次导 客舍人四人,内给使六十人,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八,(并宫人执。)行障四,坐障 二,夹车,(宫人执。)典内二人,骑,厌翟车,驾三马,驾士十四人。次阁帅二人, 领内给使十八人,夹车,六柱二扇,内给使执。次供奉内人,乘犊车。次伞一,正道。 雉尾扇二,团扇四,曲盖二。(执伞、扇各内给使一人。)次戟九十。
宋制,臣子无卤簿名,遇升储则草具仪注。政和礼虽创具卤簿,然未及行也。南渡后, 虽尝讨论,然皇太子皆冲挹不受,朝谒宫庙及陪祀及常朝,皆乘马,止以宫僚导从,有 伞、扇而无围子。用三接青罗伞一,紫罗障扇四人从,指使二人,直省官二人,客司四 人,亲事官二十人,辇官二十人,翰林司四人,仪鸾司四人,厨子六人,教骏四人,背 印二人,步军司宣效一十人,步司兵级七十八人,防警兵士四人。朝位在三公上,扈从 在驾后方围子内。
皇太子妃,政和亦有卤簿,南渡后亦省之。妃出入惟乘檐子,三接青罗伞一,黄红罗障 扇四人从。以皇太子府亲事官充辇官,前执从物,檐子前小殿侍一人,抱涂金香球。先 驱,则教骏兵士呵止。
王公以下卤簿。凡大驾六引,用本品卤簿,奉册、充使及诏葬皆给之。亲王用一品之制 ,加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二,其葬日,用六引内仪仗。真宗咸平二年,王承衍出葬 日,在禁乐,礼官请卤簿鼓吹备而不作,从之。景德二年,南郊卤簿使王钦若言:‘郓 王欑日所给卤簿,与南郊仪仗吉凶相参。望依令别制王公车辂,所有鼓吹、仪仗,亦请 增置,以备拜官、朝会、婚葬之用。’从之。于是仪服悉以画,其葬日在途,以革车代 辂。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王公卤簿之制:中道清道六人。次幰弩一骑。次大晟府前部鼓 吹。令及职掌、局长、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钲各一,大鼓、长鸣各一十八,扛鼓、金 钲各一。次引乐官二人,小鼓、中鸣各一十。次麾、幢各一,节一,夹槊二,诞马八, (每匹,控马各二人。)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散扇十,方伞二,朱团 扇四夹方伞,曲盖二。次大角八。次后部鼓吹,丞一员,录事一人。次铙鼓一,箫四, 笳四,大横吹六,节鼓一,夹色二,篴、箫、觱栗、笳各四。次外仗。青衣十二,车辐 棒十二,戟九十,绛引幡六,刀盾、槊、弓矢各八十,仪刀十八,信幡八,告止幡、传 教幡各四,仪鋋二,仪锽斧挂五色幡六,油戟十八,仪槊十二,细槊十二。次左右卫尉 寺押当职掌一十一人,骑;部辖步兵、部辖骑兵、太仆寺部押人员各一人,教马官一人 。押当职掌四人,骑。
公主卤簿。惟葬日给之。秦国成圣继明夫人葬日,亦给外命妇一品卤簿,自余未尝用。
一品卤簿。(命妇同。)中道清道四人。幰弩一,骑。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职掌一 人,局长、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钲各一,大鼓、长鸣各一十六,麾、幢、节各一,槊 二,诞马六。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命妇厌翟车,驾士二十三人, 二品、三品准此。)散扇八,(二品减四,三品减六,命妇散扇五十,行障五,行于车 前,二品、三品准此)。方伞二,朱团扇四,曲盖二,大角八。(命妇属车六,驾黄牛 十八,驾士五十九人,行大角前,二品、三品准此。)次后部鼓吹。丞一员,录事一人 ,引乐官二员。铙鼓一,箫、笳、大横吹各四,节鼓一,篴、箫、觱栗、笳各四。外仗 。青衣十人,车辐棒十,戟九十,刀盾、槊各八十,弓矢六十,仪刀三十,信幡八,告 止幡、传教幡、仪锽斧挂五色幡各四。次卫尉寺排列、押当职掌一十一人,部辖人员、 太仆寺部押人员、教马官各一人。押当职掌四人。(命妇加二人。)
二品卤簿。命妇同。中道清道二人。幰弩一。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及职掌、局长、 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钲各一,大鼓十四,麾、幢、节各一,夹槊二,诞马四。次革车 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散扇四,方伞、朱团扇、曲盖各二。次大角八。次后 部鼓吹。丞一,录事、引乐官各一人。铙鼓一,箫、笳各二,大横吹四,篴、箫、觱栗 、笳各二。外仗。青衣八人,车辐棒八,戟七十,刀盾、槊、弓矢各六十,仪刀十四, 信幡四,告止、传教幡各二。次卫尉排列、押当职掌九人,部辖人员、太仆寺部押人员 、教马官各一人。押当职掌四人。(命妇加二人。)
三品卤簿。(命妇同。)中道清道二。幰弩一。麾、幢各一,节一,夹槊二,诞马四。 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散扇二,方伞二,曲盖一,大角四。外仗。青 衣八人,车辐棒六,戟六十,刀盾、槊、弓矢各五十,仪刀十二,信幡四,告止、传教 幡各二。次卫尉排列、押当职掌七人,部辖人员、太仆寺部押人员、教马官各一人。押 当职掌四人。(命妇加二人。)
以上皆政和所定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八‧志第一百0一  仪卫六 卤簿仪服。
卤簿仪服。自汉卤簿,象最在前。晋平吴后,南越献驯象,作大车驾之,以载黄门鼓吹 数十人,使越人骑之以试桥梁。宋卤簿,以象居先,设木莲花坐,金蕉盘,紫罗绣幨络 脑,当胸、后秋并设铜铃杏叶,红犛牛尾拂,○尘。每象,南越军一人跨其上,四人引 ,并花脚帕头、绯绣窄衣、银带。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两庄养象所奏,诏以象十于南郊 引驾,开宝九年南郊时,其象止在六引前排列。诏卤簿使领其事。
旗,皆错采为之,漆竿、○首、纛头、锦带腰、火焰脚。白泽、摄提、金鸾、金凤、师 子、苣文、天下太平、君王万岁、仙童、螣蛇、神龟,及在步甲前后队、后马队三队、 六军仪仗内,并以赤。日、月及合璧、连珠、风、雨、雷、电、五星、二十八宿、祥云 ,并以青。北斗以黑。五岳、四渎、五方、四神、十二辰、五龙、五凤、龙虎君,并以 方色。天王以赤、黄二色。排拦以黄、紫、赤三色。
元丰三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卤簿,前用二十八宿、五星、摄提旗,有司乃取 方士之说,绘为人形,于礼无据。伏请改制,各著其象,以则天文。’从之。元祐七年 ,太常寺言:‘二十八宿旗,五星、摄提旗,按卤簿图画人形及牛虎头、妇人、小儿之 类,于礼无据。元丰三年,礼文所上言乞改制,各著其象,以则天文。后有司循旧仪, 未曾改正,今欲改造。’从之。
元符二年,徽宗即位,兵部侍郎黄裳言:‘南郊大驾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号外,余因 时事取名。伏见近者玺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轮,太上老君眉间发红光,武夷君庙有 仙鹤,臣请制为旗号,曰宝符,曰重轮,曰祥光,曰瑞鹤。’从之。
政和四年,礼制局言:‘卤簿,大黄龙负图旗画八卦,乞改画九、一、三、七、二、四 、六、八、五之数。仙童、网子、大神三旗无所经见,乞除去。’从之。初,大观三年 ,西京颍阳县大庆观圣祖殿东,有嘉禾、芝草并生。其嘉禾一本四穗,芝草叶圆而重起 。至是,诏制芝禾并秀旗。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黄戴气;后,日下生青、赤 、黄承气,诏制日有戴承旗。又以元符二年武夷君庙有仙鹤迎诏,政和二年延福宫宴辅 臣,有群鹤自西北来,盘旋于睿谟殿上,及奏大晟乐而翔鹤屡至,诏制瑞鹤旗。
八年,礼部侍郎张邦昌奏:‘太祖时,甘露降于江陵者十日,瑞麦秀于濮阳者六歧,获 金鹦鹉于陇坻,得三玉兔于郓封,驯象至而五岭平,琼管族而白鹿出,皆命制为旗章陈 之。望诏有司取自崇、观至今,凡中外所上瑞应,悉掇其尤殊者,增制旗物,上以丕承 天贶,下以耸动民瞻。’从之。
初,宋制旗物尢盛,中兴后惟务简约,虽参用旧制,然亦不无因革。其太常,青质夹罗 ,惟绣日、月、星而无龙,下有网须谓之茀,而竿头为龙首,衔青结绶,垂青旄緌十二 ,谓之旒。盖幅下无斿,而竿首垂旒,抑又取古者‘注旄及羽于竿首’之遗制。竿用椆 木,护以剖竹,胶以髹,饰以藻,玉辂建之。大旗,黄质九幅,每幅绣升龙一,侧幅二 ,下垂黄丝网緌九,金辂建之。太赤,朱质七幅,每幅绣鸟隼二,侧幅如之,下垂朱丝 网緌七,像辂建之。大白,素质五幅,每幅绣熊一、虎一,侧幅如之,下垂浅黄丝网緌 五,革辂建之。大麾,皂质四幅,每幅绣五采龟蛇一,侧幅绣龟二,下垂皂丝网緌四, 木辂建之。
其黄龙负图旗,建隆初创为大制。有架,旗力重,以百九十人维之,今用七十人。其君 王万岁、天下太平、日月、五星、北斗、招摇、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十旗,皆以 十七人维之。其祥瑞旗八,绍兴二十五年所制也。是岁,适当郊祀,而太庙生灵芝九茎 ,赣州进太平瑞木,道州连理木,遂宁府嘉禾,镇江府瑞瓜,南安军双莲花,严州兜率 寺、信州玉山芝草,黎州甘露,礼部侍郎王瑉等请绘之华旗,以纪盛美焉。
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舆上刻木为牛,背插旗。错采为牛,旗竿上有小盘,盘衣及舆衣 ,亦并绣牛形。舆士各四人,服绣五色牛衣。自太祖时诏用之。神宗熙宁七年,太常寺 言:‘大驾卤簿羊车,本前代宫中所乘;五牛旗,盖古之五时副车也,以木牛载旗,用 人舆之,失其本制,宜省去。’从之。
牙门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今制,赤质,错采为神人像,中道前后各一门,左右道 五门,门二旗,盖取周制‘树旗表门’及‘天子五门’之制。
驾头,一名宝床,正衙法坐也。香木为之,四足瑑山,以龙卷之。坐面用藤织云龙,四 围错采,绘走龙形,微曲。上加绯罗绣褥,裹以绯罗绣帕。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 上拥之,为前驱焉。不设,则以朱匣韬之。
幡,本帜也,貌幡幡然。有告止、传教、信幡,皆绛帛,错采为字,上有朱绿小盖,四 角垂罗文佩,系龙头竿上。其错采字下,告止为双凤,传教为双白虎,信幡为双龙。又 有绛引幡,制颇同此,作五色间晕,无字,两角垂佩。中兴为六角盖,垂珠佩,下有横 木板,作碾玉文。三幡,亦以错采篆书‘告止’、‘传教’、‘信幡’。
幢,制如节而五层,韬以袋,绣四神,随方色,朱漆柄。取曲礼‘行前朱雀而后玄武, 左青龙而右白虎’之义。王公所给幢,黑漆柄,紫绫袋。中兴,用生色袋。
皂纛,本后魏纛头之制。唐卫尉器用,纛居其一,盖旄头之遗像。制同旗,无文采,去 ○首六脚。后志云:‘今制,皂边皂斿,斿为火焰之形。’金吾仗主之,每纛一人持, 一人拓之。乘舆行,则陈于卤簿,左右各六。
绛麾,如幢,止三层,紫罗囊蒙之。王公麾,以紫绫袋。
黄麾,古有黄、朱、𫄸三色,所以指麾也。汉卤簿有前黄麾护驾御史。宋制,绛帛为之 ,如幡,错采成‘黄麾’字,下绣交龙;朱漆竿,金龙首,上垂朱绿小盖。神宗元丰二 年,详定朝会御殿仪注所言:
按周礼‘木辂建大麾,以田’,郑氏曰:‘大麾不在九旗之中。以正色言之,则黑,夏 后氏所建。’礼记曰:‘有虞氏之旗,夏后氏緌。’郑氏曰:‘緌,谓注旄牛尾于杠首 。所谓大麾,书曰“王右秉白旄以麾”。’孔颍达曰:‘虞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 ’西京杂记,汉大驾有前黄麾。崔豹古今注:‘麾,所以指麾,乘舆以黄,诸公以朱, 刺史二千石以𫄸。’开元礼义纂曰:‘唐太宗法夏后之前制,取中方之正色,故制大麾 ,色黄。’
今礼有黄麾,其制十二幅。开宝通礼义纂曰:‘黄,中央之色。此仗最近车辂,故以应 象,取其居中,导达四方,含光大也。’今卤簿黄麾,以夏制言之,则状不类旗;以汉 制言之,则色又不黄。伏请制大麾一:注麾于竿首,则法夏后氏之制;其色正黄,则用 汉制;以十二幅为旗,则取唐制;以一旒为之,则取今龙墀旗之制。当元会陈仗卫,建 大黄麾一于当御厢之前,以为表识。其当御厢之后,则建黄麾幡二。
并上大黄麾、黄麾幡制度。神宗批曰:‘黄麾制度,考详前志,终是可疑。今凿而为之 ,植于大庭中外共瞻之地,或为博闻多识者所讥。宜且阙之,更俟讨求,黄麾幡仍旧。 ’
氅,本缉鸟毛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鹅毛、鸡毛之制。后志云:‘今制有青、绯 、皂、白、黄五色,上有朱盖,下垂带,带绣禽羽,末缀金铃。青则绣以孔雀,五角盖 ;绯则绣以凤,六角盖;皂则绣以鹅,六角盖;白亦以鹅,四角盖;黄则以鸡,四角盖 。每角缀垂佩,揭以朱竿,上如戟,加横木龙首以系之。’
金节,隋制也。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八层,黄绣龙袋笼之。王公以下皆有节 ,制同金节,韬以碧油。
伞,古张帛避雨之制。今有方伞、大伞,皆赤质,紫表朱里,四角铜螭首。六引内者, 其制差小。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开元礼大驾八角紫伞,王公已下四角青伞。今卤 簿图但引紫伞,而无青伞之文。诏改用。绍兴十三年将郊,诏伞、扇如旧制,拂扇等不 以珠饰。
盖,本黄帝时有云气为花葩之象,因而作也。宋有花盖、导盖,皆赤质,如伞而圆,沥 水绣花龙。又有曲盖,差小,惟乘舆用之。人臣则亲王或赐之,而以青缯绣瑞草焉。
睥睨,如华盖而小。
扇筤,绯罗绣扇二,绯罗绣曲盖一,并内臣马上执之。驾头在细仗前,扇筤在乘舆后。 大驾、法驾、鸾驾,常出并用之。扇圆,迳四尺二寸,柄长八尺三寸,黄茸绣团龙,仍 用金涂铜饰。扇有朱团及雉尾四等。朱团绣云凤或杂花,黑漆柄,金铜饰。雉尾皆方, 绣雉尾之状,有三等:大雉扇长五尺二寸,阔三尺七寸;中扇、小扇递减二寸。下方上 杀,以绯罗绣雉尾之状,中有双孔雀杂花,下施黑漆横木长柄,以金涂铜饰。乘舆出入 ,必以前持鄣蔽。凡朔望朝贺、行册礼,皇帝升御坐,必合扇,坐定去扇,礼毕驾退, 又索扇如初。盖谓天子升降俛仰,众人皆得见之,非肃穆之容,故必合扇以鄣焉。
罕毕,象‘毕、昴为天阶’,故为前引,皆赤质,金铜饰,朱藤结网,金兽面。罕方, 上有二螭首衔红丝拂;毕圆,如扇。香镫,唐制也。朱漆案,绯绣花龙衣,上设金涂香 炉、烛台。长竿二,舆士八人。金涂银火镣、香匙副之。
大角,黑漆画龙,紫绣龙袋。
长鸣、次鸣、大小横吹,五色衣幡,绯掌画交龙。乐令,三品已上,绯掌画蹲豹。
犦槊。犦,击声也。一云象犦牛,善斗,字从牛。唐金吾将军执之。宋制,如节有袋 ,上加碧油。常置朝堂,车驾卤簿出,则八枚前导;又四枚夹大将军者,名卫司犦槊。
槊,长矛也。木刃,黑质,画云气。又有细槊,制同而差小。
戟,有枝兵也。木为刃,赤质,画云气,上垂交龙掌、五色带,带末缀铜铃。又钑戟, 无掌,而有小横木;钑,插也,制本插车旁。又小戟与钑戟同。
殳、叉,戟之类。殳,无刃而短,黑饰两末。叉,青饰两末,并中白,画云气,各缀朱 丝拂。
枪,槊也。唐羽林所执,制同槊而铁刃,上缀朱丝拂。
仪锽,钺属也,秦、汉有之。唐用为仪仗,刻木如斧,涂以青,柄以黄,上缀小锦幡、 五色带。
班剑,本汉朝服带剑。晋以木代之,亦曰‘像剑’,取装饰斑斓之义。鞘以黄质,紫斑 文,金铜饰,紫丝绦帉錔。
