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3|回復: 0

秦陵博物院院长:百年内秦陵只钻探不发掘(1)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2-6-12 17: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光明网
 核心提示   近日,向外界公布第三次考古发掘成果的秦兵马俑再次引发世人瞩目。而外界也注意到,与3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同,如今,它已“升级”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意味着,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将兵马俑研究半径扩大到秦始皇陵。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司马迁《史记》中的秦始皇陵一直是千古之谜。去年10月份,秦始皇陵园内的两个俑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分别建馆开放,游客参观的脚步与秦始皇陵又走近了一步。一个崭新的“丽山园”以秦始皇陵附近2公里范围修建而成,围绕“秦始皇陵”的旅游热与考古热一同升温。
  围绕兵马俑坑的最新发现以及秦始皇陵的发掘问题,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曹玮,他透露,秦陵博物院将形成“一院多馆”的模式,展开对秦陵的保护和开发。
  谈考古――
  推翻错误认知
  文吏俑坑应为车马俑坑
  【除了对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三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区内还发掘了另外两个俑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出土了与兵马俑不同造型和内涵的秦始皇陪葬陶俑,对于破解秦始皇帝陵的陪葬体系有不少新的贡献。】
  南方日报:外界认为,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已进入“兴奋期”?
  曹玮:应该说,以后对兵马俑坑的发掘将正常化。以前兵马俑的发掘主要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1978年第一次发掘结束之后就回填,修展示大厅。198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因技术设备不完善等原因停止。2009年,国家文物局给秦兵马俑博物馆授予了团体领队发掘资格。从这以后,我们把一号坑的发掘常态化了。
  可以说,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我们进行了3年,主要是因为文物内涵太密集。因为今天的考古发掘只是第一步,还要文物保护、修复。这一次发掘比以前细致得多,文物修复的水平也高许多。
  首先,对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发现了很多以前发现不了的东西,比如有机质的发现,如盾牌、弩弓,装弓的袋子――|,还有鼓,这都是通过细致的考古工作做出来的。第二,发现了很多在俑坑破坏中的痕迹,比如兵马俑身上的一些打击点,凿、砍、斩的痕迹,水淹、火烧的痕迹,更清晰地掌握了兵马俑遭到人为破坏的痕迹。
  南方日报:运用了怎样新的考古理念,产生了怎样的新发现?
  曹玮:首先,我们整个考古理念已经不同了。以前我们发掘一号坑的时候,只知道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马俑。现在,我们的发掘从整个秦始皇陵的布局上来研究,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
  比如秦始皇陵区内的6号坑,曾出土过与兵马俑坑不同的秦代陶俑,他们模样上类似文官,因此一直被称为文吏俑坑。但这三年的发掘中,我们推翻了这一猜想。因为我们发现这个俑坑内的主角应该是“马车”。车马俑坑内,先后出土了4个御手俑、4个袖手俑,后面是马车,根据4个御手俑判断后头有4辆马车,大概16匹马。所以,之前被认为是文吏俑的陶俑其实只是马车的跟班儿。所以,文吏俑坑的性质完全搞错了,它应该是一个车马俑坑。
谈保护――
  新建遗址公园
  通过地面植被展示地下秦陵
  【近年来张五常等人提议打开秦始皇陵,引起了巨大争议。此外,秦始皇陵陵区内各类产业无节制开发、保护与开发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前几年还发生过兵马俑上市的闹剧。】
  南方日报:工作重心从兵马俑的发掘转移到对秦陵的保护,主要展开的工作是?
  曹玮:对于秦陵以及周边的陪葬俑坑,我们的原则是从发掘为辅,保护为主。很多人问我,秦陵什么时候发掘,我的回答是,几百年内都不可能发掘。
  因为秦陵周边的陪葬体系太大了,大约有50平方公里的范围。仅仅是一号坑的一万平方米,从1974年发掘至今的38年里,我们只发掘完1/7。
  对于秦陵,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钻探,通过小规模的发掘,对遗址进行验证,主要的目的是把布局搞清楚。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发掘。三年来,我们通过对秦始皇陵的不断勘测。对它的掌握比以前更清楚了。按我的要求,整个陵区内,每一平方米都要解释清楚,地下究竟有没有遗址。但这还是需要几年的时间。
  整个秦始皇陵区内的遗存大约分为三种:一类是秦代断面底层的封土,寝殿遗址、内外城墙等等;第二类是地下的,包括秦始皇的墓室、地宫、陪葬墓坑等;第三类是修陵人的遗迹,衙门及他们的墓葬。总体来说,目前对秦始皇陵北部的分布格局已经摸清楚,主要是大面的建筑遗址,夯土、陪葬墓等等。但南面的布局分布还不清楚,因为那里靠近骊山,经历了历代冲刷堆积,地层比较复杂。

        来源:光明网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