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62|回覆: 1

[文學研究] 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江淹(下)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9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丁福林

  三、在建安吳興三年創作高峰時期的生活
  
  建安吳興即現在福建的浦城,當時隸屬江州,在六朝時期乃是近海多山的荒僻之地,一縣大約只有四百三十餘戶,凡二千五百二十餘人,距離詩人的家鄉京口又路途遙遠。因此這次貶黜,對詩人的打擊無疑是相當巨大的。元徽二年秋,詩人辭別妻兒,自京口出發,在臨行前他即寫下了【倡婦自悲賦】一篇,以失寵之倡婦自比,表示被貶黜的悲傷之情。然而詩窮而後工,在吳興艱難的貶黜生活也促成了江淹文學創作的成功。從江淹前往建安吳興到他重新回到京都為止的三年不到的時間中,詩人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其中詩作有【無錫縣歷山集】、【無錫舅相送銜涕別】、【赤亭渚】等數十首,賦作則有【倡婦自悲賦】、【去故鄉賦】、【泣賦】、【待罪江南思北歸賦】、【傷愛子賦】、【四時賦】、【恨賦】、【別賦】等十多篇,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最為後人所稱道的名篇也基本上集中於這一階段。
  在建安吳興期間,詩人盡情地瀏覽着吳興的奇山異水,【游黃Y山】詩就是他在這裡留下的名作;
  長望竟何極,閩雲連越邊。南州繞奇怪,赤縣多靈仙。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殘淝Т木,(廣嗇)萬古煙。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秦皇慕隱淪,漢武願長年。皆負雄豪威,棄劍為名山。況我葵藿志,松木橫眼前。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
  詩題之黃Y山,前人多有不同之說法,【古詩箋】聞人釋首二句以為『閩越即西甌,今建安郡是也』,據詩中所述,聞注當為可信。詩融合元嘉詩人謝靈運『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以及鮑照『貴尚巧似,不避險仄』的特點於一體,但既不同於謝靈運山水詩的色彩絢麗,生機盎然,也不似鮑照山水詩的充滿肅殺之氣,而表現出詩人自身的創作特色,充分展示出人跡罕至的黃Y山奇險幽僻之獨特風貌。
  在吳興他還見到了此前見所未見的奇異的動植物,這使他加深了對異鄉山水的熱愛,並將這些寫入了詩文之中。【草木頌十五首】序說這裡『葉饒冬榮,花有夏色,茲赤縣之東南乎?何其奇異也!結莖吐秀,數千餘類,心所憐者,十有五族焉。』在數千餘類中,他選擇了最為喜愛的金荊、相思、豫章、木蓮等十五種植物進行了具體的描繪。而【石劫賦】則描述了在福建沿海地區的一種蚌蛤類特產石劫,這種蚌蛤春天大量繁殖,每每潮水發生時,石劫則於殼中伸細腳攫取食物,攢簇如聚蕊,故古人以之為花。有些學者以為此乃出於傳聞,其實是不準確的。詩人感而賦之,說:『我海若之小臣,具品色於滄溟。既爐天而銅物,亦翕化而染靈。比文豹而無恤,方珠蛤而自寧。冀湖濤之蔽跡,願洲渚以淪形。』已完全陶醉於對天生異物的遐想之中。
  就在詩人優遊於建安吳興的山水之時,在元徽三年(475)的秋天,一個不幸的消息從家鄉傳來,他年僅二歲的次子江艽因病夭折。江艽雖年幼,卻因為生於寅年的正月,與大詩人屈原相同,故而被江淹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得此噩耗,詩人寫下了一篇【傷愛子賦】以為哀悼,其中有云:『嗟奈何兮弱子,我百艱兮是尋。驗纖帶之夜緩,察葆鬢之朝侵。惟人生之在世,恆歡寡而戚饒,雖十紀之空名,豈百齡之能要。迅朱光之映夜,湛白露之凝朝。』鼻酸骨楚,可謂痛徹心脾。然而禍不單行,更大的打擊不久又接踵而來。在江艽病死的次年即元徽四年(476),一個更令詩人難以承受的不幸再次從家鄉傳來,詩人的妻子劉氏因愛子夭逝,憂傷過度而抑鬱成疾,終於不治而亡。