御刀,晋、宋以来有之。黑鞘,金花银饰,靶轭,紫丝绦帉錔。又仪刀,制同此,悉以 银饰,王公亦给之。
刀盾。刀,本容刀也;盾,旁排也。一人分持。刀以木为之,无鞘,有环,紫丝绦帉錔 。盾,赤质,画异兽。又朱藤络盾,制悉同,唯绿藤绿质,皆持执之。
幰弩,汉京尹、司隶前驱,持弓以射窥者。宋制,每弩加箭二,有○,画云气,仗内弩 皆同。
弓箭,每弓加箭二,有○,同幰弩。 车辐,棒也,形如车轮辐。宋制,朱漆八棱白干。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车辐,以金铜钉饰。 镫杖,黑漆弩柄也。以金铜为镫及饰,其末紫丝绦系之。
鸣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条狼氏执鞭趋辟之遗法也。内侍二人执之,鞭鞘用红丝而渍 以蜡。行幸,则前骑而鸣之,大祀礼毕还宫,亦用焉;视朝、宴会,则用于殿庭。
诞马,散马也。加金涂银闹装鞍勒。乘舆以红绣鞯,六鞘,王公以下用紫绣及剜花鞯。 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诞马,按卤簿图曰:旧并施鞍鞯。景祐五年去之。昨纳后 ,诞马犹施鞍鞯,今欲乞除去,仍依卤簿图。用缨、辔、绯屉。’
御马鞍勒之制,有金、玉、水晶、金涂四等闹装,䩞鞢促结为坐龙,碾钑镂尘沙面、平面 、洼面、方团、寸节、卷荷校具,皆垂六鞘,金银裹鞍桥、衔镫,朱黄丝绦辔秋,绯黄 织绣或素园鞯,○襆用金银线织或绯黄絁,鞭用紫竹,红黄丝鞘,缨以红、黄犛牛尾, 金为鈌。每日,马五匹供奉,鞍用玉及金涂,○襆皆素。行幸则十四匹,加真金、水晶 之饰。太宗至道二年诏:‘先是,御马以织成帊覆鞍勒,今后以广绢代之。’
马珂之制,铜面,雕翎鼻拂,攀胸,上缀铜杏叶、红丝拂。又胸前及腹下,皆有攀,缀 铜铃;后有跋尘、锦包尾。独卤簿中金吾卫将军导驾者,皆有之。
甲骑具装,甲,人铠也;具装,马铠也。甲以布为里,黄絁表之,青绿画为甲文,红锦 褖,青絁为下裙,绛韦为络,金铜鈌,长短至膝。前膺为人面二,自背连膺,缠以锦螣 蛇。具装,如常马甲,加珂拂于前膺及后秋。
球杖,金涂银裹,以供奉官骑执之,分左右前导。大礼,用百人,花脚帕头、紫绣○袍 袄。常出,三十人,公服,皆骑导。
鸡竿,附竿为鸡形,金饰,首衔绛幡,承以彩盘,维以绛索,揭以长竿。募卫士先登, 争得鸡者,官给以缬袄子;或取绛幡而已。大礼毕,丽正门肆赦则设之。其义则鸡为巽 神,巽主号令,故宣号令则像之。阳用事则鸡鸣,故布宣阳泽则像之。一曰‘天鸡星动 为有赦’,故王者以天鸡为度。金鸡事,六朝已有之,或谓起于西京。南渡后,则自绍 兴十三年始也。
大驾卤簿巾服之制:金吾上将军、将军、六统军、千牛、中郎将,服花脚帕头、抹额、 紫绣袍,佩牙刀,珂马。诸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折冲、果毅、散手翊卫,服平巾 帻、紫绣袍、大口袴、锦螣蛇、银带,佩横刀,执弓箭。千牛将军,服平巾帻、紫绣袍 、大口袴、银带、靴靿,佩横刀,执弓箭,珂马。千牛,服花脚帕头、绯绣袍、抹额、 大口袴、银带、靴靿。前马队内折冲及执槊者,服锦帽、绯绣袍、银带。监门校尉、六 军押仗,服帕头、紫绣裲裆。队正,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袴。诸卫主率都尉,引驾 骑,持钑队内校尉、旅帅,执卫司殳仗犦槊,金吾十六骑,班剑、仪刀队,亲勋翊卫, 执大角人,并服平巾帻、绯绣裲裆、大口袴,佩横刀,执弓箭。金吾押牙,服金鹅帽、 紫绣袍、银带,仪刀。金吾持纛者,服乌纱帽、皂衣、袴、靴袜。金吾押纛,服帕头、 皂绣衫、大口袴、银带、乌皮靴。执金吾犦槊,服锦袍帽、臂韝、银带、乌皮靴。
清游队、佽飞、执副仗槊,服甲骑具装、锦臂韝,佩横刀,执弓箭,白袴。朱雀队执旗 及执牙门旗,执绛引幡、黄麾幡者,并服绯绣衫、抹额、大口袴、银带。执殳仗,前后 步队、真武队执旗,前后部黄麾,执日月合璧等旗,青龙白虎队、金吾细仗内执旗者, 并服五色绣袍、抹额、行縢、银带;执白干棒人,加银褐捍腰。执龙旗及前马队内执旗 人,服五色绣袍、银带、行縢、大口袴。执弓箭、执龙旗副竿人,服锦帽、五色绣袍、 大口袴、银带。执弩、弓箭人,服锦帽、青绣袍、银带。前后步队人,服五色鍪甲、锦 臂韝、靴袜、袴、银带。朱雀队内执弓箭、弩、槊,虞候佽飞,执长寿幢、宝舆法物人 ,并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袴、银带。援宝,执绛麾、真武幢叉人,并服武弁、紫绣 衫。持钑队,殿中黄麾、伞、扇、腰舆、香镫、华盖,指南、进贤等车驾士,相风、钟 漏等舆舆士,并服武弁、绯绣衫。驾羊车童子,服垂耳髻、青头○、青绣大袖衫、袴、 勒帛、青耳履。执引驾龙墀旗、六军旗者,服锦帽、五色绣衫、锦臂韝、银带。引夹旗 及执柯舒、镫仗者,服帖金帽,余同上。执花凤、飞黄、吉利旗者,服银褐绣衣、抹额 、银带。夹毂队,服五色质鍪铠、锦臂韝、白行縢、紫带、靴袜。骁卫翊卫三队,服平 巾帻、绯绣袍、大口袴、锦螣蛇。五辂、副辂、耕根车驾士,服平巾帻、青绣衫、青履 袜。教马官,服帕头、红绣抹额、紫绣衫、白袴、银带。掌辇、主辇,服武弁、黄绣衫 、紫绣诞带。拢御马者,服帖金帽、紫绣大袖衫、银带。执真武幢者,服武弁、皂绣衫 、紫绣诞带。五牛旗舆士,服武弁、五色绣衫、大口袴,银带。掩后队,服黑鍪甲、锦 臂韝、行縢。
鼓吹令、丞,服绿袴褶冠、银褐裙、金铜革带、绯白大带、履袜。太常寺府史、典事、 司天令史,服帕头、绿衫、黄半臂。太常主帅扛鼓、金钲、节鼓人,服平巾帻、绯绣袍 、大口袴,抹带、锦螣蛇;歌、拱宸管、箫、笳、篴、觱栗,无螣蛇。太常大鼓、长鸣 、小鼓、中鸣,服黄雷花袍、袴、抹额、抹带。太常铙、大横吹,服绯苣文袍、袴、抹 额、抹带。太常羽葆鼓、小横吹,服青苣文袍、袴、抹额、抹带。排列官、令史、府史 ,服黑介帻、绯衫、白袴、白勒帛。司辰、典事、漏刻生,服青袴褶冠、革带。殿中少 监、奉御、供奉、排列官,引驾仗内排列承直官、大将、金吾引驾、押仗、押旗,服帕 头、紫公服、乌皮靴。尚辇奉御、直长、乘黄令丞、千牛长史、进马四色官,服帕头、 绿公服、白袴、金铜带、乌皮靴。殿中职掌执伞扇人,服帕头、碧襕、金铜带、乌皮靴 。(旧衣黄,太平兴国六年,并内侍省并改服以碧。)
凡绣文:金吾卫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雕虎,屯卫以赤豹,武卫以瑞鹰,领军 卫以白泽,监门卫以师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乐工以鸾,耕根车驾士以凤衔 嘉禾,进贤车以瑞麟,明远车以对凤,羊车以瑞羊,指南车以孔雀,记里鼓、黄钺车以 对鹅,白鹭车以翔鹭,鸾旗车以瑞鸾,崇德车以辟邪,皮轩车以虎,属车以云鹤,豹尾 车以立豹,相风乌舆以乌,五牛旗以五色牛,余皆以宝相花。
六引内巾服之制:清道官,服武弁、绯绣衫、革带。持幰弩、车辐棒者,服平巾赤帻、 绯绣衫、赤袴、银带。青衣,服平巾青帻、青袴褶。持戟、伞、扇、刀盾者,服黄绣衫 、抹额、行縢、银带。持幡盖者,服绣衫、抹额、大口袴、银带。内告止幡、曲盖以绯 ,传教幡、信幡、绛引幡以黄。执诞马辔、仪刀、麾、幢、节、夹槊、大角者,服平巾 帻、绯绣衫、大口袴、银带。大驾卤簿内,执辔,并锦络衫帽。持弓箭、槊者,服武弁 、绯绣衫、白袴。驾士,服锦帽、绣戎服大袍、银带。弓箭以青,槊以紫。持扛鼓者, 服平巾帻、绯绣对凤袍、大口袴、白抹带、银螣蛇。铙吹部内,服平巾帻、绯绣袍、白 抹带、白袴,余悉同大驾前后部。
其绣衣文:清道以云鹤,幰弩以辟邪,车辐以白泽,驾士司徒以瑞马,牧以隼,御史大 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县令以雉,乐工以鸾,余悉以宝相花。
太祖建隆四年,范质议:按开元礼,武官陪立大仗,加螣蛇裲裆,如袖无身,以覆其膊 胳,盖掖下缝也。从肩领覆臂膊,共一尺二寸。又按释文、玉篇相云:其一当胸,其一 当背,谓之‘两当’。今详裲裆之制,其领连所覆膊胳,其一当左膊,其一当右膊,故 谓之‘起膊’。今请兼存两说择而用之,造裲裆,用当胸、当背之制。宣和元年,礼制 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袴褶冠。’今卤簿既除袴褶,冠名不当仍旧,请依旧记如 三礼图‘季貌冠’制。从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九‧志第一百0二  舆服一 五辂 大辂 大辇 芳亭辇 凤辇 逍遥辇 平辇 七宝辇 小舆 腰舆 耕根车 进贤车 明远车 羊车 指南车 记里鼓车 白鹭车 鸾旗车 崇德车 皮轩车 黄钺车 豹尾车 属车 五车 凉车 相风乌舆 行漏舆 十二神舆 钲鼓舆 钟鼓楼舆
昔者圣人作舆,轸之方以象地,盖之圆以象天。易·传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盖取诸乾坤。’夫舆服之制,取法天地,则圣人创物之智,别尊卑,定上下,有 大于斯二者乎!舜命禹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 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周官之属,有巾 车、典路、司常,有司服、司裘、内司服等职。以是知舆服始于黄帝,成于唐、虞,历 夏及商,而大备于周。周衰,列国肆为侈汰。秦并之,揽上选以供服御,其次以赐百官 ,始有大驾、法驾之制;又自天子以至牧守,各有卤簿焉。汉兴,乃不能监古成宪,而 效秦所为。自是代有变更,志有详略。东汉至旧唐书皆称舆服,新唐书改为车服,郑樵 合诸代为通志又为器服。其文虽殊,而考古制作,无以尚于三代矣。
夫三代制器,所以为百世法者,以其华质适中也。孔子答颜渊为邦之问曰:‘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且礼谓‘周人上舆’,而孔子独取殷辂,是殷之质胜于周也。又言禹‘ 致美乎黻冕’。而论冕以周为贵,是周之文胜于夏也。盖已不能无损益于其间焉。不知 历代于秦已还,何所损益乎?
宋之君臣,于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讲之甚明。至其规模制度,饰为声明,已 足粲然,虽不能尽合古制,而于后代庶无愧焉。宋初,衮冕缀饰不用珠玉,盖存简俭之 风,及为卤簿,又炽以旗帜,华以绣衣,亵以球杖,岂非循袭唐、五季之习,犹未能尽 去其陋邪?诒之子孙,殆有甚焉者矣。迄于徽宗,奉身之欲,奢荡靡极,虽欲不亡得乎 ?靖康之末,累朝法物,沦没于金。中兴,掇拾散逸,参酌时宜,务从省约。凡服用锦 绣,皆易以缬、以罗;旗仗用金银饰者,皆易以绘、以髹。建炎初,有事郊报,仗内拂 扇当用珠饰。高宗曰:‘事天贵质,若尚华丽,非禋祀本意也。’是以子孙世守其训, 虽江介一隅,而华质适时,尚足为一代之法。其儒臣名物度数之学,见诸论议,又有可 观者焉。今取旧史所载,著于篇,作舆服志。
五辂。宋自神宗以降,锐意稽古,礼文之事,招延儒士,折衷同异。元丰有详定礼文所 ,徽宗大观间有议礼局,政和又有礼制局。先是,元丰虽置局造辂,而五辂及副辂,多 仍唐旧。
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至宋曰显庆辂,亲郊则乘之。制作精巧,行止安重,后载太常 舆闟戟,分左右以均轻重,世之良工,莫能为之。其制:箱上置平盘、黄屋,四柱皆油 画刻镂。左青龙,右白虎,龟文,金凤翅,杂花,龙凤,金涂银装,间以玉饰。顶轮三 层,外施银耀叶,轮衣、小带、络带并青罗绣云龙,周缀𦈓带、罗文佩、银穗球、小铃 。平盘上布黄褥,四角勾阑设圆鉴、翟羽。虚匮内贴银镂香罨,轼匮银龙二,衔香囊, 银香炉,香宝,锦带,下有障尘。青画轮辕,银毂乘叶,三辕,银龙头,横木上有银凤 十二。左建青旗,十有二旒,皆绣升龙;右载闟戟,绣黻文,并青绣䌷杠。又设青绣门 帘,银饰梯一,拓叉二,推竿一,银錔头,银装行马,青缯裹挽索。驾六青马,马有金 面,插雕羽,鞶缨,攀胸铃拂,青绣屉,锦包尾。又诞马二,在辂前,饰同驾马。(余 辂及副辂皆有之。)驾士六十四人。金辂色以赤,驾六赤马,建大旗,驾士六十四人。 像辂色以浅黄,驾六赭白马,建大赤,驾士四十人。革辂色以黄,驾六䯄马,建大白, 驾士四十人。木辂色以黑,驾六黑骝马,建大麾,驾士四十人。自金辂而下,其制皆同 玉辂,惟无玉饰。五副辂并驾六马,驾士四十人,当用银饰者,皆以铜,余制如正辂。
政和三年,议礼局更上皇帝车辂之制,诏颁行。玉辂,箱上平盘、黄屋以下皆如旧。顶 轮三层,内一层素,轮顶上施金涂银山花叶及翟羽,青丝绣云龙络带二,周缀杂色𦈓带 八、铜佩八、银穗球二。平盘上布红罗绣云龙褥,曲几、扶几,上下设银螭首二十四。 四角勾阑设圆鉴一十六,青罗绣宝相花带,火珠二十八。香匮设香炉,红罗绣宝相花带 香囊,香宝,银结绶二,红罗绣云龙结绶一,红锦帜龙凤门帘一。青画轮辕,银毂乘叶 。轼匮、横辕、前辕并饰以金涂银螭首,横辕上施银立凤一十二。左建太常,十有二旒 ;右载闟戟,绣黻文。杠袴一,以青绣,杠首饰以银螭首。金涂铜钹,青犛牛尾拂,青 缯裹索。驾青马六,马有铜面,插雕羽,鞶缨,攀胸铃拂,青线织屉,红锦包尾。又踏 路马二,在辂前,饰同驾马。凡大祭祀乘之。
金辂以下,并以次列其后。若大朝会、册命皇太子诸王大臣,则设五辂于大庆殿庭,为 充庭之仪。金辂赤质,以金饰诸末,建大旗,余同玉辂,驾赤马六;凡玉辂之饰以青者 ,金辂以绯。象辂浅黄质,金涂铜装,以象饰诸末,建大赤,余同玉辂,驾赭白马六; 凡玉辂之饰以青者,向辂以银褐。革辂黄质,鞔之以革,建大白,余同玉辂,驾䯄马六 ;凡玉辂之饰以青者,革辂以黄。木辂黑质漆之,建大麾,余同玉辂,驾黑骝六;凡玉 辂之饰以青者,木辂以皂。凡玉辂用金涂银装者,像辂、革辂、木辂及五副辂,并金涂 铜装。
又礼制局言:‘玉辂马缨十二而无采,不应古制,欲以五采罽饰樊缨十有二就。辂衡、 轼并无鸾和,乞添置。盖弓二十有二,不应古制,乞增为二十八,以象星。又巾车言“ 玉辂建太常”而不言色,司常注云:“九旗之帛皆用绛,以周尚赤故也。”礼记·月令中央 “天子乘大辂,载黄旗”,以金、象、木、革四辂及所建之旗,与四时所乘所载皆合。 今玉辂所建之旗,以青帛十二幅连属为之,有升龙而非交龙,又无三辰,皆非古制。如 依成周以所尚之色则用赤,依月令兼四代之制则当用黄,仍分縿、斿之制及绣画三辰于 其上。今改制,太常其斿曳地,当依周官以六人维之。又左传言:“毚、鸾、和、铃, 昭其声也。”注:“锡在马额,铃在旗首。”今旗首无铃,乞增置。又车盖周以流苏及佩 各八,无所法象,欲各增为十二,以应天数。又辂之诸末,尽饰以玉,为称其实,而罗 纹杂佩乃用涂金,乞改为玉。又车箱两轓有金涂龟文及鹍翅,左龙右虎,乃后代之制, 欲改用蟉龙,加玉为饰。’又言:‘既建太常当车之后,则自后登车有妨。曲礼言:“ 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𫐉,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 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君升车亦当自右,由前而入。今玉辂前有式匮 ,不应古制,恐当更易,以便登车及改式之制。又礼记言“车得其式”,周官舆人:” 三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三分轸围,去一以为式 围。三分轵围,去一以为轛围。”注:“立者为轛,横者为轵。”今玉辂无式。’
