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2|回覆: 1

[文學研究] 第八講 詩的情景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9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徐有富

  明人謝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四溟詩話】卷四)詩歌所要表達的主要是情,而情的載體主要是景。情與景相結合便產生了詩。本講將專門探討一下詩的情景問題。
  
  一、詩的題材是物
  
  世界上除運動着的物質外,一無所有。【周易・序卦】指出:『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因此詩中用來表達感情的題材說到底就是物,物既是詩人感情的觸媒,又是詩的感情的載體。
  人的感情實際上是人的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晉代陸機的【文賦】曾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了萬物對詩人情感的觸發作用:『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凌雲。』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物色】篇則專門探討了景物對作者的情感,以及文學創作的影響,指出:『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其【明詩】篇還對南朝宋以後通過寫物來抒情的詩歌創作方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鍾嶸的【詩品・總論】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於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在鍾嶸看來,詩歌的創作方法就是通過『寫物』來『窮情』。應當說我國古代文藝理論著作對於這個問題談得已經非常透徹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客觀事物對個人情感的影響,並將之寫入了詩歌作品中,如曹植【贈白馬王彪】:『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之十四云:『感物懷殷憂,悄悄令人悲。』張協【雜詩】其一:『感物多所懷,沈憂結心曲。』謝靈運【游南亭】:『hh感物嘆,星星白髮垂。』唐人白居易的【庭槐】詩說得尤為明白:『人生有情感,遇物牽所思。樹木猶復爾,況見親舊知。』下面我們就以王安石【南浦】詩為例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南浦東岡二月時,物華撩我有新詩。
  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
  『鴨綠』一句寫澄碧的春水被風吹起了細浪,『鵝黃』一句寫淡黃的柳條在風中搖擺。正因為這撩人的春光使得詩人很快樂,才寫了這首詩。
  不少詩人還專門以某物為描寫對象寫了所謂詠物詩,清代的俞琰曾編過一本【詠物詩選】,收六朝至明代的詠物詩一千三百多首。其【序】云:『凡詩之作所以言志也,志之所動由於物也。感於物而動放形於言,言不足故發為詩。詩也者發於志而實感於物者也。詩感於物而其體物者不可以不工,狀物者不可以不切,於是有詠物一體以窮物之情,盡物之態。』如戎昱的【早梅】:
  一樹寒梅白玉條,h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消。
  此詩將梅樹的位置,梅花的顏色,花期,以及早開的原因都寫得非常準確,詩人因為憑藉早梅傳遞的信息,早早感受到春天已經到來的喜悅,也就從詩中流露了出來。所以清人沈祥龍【論詞隨筆】說:『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也。』
  
  二、詩的題材是景物
  
  任何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就拿上面這株早梅來說,它必須有自己存在的空間與時間,比如地點是村邊,路旁,靠近一座小橋,橋下有一條小溪;時間是早春,梅枝在去年冬天還積過雪;此外,還有一位詩人正在欣賞着它,思考着這株梅花為什麼會比其它的梅花開得早。所以我們可以把詩的題材進一步說成是物的組合┨濉―景。景實際上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感覺到的環境。如【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此詩取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寥寥數語,就表現出了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所獨有的蒼茫寥廓的景象。元好問【論詩】絕句有云:『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下面我們再欣賞一下宋人項安世【春日堤上】所描寫的長江岸邊的美景:
  高高下下十五裏,白白紅紅千樹花。
  總在疏籬斷垣裏,背堤臨水小人家。
  作者出身湖北江陵,又在安徽池州當過官,這兩個地方均在長江之濱。此詩首句寫詩人春天在大堤上情不自禁地走了十五裏,『高高下下』是近距離觀察花草樹木時所留下的印象。次句『白白紅紅』這兩組疊詞表現出了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爛漫景色。三句中『疏籬斷垣』恰恰寫出了普通老百姓家園所呈現出來的真實狀態,籬笆編得很密,垣牆壘得很好,總是短暫的現象。這句詩同時也說明那些勃發着生機的花草樹木都處於自然生長狀態,而不是刻意栽培的。第四句說明這兒的小小老百姓們雖然住着低矮的房子,過着貧困的生活,但正是他們才擁有春天。詩中流露出了一種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之情。
  景物自然也包括人物,而且人物往往處於景物描寫的中心位置。如五代西蜀詞人李的【南鄉子】: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此詞由遠及近寫來,開頭兩句為我們描寫了南國水鄉那明麗而又鮮艷的畫面。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第三句寫一曲棹歌驚起水面上成雙成對的鴛鴦,使它們撲騰騰地飛了起來。也許正是這一生動的畫面,使得乘彩舫出遊的少女們會心的、互相打趣的、頑皮的笑了起來,『偎伴』二字傳神地寫出了她們天真爛漫、笑態可掬的樣子。傍晚的陽光已經不那麼強烈了,但是少女們卻仍然就地取材,爭着摘下荷葉來遮擋陽光。詞的末二句告訴我們,那是她們在有意無意地展示着自己青春的活力、青春的美。
  景物也包括事物。事物同樣也是詩人用來抒情達意的題材。【漢書・藝文志】指出:『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白居易也說過:『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發於吟詠,而行於歌詩也矣。』(【白氏長慶集・策林六十九采詩以補察時政】)人們把那些敘述人物事件的詩稱為敘事詩,如漢代辛延年的【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不意金吾子,娉婷過吾廬。銀鞍何煜~,翠蓋空蜘躇。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就我求珍餚,金盤膾鯉魚。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多謝金吾子,私愛徒區區。』
  這首詩寫一位年齡只有十五歲的少婦,長得非常漂亮,打扮得也很入時,當壚賣酒,大將軍霍光家的奴才馮子都,狗仗人勢,以飲酒為名,跑來調戲她,遭到她嚴詞拒絕的故事。詩人借這個故事熱情地歌頌了胡姬對社會上貌似強大的惡勢力進行反抗的精神,同時歌頌了她堅貞的清醒的愛憎鮮明的愛情觀。此詩也是漢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具有普遍的意義。
  正如朱光潛【研究詩歌的方法】所說:『詩寓情志於景於事,表達於語文。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眼見印在書上的十六字是語文,楊柳雨雪是景,來往是事,而詩人所寫的對於時序變遷的感慨是情。』
  
