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9|回覆: 1

[文學研究] 鵝湖共飲 長歌相答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12-6-9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徐新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濟南歷城人,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農曆五月十一日出生於金人佔領區的歷城四風閘。陳亮,初名汝能,字同甫,26歲時改名亮,36歲時又名同,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出生於浙江婺州永康龍窟南五裏陳氏宅(在今浙江金華市永康縣橋下鄉)。這兩位愛國詞人長期友好交往,志同道合,在南宋抗金救國的大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一、 相識相交
  
  辛棄疾、陳亮都出生於北宋滅亡、南宋初建時期。金人南侵,南宋朝廷妥協投降,山河破碎,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時代環境,使他們產生了頗為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他們關心國事,力主抗金,反對投降,矢志整頓山河,恢復中原,統一國家。這相同的政見,一致的主張,成為他們相識相處、引為知己的基礎。
  陳亮是個能文能武,能說能寫的人物。【宋史】本傳稱他:『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年輕時,就得到婺州郡守周葵的賞識和引薦,結識了不少豪俊之士。『隆興和議』訂下後,苟且偷安的投降派人士都『欣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同上),陳亮堅持否定的態度,於乾道五年(1169),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了【中興五論】,提出抗金中興,洗刷國恥的一系列具體主張。淳熙五年(1178)春天,陳亮懷着急欲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滿腔熱血到臨安,接連三次上書孝宗皇帝,反對『和議』,力主抗金,痛斥投降派頭子秦檜是『國之賊』,提出『任賢使能』、『簡法重令』的主張,但未被採納。與此同時,辛棄疾剛巧由江西安撫使調到臨安任大理少卿。經友人呂祖謙介紹,兩人相識。因反對投降,堅持抗戰的主張一致和恢復失地,統一國家的理想相同,辛、陳每次相會,都進行深度交談,很快成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的戰友。
  臨安相識後不久,兩人便分手,但友情日益深厚。陳亮多次寫信給辛棄疾,表達思念之情:『每念臨安相聚之適』,『以慰相思』(【與辛幼安殿撰】)。辛棄疾也曾向有關人員詳細詢問陳亮的情況,並計劃親自到浙江婺州永康拜訪。淳熙十年(1183),即辛棄疾被劾落職退居上饒的第三年,陳亮寫信給他,陳述別後相思之切,並表示秋後專程去江西拜訪。然而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到陳亮頭上。被人誣陷『置毒殺人』,被囚入獄,『更七、八十日而不得脫』(陳亮【陳春坊墓碑銘】)。因此,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冬,兩人分別了長達十年後,陳亮終於懷着火一樣的熱情,冒着嚴寒從浙江婺州永康來到江西上饒,專程來拜會退隱賦閒的辛棄疾。
  當時辛棄疾正有小病,看到風塵僕僕遠道來訪的陳亮,喜出望外,興奮異常,兩人同飲瓢泉,同游鵝湖。瓢泉是辛棄疾大約淳熙十二年(1185)於鉛山縣東期思渡發現的,便靠泉營造了一所新居,離此不遠就是鵝湖山,山麓聳立着鵝湖寺。據【鉛山縣誌】載:『鵝湖山在縣東北,周圍四十餘裏。其影入於縣南西湖。諸峯聯絡,若獅象犀猊,最高者峯頂三峯挺秀。【鄱陽記】記載「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蓄鵝,其雙鵝育子數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鵝湖。』
  鵝湖相會有其背景和目的。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發生了一個有利於抗戰的事件。南宋投降派的總代表高宗(趙構)病死。南渡以來,趙構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重用大漢奸秦檜,愛國志士被害殆盡,無人敢有復仇之議。現在高宗死去,這在包括陳亮在內的主戰人士看來,是推動抗金事業發展的有利時機。於是陳亮便寄希望於高宗死後而掌權的孝宗身上,並抓緊這一時機,採取了一些愛國行動。首先於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親自到京口、建業一帶去視察軍事地形(見【陳亮集・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作為論據向孝宗進言抗戰。其次,在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四月間陳亮去臨安上書孝宗,在此番【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中,分析江南、淮東一帶的地理形勢,指出金朝內部矛盾激化,政局不穩的狀況,陳述反攻圖進的大計,建議孝宗用『喜怒哀樂愛惡』,『以鼓動天下』,實現國家統一,表達對抗金中興事業的必勝信念:『江南之不必憂,和議之不必守,虜人之不足畏,而書生之論不足憑!』為了適應抗金鬥爭的需要,陳亮建議孝宗斷然與金決絕,以震動天下,鼓舞士氣,推動抗金高潮的到來。其三,陳亮主動與辛棄疾和朱熹取得聯繫,共商北伐大計。雖然陳、朱在思想上學術上存在嚴重分歧,但陳亮看到朱熹當時還有很高的聲望,從抗金的大局出發,很想爭取朱熹站到主戰的一邊來,壯大聲威,以共同促使朝廷早定抗金收復失地的大計。
  陳亮出發前便給朱熹寫信,約定與辛棄疾一起在福建、江西交界處的紫溪迎接他的到來。可是此時的朱熹,對恢復中原,實現國家統一失去了信心,對北伐抗戰的態度比較消極,於是對此次會面不感興趣,沒有赴約。他說自己『只是誦說章句,以應文備數而已,如何便擔當許大事!況只此冒,亦未敢承當。老兄之言,無乃太早計乎』(【戊申與陳同甫書】一)。表面看來是謙詞,實質是不赴約的推託之辭。他在另一封信中便毫不隱諱地說:『況本來只是閒界學問,更過五七日,便是六十歲人,近方措置種得幾畦杞菊,若一腳出門,便不能得此物吃,不是小事。奉告老兄,且英相攛掇,留閒漢在山裏咬菜根,與人無相干涉,了卻幾卷殘書,與村秀才子尋行數墨,亦是一事。古往今來多少聖賢豪傑,韞經綸事業不得做,只恁麼死了底何限,顧此腐儒,又何足為輕重。』(【戊申與陳同甫書】二)表示出對人生態度的悲觀消極,對國家前途的極端冷漠。
  辛棄疾與陳亮對於朱熹失約不赴,都感到非常遺憾。陳亮在上饒辛棄疾處留住十天後,就飄然東去。陳亮離去的第二天,辛棄疾念念不舍,拼命追趕,欲挽留他多住些時日,進行更多的交流。當趕至鷺鶿林時,雪深路滑,無法前行,不得不停步,在方村獨飲,悵然嘆息,對追趕不上陳亮,感到非常惋惜。當天夜半投宿於吳氏泉湖四望樓,聽到鄰人悲涼的笛聲,聯想到陳亮遠道而來無功而返的情景,心裏越發惆悵,便填了一首詞【賀新郎】(把酒長亭說),抒發了對好友陳亮的深深惜別之情,並感嘆國事的艱難。
  此次,辛棄疾和陳亮相聚,儘管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他們以拯救天下為己任,所表現出的憂國憂民精神以及彼此間結下的真摯純潔的友誼,委實令人欣佩,令人稱道。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友好親密,友誼深厚,在中國文學史上被傳為佳話,但辛棄疾與陳亮的友誼,較之李白與杜甫,其內容更為豐富,意義更為深遠。
  