诏:‘玉辂用青质,轮辀络带,其色如之。四柱、平盘、虚匮则用赤,增盖弓之数为二 十八,左右建旗、常,并青。太常绣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旗上则绣以云龙。朱杠, 青縚,铃垂十有二就,流苏及佩各增十二之数。樊缨饰以五采之罽,衡式之上又加鸾和 。辂之诸末,耀叶、螭头、云龙、垂牙、锤脚、花版、结绶、罗纹杂佩、羽台、葱台、 麻炉、香宝、压贴牌字,皆饰以玉。自后而升,式匮不去。既成,高二丈七寸五分,阔 一丈五尺。副玉辂,亦用青色,旧驾马四,增为六,色亦以青。’
政和四年,诏改修正副辂,讨论制造金、象、革、木四辂,并依新修玉辂制度。旗、常 并建,各与辂一色。除去闟戟,改车箱两轓龟文、鹍翅、左龙、右虎之饰,并用蟉龙。 增盖弓、博山、流苏等数,轼衡加和鸾,以合于古。金辂朱质,饰以金涂银;左右建太 常、大旗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黄;龙旗九斿,如周官金辂建大旗之制;驾马以䯄, 饰樊缨五采九就。象辂朱质,凡制度、装缀、名物并同金辂,饰以象及金涂银铜瑜石; 左右建太常、大赤,轮衣、络带等,色皆以红;大赤绣鸟隼七斿,如周官象辂建大赤之 制;驾马以赤,饰樊缨七就。革辂朱质,凡制度、装缀、名物并同金辂,饰以金涂铜瑜 石;左右建太常、大白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浅黄;大白绣熊虎六斿,如周官革辂建 大白之制;驾马以赭白,饰樊缨五就。木辂朱质,凡制度、装缀、名物皆同金辂,饰以 金涂瑜石;左右建太常、大麾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皂;大麾绣龟蛇四斿,如周官木 辂建大麾之制;驾马以乌,饰樊缨三就。四辂驾马各六。玉辂驾士六十四人,余皆四十 人。
又礼制局增改雅饰诸辂:旧副玉辂色青,饰以金,改用黄而饰以玉;樊缨如正辂之制; 建太常,色黄,饰以组,象日月于縿、星辰于斿,其长曳地。旧金辂改用青,饰以金; 樊缨以五采罽而九就;建大旗,色青,饰以组,象交龙于縿、升龙于斿,其长齐轸。象 辂改用赤,饰以象;樊缨以五采罽而七就;建大赤,色赤,饰以组,象鸟隼于縿、斿, 其长齐较。革辂改用白,饰以革;龙勒绦缨,建大白,色白,饰以组,象熊虎于縿、斿 ,其长齐肩。三辂皆维以缕,削幅为之。木辂依旧色,而饰以漆,其色黑;前樊鹄缨, 建大麾,色黑,饰以组,象龟蛇于縿、斿,其长齐首;维以缕,充幅为之。又诏玉辂身 仍用红,太常、旗、络带等用黄,余常、旗、络带,亦随其辂色。
高宗渡江,卤簿、仪仗悉毁于兵。绍兴十二年,始命工部尚书莫将、户部侍郎张澄等以 天禧、宣和卤簿图考究制度,及故内侍工匠省记指说,参酌制度。是年九月,玉辂成; 明年,遂作金、象、革、木四辂,副辂不设。玉辂之制,青色,饰以玉,通高十九尺, 轮高六十三寸,辐径三十九寸,轴长十五尺三寸。顶上剡为轮三层,象天圜也。外施青 玉博山八十一,(一名耀叶)。镂以金涂龙文,覆以青罗,曰轮衣。缀垂玉珮,间以五 色垂牦尾,曰流苏。一名𦈓带。顶四角分垂青罗曰络带,表里绣云龙。遇雨,则油黄缯 覆之。
辂之中四柱,象地方也,前柱卷龙。平盘上布锦褥,前有横轼,后垂锦软帘。登车则自 后卷帘梯级以登。四面周以阑而阙其中,以备登降。执绥官先自右升,立于右柱下,以 备顾问。阑柱头有玉蹲龙。轼前有牌,镂曰‘玉辂’,以玉篆之,上有玉龙二。中设御 坐,纯以黄香木为之,取其黄中之正色也。下有涂金蹲龙十六。在平盘四围下,又有拓 角云龙,金彩饰之,前后左右各二。前有辕木三,鳞体昂首龙形。辕木上束两横竿,在 前者名曰凤辕,马负之以行;次曰推辕,班直推之以助马力。横于辕后者名曰压辕,以 人压于后,欲取其平。车轮三岁一易,心用榆,圜数尺,圈以铁,以防折裂。横贯大木 以为轴,夹以两轮,轮皆彩画,此辂下饰也。每新轮成,载铁万斤试之。
左建太常,右建龙旗,插于辂后两柱之金环前。驾青马六,马有镂锡,鞶缨,金铃,红 旄绣屉,金包鬃,锦包尾,青缯裹索引之。驾士二百三十二人。(诞马十二人,左右索 百二十八人,入辕马十二人,龙头子二人,前后抱辕各六人,推竿四人,捧轮四人,拓 叉四人,净席四人,前拦人员一人,后拦人员一人,前拦马八人,后拦马八人,踏道人 员二人,踏道二十人,小拓叉四人,小梯子二人,烛台二人,香匙剪子二人,左右索人 员二人。鵩又有呵喝人员二人,教马官二人,捧轮将军四人,千牛卫将军二人,推轮轴 官健八人,抱太常龙旗官六人,职掌五人,专知官一人,手分一人,库子八人,装挂工 匠二人,诸作工匠十五人,盖覆仪鸾司十一人,监官三员。)
金辂黄色,饰以金涂银,制如玉辂,而高减五寸;博山、轮衣、络带、辕辐、轴并以黄 ,建大旗九斿;驾黄马六,驾士一百五十四人。像辂朱色,饰以象及金涂铜,制如金辂 ;博山、轮衣、络带并以朱,建大赤七斿;驾赤马六,驾士一百五十四人。革辂浅黄白 色,饰以金涂铜,制如象辂;博山、轮衣、络带并以浅黄白,建大白六斿;驾黄白马六 ,驾士百五十四人。木辂黑色,饰以金涂银,制如革辂;博山、轮衣、络带并以黑,建 大麾四斿;驾黑马六,驾士一百五十四人。五辂驾士服色:平巾帻、青绢抹额、缬绢对 花凤袍、绯缬绢对花宽袖袄、罗袜绢裤、袜、麻鞋,其色各从其辂。
大辂。政和六年,徐秉哲言:‘南北郊,皇帝乘玉辂以赴斋宫。自斋宫赴坛,正当祀天 祭地,乃乘大辇,疑非礼意。’下礼制局讨论。礼制局请:‘造大辂如玉辂之制,唯不 饰以玉。所驾之马,其数如之,唯樊缨一就,以称尚质之义。仍建大旗十有二旒,龙章 日月,以协象天之义。至礼毕还斋宫,则御大辇,于礼无嫌。’从之。
大辇。周官巾车氏有辇车,以人组挽之,宫中从容所乘。唐制,辇有七:一曰大凤辇, 二曰大芳辇,三曰仙游辇,四曰小轻辇,五曰芳亭辇,六曰大玉辇,七曰小玉辇。
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为礼仪使,创意造为大辇:赤质,正方,油画,金涂 银叶,龙凤装。其上四面行龙云朵,火珠方鉴,银丝囊网,珠翠结绦,云龙钿窠霞子。 四角龙头衔香囊,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红绫里,碧牙压帖。内设圆鉴,银丝 香囊,银饰勾阑、台坐,红丝绦网,帉錔。中施黄褥,上置御坐,扶几,香炉,锦结绶 。几衣、轮衣、络带并绯绣压金银线。长竿四,银裹铁锔龙头,鱼钩,锦膊褥,银装画 梯,拓叉,黄罗缘席、褥、帊,梯杖褥,朱索,绯缯油帊。主辇六十四人。亲祀南郊、 谒太庙还及具鸾驾黄麾仗、省方还都,则乘之。
真宗东封,以旧辇太重,遂命别造,凡减七百余斤,后常用焉。神宗已后,其制:赤质 ,正方,油画,金涂银龙凤装,朱漆天轮一,金涂银顶龙一。四面施行龙一十六,火珠 四。四角龙头四,穗球一十二。顶轮施耀叶,红罗轮衣一,缀银铃,红罗络带二。中设 御坐、曲几、锦褥等,施屏风,香炉,结绶。长竿四,饰以金涂银龙头。祀毕,车驾还 内,若不进辂,则乘大辇。
政和之制:黄质,冒以黄衣,纮以黄带。车箱四围,于桯之外,高二尺二寸。设轼于前 楹,轼高三尺二寸。建大旗于后楹,旗十二斿,其长曳地,其色黄,绘以交龙;素帛为 縿,绘以日月,以弧张幅,以韣韬弧;杠以青锦䌷之,注旄于竿首,系以铃。
国朝之辇有七,中兴后,唯存大辇、平辇、逍遥三辇而已。大辇又曰大安辇,其制:赤 质,正方,高十五尺三寸,方十一尺六寸。四柱,平盘,上覆青绿锦。上有天轮三层, 外施金涂银博山八十一。内有圆镜,金涂银顶龙一,四面行龙十六,火珠四。轮衣以青 ,坠以金铃,顶有青罗十字分垂四角,曰络带。四角出龙首,衔牦牛五色尾,曰旒绥。 四面拱斗,外施方镜,九柱围以朱阑,中设御坐、曲几、屏风、锦褥。下举以长竿四, 攒竹筋胶丹漆之,竿为龙首。平盘下,四围结红丝网。辇官服色:武弁,黄缬对凤袍, 黄绢勒帛,紫生色袒带,紫绢行縢。
芳亭辇,黑质,顶如幕屋,绯罗衣,裙襕、络带皆绣云凤。两面朱绿窗花版,外施红丝 网䌷,金铜帉錔,前后垂帘,下设牙床、勾阑。长竿四,银龙头,银饰梯,行马。主辇 一百二十人。政和之制,帘以红罗绣鹅为额,内设御坐,长竿饰以金涂铜螭首,横竿二 。
凤辇,赤质,顶轮下有二柱,绯罗轮衣,络带、门帘皆绣云凤。顶有金凤一,两壁刻画 龟文、金凤翅。前有轼匮、香炉、香宝、结带,下有勾阑二重,内设红锦褥。长竿二, 银饰梯,行马。主辇八十人。法驾卤簿,不设凤辇。
逍遥辇,以棕榈为屋,赤质,金涂银装,朱漆扶版二,云版一,长竿二,饰以金涂银龙 头。常行幸所御。又鱼钩,帉錔,梅红绦。辇官十二人,春夏服绯罗衫,秋冬服白师子 锦袄。东封,别造辟尘逍遥辇,加窗隔,黄缯为里,赐名省方逍遥辇。中兴之制,赤质 ,金涂四柱,棕屋上有走脊金龙四,中起火珠凸顶,四面不设窗障,中有御踏子,制甚 简素。祗应人员服帽子、宜男方胜缬衫。
平辇,又名平头辇,亦曰太平辇,饰如逍遥辇而无屋。辇官十二人,服同逍遥辇。常行 幸所御。东封,别造升山天平辇,施机关,赐名曰登封辇。中兴之制,赤质,正方,形 如一朱龙椅而加长竿二,饰如逍遥辇而不施棕屋,制尤简素,止施画云版而已。
又有七宝辇,隆兴二年,为德寿宫所制也。高五十一寸,阔二十七寸,深三十六寸。比 附大辇、平辇制度为之。上施顶轮、耀叶、角龙、顶龙、滴子、铎子、结穗球。下施梅 红丝裙网,加缀七宝,中设香木御坐,引手为转身龙,告背为龙首,告枰子织以红黄藤 。舁以长竿二,竿为螭首,金涂银饰焉。初,有司言:‘东都旧制,辇饰以玉,裙网用 七宝,而滴子用真珠。’帝曰:‘上皇意不然,止欲简素。’遂以涂金易玉,梅红丝结 裙网,间缀七宝,而角牙易真珠。既而上皇却不受,每至大内,多乘马,而间有行幸, 则用肩舆。自是,重华、寿康两宫并不别造。
小舆,赤质,顶轮下施曲柄如盖,绯绣轮衣、络带,制如凤辇而小。下有勾阑,牙床, 绣沥水。中设方床,绯绣罗衣,锦褥。上有小案、坐床,皆绣衣。踏床绯衣。前后长竿 二,银饰梯,行马。奉舆二十四人。中兴后,去其轮盖,方四十九寸,高三十一寸。舆 上周以勾阑,施翟羽,玉照子,中为方床三级。上设御坐、曲几、踏子,曲柄绯罗绣盖 ,舆下红丝结五色花裙网。舁以长竿二,竿为螭首。宫殿从容所乘,设卤簿则陈之。
腰舆,前后长竿各二,金铜螭头,绯绣凤裙襕,上施锦褥,别设小床,绯绣花龙衣。奉 舆十六人。中兴制,赤质,方形,四面曲阑,下结绣裙网。制如小舆,惟无翟尾、玉照 子、三级床、曲柄盖,而上设方御床、曲几,舁竿无螭首,用亦同小舆。
耕根车制,青质,盖三层,余如五辂之副。驾六青马,驾士四十人。亲祠具大驾、法驾 卤簿,并列于仗内;若耕籍则乘之。国朝之车,自耕根而下,凡十有五。南渡所存,惟 耕根车一而已,其制度并同,惟驾士七十五人。
进贤车,古安车也。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质,两壁纱窗,擎耳,虚匮,一辕,绯幰衣,络 带、门帘皆绣凤,红丝网。中设朱漆床,香案,紫绫案衣,绯缯裹挽索,朱漆行马。( 凡车皆有挽索、行马。)驾四马,驾士二十四人。
明远车,古四望车也,驾以牛。太祖乾德元年改,仍旧四马。赤质,制如屋,重檐勾阑 ,上有金龙,四角垂铜铎,上层四面垂帘,下层周以花版,三辕。驾士四十人,服绣对 凤。羊车,古辇车也,亦为画轮车,驾以牛。隋驾以果下马,今亦驾以二小马。赤质, 两壁画龟文、金凤翅,绯幰衣、络带、门帘皆绣瑞羊。童子十八人。
指南车,一曰司南车。赤质,两箱画青龙、白虎,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四 角垂香囊。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常南指。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十八人,太宗 雍熙四年,增为三十人。仁宗天圣五年,工部郎中燕肃始造指南车,肃上奏曰: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雾,军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车。周成王时,越 裳氏重译来献,使者惑失道,周公赐軿车以指南。其后,法俱亡。汉张衡、魏马钧继作 之,属世乱离,其器不存。宋武帝平长安,尝为此车,而制不精。祖冲之亦复造之。后 魏太武帝使郭善明造,弥年不就,命扶风马岳造,垂成而为善明鸩死,其法遂绝。唐元 和中,典作官金公立以其车及记里鼓上之,宪宗阅于麟德殿,以备法驾,历五代至国朝 ,不闻得其制者,今创意成之。
其法:用独辕车,车箱外笼上有重构,立木仙人于上,引臂南指。用大小轮九,合齿一 百二十。足轮二,高六尺,围一丈八尺。附足立子轮二,迳二尺四寸,围七尺二寸,出 齿各二十四,齿间相去三寸。辕端横木下立小轮二,其径三寸,铁轴贯之。左小平轮一 ,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右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中心大平轮一, 其径四尺八寸,围一丈四尺四寸,出齿四十八,齿间相去三寸。中立贯心轴一,高八尺 ,径三寸。
上刻木为仙人,其车行,木人指南。若折而东,推辕右旋,附右足子轮顺转十二齿,击 右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左旋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东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折 而西,推辕左旋,附左足子轮随轮顺转十二齿,击左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右转四 分之一,转十二齿,车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欲北行,或东,或西,转亦如之。
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观元年,内侍省吴德仁又献指南车、记里鼓车之制,二车成,其年宗祀大礼始用之。 其指南车身一丈一尺一寸五分,阔九尺五寸,深一丈九寸,车轮直径五尺七寸,车辕一 丈五寸。车箱上下为两层,中设屏风,上安仙人一执仗,左右龟鹤各一,童子四各执缨 立四角,上设关戾。卧轮一十三,各径一尺八寸五分,围五尺五寸五分,出齿三十二, 齿间相去一寸八分。中心轮轴随屏风贯下,下有轮一十三,中至大平轮。其轮径三尺八 寸,围一丈一尺四寸,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五釐,通上左右起落。二小平轮, 各有铁坠子一,皆径一尺一寸,围三尺三寸,出齿一十七,齿间相去一寸九分。又左右 附轮各一,径一尺五寸五分,围四尺六寸五分,出齿二十四,齿间相去二寸一分。左右 叠轮各二,下轮各径二尺一寸,围六尺三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一分;上轮各 径一尺二寸,围三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一寸一分。左右车脚上各立轮一,径 二尺二寸,围六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二分五釐。左右后辕各小轮一,无 齿,系竹䉡并索在左右轴上,遇右转使右辕小轮触落右轮,若左转使左辕小轮触落左轮 。行则仙童交而指南。车驾赤马二,铜面,插羽,鞶缨,攀胸铃拂,绯绢屉,锦包尾。
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赤质,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行一里,则上层木人 击鼓;十里,则次层木人击镯。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 增为三十人。