  詩人此前在建安吳興所作詩文,如【傷愛子賦】中『奪懷袖之深愛,爾母氏之麗人』,【四時賦】中『眷庭中之梧桐,念機上之羅紈』,【採石上菖蒲】詩中『瓊琴久塵蕪,金鏡廢不看。不見空閨里,縱橫愁思端』,皆為思念妻子之語。再從他三十多歲始有次子江艽的情況看,他好像也沒有妾媵,可見他們夫妻之間相當恩愛。這種深厚的感情使他在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後隨即寫下了表現中年喪妻之痛的【悼室人】詩十首。詩採用民歌中四季相思的形式,抒寫一年四季對亡妻的無限哀思;又運用景物的變化推移,以及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將他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纏綿悱惻的傷感與痛苦推向了極致。可以說是悼亡詩中別具特色之作。
  如果說詩人在妻亡之前的作品某種程度上還帶有一些平靜曠達成分的話,那麼在接連遭受到喪子與喪妻的雙重打擊之後,卻是無論如何也曠達不起來了。所以,對他在建安吳興時寫出【泣賦】、【恨賦】與【別賦】那樣寄託莫名哀怨,集傷感與悲憤於一體的作品,應該就可以理解了。
  【恨賦】與【別賦】是詩人最為後人所傳誦的作品,也是歷代賦作中的傑構。【恨賦】選擇典型的歷史人物,作為某一種類型的人物的代表,以抒寫他們的死生之感。通過秦始皇、趙王遷、李陵、王昭君、馮衍(敬通)、嵇康之死,分別抒寫帝王之恨、諸侯之恨、名將之恨、美人之恨、名士之恨、高人之恨,然後推廣至孤臣、孽子、遷客以及富貴者之恨。雖然這些恨人的生活時代不同,每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個性不同,死生的情緒也各不相同,但詩人都能將他們各自不同的恨寫得別具特色。如寫李陵: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重在寫李陵投降匈奴後名辱身冤的傷感無奈,抒寫其有志難伸,有才難展的痛苦。賦的結尾說: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將世事循環無端,榮枯同歸一盡之理,說得淋漓盡致,令人迴腸盪氣。
  【別賦】可以說是【恨賦】的姐妹篇,內容表現人們離別的痛苦,手法與【恨賦】略同而又有變化。此賦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總領全篇,然後分述人間的種種離別。然而與【恨賦】不同的是此賦卻並不具體寫某一人物,而是按各種人物的類型予以描述,因而更具概括性,也更便於作者感情的抒發。如寫情人離別: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桑中衛女,上宮陳娥。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幾乎完全採用民歌抒情獨白的形式,於纏綿悱惻的憂傷之中充滿了詩意的美感。
  以上二賦採用四六的句式,屬對工整,但卻寫得參差錯落,自然流暢,豐富多彩;筆法時而簡勁,時而悲惋。熔鑄詩經、楚辭、樂府、古詩的句法詞語,卻渾然無跡;音韻暢朗優美,流麗自然,極具感人之魅力。可以說正是作者在充分經歷了身遭貶斥、流離他鄉而歷經艱難的別離之苦,以及中年喪子喪妻的切膚之痛的具體況味後的人生體驗與感悟。所以他在【恨賦】中乃自稱『仆本恨人,心驚不已』,應該並不是無病呻吟之語。
  元徽四年七月,與景素同謀並在建康擔任羽林監的垣祗祖率數百騎兵逃奔京口,稱京都已經潰亂,勸景素速入。景素聽從了這一錯誤情報,倉促起兵。由於實力的懸殊以及準備並不充分,結果不到十日,景素即兵敗被殺。自此朝廷大權逐漸為鎮壓景素叛亂而立下大功的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蕭道成所掌握。蕭道成此前早就非常賞識江淹的文才,因此,在執掌朝政後為奪取帝位的需要,下令將江淹從建安吳興召回。N明元年(即元徽五年,477)的春天,三十四歲的江淹終於離開與他相伴數年的異鄉山水,踏上了回鄉的路途,並寫下了【還故國】詩一首:
  漢臣泣長沙,楚客悲辰陽。古今雖不舉,茲理亦自傷。山中信寂寥,孤景吟空堂。北地三變露,南檐再逢霜。竊值環海辟,仄見圭緯昌。浮雲抱山川,遊子銜故鄉。遽發桃花渚,適宿春風場。紅草涵電色,綠樹鑠煙光。高歌壓毓,微嘆依笙簧。請學碧靈草,終歲自芬芳。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9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一路上桃花盛開,春風拂面,紅草耀眼如電,綠樹閃光似煙,一種久客異鄉終得回歸的喜悅溢於言表。而令人遺憾的是,此詩也成了江淹創作高峰期結束的標誌,是他最後具有自己創作個性的極少數佳作之一。以後,他即將主要精力投入政治活動而較少文學創作。後世所謂的江郎『才盡』,從這以後開始逐漸顯露出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江淹的前半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作為一個政治家,江淹的後半生也同樣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四、卓具遠見的傑出
  