  三、情與景的關係
  
  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指出:『文學中有二原質焉,曰景,曰情。』在詩中,情與景是是密不可分的。兩者關係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1. 觸景生情。【文心雕龍・物色】篇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韓愈【原性】指出:『情也者,接於物而生者也。』近人顧隨也分析道:『所有抒情詩的核心內容毫無例外地是詩人主觀地抒寫自己的情感。但人的情感不能無因而生;它有着產生它的客觀存在;情感也是客觀事物之反映。』(【朗誦了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後……】,見【顧隨全集】第2卷)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9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許多詩人也在詩歌作品中說明了這一點,如孟浩然【秋登高山寄張五】云:『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岑參【巴南舟中】云:『見雁思鄉信,聞猿積淚痕。』當然最典型的例子要算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題目是【閨怨】當然要寫愁,但是首句卻從『不知愁』寫起,次句承上寫了不知愁的表現。此詩好就好在短短的四句詩寫出了閨中少婦的感情變化,由不知愁變為『悔』。而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少婦見到了田頭路邊的楊柳枝變綠了,意識到美麗的春天已經到來了。此詩反映了獨居少婦們一個較為普遍的心理矛盾,讓夫婿在外建功立業就難以歡聚;而要在家中歡聚,夫婿就難以在外建功立業。春天正是少男少女情慾特別旺盛的時候,希望丈夫在家裏與自己歡聚的念頭佔了上風,於是她特別感到悔與恨。
  陳陶的【續古詩二十九首】之二十四也寫了一位織女由於觸景而產生了對美滿的婚姻生活的渴望之情:
  嬋娟越機裏,織得雙棲鳳。
  慰此殊世花,金梭忽停弄。
  雙棲鳳是絲織品中的傳統圖案,它體現了中國人普遍的審美觀。詩的前兩句寫織女繼承了前人的技藝與審美觀,在絲織品中織入了雙棲鳳圖案。後兩句寫她正為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到欣慰時,忽然中斷了勞動。讀者可以想像到她之所以陷入沉思,是因為她見到雙棲鳳的圖案已經織成,從而想到自己卻沒有找到伴侶。詩中充滿了無限悵惘之情。
  2. 因情生景。清人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過:『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在王夫之看來,既可以觸景生情,也可以因情生景,同樣的景物,既可以是歡樂的載體,也可以是悲傷的載體。顯然起主導作用的是情而不是景,【淮南子・齊俗訓】早就說過:『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者而笑。哀可樂者,笑可哀者,載使然也。』清人吳喬【圍爐詩話】卷一於此點談得尤為透徹:『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
  首先,有什麼樣的心情就會特別注意什麼樣的景物,與你的心情不相吻合的景物,則可能視而不見。如劉禹錫的【秋風引】:
  何處秋風起,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這首詩寫孤客想家,因為想家而睡不着覺,所以對南飛的大雁的叫聲,對庭樹的樹葉被秋風吹動發出沙沙的聲音特別敏感。正如清人唐汝詢【唐詩解】所說:『秋風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類似的例子還有杜牧的【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南陵即今安徽繁昌,在蕪湖與銅陵之間,濱鄰長江。首句寫詩人正在坐船回家的途中為廣闊而遙遠的水面發愁,次句寫天氣驟然變化,後兩句寫詩人正在為歸途擔心的時候,恰恰見到一位女子正在臨近長江的樓上盼望着自己的親人,這更加強了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周圍的景色很多,詩人所見到的恰恰是一位盼望丈夫歸來的女子,主要還是因為詩人正在思念自己的妻子,並想到妻子也在思念自己。明代的李開先在【悼內同情集序】中總結了這一心理現象:『均一鄰笛也,惟懷鄉之心獨感焉;均一秋雨也,惟愁人之耳偏入焉。』