仁宗天圣五年,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独辕双轮,箱上为两重,各刻木为人, 执木槌。足轮各径六尺,围一丈八尺。足轮一周,而行地三步。以古法六尺为步,三百 步为里,用较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立轮一,附于左足,径一尺三寸八分, 围四尺一寸四分,出齿十八,齿间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轮一,其径四尺一寸四分,围一 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齿五十四,齿间相去与附立轮同。立贯心轴一,其上设铜旋风轮一 ,出齿三,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中立平轮一,其径四尺,围一丈二尺,出齿百,齿间相 去与旋风等。次安小平轮一,其径三寸少半寸,围一尺,出齿十,齿间相去一寸半。上 平轮一,其径三尺少半尺,围一丈,出齿百,齿间相去与小平轮同。其中平轮转一周, 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鼓;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镯。凡用大小轮 八,合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钩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观之制,车箱上下为两层,上安木人二,身各手执木槌。轮轴共四。内左壁车脚上立 轮一,安在车箱内,径二尺二寸五分,围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齿,齿间相去三寸三分五 釐。又平轮一,径四尺六寸五分,围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齿六十,齿间相去二寸四分 。上大平轮一,通轴贯上,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 立轴一,径二寸二分,围六寸六分,出齿三,齿间相去二寸二分。外大平轮轴上有铁拨 子二。又木横轴上关戾、拨子各一。其车脚转一百遭,通轮轴转周,木人各一击钲、鼓 。
白鹭车,隋所制也,一名鼓吹车。赤质,周施花版,上有朱柱,贯五轮相重,轮衣以绯 ,皂顶及绯络带,并绣飞鹭。柱杪刻木为鹭,衔鹅毛筒,红绶带。一辕。驾四马,驾士 十八人。
鸾旗车,汉制,为前驱。赤质,曲壁,一辕。上载赤旗,绣鸾鸟。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
崇德车,本秦辟恶车也。上有桃弧棘矢,所以禳却不祥。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质,周施 花版,四角刻辟恶兽,中载黄旗,亦绣此兽。太卜署令一人,在车中执旗。驾四马,驾 士十八人。政和之制,建黄罗绣崇德旗一,彩画刻木獬豸四。宣和元年,礼制局言:‘ 崇德车载太卜令一员,画辟恶兽于旗。记曰“前巫而后史”,传曰“桃弧棘矢,以供御王 事”。请以巫易太卜,弧矢易辟恶兽。’从之。
皮轩车,汉前驱车也。冒以虎皮为轩,取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之义,赤质,曲 壁,上有柱,贯五轮相重,画虎文。驾四马,驾士十八人。政和之制,用漆柱,贯朱漆 皮轩五。
黄钺车,汉制,乘舆建之,在大驾后。晋卤簿有黄钺车。唐初无之,贞观后始加。赤质 ,曲壁,中设金钺一,锦囊䌷杠。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中执钺。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
豹尾车。古者军正建豹尾。汉制,最后车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贞观后, 始加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上戴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驾两 马,驾士十五人。
属车,一曰副车,一曰贰车,一曰左车。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三十六乘。汉 法驾用三十一乘,小驾用十二乘。隋制,大驾三十六,法驾十二,小驾不用。唐大驾唯 用十二乘,宋因之。黑质,两箱軬装,前有曲阑,金铜饰,上施紫通幰,络带、门帘皆 绣云鹤,紫丝网帉錔。每乘驾三牛,驾士十人。
五车。徽宗宣和元年,礼制局言:‘旧卤簿记有白鹭、鸾旗、皮轩三车,其制非古。按 曲礼曰:“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 皮,前有鸷兽则载貔貅。”万乘一出,五车必载,所以警众也。青旌、鸣鸢、飞鸿、貔 貅乃以白鹭、鸾旗杂陈其间,未为合礼。今欲改五车相次于中道,继之以崇德车,于是 为备。’青旌车,赤质,曲壁,中载青旌,以绛帛为之,书青鸟于其上。鸣鸢车,赤质 ,曲壁,中载鸣鸢旌,以绛帛为之,画鸣鸢于其上。飞鸿车,赤质,曲壁,中载飞鸿旌 ,以绛帛为之,画飞鸿于其上。虎皮车,赤质,曲壁,中载虎皮旌,以绛帛为之,缘以 赤,画虎皮于上。貔貅车,赤质,曲壁,旌以绛帛为之,缘以赤,画貔貅于上。其辕皆 一。
凉车,赤质,金涂银装,龙凤五采明金,织以红黄藤,油壁,绯丝绦龙头,梅红罗褥, 银螭头,穗球,云朵踏头,莲花坐,雁钩,火珠,门遝,○钺,频伽,大小镮,驾以橐 驼。省方在道及校猎回则乘之。
相风乌舆,上载长竿,竿杪刻木为乌,垂鹅毛筒,红绶带,下承以小盘,周以绯裙,绣 乌形。舆士四人。
行漏舆,隋大业行漏车也。制同锺、鼓楼而大,设刻漏如称衡。首垂铜钵,末有铜像, 漆匮贮水,渴乌注水入钵中。长竿四,舆士六十人。
十二神舆,赤质,四门旁刻十二辰神,绯绣轮衣、络带。舆士十二人。
交龙钲、鼓舆各一,皆刻木为二青龙相交,下有木台、长竿,一持画鼓,一挂金钲,上 皆有绯盖,亦绣交龙。舆士各二人。中兴后,相风、行漏、十二神、钲鼓四舆,悉省去 。
钟、鼓楼舆各一,本隋大驾钟车、鼓车也。皆刻木为屋,中置钟、鼓,下施木台、长竿 ,如钲、鼓舆。舆士各二十四人。
行漏舆、十二神舆、交龙钲鼓舆、钟鼓楼,旧礼无文,皆太祖开宝定礼所增。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五十‧志第一百0三  舆服二 后妃车舆 皇太子王公以下车舆 伞扇鞍勒 门戟旌节
皇后之车,唐制六等:一曰重翟,二曰厌翟,三曰翟车,四曰安车,五曰四望车,六曰 金根车。宋因之,初用厌翟车。其制:箱上有平盘,四角曲阑,两壁纱窗,龟文,金凤 翅,前有虚匮、香炉、香宝,绯绣幰衣、络带、门帘,三辕凤首,画梯,推竿,行马, 绯缯裹索。驾六马,金铜面,缨辔,铃攀,绯屉。驾士三十人,武弁、绯绣衫。常出止 用正、副金涂银装白藤舆各一,上覆棕榈屋,饰以凤,辇官服同乘舆平头辇之制。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后车舆之制:重翟车,青质,金饰诸末,间以五采。轮金根 朱牙。其箱饰以重翟羽,四面施云凤、孔雀,刻镂龟文。顶轮上施金立凤、耀叶。青罗 幰衣一,紫罗画云龙络带二,青丝络网二,紫罗画帷一,青罗画云龙夹幔二。车内设红 褥及坐,横辕上施立凤八。香匮设香炉、香宝,香匮饰以螭首。前后施帘,长辕三,饰 以凤头,青缯裹索。驾青马六,马有铜面,插翟羽,鞶缨,攀胸铃拂,青屉,青包尾。 若受册、谒景灵宫,则乘之。
厌翟车,赤质,其箱饰以次翟羽;紫幰衣,红丝络网,红罗画络带,夹幔锦帷,余如重 翟车。驾赤骝四。若亲蚕则乘之。翟车,黄质,其车侧饰以翟羽;黄幰衣,黄丝络网, 锦帷络带,余如重翟车。驾黄骝四。安车,赤质,金饰,间以五采,刻镂龟文;紫幰衣 ,锦帷络带,红丝络网,前后施帘;车内设褥及坐,长辕三,饰以凤头,驾赤骝四。凡 驾马鞶缨之饰,并从车质。四望车,朱质,青幰衣,余同安车。驾牛三。金根车,朱质 ,紫幰衣,余同安车。驾牛三。自重翟车以下,备卤簿则皆以次陈设。藤舆,金涂银装 。上覆棕榈屋,以龙饰,常行之仪则用之。
龙肩舆。一名棕檐子,一名龙檐子,舁以二竿,故名檐子,南渡后所制也。东都,皇后 备厌翟车,常乘则白藤舆。中兴,以太后用龙舆,后惟用檐子,示有所尊也。其制:方 质,棕顶,施走脊龙四,走脊云子六,朱漆红黄藤织百花龙为障;绯门帘、看窗帘,朱 漆藤坐椅,踏子,红罗裀褥,软屏,夹幔。
隆兴二年正月,皇后受册毕,择日朝谒,有司具仪物,乞乘肩舆龙檐。制造所受给使臣 尹肇发,纳中宫金涂银叶棕榈、朱漆红黄藤织百花龙枰子、碌牙压贴、镂金雕木腰花泥 版龙檐子一乘。金涂银顶子,龙头六,走脊龙四,走脊云子六,贴络龙四十,贴络云子 三十,铎子八,插拴坐龙四,环索全,钹遮那一副,檀香龟背红纱窗四扇,红罗缘红篸 门帘一,沥水全,看窗帘二,朱漆藤面明金雕木龙头椅一,脚踏一,红线绦结一,朱漆 小几二,红罗褥全,红罗缘肩膊席褥一十六,系带全,金涂银铁胎杆鞫四,鱼钩四,火 踏一,朱漆梯盘全,朱漆衣匣二,金涂铜手把叶段拓叉二,金涂铜叉头拖泥行马二,金 涂银叶杠子二,红茸匾绦四,红罗夹软屏风、夹幔各一,衬脚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 一,红绢十字帕一,竿袋四,鱼钩帕二,红油十字帕、竿袋、鱼钩帕数同上,兜地帕一 ,围裙一。
大安辇。真宗咸平中,为万安太后制舆,上设行龙六。乾兴元年,诏皇太后御坐檐子, 名大安辇。神宗嗣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其行幸依治平元年之制。而皇太后、皇后 常出,止用副金涂银装白藤舆,覆以棕榈屋,饰以凤。辇官服同乘舆平头辇之制。于是 诏太皇太后出入所乘,如万安太后舆,上设行龙六,制饰率有加。金铜车,礼典不载, 则如旧制。
哲宗绍圣元年,议造皇太后大安辇,中书具治平、元丰中皇太后舆服仪卫以呈,曰:‘ 元丰中,先帝手诏,皇太后行幸仪卫,并依慈圣光献太皇太后日例,而宣仁谦恭,不乘 大安辇。’哲宗曰:‘今皇太后独尊,非宣仁比。’遂诏行幸进大安辇,已而皇太后嫌 避,竟不制造。
龙兴。皇太后所乘也。东都,皇太后多垂帘,皆抑损远嫌,不肯乘辇,止用舆而已。哲 宗既嗣位,尊朱贵妃为皇太妃,出入许乘檐子。有司请用牙鱼凤为饰,伞用青。元祐三 年,太皇太后诏有司寻绎典故,于是檐子饰以龙凤,伞用红。九年,君臣议改檐子为舆 ,上设行龙五,出入由宣德东偏门。哲宗以皇太后谕旨,令太妃坐六龙舆出入,进黄伞 ,由宣德正门。于是三省议,皇太妃坐龙凤舆,伞红黄兼用,从皇太后出入,止用红。 绍圣元年,礼部太常寺言:‘近奉旨:“皇太后欲令皇太妃坐六龙舆,朕常思皇太妃尊 奉之礼,既不敢拟隆于皇太后,又不可不逮于中宫。”今参以人情,再加详定,伏请供 进龙凤舆。’从之。
及徽宗即位,尊太妃为圣瑞皇太妃,诏仪物除六龙舆不用,仍进龙凤舆外,余悉增崇焉 。绍兴奉迎皇太后,诏造龙舆,其制:朱质,正方,金涂银饰,四竿,竿头螭首,赭窗 红帘,上覆以棕,加走龙六,内设黄花罗帐、裀褥、朱椅、踏子、红罗黄罗绣巾二。
皇太子车辂之制。唐制三等:一曰金辂,二曰轺车,三曰四望车。太宗至道初,真宗为 皇太子,谒太庙,乘金辂,常朝则乘马。真宗天禧中,仁宗为皇太子,亦同此制。徽宗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太子车辂之制:金辂,赤质,金饰诸末。重较,箱画苣文鸟兽; 黄屋,伏鹿轼,龙辀,金凤一在轼前。设障尘。朱盖黄里。轮画朱牙。左建旗,九旒, 右载闟戟。旗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八鸾在衡,二铃在轼。驾赤骝四,金鍐方𨰿, 插翟尾,镂锡,鞶缨九就。从祀、谒太庙、纳妃则供之。轺车,金饰诸末,紫油通幰, 紫油𫄸朱里,驾马一。四望车,金饰诸末,青油通幰,青油𫄸朱里,朱丝络网,驾马一 。轺车、四望车以次列于卤簿仗内。皇太子妃,则有厌翟车,驾以三马。邮入亦乘檐子 ,中兴简俭,惟用藤檐子,顶梁、舁杠皆饰以玄漆,四角刻兽形,素藤织花为面,如政 和之制。
亲王群臣车辂之制。唐制有四:一曰象辂,亲王及一品乘之;二曰革辂,二品、三品乘 之;三曰木辂,四品乘之;四曰轺车,五品乘之。宋亲王、一品、二品奉使及葬,并给 革辂,制同乘舆之副,惟改龙饰为螭。六引内三品以上乘革车,赤质,制如进贤车,无 案,驾四赤马,驾士二十五人。其绯幰衣、络带、旗戟、䌷杠绣文:司徒以瑞马,京牧 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驾士衣亦同。县令乘轺车,黑质 ,两壁纱窗,一辕,金铜饰,紫幰衣、络带并绣雉衔瑞草,驾二马,驾士十八人。百官 常朝皆乘马。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知枢密院事王钦若言:‘王公车辂上并用龙装,乞下有司检定制度 。’诏下太常礼院详定。本院言:‘按卤簿令,王公已下,象辂以象饰诸末,朱班轮, 八鸾在衡,左建旗画龙,一升一降,右载闟戟。革略以革饰诸末,左建旃,余同象辂。 木辂以漆饰之,余同革辂。轺车,曲壁,青幰碧里。诸辂皆朱质,朱盖,朱旗旃,一品 九旒,二品八旒,三品七旒,四品六旒,其鞶缨如之。’
神宗元丰三年,详定礼文所言:‘卤簿记公卿奉引:第一开封令,乘轺车;次开封牧, 隼旗;次太常卿,凤旗;次司徒,瑞马旗;次御史大夫,獬豸旗;次兵部尚书,虎旗, 而乘革车。考之非是。谨按周礼巾车职曰:“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司 常职曰:“孤、卿建旃,大夫建物。”请公卿已下奉引,先开封令,乘墨车建物;次开 封牧,乘墨车建旗;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乘夏缦,司徒乘夏篆,并建旃。所以 参备九旗之制。’诏从之。
政和议礼局上王公以下车制:象辂以象饰诸末,朱班轮,八鸾在衡,左建旗,右载闟戟 ,驾马四,亲王昏则用之。革车,赤质,载闟戟,绯罗绣轮衣、帘、旗、韬杠、络带, 驾赤马四。大驾卤簿六引,法驾卤簿三引,开封牧第乘之。王公、一品、二品、三品备 卤簿,皆供革车一乘。其轮衣、帘、旗、韬杠、络带绣文:开封牧以隼,大司乐以凤, 少傅以瑞马,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轺车,黑质,紫幰衣、络带并绣雉,施 红锦帘,香炉、香宝结带,驾赤马二。卤簿内第一引官县令乘之,驾马皆有铜面,插羽 ,鞶缨,攀胸铃拂,绯绢屉,红锦包尾。
六年,礼制局言:
大观中,用大司乐代太常卿为第三引,盖以大司乐掌鼓吹之事。夫礼乐之官,宗伯为长 ,宜改用礼部尚书。又第四引司徒,即用地官之长,自汉以来为三公。朝廷近改司徒为 少傅,然六引司徒乃地官之事,宜改用户部尚书。其府佐依六引诸卿例,改为僚佐,其 卤簿仪仗,依兵部尚书例给。
古之诸侯出封于外,同姓锡以金辂,异姓锡以象辂。盖出而制节,则远君而其道伸;入 而谨度,则近君而其势屈。故其入觐,则不敢乘金辂、象辂,以同于王,当自降而乘墨 车也。若公侯埰地在天子县内者,则为都鄙之长,大司马所谓‘师都建旃’是矣。今开 封牧列职于朝,与御史大夫同谓之卿可也,其在周官,则卿大夫之职是矣;又无金辂、 象辂之锡,而乃比于古之诸侯入觐而乘墨车,可乎?