  二、 長歌唱和
  
  對於江西上饒鵝湖之會,辛棄疾和陳亮十分珍惜和留念。別後的一段時間,彼此以這次會面為題材,相互唱和,交流感情,增進友誼。辛棄疾在分別後的次日,便寫了一首【賀新郎】的詞寄陳亮: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華發。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詞中盛讚陳亮像陶淵明一樣淡泊明志,潔身自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足智多謀,描繪了兩人暢談的情景和心情,抒寫了對當前國事的憂憤,寫出了別後對戰友的無限眷戀和思念之情。
  陳亮讀後,十分感動,便用原韻相和寄贈辛棄疾: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後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樓主| 裏人 發表於 2012-6-9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
  陳亮此詞針對辛棄疾的原詞作應和,從對中原人民數十年來在金人蹂躪下的悲慘處境的深切關注和對南宋朝廷奉行苟安妥協的投降主義路線的譴責,講到彼此間的深厚友誼。『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突出地表現了兩人抱負相同,志趣相投,主張一致。詞的最後,以『精金』也是由『尋常鐵』錘鍊而成作比,表達了詞人恢復中原的共同心願、堅強信念和頑強意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國家統一的大業必定成功。
  辛棄疾收到陳亮這首詞後,於淳熙十六年(1189)的春天,再用前韻和了一首【賀新郎】: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裏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詞作再度稱讚陳亮遠道來上饒共商大計,高度評價了陳亮不謀富貴但謀抗金救國事業的崇高志向,說明收復失地知音缺少的實情,表現了兩人建立在抗金復國共同理想基礎上的戰鬥友誼,最後轉述陳亮對他說過的『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豪言壯語,慷慨激昂地表述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看試手,補天裂。』
  收到辛棄疾的這首詞後,陳亮又用原韻和了兩首【賀新郎】,一首題為【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
  離亂從頭說。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壯氣盡消人脆好,冠蓋陰山觀雪。虧殺我一星星發。涕出女吳成倒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斬新換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據地一呼吾往矣,萬裏搖肢動骨。這話霸、只成痴絕。天地洪爐誰扇,算於中、安得長堅鐵。淝水破,關東裂。
  另一首題為【懷辛幼安,用前韻】:
  話殺渾閒說。不成教、齊民也解,為伊為葛。尊酒相逢成二老,卻憶去年風雪。新著了幾莖華發。百世尋人猶接踵,嘆只今、兩地三人月。寫舊恨,向誰瑟?
  男兒何用傷離別。況古來、幾番際會,風從雲合。千裏情親長晤對,妙體本心次骨。臥百尺高樓斗絕。天下適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壯士淚,肺肝裂。
  陳亮在前首詞中憤怒痛斥了投降派『愛吾民金繒不愛』的無恥論調和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罪惡行徑,表達了堅持北伐收復中原的決心,表示要緊密團結,在鬥爭中加深友誼,並急切企盼共同努力,開創抗金鬥爭新局面,據地一呼,萬裏響應,做出如同東晉淝水之戰那樣的轟轟烈烈的業績。這首詞儘管沒有直接描述兩人的友情,但字裏行間折射出兩人在抗金鬥爭中結下的並日益發展的戰鬥友誼。後一首詞生動地追憶了一年前兩人鵝湖相會共商北伐大計的情景,發出了年華流逝、事業無成的感傷,訴說了世路艱難、知音者少的憤懣,傾吐了對摯友辛棄疾清遠才識和崇高品格的讚美之情,寫出他與辛棄疾志同道合、情投意洽、心心相印的純篤友誼,表達了再次相聚共商抗金大計的心願。
  辛棄疾陳亮相互唱和的這幾首【賀新郎】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讚賞。清代學者劉熙載說:『陳同甫與稼軒為友,其人才相若,詞亦相似』,讀此二人唱和之詞,『則兩公之氣誼懷抱,俱可知矣』(【藝概・詞曲概】)。這些唱和之作,不僅藝術性強,而且思想內容極其豐富深刻,它形象地表現了兩位憂國憂民詞人的遠大抱負,高尚情懷,純潔友誼,生動地記載着我國詞壇上兩位著名的愛國詞人友好交往的動人故事。
  
