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3|回覆: 0

[醫藥臨床] 淺析李東垣甘溫除熱論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2-6-17 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著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醫學發明】等多部醫學典籍,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學術地位可圈可點。李東垣所生活的金元時期戰亂頻繁,疾病大範圍流行,他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脾胃內傷、百病由生』的理論,在臨床用藥時注重用味甘性溫的藥物滋養脾胃、補益氣血、升發陽氣,創立了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昇陽補氣湯、當歸補血湯等多個著名方劑,臨床治癒了無數的患者。
  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眾多方劑中的代表方劑,已傳承數百年,其組方中黃芪、黨參、甘草、白朮都是補脾益氣的良藥,對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引起的腹脹、腹瀉、身體疲倦、乏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被臨床各科醫生廣泛地應用於中氣虛損引起的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疲勞綜合症、腹瀉、胃炎、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惡性腫瘤、過敏性皮膚病等多種病證。同時,臨床文獻報道補中益氣湯對發熱也有肯定的治療作用。那麼補中益氣湯退熱的機理何在呢?回顧李東垣的著作不難發現,這主要是源於他的『甘溫除熱』的學術思想,下面我們就將這一學術思想加以淺析和解讀。
  理論來源
  甘溫除熱法最早在【內經】中已有提及:『勞者溫之,損者益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此後,漢代名醫張仲景在組方用藥時多次運用甘溫除熱法而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李東垣將這一重要的治療法則理論化、系統化,並付諸於臨床實踐,他在【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等多部著名醫籍的論述中闡發了甘溫除熱的思想,並創立了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的甘溫除熱方劑。
  病機探討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記載:『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既脾胃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氣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也,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實異。』從以上原文可以看出李東垣所推崇的甘溫除熱方法所適用的熱證主要針對的是由於脾胃受傷、中氣受損所導致的氣虛發熱,與我們在臨床見到的實證外感所引起的發熱有很大的區別。對於脾胃受傷、中氣受損,為何會導致氣虛發熱,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和解釋,但不管怎樣,氣虛發熱,在發熱同時伴有虛象。
  臨床發揮
  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意指人身體健康狀況除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之外,後天脾胃的功能對其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如脾胃中氣受損,則可能波及全身臟腑經脈。因此,『氣虛發熱』的患者多為虛性體質,並有飲食失節(饑飽失常)、勞倦太過(失眠或熬夜、生活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等病史。目前,關於甘溫除熱法適用的指征尚有爭議。據文獻報道,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潘麗萍等統計了近30年時間內各級中醫雜誌報道的162例用甘溫除熱法獲效的病例,歸納出適用於甘溫除熱法的四個指征,可作為臨床參考:
  1.病程較長,但一般在數月之內,年齡以10歲左右兒童,或20~25歲青年患者為多;
  2.熱象:持續低熱,或高熱不退,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
  3.兼有脾氣虧虛或氣血兩虛的症狀;
  4.用甘寒養陰、苦寒清熱藥無效。
  總之,甘溫除熱是李東垣著名的學術思想之一,『甘溫』是指補中益氣湯中所用藥物以甘溫之劑為主,『熱』是脾胃中氣受損所致的『氣虛發熱』。甘溫除熱法適用於機體因正氣虧耗而導致的疾病所伴隨的發熱。(沈志秀)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