成周上公九命,车旗以九为节,故建常九斿;侯、伯七命,车旗以七为节,故建常七斿 ;子、男五命,车旗以五为节,故建常五斿;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车旗亦各视其命 之数。则卿之建旃当用六斿,大夫建物当用四斿,至于三斿则上士所建也。其开封令, 宜乘墨车而建物四斿;开封牧、御史大夫、户部兵部礼部尚书皆卿也,宜乘夏缦而建旃 六斿。其年,详定官蔡攸又言:
六引,开封令乘轺车居前,开封牧、大司乐、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乘革车次之。 开封牧建绣隼旗,太常卿建绣凤旗,司徒绣瑞马旗,御史大夫绣以獬豸,兵部尚书绣以 虎,皆副之以闟戟。其先后之序,所乘之车,所建之旗,揆古则不合,验今则有戾。且 大驾之出,自汉光武时始有三引:先河南尹,次执金吾,次洛阳令,先尊而后卑也。后 魏亦三引:先平城令,次司隶校尉,次丞相,先卑而后尊也。唐兼用六引,五代减为三 ,后周复增为六。本朝因之,以开封令居前,终以兵部尚书。然以前为尊,则大司乐不 当次令、牧;以后为尊,则兵部尚书不当继御史大夫,此先后之序未正也。
轺车非县令宜驾,革车非公卿宜用,是所乘之车未称也。凤马之绣,无所经见,闟戟之 设,尤为讹谬,是所建之旗未宜也。司徒,三公论道之官,车徒非其所任,户部主之可 也。奉常掌礼,司乐典乐,皆专于一事,礼乐之容,非其所兼,礼部总之宜也。请改司 徒用户部尚书,改大司乐用礼部尚书,其僚佐仪制视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位亚三少, 秩从二品,又尊于六尚书。其行,宜以兵部次令、牧,礼部、户部又次之,终以御史大 夫,则先后之序正矣。
夏篆者,篆其车而五采画之也,夏缦则五采画之而不篆,墨车则漆之而不画。孤宜乘夏 篆,像其文质之备;卿宜乘夏缦,像其文采而不足于篆。开封令秩比大夫,开封牧古之 诸侯,其乘皆宜墨车。其驾之马,令以三,牧以四,御史大夫以六,尚书,卿之任也, 其驾亦四,则所乘之车称矣。司常曰:‘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盖 通帛为旃,其色纯赤;杂帛为物,其色赤白;物为三斿,旃亦如之。开封令秩视大夫, 故宜建以物;开封牧率王畿之众而卫上,师都之任也,故宜建以旗;尚书、御史大夫, 古之卿也,故宜建以旃。
从之。
七年,礼制局言:‘昨讨论大驾六引,开封牧乘墨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 、御史大夫乘夏缦。已经冬祀陈设讫,所有驾士衣服,尚循旧六引之制,宜行改正,况 天子五辂,驾士之服,各随其辂之色,则六引驾士之服,当亦如之。请墨车驾士衣皂, 夏缦驾士皂质绣五色团花,于礼为称。’从之。
肩舆。神宗优待宗室老疾不能骑者,出入听肩舆。熙宁五年,太宗正司请宗室以病肩舆 者,踏引、笼烛不得过两对。中兴后,人臣无乘车之制,从祀则以马,常朝则以轿。旧 制,舆檐有禁。中兴东征西伐,以道路阻险,诏许百官乘轿,王公以下通乘之。其制: 正方,饰有黄、黑二等,凸盖无梁,以篾席为障,左右设牖,前施帘,舁以长竿二,名 曰竹轿子,亦曰竹舆。
内外命妇之车。唐制有厌翟车、翟车、安车、白铜饰犊车,而幰网有降差。宋制,银装 白藤舆檐,内命妇皇亲所乘;白藤舆檐、金铜犊车、漆犊车,或覆以毡,或覆以棕,内 外命妇通乘。
伞。人臣通用,以青绢为之。宋初,京城内独亲王得用。太宗太平兴国中,宰相、枢密 使始用之。其后,近臣及内命妇出入皆用。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诏除宗室外,其余悉禁 。明年,复许中书、枢密院用焉。京城外,则庶官通用。神宗熙宁之制,非品官禁用青 盖,京城惟执政官及宗室许用。哲宗绍圣二年,诏在京官不得用凉扇。徽宗政和三年, 以燕、越二王出入,百官不避,乃赐三接青罗伞一,紫罗大掌扇二,涂金花鞍鞯,茶燎 等物皆用涂金,遂为故事。八年,诏民庶享神,不得造红黄伞、扇及彩绘,以为祀神之 物。宣和初,又诏诸路奉天神,许用红黄伞、扇,余祠庙并禁。其画壁、塑像仪仗用龙 饰者易之。建炎中,初驻跸杭州,执政张澄言:‘群臣扈从兵间,权免张盖,俟回銮仍 旧。’诏前宰相到阙,许张盖。
鞍勒之制。宋以赐群臣,其非赐者皆有令式,而不敢逾越焉。金涂银闹装牡丹花校具八 十两,紫罗绣宝相花雉子方鞯,油画鞍,白银衔镫,以赐宰相,亲王,枢密使带使相, 曾任宰相观文殿大学士宫观使,殿前马军步军都指挥使。金涂银闹装太平花校具七十两 ,紫罗绣瑞草方鞯,油画鞍,陷银衔镫,以赐使相,枢密副使,参和政事,宣徽使,节 度使,宫观使,殿前马军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四厢都指挥使,鞯以紫罗剜花。 )若出使,则加红犛牛缨,金涂银钹。使相在外,加红织成鞍复。(步军都虞候以上赐 带甲马者,加红皮秋辔校具七十两,青毡圆鞯,陷银衔镫。)金涂银闹装麻叶校具五十 两,紫罗剜花方鞯,油画鞍,陷银衔镫,以赐三司使,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翰 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殿、端明殿、翰林侍读侍讲,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 直学士,御史中丞,两使留后,观察、防御使,军厢都指挥使。(军厢都指挥使初出授 团练使、刺史者,赐亦同。曾任中书、枢密院后为学士、中丞者,七十两,鞯以绣瑞草 。)见任中书、枢密院、宣徽使、使相、节度使出使,曾任中书、枢密院充诸路都总管 、安抚使,朝辞日,赐亦如之。金涂银三环宝相花校具二十五两,紫罗圆鞯,乌漆鞍, 衔镫,以赐团练使、刺史。金涂银促结洛州花校具三十两,紫罗圆鞯,以赐诸路承受。 白成十五两,以赐诸王宫僚、翰林侍读侍书;金涂银宝相花校具四十两,蛮云校具十五 两,以赐诸班押班、殿前指挥使以上;白成洼面校具十二两,以赐诸班,皆蓝黄絁圆鞯 。
其皇亲婚嫁,皆给蓝黄罗绣方鞯,金涂银花鞍,金涂银校具自八十两至十二两,有六等 。宗室女婿系亲,皆赐紫罗绣瑞草方鞯,校具自七十两至五十两,有二等。其赐契丹使 ,则金涂银太平花校具七十两,紫罗绣宝相花雉子方鞯;副使则槲叶校具五十两,紫罗 绣合子地圆鞯,皆油画鞍。(射弓则使银装,副使银棱。)赐诸蕃进奉大使,则如刺史 而用青绦鞯;副使则如宫僚。凡京官三品以上外任者,皆许马以缨饰。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言:‘准诏详定车服制度,请升朝官许乘银装绦 子鞍勒,六品以下不得闹装,其鞯皆不得刺绣、金皮饰。余官及工商庶人,许并乘乌漆 素鞍,不得用狨毛暖坐。其蓝黄绦子,非宫禁不得乘。士庶、军校乘白皮鞯勒者,悉禁 断。’从之。八年,诏京朝知录事参军及知县者,所乘马并不得饰缨,后复许带缨。端 拱二年,诏内职诸班押班、禁军指挥使、厢军都虞候,并许乘银装绦子鞍勒。京官任知 州、通判,许依六品朝官。真宗咸平二年,西京留台上言:‘留府群官、使臣乘马,不 得带缨。’从之。大中祥符五年,诏绣鞯及闹装校具,除宗室及恩赐外,悉禁。天禧元 年,令两省谏舍、宗室将军以上,许乘狨毛暖坐,余悉禁。凡京官,三班已上外任者, 皆许马以缨饰。
仁宗景祐三年,诏官非五品以上,毋得乘闹装银鞍,其乘金涂银装绦子促结鞍辔者,自 文武升朝官及内职、禁军指挥使、诸班押班、厢军都虞候、防团副使以上,听之;仍毋 得以蓝黄为绦、白皮为鞯辔。民庶止许以毡皮絁䌷为鞯。京官为通判以上职任者,许权 依升朝例。神宗熙宁间,文武升朝官、禁军都指挥使以上,涂金银装盘绦促结;五品以 上,复许银鞍闹装。若开花绣鞯,惟恩赐乃得乘。余官及民庶,仍禁银饰。旧制,诸王 视宰相,用绣鞍鞯。政和三年,始赐金花鞍鞯,诸王不施狨坐。宣和末始赐,中兴因之 。乾道九年,重修仪制。权侍郎、太中大夫以上及学士、待制,经恩赐,许乘狨坐。三 衙、节度使曾任执政官,亦如之。先是,建炎初,驻跸杭州,诏扈从臣僚合设狨坐者, 权宜撤去。故事,宰执、侍从自八月朔搭坐。绍兴元年,以江、浙地燠,改为九月朔, 著为例。乾道元年,乃诏三衙乘马,赐狨坐。
门戟。木为之而无刃,门设架而列之,谓之棨戟。天子宫殿门左右各十二,应天数也。 宗庙门亦如之。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亦赐焉,惟武成王庙左右各八。臣下则诸州 公门设焉,私门则府第恩赐者许之。太宗淳化二年,诏诸道州、府、军、监奏乞鼓角戟 槊,如令文合赐,即下三司指挥。仁宗天圣四年,太常礼院言:‘准批状,详定知广安 军范宗古奏,本军乞降槊。检会令文,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府、都护门十四戟,若 中都督、上都护门十二戟,下都督、诸州门各十戟,并官给。所有军、监门不载,伏请 不行。’神宗元丰之制,凡门列戟者,官司则开封、河南、应天、大名、大都督府皆十 四,中都督皆十二,下都督皆十。品官恩赐者,正一品十六,二品以上十四。中兴仍旧 制。
旌节。唐天宝中置,节度使受命日赐之,得以专制军事,行即建节,府树六纛。宋凡命 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旗以红缯九幅, 上设耀篦、铁钻、髹杠、绯纛。旌用涂金铜螭头,髹杠,䌷以红缯,画白虎,顶设髹木 盘,周用涂金饰。节亦用髹杠,饰以金涂铜叶,上设髹圆盘三层,以红绿装钉为旄,并 䌷以紫绫复囊,又加碧油绢袋。麾枪设髹木盘,䌷以紫缯复囊,又加碧油绢袋。豹尾, 制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神宗熙宁五年,诏新建节并移镇,并降敕太常寺排比旌节,下左右金吾街仗司、骐骥院 ,给执擎人员、鞍马。中兴因之。建炎三年,表韩世忠之旗曰‘忠勇’。绍兴三年,表 岳飞之旗曰‘精忠’。孝宗诏以其藩邸旌节,迎置天章阁。淳熙中,光宗亦诏奉东宫旌 节。其后,宁宗践祚,有司言安奉皇帝藩邸旌节,宜有推饰。今用朱漆青地金字牌二: 其一题曰‘太上皇帝藩邸旌节’,其一曰‘今上皇帝藩邸旌节。’盖袭用元丰延安故事 云。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0四  舆服三 天子之服 皇太子附后妃之服 命妇附
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衮冕,三曰通天冠,绛纱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 窄袍,天子祀享、朝会、亲耕及亲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阅服,天子之戎服也。中兴 之后则有之。
大裘之制。神宗元丰四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 天之服”;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而 礼记云:“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王肃据家语,以 为临燔柴,脱衮冕,著大裘。则是礼记被衮,与周礼大裘,郊祀并用二服,事不相戾, 但服之有先后耳。是以开宝通礼:皇帝服衮冕出赴行宫,祀日,服衮冕至大次;质明, 改服大裘而冕出次。盖衮冕盛服而文之备者,故于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既临燔柴 ,则脱衮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质,故被裘以体之。今仪注,车驾赴青城,服通天冠、绛 纱袍。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衮冕临祭,非尚质之义。乞并依开宝通礼。’诏详 定所参议。
又言:‘臣等详大裘之制,本以尚质,而后世反以尚文,故冕之饰大为不经。而礼书所 载,上有垂旒加饰,又异“大裘不裼”之说。今参考诸说,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 尺六寸,前圜后方,前低寸二分,玄表朱里,以缯为之。玉笄以朱组为纮,玉瑱以玄𬘘 垂之。为裘以黑羔皮,领袖以黑缯,𫄸裳朱纮而无章饰。佩白玉,玄组绶。革带,博二 寸,玉钩,以佩纮属之。素带,朱里,绛纯其外,上朱下绿。白纱中单,皂领,青褾、 襈、裾。朱袜,赤舄,黑絇、𫄷、纯。乞下所属制造。其当暑奉祠之服,乞降梁陆玮议 以黑缯为裘,及唐舆服志以黑羔皮为缘。’诏重详定。
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陆佃言:‘臣详冕服有六。周官弁师云“掌王之五冕”,则大裘与衮 同冕。故礼记云“郊之日,王被衮以象天”。又曰“服之袭也,充,美也”;“礼不盛 ,服不充,故大裘不裼”。此明王服大裘,以衮衣袭之也。先儒或谓周祀天地皆服大裘 ,而大裘之冕无旒,非是。盖古者裘不徒服,其上必皆有衣,故曰“缁衣羔裘”,“黄 衣狐裘”,“素衣麑裘”。如郊祀徒服大裘,则是表裘以见天地。表裘不入公门,而乃 欲以见天地,可乎?且先王之服,冬裘夏葛以适寒暑,未有能易之者也。郊祀天地,有 裘无衮,则夏祀赤帝与至日祭地祇,亦将被裘乎?然则王者冬祀昊天上帝,中裘而表衮 ,明矣。至于夏祀天神地祇,则去裘服衮,以顺时序。周官曰“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 之”,明夏不必衣裘也。或曰,祭天尚质,故徒服大裘,被衮则非尚质。臣以为尚质者 ,明有所尚而已,不皆用质也。今欲冬至禋祀昊天上帝,服裘被衮,其余祀天及祀地祇 ,并请服衮去裘,各以其宜服之。’
于是详定所言:‘裘不可徒服。礼记曰“大裘不裼”,则袭可知,所谓大裘之袭者,衮 也,与衮同冕。伏请冬祀昊天与黑帝,皆服大裘,被以衮。其余非冬祀天及夏至祭地, 则皆服衮。’
六年,尚书礼部言:‘经有大裘而无其制,近世所为,惟梁、隋、唐为可考。请缘隋制 ,以黑羔皮为裘,黑缯为领袖及里、缘,袂广可运肘,长可蔽膝。按皇侃说,祭服之下 有袍茧,袍茧之下有中衣。朝服,裼衣之下有裘,裘之下有中衣。然则今之亲郊,中单 当在大裘之下,其袂之广狭,衣之长短,皆当如裘。伏乞改制。’于是神宗始服大裘, 而加衮冕焉。
哲宗元祐元年,礼部言:‘元丰所造大裘,虽用黑羔皮,乃作短袍样,袭于衮衣之下, 仍与衮服同冕,未合典礼。’下礼部、太常寺共议。上官均、吴安诗、常安民、刘唐老 、袭原、姚勉请依元丰新礼,丁骘请循祖宗故事,王悆请仿唐制,朱光庭、周秩请以玄 衣袭裘。独礼部员外郎何洵直在元丰中尝预详定,以陆佃所议有可疑者八:
按周礼节服氏‘掌祭祀朝觐,衮冕六人,惟王之太常’;‘郊祀,裘冕二人’。既云衮 冕,又云裘冕,是衮与裘各有冕。乃云裘与衮同冕,当以衮袭之。裘既无冕,又袭于衮 ,中裘而表衮,何以示裘衮之别哉?古人虽质,不应以裘为夏服,盖冬用大裘,当暑则 以同色缯为之。记曰:‘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若谓裘上被衮,以被为袭,则家 语亦有‘被裘象天’之文。诸儒或言‘临燔柴,脱衮冕,著大裘’,或云‘脱裘服衮’ ,盖裘衮无同冕兼服之理。今乃以二服合为一,可乎?