  政治家在詩人回到家鄉京口以後不久,蕭道成結連內侍發動政變,殺死後廢帝劉昱,擁立劉昱之弟安成王劉准為順帝,從此完全操縱了劉宋王朝的軍政大權。隨即蕭道成將江淹召入幕府,任命他為自己的驃騎大將軍府的功曹參軍。從此,江淹即成了蕭道成幕府中掌筆翰的主要人物,蕭道成上順帝之章、表及所發之教、令等應用文字,基本上都出自江淹之手。
  N明元年季冬,當時擔任荊州刺史的沈攸之因為不滿蕭道成的專權,乃從江陵發兵東下。沈攸之握有重兵,實力強大,再加上當時朝中忠於王室的大臣袁粲、劉秉等人因感到蕭道成對劉宋王朝的威脅,也欲響應沈攸之。在這嚴峻的形勢之下,蕭道成曾向江淹徵求看法。江淹以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具體事例為證,以堅定蕭道成必勝的信心,同時他還進一步分析了蕭道成的五大有利條件及沈攸之五大不利的因素,得出蕭必勝而沈必敗的結論,力勸蕭道成以武力平定叛亂。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真如江淹所料,沈攸之於N明二年(478)的正月即兵敗被殺。叛亂的迅速平定,也更加深了蕭道成對他的信任。從此,江淹的政治前途已經是一片光明。
  N明三年(即齊高帝建元元年,479),蕭道成廢宋順帝自立,國號齊,是為齊高帝。江淹自此又進入了蕭道成的次子豫章王蕭嶷的幕府,為蕭嶷相府的記室參軍,同時參掌詔冊,國家當時的詔書等重要文件,仍然基本由他起草。建元二年(480),他又領東武令,同時還兼管國史的編撰。與他素所尊敬的檀超一同修【齊史】。不久,江淹又先後升任正員散騎侍郎,中書郎,成了掌管國家機密的核心人員。建元四年(482)三月,蕭道成病卒,江淹作【齊太祖高皇帝誄】以讚美蕭道成的功績,並將蕭道成的遺文編次成集。而他最為後世所稱道的【雜體詩三十首】在這年之前也已經全部完成。此三十首詩模擬漢無名氏古詩至南朝湯惠休為止的古今凡三十名家的五言詩,每人擬作一首,乃其竭盡心力之作。此三十首並非單純的模擬之作,其真正的目的乃是要力圖通過這些擬作以表達自己的創作觀點,批評當時各迷所滯、貴遠賤近、重耳輕目等不良傾向,表現了他對創作風格多樣化的文學主張的提倡,以及對不同時代、不同創作風格作家的尊重。從時間上看,這三十首應該並非創作於一時一地,而應是一個較長時期創作的匯總。這是因為這一組詩所模擬的三十家時代各不相同,時間跨度既大,創作的主要內容與風格又為迥異。況且組詩的創作目的乃意欲通過這些擬作來顯示三十家詩人各自的創作特色,並進而表現自己的文學批評觀點。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作者沉浸於各家的創作之中,去悉心體會各家的風格以及遣詞造句、狀景體物、抒情言志等各方面的特點,掌握各家創作的主要成就,甚至於要充分了解各家的生平經歷和思想狀況。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才能使其所擬之作不僅達到形似而且是神似的高度。組詩中擬陶淵明、鮑照、湯惠休等人的數首,甚至被後人誤以為是被擬者的原作。如擬陶淵明的【陶征君田居】: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將陶淵明的形神乃至思想皆揣摩得維妙維肖,可謂貌合神似。以至此詩長期羼入陶集中,被當作【歸園田居】的第六首,甚至蘇東坡也誤以為淵明原作從而和之。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陶淵明直為田家語的詩作在劉宋孝武帝大明時期,雖有王僧達與鮑照的擬作,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陶詩在當時仍未引起應有的重視。江淹在模擬五言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諸家時,不僅列陶淵明於其中,而且模擬得如此肖酷逼真,不僅表現了他對陶詩之推崇,更表現了他超凡脫俗的敏銳目光以及過人的膽識。在這一組詩完成之後,再也不見他有佳作問世,詩人蒙受『才盡』之譏的時間,大約就在這一時期前後。雖然在次年他還作有【銅劍贊】,永明六年(488)也有【靈丘竹賦】之作,但都顯得較為板滯,藝術上已經沒有多少可稱之處了。