  三、患難與共
  
  鵝湖之會後的第二年,即1190年冬,陳亮又遇一起災禍。『家僮殺人於境』,『其家疑事由亮,聞於官。笞榜僮,死而復甦者,數,不服。又囚亮父於州獄,而屬台官論亮,情重,入大理』(【宋史・陳亮傳】)。對陳亮的不幸遭遇,辛棄疾冒着生命的危險,竭力營救,才使之免於一死。正如史書所載,『辛棄疾、羅點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復得不死』(同上)。這充分顯示了辛棄疾、陳亮二人患難與共的深情厚誼。
  在上饒閒居十年後,紹熙三年(1192年)辛棄疾接到了南宋朝廷任命他為福建提點刑獄的詔命。第二年春天,辛棄疾便離開瓢泉新居,赴福建上任。紹熙四年(1193年)又被任為福州知府、福建安撫使。是年四月,五十一歲的陳亮,毅然參加了禮部的進士考試。五月,參加禮部試的第三場對策,被光宗宋親擢為第一。狀元及第後,當時在閩帥任上的辛棄疾寫壯詞以寄,既表示祝賀,亦表示與陳亮共勉。其詞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此處的『了卻君王天下事』,就是指要實現收復中原完成祖國統一的理想,這是辛棄疾自己抒發豪情壯志,也是對摯友陳亮寄予熱切希望。『可憐白髮生』,既有對兩人歲月蹉跎、早生華髮的感慨,又有對陳亮和自己的積極勉勵。賦此詞時,作者亦有五十四歲,兩人都已年過半百了,然而他們建立在祖國統一大業上的戰鬥友誼歷久彌深。
  陳亮狀元及第的當年七月,被朝廷授僉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令世人遺憾的是在赴任途中一病不起,於紹熙五年(1194年)初,憂憤地離開人世。辛棄疾極為悲痛,寫下了情感真摯,言辭悲切的【祭陳同甫文】,悼念這位志同道合的戰友:『而今而後,欲與同甫憩鵝湖之清明,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可復得耶!』『智略橫生,議論風凜。伎之早遇,豈愧桓伊,行年五十,猶一布衣。間以才豪,跌宕四出』。『中更險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殺,我獨憐才』,表達對『鵝湖之會』的懷念,對陳亮的欣佩。
  辛棄疾與陳亮都是南宋愛國詞人,他們憂國憂民,奔走呼號、力圖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統一國家。在這偉大的事業中,他們相識相交相知相救,結下了經得起時間和生死考驗的戰鬥友誼。他們的友誼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抱負基礎之上的,並在至老不衰的愛國熱情、矢志不渝的抗金信心以及一致的愛國行動中,得到鞏固和加深。他們的友誼體現了時代特點,閃耀着愛國主義的光輝,顯得純潔深厚,崇高偉大,是我國文學史上千年傳誦的一段佳話。
  (作者單位:揚州稅務進修學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