且大裘,天子吉服之最上,若大圭、大路之比,是裘之在表者。记曰:‘大裘不裼。’ 说者曰,无别衣以裼之,盖他服之裘亵,故表裘不入公门。事天以报本复始,故露质见 素,不为表襮,而冕亦无旒,何必假他衣以藩饰之乎?凡裘上有衣谓之裼,裼上有衣谓 之袭,袭者,裘上重二衣也。大裘本不裼,郑志乃云:‘裘上有玄衣,与裘同色。’盖 赵商之徒,附会为说,不与经合。袭之为义,本出于重遝,非一衣也。
古者斋祭异冠,斋服降祭服一等。祀昊天上帝、五帝,以裘冕祭,则衮冕斋。故郑氏云 :‘王斋服衮冕。’是衮冕者,祀天之斋服也。唐开元及开宝礼始以衮冕为斋服,裘冕 为祭服,兼与张融‘临燔柴脱衮服裘’之义合。请从唐制,兼改制大裘,以黑缯为之。
佃复破其说曰:
夫大裘而冕,谓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谓之衮冕。则裘冕必服衮,衮冕不必服裘。今特 言裘冕者,主冬至言之。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则祀地不服大裘 ,以夏日至,不可服裘故也。今谓大裘当暑,以同色缯为之,尤不经见。
兼裼袭,一衣而已,初无重遝之义。被裘而覆之则曰袭,袒而露裘之美则曰裼。所谓‘ 大裘不裼’,则非衮而何?玉藻曰:‘礼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则明不裼而袭 也,充,美也。郑氏谓大裘之上有玄衣,虽不知覆裘以衮,然尚知大裘不可徒服,必有 玄衣以覆之。玉藻有尸袭之义。周礼裘冕注云:‘裘冕者,从尸服也。’夫尸服大裘而 袭,则王服大裘而袭可知。且裘不可以徒服,故被以衮,岂借衮以为饰哉?
今谓祭天用衮冕为斋服,裘冕为祭服,此乃袭先儒之谬误。后汉显宗初服日、月、星辰 十二章,以祀天地。自魏以来,皆用衮服。则汉、魏祭天,尝服衮矣,虽无大裘,未能 尽合于礼,固未尝有表裘而祭者也。且裘,内服也,与袍同。袍亵矣,而欲襌以祭天, 以明示质,是欲○衣以见上帝也。洵直复欲为大裘之裳,𫄸色而无章饰。夫裘安得有裳 哉?请从先帝所志。
其后诏如洵直议,去黑羔皮而以黑缯制焉。
政和议礼局上:大裘,青表𫄸里,黑羔皮为领、褾、襈,朱裳,被以衮服。冬至祀昊天 上帝服之,立冬祀黑帝、立冬后祭神州地祇亦如之。中兴之后,无有存者。
绍兴十三年,礼部侍郎王赏等言:‘郊祀大礼,合依礼经,皇帝服大裘被衮行礼。据元 丰详定郊庙礼文,何洵直议以黑缯创作大裘如衮,惟领袖用黑羔。乞如洵直议。’诏有 司如祖宗旧制,以羔制之。礼部又言:‘关西羊羔,系天生黑色。今有司涅白羔为之, 不中礼制,不如权以缯代。又元祐中,有司欲为大裘,度用百羔。哲宗以为害物,遂用 黑缯。请依太常所言。’从之。遂以衮袭裘,冕亦十二旒焉。
衮冕之制。宋初因五代之旧,天子之服有衮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 ,二纩,并贯真珠。又有翠旒十二,碧凤御之,在珠旒外。冕版以龙鳞锦表,上缀玉为 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缀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加紫云白鹤锦里 。四柱饰以七宝,红绫里。金饰玉簪导,红丝绦组带。亦谓之平天冠。衮服青色,日、 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红蔽膝,升龙二 并织成,间以云朵,饰以金钑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红罗襦裙,绣五章, 青褾、襈、裾。六采绶一,小绶三,结玉环三。素大带朱里,青罗四神带二,绣四神盘 结。绶带饰并同衮服。白罗中单,青罗抹带,红罗勒帛。鹿卢玉具剑,玉镖首,镂白玉 双佩,金饰贯真珠。金龙凤革带,红袜赤舄,金钑花,四神玉鼻。祭天地宗庙,朝太清 宫、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则服之。
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礼院言:‘准少府监牒,请具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制度令式。 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𫄸裳,十二章 :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衣褾领如上,为升龙,皆织就为之。山、龙以下,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十二。 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蔽膝加龙、山、火三章。革带,玉钩。大带,素带朱 里,纰其外,上朱下绿,纽约用组。鹿卢玉具剑,大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 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寸,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 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加金饰。’诏可。
二年,太子詹事尹拙、工部尚书窦仪议:‘谨按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 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诸侯之缫旒九就,瑉玉三采, 其余如王之事,缫斿皆就,玉瑱、玉笄。”疏云:“王不言玉瑱,于此言之者,王与诸 侯互相见为义。是以王言玄冕、朱里延纽及朱纮,明诸侯亦有之。诸公言玉瑱,明王亦 有之。”详此经、疏之文,则是本有充耳。今请令君臣衮冕以下并画充耳,以合正文。 ’从之。
乾德元年闰十二月,少府监杨格、少监王处讷等上新造皇帝冠冕。先是,郊祀冠冕,多 饰以珠玉,帝以华而且重,故命改制之。
仁宗景祐二年,又以帝后及群臣冠服,多沿唐旧而循用之,久则有司浸为繁文,以失法 度。诏入内内侍省、御药院与太常礼院详典故,造冠冕,蠲减珍华,务从简约,俾图以 进。续诏通天冠、绛纱袍更不修制。由是改制衮冕。天版元阔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 今制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减翠旒并凤子,前后二十四珠旒并合典制。天板顶上,元织 成龙鳞锦为表,紫云白鹤锦为里,今制青罗为表,采画出龙鳞,红罗为里,采画出紫云 白鹤。所有犀瓶、琥珀瓶各二十四,今减不用。金丝结网子上,旧有金丝结龙八,今减 四,亦减丝令细。天板四面花坠子、素坠子依旧,减轻造。冠身并天柱,元织成龙鳞锦 ,今用青罗,采画出龙鳞;金轮等七宝,元真玉碾成,今更不用,如补空郤,以云龙细 窠。分旒玉钩二,今减去之。天河带、组带、款慢带依旧,减轻造。纳言,元用玉制, 今用青罗,采画出龙鳞锦。金棱上棱道,依旧用金,即减轻制。黈纩,玉簪。衮服八章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青罗身,红罗襈,绣造。所有云子,相度 稀稠补空,更不用细窠,亦不使真珠装缀。中单,依旧皂白制造。裙用红罗,绣出藻、 粉米、黼、黻,周回花样仍旧,减稀制之。蔽膝用红罗,绣升龙二,云子补空,减稀制 之,周回依旧,细窠不用。六采绶依旧,减丝织造。所有玉环亦减轻。带头金叶减去, 用销金。四神带不用。剑、佩、梁、带、袜、舄并依旧。
嘉祐元年,王洙奏:‘天子法服,冕旒形度重大,华饰稍繁,愿集礼官参定。’诏礼院 详典礼上闻,而礼院绘图以进。因敕御药院更造,其后,冕服稍增侈如故。
英宗治平二年,知太常礼院李育奏曰:
郊庙之祭,本尚纯质,衮冕之饰,皆存法象,非事繁侈、重奇玩也。冕则以周官为本, 凡十二旒,间以采玉,加以纮、𫄧、笄、瑱之饰。衮则以虞书为始,凡十二章,首以辰 象,别以衣裳绘绣之采。东汉至唐,史官名儒,记述前制,皆无珠翠、犀宝之饰,何则 ?鹬羽蚌胎,非法服所用;琥珀犀瓶,非至尊所冠;龙锦七星,已列采章之内;紫云白 鹤,近出道家之语,岂被衮戴璪、象天则数之义哉!自大裘之废,颛用衮冕,古朴稍去 ,而法度尚存。夫明水大羹,不可以众味和;云门咸池,不可以新声间;衮冕之服,不 宜以珍怪累也。若魏明之用珊瑚,江左之用翡翠,侈靡衰播之余,岂足为圣朝道哉!
且太祖建隆元年少府监所造冕服,及二年博士聂崇义所进三礼图,尝诏尹拙、窦仪参校 之,皆仿虞、周、汉、唐之旧。至四年冬服之,合祭天地于圜丘,用此制也。太宗亦尝 命少府制于禁中,不闻改作。及真宗封泰山,礼官请服衮冕。帝曰:‘前王服羔裘,尚 质也。今则无羔裘而有衮冕,可从近制。’是岂有意于繁饰哉。盖后之有司,率意妄增 ,未尝确议,遂相循而用。故仁宗尝诏礼官章得像等详议之,其所减过半,然不经之饰 ,重者多去,轻者尚存,不能尽如诏书之意。故至和三年,王洙复议去繁饰,礼官画图 以献,渐还古礼,而有司所造,复如景祐之前。
又按开宝通礼及衣服令,冕服皆有定法,悉无宝锦之饰。夫太祖、太宗富有四海,岂乏 宝玩,顾不可施之郊庙也。臣窃谓,陛下肇祀天地,躬飨祖祢,服周之冕,观古之象, 愿复先王之制,祖宗之法。其衮冕之服,及韠、绶、佩、舄之类,与通礼、衣服令、三 礼图制度不同者,宜悉改正。
诏太常礼院、少府参定,遂合奏曰:
古者冕服之用,郊庙殊制。唐兴,天子之服有二等,而大裘尚存。显庆初,长孙无忌等 采郊特牲之说,献议废大裘。自是郊庙之祭,一用衮冕,然旒章之数,止以十二为节, 亦未闻有余饰也。国朝冕服,虽仿古制,然增以珍异巧缛,前世所未尝有。夫国之大事 ,莫大于祀,而祭服违经,非以肃祀容、尊神明也。臣等以谓宜如育言,参酌通礼、衣 服令、三礼图及景祐三年减定之制,一切改造之。
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纯者,丝也,变麻用丝,盖已久矣。则 冕服之制,宜依旧以罗为之。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二寸,约以景表尺,前圆后方,黝 上朱下,以金饰版侧,以白玉珠为旒,贯之以五采丝绳。前后各十二旒,旒各十二珠, 相去一寸,长二尺。朱丝组为缨,黈纩充耳,金饰玉簪导。青衣𫄸裳,十二章:八章绘 之于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也;四章绣之于裳,藻、粉米、黼、 黻也。锦龙褾、领,织为升龙。山、龙而下,一章为一行,重以为等,行十二。别制大 带,素表朱里,朱绿终辟。韠、绂、舄,大小绶,亦去珠玉、钿窠、琥珀、玻璃之饰。 其中单、革带、玉具剑、玉珮、朱袜之制,已中礼令,无复改为,则法服有稽,祭礼增 重。
复诏礼院再详以闻。而内侍省奏谓:‘景祐中已裁定,可因而用也。’从之。
神宗元丰元年,详定郊庙礼文所言:
凡冕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与古制相合,更不复议。今取少府监进样,如以青罗为表, 红罗为里,则非弁师所谓‘玄冕朱里’者也。上用金棱天板,四周金丝结网,两旁用真 珠、花素坠之类,皆不应礼。伏请改用朱组为纮,玉笄、玉瑱,以玄𬘘垂瑱,以五采玉 贯于五色藻为旒,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备为一玉,每一玉长一寸,前后二十四旒 ,垂而齐肩,以合孔子所谓纯俭之义。
又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后四幅,前为阳以象奇,后为阴以象偶。惟深衣、 中襌之属连衣裳,而裳复不殊前后,然以六幅交解为十二幅,像十二月。其制作莫不有 法,故谓之法服。今少府监衮服,其裳乃以八幅为之,不殊前后,有违古义。伏请改正 祭服之裳,以七幅为之,殊其前后。以今太常周尺度之,幅广二尺二寸,每幅两旁各缝 杀一寸,谓之削幅,腰间辟积无数。裳侧有纯,谓之綼;裳下有纯,谓之裼。綼、緆之 广各寸半,表里合为三寸。群臣祭服之裳,仿此。
从之。
政和议礼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冕版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 分。青表朱里,前后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青碧锦织成天河带 ,长一丈二尺,广二寸。朱丝组带为缨,黈纩充耳,金饰玉簪导,长一尺二寸。衮服, 青衣八章,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𫄸裳四章,绣藻、粉米、黼、 黻。蔽膝随裳色,绣升龙二。白罗中单,皂褾、襈,红罗勒帛,青罗袜带。绯白罗大带 ,革带,白玉双佩。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如大绶,间施玉 环三。朱袜,赤舄,缘以黄罗。
中兴仍旧制,延,以罗衣木,玄表朱里,长尺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缘以金,覆 于卷武之上,缫以五色丝贯五色玉,前后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玉笄,充耳用黄 绵,纮以朱组,以其一属于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属于右笄,系之而垂其余。玄衣,八章 ,升龙于山,绘。裳𫄸,四章,绣。幅前三后四,断而不属,两旁杀缝,腰辟积,綼緆 之广皆如旧。大带以绯白罗合而紩之,以朱绿饰其侧,上朱下绿,其束处以组为纽约, 下垂三尺。通天冠、绛纱袍亦如之。白罗中单,领、褾、襈以黻,服裘则以皂。绛纱袍 则衣用白纱,领、褾、襈以朱。绶大小各一,大绶织以六采,青、黄、黑、白、缥、绿 ,下垂青丝网,上有结,垂玉环三;小绶制如大绶,惟三色。大裘、绛纱袍皆用之。革 带,博二寸,革为里,绯罗为表,饰以玉銙,钮以下钩。通天冠、绛纱袍亦用之。韨从 裳色,上有纰,下有纯,去上五寸,绘以山、龙、火,上接革带系之。佩有衡,有琚瑀 ,有冲牙,系于革带,左右各一。上设衡,衡下垂三带,贯以蠙珠。次则中有金兽面, 两旁夹以双璜,又次设琚瑀。下则冲牙居中央,两旁有玉滴子,行则击牙而有声。舄有 絇,有纯,有𫄷,有綦,以绯罗为之,首加金饰。服通天冠、绛纱袍则用黑舄,以乌皮 为之。常服则用白舄,以丝为之。袜,罗表缯里,施靿著綦以系之,赤舄以朱,黑舄以 白,白舄同。
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 ,组缨翠緌,玉犀簪导。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红里,皂褾、襈、裾,绛 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褾、襈。白纱中单,朱领、褾、襈、裾。白罗方心曲领。白袜 ,黑舄,佩绶如衮。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皆服之。
仁宗天圣二年,南郊,礼仪使李维言:‘通天冠上一字,准敕回避。’诏改承天冠。中 兴之制,冠高九寸,服用并同。
乾道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绛罗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带。系履,则曰履袍;服靴, 则曰靴袍。履、靴皆用黑革。四孟朝献景灵宫、郊祀、明堂,诣宫、宿庙、进胙,上寿 两宫及端门肆赦,并服之。大礼毕还宫,乘平辇,服亦如之。若大辇,则服通天、绛纱 如常仪。
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还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 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鞞,大宴则服之。又有赭黄、淡黄䙆袍,红衫袍,常朝 则服之。又有窄袍,便坐视事则服之。皆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窄袍或御乌纱帽 。中兴仍之。初,高宗践祚于南都,隆祐太后命内臣上乘舆服御,有小冠。太后曰:‘ 祖宗闲居之所服也,自神宗始易以巾。愿即位后,退朝止戴此冠,庶几如祖宗时气象。 ’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玉束带,讲读官公服系鞋。晚讲,皇帝服头巾,背子 ,讲官易便服。此嘉定四年讲筵之制也。
御阅服。以金装甲,乘马大阅则服之。
圭。宋初,凡大祭祀、大朝会,天子皆执圭。元丰二年,详定仪注所言:‘周礼:“王 执镇圭。”释者曰:“祭天地宗庙及朝日、夕月,则执之。若朝觐,诸侯授玉于王,王 受玉,抚玉而已。”考工记:“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盖天子以冒圭邪刻之处, 冒诸侯之圭,以齐瑞信也。未有临臣子而执镇圭者。唐六典殿中监掌服御之事,凡大祭 祀,则搢大圭,执镇圭;若大朝会,止进爵。开宝通礼始著元会执圭,出自西房。淳化 中,上寿进酒,又令内侍奉圭,于周制、唐礼皆不合。其元会受朝贺,请不执镇圭上寿 。’诏可。
三年,诏议大圭尺度,详定所言:‘考工记:“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大圭长 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后魏以降,以白玉为之,长尺有二寸,西魏以来皆然 。方而不折,虽非古制,盖后世以所得之玉,随宜为之。今请揆玉之有无制之。’