  關於江淹才盡的原因,鍾嶸【詩品】論『齊光祿江淹詩』有以下的一段記載說:『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南史】江淹本傳除以上這一軼事以外,還記載了張協索錦事,說:『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云為宣城太守時罷歸,始泊禪靈寺渚,夜夢一人自稱張景陽,謂曰:「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淹探懷中得數尺與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盡。」顧見丘遲謂曰:「余此數尺既無所用,以遺君。」自爾淹文章躓矣。』這一說法,應該是好事者所杜撰的回護之辭,不爾則為江淹自己所杜撰的夢中索錦還筆之說,以為自我解嘲耳。這是因為江淹自宣城太守任還京都的時間在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是時江淹才盡已久;又且江淹夢中之事,又由何人能知耶?關於江淹才盡之原因,由於較為複雜,這裡就不再詳述了。
  齊武帝蕭頤永明元年(483),江淹遷職驍騎將軍,掌國史,取代檀超成了【齊史】的主纂。以後又歷任建武將軍、廬陵(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內史、驍騎將軍、兼尚書左丞、領國子博士等職。永明十一年(493)七月,齊武帝蕭頤死後,江淹又以驍騎將軍代理御史中丞,主管對官員的糾察彈劾。他到任以後,先後彈劾了中書監謝F、司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弘遠、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等眾多大臣。這些人中,大多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地位也較江淹為高,所以朝中一時為之肅然。以至當時執政的宰相西昌侯蕭鸞稱讚說:『宋世以來,不復有嚴明中丞,君今日可謂近世獨步。』他這種不懼權貴,也不依附於任何政治集團的行為,正是他在當時極其混亂、充滿了殺戮的險惡時代中,一直未受到重大打擊的根本原因。
  建武元年(494),西昌侯蕭鸞先後廢殺了鬱林王蕭昭文與海陵王蕭昭業兩個小皇帝而自立為帝,江淹升任廷尉卿,加給事中。但這年卻發生了一件對江淹頗為不利的事情,在明帝蕭鸞篡位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領軍將軍、南徐州刺史蕭諶及其弟司州刺史蕭誕因為功高震主,受到猜忌而先後被殺。而江淹之女才君則是蕭誕的兒媳,並在蕭誕被殺後慟哭而死。這自然就引起了明帝蕭鸞的不滿,於是江淹被貶出京都,任輔國將軍、宣城太守。直到明帝死後,才被繼位的東昏侯蕭寶卷召回,任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不久又升任為秘書監、侍中,成了齊王朝的高級官員之一。永元二年(500)春,在平西將軍崔慧景的叛亂事件中,五十七歲的江淹再次表現出過人的見識。崔慧景當時已經攻破京都建康城,東昏侯僅僅憑藉宮城據守。在這一形勢之下,朝中絕大多數官員皆以為東昏侯必敗的大局已定,為求自保而紛紛向崔慧景示好。但江淹卻料定慧景必敗,因而稱病不往,隨後慧景兵敗被殺,江淹又一次保全了自己。而在隨後蕭衍起兵進攻建康時,兼任衛尉而負責保衛京都的江淹卻採取了與此前截然相反的態度和舉動,微服逃離京都投奔了蕭衍,從而深得蕭衍的信任和器重,當即被任冠軍將軍、秘書監,不久又轉為蕭衍的相國右常侍。對兩次近似的事變所採取的完全不同的態度,正是他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的極好體現。天監元年(502)四月,蕭衍廢齊和帝蕭寶融自立,國號梁,江淹被任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臨沮縣伯。隨後又因病被任為金紫光祿大夫這一相當榮耀的閒職,並改封醴陵伯。此後安享尊榮,直至天監四年(505)他六十二歲時因病去世。江淹死後,梁武帝蕭衍深為痛惜,親自為他服喪舉哀。在同時代成功的政治家與文學家中,能得到這種榮耀的,僅江淹一人而已。
  
  (作者單位:鹽城師範學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