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4|回覆: 0

[文學研究] 光彩四溢、發人深省的人生警句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2-6-9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黎烈南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宋代文豪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之『誰道人生無再少』這一名句,堅信人生可永葆青春,可謂前無古人,活力四射。而為深入感悟這一光彩四溢、發人深省之名句的意味,可對這一首【浣溪沙】詞及其產生背景、創作環境,作更細緻的探討,以期更大的收穫。
  蘇軾對於人生,從少時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成熟感悟。及至二十五六歲光景,他在開封與北宋書法家蔡襄談論書法時,說出了『學書如急流』的名言警句。詩人晚年被貶至海南島後回味過四十年前的那一段話:『予嘗戲謂君謨(蔡襄字)言:學書如急流,用盡氣力,船不離舊處。君謨頗諾,以謂能取譬。今思此語已四十年,竟何如哉?』(【記與君謨論書】)他把寫字比作逆水行舟,每書一筆,如同在湍急逆流中奮槳,竭其全力,使『船不離舊處』。這個比喻確實精彩――它不僅生動概括了蘇軾的書法觀,而且也透露出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人生感悟,飽含着對人生之清醒認識與艱苦奮鬥的人生情趣。蘇軾在他坎坷之一生中將這種人生觀身體力行,『已四十年』,當他在海南回首往事時,是非常自豪的。
  而蘇軾將其獨特人生觀發揚光大,恰恰正好在他人生最困苦、危難的烏台詩案之後被貶黃州的時期。黃州的艱難處境,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也就是在這一人生逆境之時,其『用盡氣力,船不離舊處』的逆水行舟之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元豐五年(1082),作者四十七歲,這首【浣溪沙】小詞誕生了。它那『誰道人生無再少』的千古名句,正表明了作者『如急流』之人生觀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這一年三月,蘇軾曾游距黃州不遠的蘄水縣清泉寺。【東坡志林】有載:
  黃州東南三十裏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裏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
  從以上記載可知,詩人尋醫治病後,游清泉寺,一路飽覽青山綠水,心情不錯;一條小小河流――蘭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洗筆泉臨其上),更吸引了他的視線。他注意到,這條平凡的蘭溪,正西向流淌着;驀然間,它成為詩人詩興勃發的一個『導火線』。
  蘇軾為何對水之偶然西流現象如此感興趣?不用說,水之向東流,本是人人所共知的自然現象――南唐後主李煜就曾藉以概括人生的悲哀與無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東坡自己也曾在本年,於黃州赤壁磯唱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名句,對時光之無情、人生之易逝發出過無限感慨。那麼,這眼前西向而終將東去的蘭溪,給了他什麼啟示呢?詞人並沒有在一開端就寫出他的感悟,而是以『山下蘭芽短浸溪』之畫面的描寫,巧妙地開啟了思想與情感的閘門。
  作者佇立於煥發着清新氣息的蘭草溪畔,心有所動。『短』與『浸』兩字,看似尋常,寓意卻深。這些短小的貌不驚人的蘭草,終日被溪水所浸泡、沖洗,並沒有消失、滅亡,而是頑強生長,愈顯勃勃生機。這一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此刻在蘇軾眼裏如此不同凡響,是因為『浸』於流水中的蘭草不屈之姿,與他所說的逆水行舟的情形,有幾分相像,與他闡述過的『急流』的人生觀正相契合,展示着生命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氣象!試想,蘭草在流水沖刷中的搖曳光鮮,船工在『急流』時的搖櫓風姿,文人在書法中的縱橫奮筆,不都是困難中的堅持努力之結果嗎?長期孕育的人生理念,紮根在蘇軾的內心深處,一旦與浸泡於水中繁盛生長的蘭芽相遇,身處逆境的詩人之神經立刻興奮起來;這種驀然而至的興奮情緒,籠罩着全篇,成為他面對『溪水西流』而發出『誰道人生無再少』的豪情壯志的堅實起點。