又言:‘唐礼,亲祀天地神祇,皆搢大圭,执镇圭。有事宗庙,则执镇圭而已。王泾郊 祀录曰:“大圭,质也,事天地之礼质,故执而搢之。镇圭,文也,宗庙之礼亦文,故 无兼执之义。”不知大圭,天子之笏也,通用于郊庙。请自今皇帝亲祠郊庙,搢大圭, 执镇圭。奉祀之时,既接神再拜,则奠镇圭为挚,大圭为笏。’
又言:‘开元及开宝通礼,皇帝升辂,不言执圭。祀日,质明,至中壝门外,殿中监进 大圭,尚衣奉御,又以镇圭授殿中监以进。于是始搢大圭,执镇圭。今皇帝乘玉辂,执 镇圭,赴景灵宫及太庙、青城,皆乘辂执圭,殊不应礼。请自今乘辂不执圭,还内御大 辇亦如之。’
详定所又言大圭中必之制,请制荐玉缫藉,以木为干,广袤如玉,以韦衣之,韦上画五 采文,前后垂之。又制约圭缫藉长尺,上玄下绛,为地五采五就,因以为饰。每奠圭, 则以荐玉之缫陈于地,执圭,则以约圭之缫备失坠,因垂之为饰。况大圭搢之绅带之间 ,不可无中必,明矣。俟明堂服大圭,宜依镇圭所约之组,令可系之。
哲宗元祐元年,礼部言:‘元丰新礼,皇帝祀天,搢大圭,其制圆首前诎,于礼未合。 今欲仿西魏、隋、唐玉笏之制,方而不折,上下皆博三寸,长尺二寸,其厚以镇圭为约 。’从之。政和二年,宦者谭稹献玄圭。其制,两旁刻十二山,若古山尊,上锐下方。 上有雷雨之文,下无瑑饰,外黑内赤,中一小好,可容指,其长尺有二寸。诏付廷议。 议官以为周王执镇圭,缘饰以四镇之山,其中有好,为受组之地,其长尺有二寸,周人 仿古为之,而王执以镇四方也。徽宗乃以是岁冬御大庆殿受圭焉。
三年,又诏曰:‘先王以类而求祀,圜丘以象形,苍玉以象色,冬日以至取其时,大裘 而冕法其幽,而未有以体其道,天玄而地黄,今大圭内赤外黑,于以体之,冬祀可搢大 圭,执玄圭,永为定制。’中兴仍旧制,大祭祀则执大圭以为笏,上太上皇、皇太后册 宝亦如之。
皇太子之服。一曰衮冕,二曰远游冠、朱明衣,三曰常服。衮冕:青罗表、绯罗红绫里 、涂金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前后白珠九旒,二纩贯水晶珠。青罗衣,绣山、龙 、雉、火、虎蜼五章;红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红罗蔽膝,绣山、火二章。 白纱中单,青褾、襈、裾。革带,涂金银钩,瑜玉双佩。四采织成大绶,结二玉环,金 涂银钑花饰。青罗袜带,红罗勒帛。玉具剑,金涂银钑花,玉镖首。白罗袜,朱履,金 涂银扣。从祀则服之。远游冠:十八梁,青罗表,金涂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为缨 ,博山,政和加附蝉。朱明服:红花金条纱衣,红纱里,皂褾、襈。红纱裳,红纱蔽膝 ,并红纱里。白花罗中单,皂褾、襈,白罗方心曲领。罗袜,黑舄,革带,剑,佩,绶 。余同衮服。袜带,勒帛。执桓圭。受册、谒庙、朝会则服之。常服:皂纱折上巾,紫 公服,通犀金玉带。
太宗至道元年,太常礼院言:‘南郊,皇太子充亚献,合著祭祀服。准制度,衮冕以组 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玄衣𫄸裳,凡九章,每章一行,重以为等,皆织为之。白 纱中单,黻领,青褾、襈、裾。革带,金钩。大带,素带不朱里,亦纰以朱绿,纽约用 组。黻随裳色,二章。朱组,双大绶四采,赤白缥绀,纯朱质,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 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二玉环。朱袜赤舄,舄 加金饰,余同旧制。侍从祭祀及竭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诏依上制造。政和议礼 局更上皇太子服制,衮冕惟青纩充耳,余并同国初之制。加元服、从祀、纳妃、释奠文 宣王服之。中兴并同。
其皇子之服,绍兴三十二年十月,礼官言:‘皇子邓、庆、恭三王,遇行事服朝服,则 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金涂银立笔,真玉珮,绶,金涂银革带,乌皮履。若服祭服, 则金涂银八旒冕,真玉珮,绶,绯罗履袜。’诏文思院制造。
后妃之服。一曰祎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 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寇饰以九龙四凤。祎之衣,深青织成,翟文赤质,五色十二等。 青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 ,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革带以青衣之,白玉双佩,黑组 ,双大绶,小绶三,间施玉环三,青袜、舄,舄加金饰。受册、朝谒景灵宫服之。鞠衣 ,黄罗为之,蔽膝、大带、革舄随衣色,余同祎衣,唯无翟文,亲蚕服之。妃首饰花九 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褕翟,青罗绣为摇翟之形,编次于衣,青 质,五色九等。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 ,二等。大带随衣色,不朱里,纰其外,余仿皇后冠服之制,受册服之。
皇太子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褕翟,青织为摇翟之形,青质,五色九等。 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皆以朱色,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 。大带随衣色,不朱裹,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革带以青衣之, 白玉双佩,纯朱双大绶,章采尺寸与皇太子同。受册、朝会服之。鞠衣,黄罗为之,蔽 膝、大带、革带随衣色,余与褕翟同,唯无翟,从蚕服之。
中兴,仍旧制。其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二十四株,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 后,皇后服之,绍兴九年所定也。花钗冠,小大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 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其服,后惟备祎衣、礼衣,妃备褕翟, 凡三等。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 盖与臣下不异。
命妇服。政和议礼局上: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 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三品 ,花钗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并素 纱中单,黼领,朱褾、襈,通用罗縠,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加文绣重雉,为章二 等。二品以下准此。大带,革带,青袜、舄,佩,绶。受册、从蚕服之。七年,臣僚言 :‘今文臣九品,殊以三品之服,至于命妇,已釐八等之号,而服制未有名称。诏有司 视其夫之品秩,而定其服饰。’诏送礼制局定之。其仪阙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0五  舆服四 诸臣服上
诸臣祭服。唐制,有衮冕九旒,鷩冕八旒,毳冕七旒,𫄨冕六旒,玄冕五旒。宋初,省 八旒、六旒冕。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 五章,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绣山、火二章,白花罗中单,玉装剑、 佩,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绯白罗大带,绯罗袜、履,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 其冕无额花者,玄衣𫄸裳,悉画,小白绫中单,师子锦绶,二银环,余同上,三公奉祀 则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导,衣画虎蜼、藻、粉米三章,裳画黼、黻二章,银装佩、剑 ,革带,余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则服之。五旒冕:青罗衣裳,无章,铜装佩、剑,革带 ,余同七旒冕,四品、五品为献官则服之;六品以下无剑、佩、绶;紫檀衣,朱裳,罗 为之,皂大绫绶,铜装剑、佩,御史、博士服之。平冕无旒,青衣𫄸裳,无剑、佩、绶 ,余同五旒冕,太祝、奉礼服之。
庆历三年,太常博士余靖言:‘周礼司服之职,掌王之吉服,大裘而冕无旒,以祀昊天 上帝,祀五帝亦如之。衮冕十有二旒,其服十有二章,以享先王。鷩冕八旒,其服七章 ,以享先公,亦以飨射。毳冕七旒,其服五章,以祀四望、山川。𫄨冕六旒,其服三章 ,以祭社稷、五祀。玄冕五旒,其服无章,以祭小祀。此皆天子亲行祠事所服,冕服悉 因所祀大小神鬼以为制度。今大祠、中祠所遣献官并用上公九旒、九章冕服,以为初献 ,其余公卿亦皆七旒冕服,全无等降;小祠则公服行事,乖戾旧典。宜详周礼,因所祭 鬼神,以为献官冕服之制。’诏下礼官议,奏曰:‘圣朝之制,唯皇帝亲祠郊庙及朝会 大礼服衮冕外,余冕皆不设。其每岁常祀,遣官行事,摄公则服一品九旒冕,摄卿则服 三品七旒冕,自从品制为服,不以祠之大小为差。至于小祠献官,旧以公服行事,则有 违典礼。案衣服令,五旒冕,衣裳无章,皂绫绶,铜装剑、佩,四品以下为献官则服之 。今小祠献官,既不摄公、卿,则尽属四品以下,当有祭服。请除公、卿祭服仍旧从本 品外,小祠所遣献官,并依令文祭服行事。若非时告祭,用香币礼器行事之处,亦皆准 此。’诏施行焉。
皇祐四年,同知太常礼院邵必言:‘伏见监祭使、监礼各冠五旒冕,衣裳无章,色以紫 檀。案周礼六冕之制,凡有旒者,衣裳皆有章,惟大裘冕无旒,衣裳无章。一命大夫之 冕无旒,衣裳亦无章。今监祭、监礼所服冕五旒,侯伯之冕也,而衣无章,深所不称; 色以紫檀,又无经据。窃详监祭、监礼既非祠官,则御史、博士尔,而服用五等,盖非 所宜,而且有旒无章。况国家南郊大礼,太常卿止服朝服,前导皇帝,明非祠官也。今 后监祭者请冠獬豸、监礼者冠进贤为称。’诏不充。
元丰元年,详定礼文所言:‘国家服章,视唐尤为不备。于令文,祀仪有九旒冕、七旒 冕、五旒冕,今既无冕名,而有司仍不制七旒冕,乃有四旒冕,其非礼尤甚。又服之者 不以官秩上下,故分献四品官皆服四旒冕,博士、御史则冕五旒而衣紫檀,太祝、奉礼 则服平冕而无佩玉,此因循不讲之失也。且古者朝、祭异服,所以别事神与事君之礼。 今皇帝冬至及正旦御殿,服通天冠、绛纱袍,则百官皆服朝服,乃礼之称。至亲祠郊、 庙,皇帝严裘冕以事神,而侍祠之官止以朝服,岂礼之称哉。至于景灵宫分献官,皆服 朝服,尤为失礼。伏请亲祠郊、庙、景灵宫,除导驾、赞引、扶侍、宿卫之官,其侍祠 及分献者,并服祭服。如所考制度,修制五冕及爵弁服,各正冕弁之名。又国朝祀仪, 祭社稷、朝日、夕月、风师、雨师皆服衮冕,其蜡祭、先蚕、五龙亦如之;祭司命、户 、灶、门、厉、行皆服鷩冕,寿星、灵星、司中、司寒、中霤、马祭皆服毳冕,皆非是 。今天子六服,自鷩冕而下,既不亲祠,废而不用,则诸臣摄事,自当从王所祭之服。 伏请依周礼,凡祀四望、山川则以毳冕,祭社稷、五祀则以𫄨冕,朝夕日月、风师、雨 师、司命、司中则以玄冕。若七祀、蜡祭百神、先蚕、五龙、灵星、寿星、司寒、马祭 ,盖皆群小祀之比,当服玄冕。’从之。
哲宗元祐元年,太常寺言:‘旧制,大礼行事、执事官并服祭服,余服朝服。至元丰七 年,吕升卿始有行事及陪祠官并服祭服之议。今欲令行事、执事官并服祭服,其赞引、 行事、礼仪使、太常卿、太常博士、阁门使、枢密院官进接圭,殿中监止供奉皇帝,其 陪位官止导驾、押宿及主管事务,并他处行事官仍服朝服。’从之。
徽宗大观元年,议礼局言:‘太社、太学献官祝礼,皆以法服奉祠,至郡邑则用常服, 乞降祭服。’诏颁制度于州郡,然未明使制造。后政和间,始诏:州县冠服,形制诡异 ,令礼制局造样颁下转运司,转运司制以给州县焉。
二年,议礼局检讨官俞栗言:‘玄以象道,𫄸以象事,故凡冕皆玄衣𫄸裳,今太常寺祭 服,则衣色青矣。前三幅以象阳,后四幅以象阴,故裳制不相连属,今之裳则为六幅而 不殊矣。冕玄表而朱里,今乃青罗为覆,以金银饰之。佩用绶以贯玉,今既有玉珮矣, 又有锦绶以银、铜二环,饰之以玉。宗彝,宗庙之彝也,乃为虎蜼之状,而不作虎彝、 蜼彝。粉米,散利以养人也,乃分为二章,而以五色圆花为藉。其余不合古者甚多。乞 下礼局,博考古制,画太常寺及古者祭服样二本以进。至于损益裁成,断自圣学。’诏 令议礼局详议。
四年,议礼局官宇文粹中议改衣服制度曰:‘凡冕皆玄衣𫄸裳,衣则绘而章数皆奇,裳 则绣而章数皆偶,阴阳之义也。今衣用深青,非是。欲乞视冕之等,衣色用玄,裳色用 𫄸,以应典礼。古者蔽前而已,芾存此象,以韦为之。今蔽膝自一品以下,并以绯罗为 表缘,绯绢为里,无复上下广狭及会、纰、纯、𬘓之制,又有山、火、龙章。案明堂位 :“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商火、周龙章。”韨者乃黻冕之黻,非赤芾之芾也。且芾 在下体,与裳同用,而山、龙、火者,衣之章也。周既缋于上衣,不应又缋于芾。请改 芾制,去山、龙、火章,以破诸儒之惑。又祭服有革带,今不用皮革,而通裹以绯罗, 又以铜为饰。其绶或锦或皂,环或银或铜,尤无经据,宜依古制除去。至佩玉、中单、 赤舄之制,则全取元丰中详定官所议行之。’
粹中又上所编祭服制度曰:
古者,冕以木版为中,广八寸,长尺六寸,后方前圆,后仰前低,染三十升之布,玄表 朱里。后方者不变之体,前圆者无方之用;仰而玄者,升而辨于物,俛而朱者,降而与 万物相见。后世以缯易布,故纯俭。今群臣冕版长一尺二寸,阔六寸二分,非古广长之 制;以青罗为覆,以金涂银棱为饰,非古玄表朱里之制,乞下有司改正。古者,冕之名 虽有五,而缫就、旒玉则视其命数以为等差。合彩丝为绳,用以贯玉,谓之‘缫’。以 一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谓之‘就’。就间相去一寸,则九玉者九寸,七玉者七寸 ,各以旒数长短为差。今群臣之冕,用药玉、青珠、五色茸线,非藻玉三采、二采之义 ;每旒之长各八寸,非旒数长短为差之义;又献官冕服,杂以诸侯之制,而一品服衮冕 ,臣窃以为非宜。
元丰中,礼官建言,请资政殿大学士以上侍祠服鷩冕,观察使以上服毳冕,监察御史以 上服𫄨冕,朝官以上服玄冕,选人以上爵弁。诏许之,而不用爵弁。供奉官以下至选人 ,尽服玄冕无旒。臣窃谓依此参定,乃合礼制。古者,三公一命衮,则三公在朝,其服 当鷩冕。盖出封则远君而伸,在朝则近君而屈。今之摄事及侍祠皆在朝之臣也,在朝之 臣乃与古之出封者同命数,非先王之意。乞下有司制鷩冕八旒、毳冕六旒、𫄨冕四旒、 玄冕三旒,其次二旒,又其次无旒。依元丰诏旨,参酌等降,为侍祠及摄祭之服,长短 之度、采色之别,皆乞依古制施行。
又案周礼,诸侯爵有五等,而服则三,所谓‘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自鷩冕而下, 子、男自毳冕而下’是也。古者,诸侯有君之道,故其服以五、七、九为节。今之郡守 ,虽曰犹古之侯、伯,其实皆王臣也。欲乞只用群臣之服,自鷩冕而下,分为三等:三 都、四辅为一等,初献鷩冕八旒;经略、安抚、钤辖为一等,初献毳冕六旒,亚献并玄 冕二旒,终献无旒;节镇、防、团、军事为一等,初献𫄨冕四旒,亚、终献并玄冕无旒 。其衣服之制,则各从其冕之等。
又曰:‘今之纮组,仍缀两缯带而结于颐,冕旁仍垂青纩而不以瑱,以犀为簪而不以玉 笄、象笄,并非古制,乞下有司改正。’从之。
政和议礼局言:‘大观中,所上群臣祭服制度,已依所奏修定,乞付有司依图画制造。 ’既又上群臣祭服之制:正一品,九旒冕,金涂银棱,有额花,犀簪,青衣画降龙,朱 裳,蔽膝,白罗中单,大带,革带,玉珮,锦绶,青丝网玉环,朱袜、履。革带以金涂 银,玉珮以金涂银装,绶以天下乐晕。亲祠大礼使、亚献、终献、太宰、少宰、左丞, 每岁大祠宰臣、亲王、执政官、郡王充初献服之。奏告官并依本品服,已下准此。从一 品,九旒冕,无额花,白绫中单,红锦绶,银环,金涂银佩,余如正一品服。亲祠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尚书,太庙进受币爵、奉币爵宗室,每岁大祠捧俎官、大祠 中祠初献官服之。二品,七旒冕,角簪,青衣无降龙,余如从一品服。亲祠吏部侍郎、 殿中监、大司乐、光禄卿、读册官,太庙荐俎、赞进饮福宗室,七祀、配享功臣分献官 ,每岁大祀,谓用宫架者,大司乐、大祠中祠亚终献、大祠礼官、小祠献官,朔祭太常 卿服之。三品,五旒冕,皂绫绶,铜环,金涂铜革带,佩,余如二品服。亲祠举册官、 大乐令、光禄丞、奉俎馔笾豆簠簋官、分献官分献坛壝从祀。太庙奉瓒盘、荐香灯、安 奉神主、奉毛血盘、萧蒿篚、肝膋豆宗室,每岁祭祠大乐令、大中祠分献官服之。无旒 冕,素青衣,朱裳,蔽膝,无佩绶,余如三品服。奉礼协律郎、郊社令、太祝太官令、 亲祠抬鼎官、进抟黍官、太庙供亚终献金斝、供七祀献官、执爵官服之。五旒冕,紫檀 絁衣,余如三品服,监察御史服之。
州郡祭服:三都初献,八旒冕;经略、安抚、钤辖初献,六旒冕;亚献并二旒冕,终献 无旒;节镇、防、团、军事初献四旒冕,亚、终献并无旒冕。
中兴之后,省九旒、七旒、五旒冕,定为四等:一曰鷩八旒;二曰毳冕,六旒;三曰𫄨冕,四旒;四曰玄冕,无旒。其义以公、卿、大夫、士皆北面为臣,又近尊者而屈,故其节以八、以六、以四,从阴数也。先是,绍兴四年五月,国子监丞王普奏言:
臣尝考诸经传,具得冕服之制。盖王之三公八命,鷩冕八旒,衣裳七章,其章各八。孤 卿六命,毳冕六旒,衣裳五章,其章各六。大夫四命,𫄨冕四旒,衣裳三章,其章各四 。上士三命,玄冕三旒;中士再命,玄冕二旒;下士一命,玄冕无旒;衣皆无章。裳、 韨视其命数,自三而下。其缫至笄、衡、纮、𬘘、瑱、纩、带、佩、芾、舄、中衣,皆 有等差。
近世冕服制度,沿袭失真,多不如古。夫后方而前圆,后昂而前俛,玄表而朱里,此冕 之制也;今则方圆俛仰,几于无辨,且以青为表,而饰以金银矣。其衣皆玄,其裳皆𫄸 ,裳前三而后四幅,此衣裳之制也;今则衣色以青,裳色以绯,且以六幅而不殊矣。山 以章也,今则以嶞。火以圜也,今则以锐。宗彝,宗庙虎蜼之彝也,乃画虎蜼之状,而 不为虎蜼彝。粉米,米而粉之者也,乃分为二章,而以五色圆花为藉。佩有衡、璜、琚 、瑀、冲牙而已,乃加以双滴,而重设二衡。绶以贯佩玉而已,乃别为锦绶,而间以双 环。以至带无纽约,芾无肩颈,舄无絇𫄷,中衣无连裳。
臣伏读国朝会要郊庙奉祀礼文,祖宗以来,屡尝讲究,第以旧服无有存者。欲乞因兹改 作,是正讹缪,一从周制,以合先圣之言。
寻礼部契勘,奏言:
衣服之制,或因时王而为之损益,事虽变古,要皆一时制作,不无因革。或考之先王而 有缪戾者,虽行之已久,不应承误袭非,惮于改正。案周官,自上公服衮,王之三公服 鷩,以至士服玄冕,凡五等。唐制自一品服衮冕九旒,至五品服玄冕无旒,亦五等。国 家承唐之旧,初有五旒之名,其后去三公衮冕及𫄨冕,但存七旒鷩冕、五旒毳冕与无旒 玄冕,凡三等而已。衮服非三公所服,去之可也,乃并𫄨冕去之,自尚书服毳冕,以至 光禄丞亦服焉,贵贱几无差等。此皆一时制作,不无因革。
今合增鷩冕为八旒,增毳冕为六旒,复置𫄨冕为四旒,并及无旒玄冕,共四等,庶几稍 合周制。若冕之方圆低昂至于无辨,则制造之差也。以青为表,非不用玄也,为玄而不 至者也。以绯为裳,非不用𫄸也,为𫄸而太过者也。山止而静者也,今象其嶞,是得山 之势而不知其性。火圜而神者也,今象其锐,是得火之形而不得其神也。至于宗彝、粉 米、佩绶、带纽、芾屦之属,皆宜改正施行。是时,诸臣奏请讨论虽详,然终以承袭之 久,未能尽革也。
鷩冕:八旒,每旒八玉,三采,朱、白、苍,角笄,青纩,以三色𬘘垂之,纮以紫罗, 属于武。衣以青黑罗,三章,华虫、火、虎蜼彝;裳以𫄸表罗里,缯七幅,绣四章,藻 、粉、黼、黻。大带,中单,佩以珉,贯以药珠,绶以绛锦、银环。韨上纰下纯,绘二 章,山、火。革带,绯罗表,金涂银装。袜、舄并如旧制。宰相、亚终献、大礼使服之 ;前期,景灵宫、太庙亚终献,明堂涤濯、进玉爵酒官亦如之。
毳冕:六玉,三采,衣三章,绘虎蜼彝、藻、粉米;裳二章,绣黼、黻。佩药珠、衡、 璜等,以金涂铜带,韨绘以山。革带以金涂铜。余如鷩冕。六部侍郎以上服之;前期, 景灵宫、太庙进爵酒币官、奉币官、受爵酒币官、荐俎官,明堂受玉爵、受玉币、奉彻 笾豆、进饮福酒、彻俎祝腥、赞引、亚终献,礼仪使、亚终献爵并盥洗官四员,并如之 ;前二日奏告初献,社坛九宫坛分祭初献、亚献亦如之。
𫄨冕:四玉,二采,朱、绿。衣一章,绘粉米;裳二章,绣黼、黻。绶以皂绫,铜环。 余如毳冕。光禄卿、监察御史、读册官、举册官、分献官以上服之;前期,景灵宫、太 庙奏奉神主官、明堂太府卿、光禄卿、沃水举册官、读册官、押乐太常卿、东朵殿三员 、西朵殿二员、东廊二十八员、西廊二十五员、南廊二十七员、軷门祭献官,前二日奏 告亚献终献官、监察御史,并如之;社坛九宫坛分祭终献官、监察御史、兵工部、光禄 卿丞亦如之。
玄冕:无旒,无佩绶,衣纯黑,无章,裳刺绣而已,韨无刺绣,余如𫄨冕。光禄丞、奉 礼郎、协律郎、进抟黍官、太社令、良酝令、太官令、奉俎馔等官、供祠执事官内侍以 下服之;明堂光禄丞、奉礼郎、良酝令、太祝抟黍官、宫架协律郎、登歌协律郎、奉御 官、内侍供祠执事官、武臣奉俎官,軷门祭奉礼郎、太祝令、太官令,社坛九宫坛分祭 太社、太祝、太官令、奉礼郎,并如之。
紫檀冕:四旒,服紫檀衣,博士、御史服之。
外州军祭服:鷩冕,八旒,三都初献服之;毳冕,六旒,经略、安抚、钤辖初献服之; 𫄨冕,四旒,经略、安抚、钤辖亚献服之,节镇、防、团、军事初献亦如之;玄冕,无 旒,节镇、防、团、军事亚终献服之。
朝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宋初之制,进贤五梁冠: 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 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 。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 ,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 会则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 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 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 绫袴,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袴褶之制,建隆四年,范质与礼官议:‘袴褶制度,先儒无说,惟开元杂礼有五品以上 用细绫及罗,六品以下用小绫之制。注:褶衣,复衣也。又案令文,武弁,金饰平巾帻 ,簪导,紫褶白袴,玉梁珠宝钿带,靴,骑马服之。金饰,即附蝉也。详此,即是二品 、三品所配弁之制也。附蝉之数,盖一品九,二品八,三品七,四品六,五品五。又侍 中、中书令、散骑加貂蝉,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又开元礼导驾官并朱衣,冠履依 本品。朱衣,今朝服也。故令文三品以上紫褶,五品以上绯褶,七品以上绿褶,九品以 上碧褶,并白大口袴,起梁带,乌皮靴。今请造袴褶如令文之制,其起梁带形制,检寻 未是,望以革带代之。’奏可。是岁,造成而未用。乾德六年,郊禋始服,而冠未造, 乃取朝服进贤冠、带、袜、履参用焉。
康定二年,少府监言:‘每大礼,法物库定百官品位给朝服。今两班内,有官卑品高、 官高品卑者,难以裁定,愿敕礼院详其等第。’诏下礼院参酌旧制以闻。奏曰:
准衣服令,五梁冠,一品、二品侍祠大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加笼巾貂蝉。准官品令 ,一品:尚书令,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二 品: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诸州府牧,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又准阁门仪制,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臣,亲王、枢密使、留守、 节度使、京尹兼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使相,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 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宣徽南北院使、佥书枢密院事并在东宫三司之上。以 上品位职事,宜准前法给朝服。宰臣、使相则加笼巾貂蝉,其散官勋爵不系品位,止从 正官为之服。
三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大朝会则服之。御史中丞则冠獬豸。准 官品令,诸司三品,诸卫上将军,六军统军,诸卫大将军,神武、龙武大将军,太常、 宗正卿,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 少府、将作、司天监,诸卫将军,神武、龙武将军,下都督,三京府尹,五大都督府长 史,亲王傅;御史台三品、四品,御史大夫、中丞;两省三品、四品、五品,左右散骑 常侍,门下、中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尚书省三品、四品,六尚书, 左右丞,诸行侍郎;东宫三品、四品,宾客,詹事,左右庶子,少詹事,左右谕德。节 度使,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三司使,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 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枢密直学士,龙图、天章阁直学士, 次中书侍郎;节度观察留后,次六尚书、侍郎;知制诰,龙图、天章阁待制,观察使, 次中书舍人;内客省使,次太府卿;客省使,次将作监;引进使,防御、团练、三司副 使,次左右庶子。以上品位职事,宜准前法给朝服。
两梁冠,四品、五品侍祠大朝会则服之,六品则去剑、佩、绶,御史则冠獬豸。准官品 令,诸司四品,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寺少卿,国子司业,殿中、少府 、将作、司天少监,三京府少尹,太子率更令、家令、仆、诸卫率府率、副率,诸军卫 中郎将,诸王府长史、司马,大都督府左右司马,内侍;尚书省五品,左右司诸行郎中 ;诸司五品,国子博士,经筵博士,太子中允、左右赞善大夫,都水使者,开封祥符、 河南洛阳、宋城县令,太子中舍、洗马,内常侍,太常、宗正、秘书、殿中丞,著作郎 ,殿中省五尚奉御,大理正,诸王友,诸军卫郎将,诸王府咨议参军,司天五官正,太 史令,内给事;诸升朝官六品以下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诸行员外郎,殿 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左右正言,监察御史,太常博士,通事舍人。四方馆使,次七寺 少卿;诸州刺史,次太子仆;谓正任不带使职者。东西上阁门使,次司天少监;客省、 引进、阁门副使,次诸行员外郎。已上品位职事,据令文,但言四品、五品,亦不分班 叙上下。今请自尚书省五品以上及诸州刺史已上,准前法给朝服。其诸司五品已上,实 有官高品卑及品高官卑者,宜自诸司五品、国子博士至内给事,并依六品以下例去剑、 佩、绶,御史则冠獬豸,衣有中单。其诸司使、副使以下至阁门祗候,如有摄事合请朝 服者,并同六品。
诏从所请。
元丰二年,详定朝会仪注所言:
古者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数也。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畿外诸侯,远于尊者而伸 ,则以九、以七、以五,从阳奇之数;王朝公卿大夫,近于尊者而屈,则以八、以六、 以四,从阴偶之数。本朝衣服令,通天冠二十四梁,为乘舆服,以应冕旒前后之数。若 人臣之冠,则自五梁而下,与汉、唐少异矣。至于绶,则乘舆及皇太子以织成,诸臣用 锦为之。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诸司三品三梁,四品、五品二梁, 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亦三梁,而绶有晕锦、黄狮子、方胜、练鹊四等之殊。六品则去 剑、佩、绶。
隋、唐冠服皆以品为定,盖其时官与品轻重相准故也。今之令式,尚或用品,虽因袭旧 文,然以官方之,颇为舛谬。概举一二,则太子中允、赞善大夫与御史中丞同品,太常 博士品卑于诸寺丞,太子中舍品高于起居郎,内常侍才比内殿崇班,而在尚书诸司郎中 之上,是品不可用也。若以差遗,则有官卑而任要剧者,有官品高而处之冗散者,有一 官而兼领数局者,有徒以官奉朝请者,有分局莅职特出于一时随事立名者,是差遣又不 可用也。以此言之,用品及差遣定冠绶之制,则未为允当。伏请以官为定,庶名实相副 ,轻重有准,仍乞分官为七等,冠绶亦如之。
貂蝉笼巾七梁冠,天下乐晕锦绶,为第一等。蝉,旧以玳瑁为蝴蝶状,今请改为黄金附 蝉,宰相、亲王、使相、三师、三公服之。七梁冠,杂花晕锦绶,为第二等,枢密使、 知枢密院至太子太保服之。六梁冠,方胜宜男锦绶,为第三等,左右仆射至龙图、天章 、宝文阁直学士服之。五梁冠,翠毛锦绶,为第四等,左右散骑常侍至殿中、少府、将 作监服之。四梁冠,簇四雕锦绶,为第五等,客省使至诸行郎中服之。三梁冠,黄狮子 锦绶,为第六等,皇城以下诸司使至诸卫率府率服之。内臣自内常侍以上及入内省内侍 省内东西头供奉官、殿头,前班、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京官秘书郎 至诸寺、监主簿,既预朝会,亦宜朝服从事。今参酌自内常侍以上,冠服各从本等,寄 资者如本官,入内、内侍省内东西头供奉官、殿头,三班使臣,陪位京官为第七等,皆 二梁冠,方胜练鹊锦绶。高品以下服色依古者,韠韨、舄、履并从裳色。
今制,朝服用绛衣,而锦有十九等。其七等绶,谓宜纯用红锦,以文采高下为差别。惟 法官绶用青地荷莲锦,以别诸臣。后汉志:‘法冠一曰柱后,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 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南齐志亦曰:‘法冠,廷尉等诸执法者冠之。’今御史 台自中丞而下至监察御史,大理卿、少卿、丞,审刑院、刑部主判官,既正定厥官,真 行执法之事,则宜冠法冠,改服青荷莲锦绶,其梁数与佩准本品。
从之。
其后,又诏冬正朝会,诸军所服衣冠,厢都军都指挥使、都虞候、领团练使、刺史服第 五等,军都指挥使、都虞候服第六等,指挥使、副指挥使服第七等,并班于庭。副都头 以上常服,班殿门外。其朝会,执事高品以下,并服介帻,绛服,大带,革带,袜、履 ,方心曲领。
政和议礼局更上群臣朝服之制:七梁冠,金涂银棱,貂蝉笼巾,犀簪导,银立笔,朱衣 裳,白罗中单,并皂褾、襈,蔽膝随裳色,方心曲领,绯白罗大带,金涂银革带,金涂 银装玉珮,天下乐晕锦绶,青丝网间施三玉环,白袜,黑履;三公,左辅,右弼,三少 ,太宰,少宰,亲王,开府仪同三司服之。七梁冠,无貂蝉笼巾,银装玉珮,杂花晕锦 绶,余同三公以下服;执政官,东宫三师服之。六梁冠,白纱中单,银革带,佩,方胜 宜男锦绶,银环,余同七梁冠服;大学士,学士,直学士,东宫三少,御史大夫、中丞 ,六曹尚书、侍郎,殿中监,大司成,散骑常侍,特进,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 夫,太尉,节度使,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服之。五梁冠,翠毛锦绶,余同六梁冠 服;太子宾客、詹事,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待制,九寺卿,大司乐,秘书监 ,殿中少监,国子祭酒,宣奉、正奉、通奉、通议、太中、中大夫,中奉、中散大夫, 上将军,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通侍大夫,枢密都承旨服之。四梁冠,簇四盘雕锦绶 ,余同五梁冠服;九寺少卿,大晟典乐,秘书少监,国子、辟应司业,少府、将作、军 器监,都水使者,起居舍人,侍御史,太子左右庶子、少詹事、谕德,尚书左右司郎中 、员外,六曹诸司郎中,朝议、奉直、朝请、朝散、朝奉大夫,防御、团练使,刺史, 大将军,正侍、中侍、中亮、中卫、拱卫、左武、右武大夫,驸马都尉,带遥郡武功大 夫以下,枢密副都承旨服之。三梁冠,金涂铜革带,佩,黄狮子锦绶,瑜石环,余同四 梁冠服;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司谏,正言,尚书六曹员外郎,外符宝郎,少府、将 作、军器少监,太子侍读、侍讲,中书舍人,亲王府翊善、侍读、侍讲,九寺、秘书、 殿中监,辟应丞,大晟乐令,两赤县令,大理正、司直、评事,著作郎,秘书郎,著作 佐郎,太常、宗学、国子、辟应博士,太史局令、正、丞,五官正,朝请、朝散、朝奉 、承议、奉议、通直郎,中亮、中卫、拱卫、左武、右武郎,诸卫将军,卫率府率,武 功、武德、武显、武节、武略、武经、武义、武翼大夫郎,医职翰林医正以上,内符宝 郎,阁门通事舍人,敦武郎,修武郎服之。二梁冠,角簪,方胜练鹊锦绶,余同三梁冠 服;在京职事官,阁门祗候,看班祗候,率府副率,升辇辂立侍内臣服之。御史大夫、 中丞,刑部尚书、侍郎,大理卿、少卿,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寺正、丞、司直、评 事并冠獬豸冠,服青荷莲绶。诏悉颁行。六年,诏导驾官朝服结佩。七年,诏夏祭百官 朝、祭服用纱。
中兴,仍旧制。行事、执事官则服祭服,导引、陪祠官则服朝服,从绍兴三年太常寺请 也。祠毕驾回,若服通天、绛纱袍,乘大辇,则百官从驾服朝服,或服履袍;乘平辇, 则百官从驾服常服,自隆兴二年洪适请始也。
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 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 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貂蝉冠一 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 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獬豸冠即进贤 冠,其梁上刻木为獬豸角,碧粉涂之,梁数从本品。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像。其制削 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 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