  其次,同樣的景色,懷着不同的心情去看它,感覺也會大不一樣。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嘗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下面我們再舉兩首詠雙燕的詩為例。如范成大的【雙燕】:
  底處雙飛燕,銜泥上藥欄。
  莫教驚得去,留取隔簾看。
  春天,詩人隔着窗簾見到不知從何處飛來的一對燕子,正銜泥給自己做安樂窩,半路上棲息在自家藥圃的柵欄上,他覺得很有生活情趣,為了珍惜這一美景,他不敢有絲毫動靜,並且寫了這首小詩,表達了自己的愉悅之情。而唐代女詩人張窈窕的【春思二首】之一對雙飛燕的感覺就大不相同:
  門前桃李爛春輝,閉妾深閨繡舞衣。
  雙燕不知腸欲斷,銜泥故故傍人飛。
  作者【寄故人】詩云:『淡淡春風花落時,不堪愁望更相思。無金可買【長門賦】,有恨空吟【團扇】詩。』看來她是一個在愛情上很不幸的女人。所以她看到雙燕飛來飛去,忙着銜泥做窩,仿佛是在故意和自己過不去,讓自己難堪。
  即使面對的是同一景物,同一詩人,在不同時期,懷着不同的情緒去觀察它,其筆下的景物也可能是大不相同的。
  3. 情景交融。清人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過:『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紀昀說得更加明白:『詩家之妙,情景交融。』(【瀛奎律髓匯評】卷47杜工部【因許八奉寄江寧F】紀昀評語)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現。
  江西上饒的西面有黃沙嶺,黃沙道中,就是走在黃沙嶺的路上。辛棄疾從淳熙九年(1182)起,退居江西上饒帶湖達十年之久。【孟子・盡心上】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所採取的生活態度,在辛棄疾的心中既有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又有流連山水,過恬靜的家庭生活的念頭。他在不得已退出官場時,尚能泰然處之,表現出一種較為積極的態度。他築室名『稼軒』,立亭曰『植杖』,並且往往以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待與歌頌恬靜的農耕生活,寫下了不少優秀的詞作,此詞即是其中的一篇。上片首兩句對仗,首句中的『別』字與次句中的『半』字一樣,是形容詞而非動詞。『別枝』就是分枝,首句的意思與蘇軾【次韻蔣穎叔】詩中的『月明驚鵲未安枝』相同,是說月亮光太亮了,弄得枝椏上的喜鵲窩裏的喜鵲,不能安眠。次句寫正因為月光太亮了,仿佛白天一般,一陣風過,還傳來了蟬鳴的聲音,『清』表明詩人對夜間清涼的風的感覺是舒適的。三四兩句寫青蛙們都在爭着報道豐收的喜訊,以至於響成一片。下片前兩句寫天氣正在起變化,剛才還是滿天星斗,現在已經變得寥寥可數了;走到山前時,身上還感到了零星的雨點。後兩句寫就在詩人盤算着找個農村用茅草蓋的小旅館躲雨時,過了橋,再拐個彎,自己所要找的那個小旅館就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邊出現了。此詩寫得頗有特色,一是寫出了感情變化過程,上片寫快樂,下片寫擔心,接着寫自己的心理預期得到實現的驚喜。二是形象豐滿,有視覺形象,有聽覺形象,還有嗅覺形象如『稻花香』,還有觸覺形象如『兩三點雨』。而且這些形象都處在運動之中,月明,鵲驚,風吹,蟬鳴,稻香,蛙唱,星隱,雨落,人一邊走路,一邊在歡樂,擔心,驚喜着。這些形象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共同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歡快的夏夜圖畫。三是在語言的運用上下了不少苦功,用擬人的手法寫青蛙『說豐年』,使我們感到青蛙們正在開音樂會,主題就是歡樂頌。用兩個貌似精確的數量詞將難以表現的天氣變化給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出來。應當說此詩將所寫之景與所抒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李漁在【窺詞管見】第九則【情景須分主客】中指出:『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上面所提到的這首詞,即足以說明這一點。
  本講旨在說明詩歌表達感情的題材是物,是物的組合景物。景物除自身外,還包括人物與事情。詩中的情景之間的關係大致有觸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交融三種類型。情景之間的關係,情起主導作用。當然,景是情的載體,詩的情景又是合二而一,密不可分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