  蘇軾在【東坡志林】中介紹本詞誕生的背景時,提到了當地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泉這一細節。這個細節十分重要,對於理解蘇軾當時的心情極有幫助。提到王羲之,必然會使人想起書法。而如前所介紹,書法對於蘇軾來說,不過是『如急流』的人生理念的藝術表現罷了。在這裏,『山下蘭芽短浸溪』的藝術情境,與洗筆泉所代表之『急流』的書法精神,融為一體,使得溪水中繁盛的蘭芽意象中孕育了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後來的感情高潮,蓄足了氣勢。論者往往目蘇詞為豪放,其實蘇詞往往心細如髮,一如其融自然、人文之精神為一爐的蘭草意象,樸素無華,而生機四溢。
  接下寫到周圍環境:『松間沙路淨無泥』――青青的松樹中間,沙子鋪成的小路,潔淨無泥。遒勁的青松,與芬芳的蘭草相互映襯,展示着強勁的生命力;而潔淨無瑕之沙路所代表的安謐自得之藝術境界,襯托出詩人情感噴發之前的蓄勢待發情態,用筆簡潔巧妙。緊接其後的『蕭蕭暮雨子規啼』,在明朗情境中忽添陰鬱、淒涼色調,展示了生活本身與蘇軾心情的複雜。生活本是悲歡的交織,動靜的交融,詞章從充滿活力的蘭草、松樹意象轉折出蕭蕭暮雨之景與頻送春歸的杜鵑啼聲,使感情張力得到極大加強,亦使後面的豪情抒發,意味更厚,更加震撼人心。
  詞人目送那西去的蘭溪,高唱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流水東逝,總給人一種頹唐、衰老之感;現在西流之蘭溪,朝氣勃勃,成為了煥發青春生命、對命運作勇敢抗爭之精神的象徵。無知之溪水尚如此,何況有知有靈的人呢?詞人大聲呼喚人們要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與勇氣,保持最高的生命質量,使生命更加充實而富有光彩。這兩句一氣噴涌而不失曲折之致。從思維的時間順序來說,作者是由於看到了『門前流水』西去而興『誰道人生無再少』之唱嘆;而他卻把『誰道』唱嘆之語領先前置,這就大大加強了抒情的分量。『誰道』與『無』之間構成了強烈的反問語氣,使詩人的豪情更增千丈。『少』字本身雖然平常,但由於它呼喚着人們向自身之超越的極限發起挑戰,因而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使得這一名句光彩四溢,發人深省。煞尾的『休將白髮唱黃雞』一句,用愛意深情、懇摯語氣,將世間之落寞歌音、消極情緒加以勸戒,使人讀後,不由不生奮發向上之想。
  『白髮唱黃雞』,出於唐人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西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黃雞晨鳴,白日暮沒,一鳴一沒之間,時光迅失,朱顏不再,難怪古人的這類詩歌感人既深,傳播復廣。在蘇軾看來,這種情緒之產生,雖很自然,但對於人們來說,一味宣洩,只是自滅志氣而已。因此,他用『休將』之忠告,結束全篇,一種對生命的極度尊重之情與對人世間深切關懷之意,閃耀在字裏行間。這一深情款款的勸世之語,把作者一己之豪氣,點燃為人世間的共同熱情,因而其奇思俊句,自然成為了人類共享之思想財富。
  人是可以永葆青春的――『誰道人生無再少』。蘇軾這一對生命之理想境界的追求,如上所說,並非心血來潮之語,而是蓄積已久。早在杭州通判任上,他便詠出『流年未肯付東流』、『挽回霜鬢莫教休』(【浣溪沙・即事】)之洋溢青春氣息的奇句。在黃州他也曾於詩中發出過『沿流不惡亦佳,一葉扁舟任漂突』(【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三)的逆流奮槳之無畏情懷。在政治方面,他讚揚不顧性命批評皇帝,欲『回狂瀾於既倒』(韓愈【進學解】)的韓愈,歌頌他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氣魄;而他自己,不也正是像韓愈那樣勇於批評弊政,才險遭殺身之禍,最終被貶至黃州的嗎?因此,這首誕生於黃州的【浣溪沙】小詞,正是具有愈挫愈奮之品質的蘇軾之文學創作的必然碩果。
  在本文中,筆者指出了蘇軾早已確立的人生『如急流』的書法觀與人生觀,以為這種人生觀與他的『誰道人生無再少』名句之誕生,是有着內在的聯繫的,至於在【東坡志林】中詞人提到了王羲之洗筆泉時,他是否想起了自己曾經與蔡襄談書法時的那段話語,倒沒有考證、確認的必要。對於蘇軾來說,這種人生觀既然在他心裏紮下了根,那麼磊落驚世之名句的誕生,是遲早的事。蘇軾是不會讓追求理想的讀者失望的,作為一個中國大文豪,他終於將自己生命中最堅實、最輝煌的部分融匯到薪火相傳的祖國文學財富之中。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
                           </p>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