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7|回覆: 0

[漢服各類形制] 【轉】漢族:一個沒有民族服裝的民族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08-11-3 2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漢服深圳
漢族:一個沒有民族服裝的民族

一個沒有自己民族服飾的民族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卻不多。中國56 個民族中,藏族、蒙族、維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唯獨漢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在不少情況下顯得比較尷尬。比如1964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俗稱"大團結",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着中山裝。再比如1987 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描繪了中國人口總數在百萬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圖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裝,唯獨10元券上面的漢族和1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着同樣的服裝。甚至不少中國人有這樣的印象:穿民族服裝是少數民族的象徵。


其實漢族並非自古以來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相反漢族古時的民族服裝還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戰國時代,漢族的民族服裝基本定型,這就是寬衣肥袖的漢式服裝。寬大的衣袖是漢式服裝區別於其他民族服裝的最大特點,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東西往衣袖裏一塞,用手捏住袖口東西就不會掉出來,和西裝的衣袋相比,漢式服裝的衣袖可以放更多的東西。 古時有個著名的孝子(名字一時想不起來),是個窮書生,到一個財主家做客時,財主請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備就偷了幾個橘子藏在衣袖裏。可是他臨走前向財主作揖告別時,忘了衣袖裏面還有偷藏的橘子,沒有用手捏緊袖口,結果一作揖橘子就滾落出來。旁人都嘲笑他偷橘子,他卻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詞地說:"我家老母從來還沒有吃過這樣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獨享美味,所以想拿幾個回去讓老母嘗嘗。"旁人聽後立即由嘲笑轉為肅然起敬,盛讚該書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為人們孝行的美談。可惜今人不象古人那樣孝順了,現在如果有人偷了橘子後以同樣的藉口解釋,不會被人們當作"孝子"來讚嘆,而是當作 "笑子"來嘲笑。


漢族服裝的另一個大特點就是不用衣扣。但由於沒有衣扣,所以必須用一根寬腰帶把衣服束住,才不至於敞胸露懷。當時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階層穿"短衫",上身穿的叫" 衣",下身穿的叫"裳"。現代漢語中仍有"衣裳"一詞,但口語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稱"褲子"。對於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讀書人,一般則穿"長衫",即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的袍服。從漢代起袍服被用於朝服,此後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寬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漢族服裝作為朝廷官員的正式服裝,寬衣大袖的服裝也成為中原地區漢民族文明的一種象徵。 寬衣大袖的漢族服裝,也反映了漢族對生活的人生觀,即追求悠閒清淨的安祥生活,不喜歡搞激烈冒險的活動。寬衣大袖的服裝,對於觀月賞花、吟詩作畫、撫琴下棋的悠閒生活是再合適不過,但穿這樣的服裝搞騎馬打獵等激烈活動就非常不便了。


自古以來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多採用窄袖緊身的服裝,以適應他們喜歡騎射冒險的生活方式。戰國時趙武靈王曾經想推行窄袖緊身"胡服",但由於傳統勢力太大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窄袖緊身的胡服也曾風行過一時,但並沒有對傳統的漢族服飾造成很大影響。


寬衣大袖的漢族傳統服裝到了清代時突然絕跡。這倒不是漢人主動拋棄了自己的傳統服裝,而是在屠刀下被迫改飾易服。滿族入主中原後,開始推行強制性的剃髮易服運動。漢族男性傳統上一直是把頭髮盤在頭頂上梳作一個髮髻,用髮簪來固定。杜詩云:"白頭搔更短,混欲不勝簪",意思是說每天因為發愁而搔掃抓發白的頭髮,以至於頭髮越來越少到了卡不住髮簪的地步。滿族人入關後,除了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方式強迫漢族男性按照滿人的習俗剃髮梳辮外,還禁止漢族男性穿戴傳統的寬衣大袍,強制推行滿族的緊身長袍馬褂。至此延續了兩千多年漢族的寬衣大袍傳統服飾從此滅絕,漢族成了沒有自己傳統服裝的民族。


滿人統治中原後,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少數的滿人被多數的漢人同化。滿人原本試圖通過強迫漢人穿着滿人服飾方法來同化漢人,但最後還是被漢人同化了。這主要是滿人倒置了本末,只看表面,不重內容,只強迫漢人效仿滿人服飾穿戴,卻沒有強迫漢人講滿語寫滿文。雖然說要求漢人改講滿語改寫滿文,要比改穿滿服困難得多,但只要方法得當,也並非一件難事。康熙乾隆大帝雖然精明過人,可是和洋人相比,還是遜色了一大節,沒有想出用 "考托福"那樣的方法來掀起漢人的學滿語熱潮。


如果清廷滿帝也舉辦"滿語托福"考試,規定滿語托福達到600分以上者才可以做官,那麼用不了幾十年漢人書生們的滿語一定一個賽一個的流利,私塾也要開設"從小學滿語" 的特別課程,滿足望子成龍家長們的需要。如果清帝再搞個立法,規定效忠滿人十年以上的漢人可以申請加入"滿籍"(設定一個人數限制則效果更佳),那麼當時申請入滿籍的漢人估計絕不會比今天申請加入美籍的漢人更少,滿籍漢人吃香的程度恐怕還要超過今天的美籍華人。因為美籍華人不過是在美國當個平民,而滿籍漢人卻可以當官作爺。假如當時清廷滿帝們的頭腦再精明一些,使出"滿語托福"和"滿族入籍"的招數,恐怕漢族早就同化為滿族了,漢字也早就成為被人遺忘的化石文字,不至於再讓今天的有志之士們為改造方塊字而嘔心瀝血了。 不管怎麼說,清廷滿人成功地消滅了漢族服飾。等到辛亥革命漢人復辟後,漢人們開始為自己的服飾大傷腦筋:沿用滿人的長袍馬褂吧,漢人們不願意;全民改穿西裝吧,又有些不倫不類;復辟清廷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吧,已無人知道200多年前的漢式服裝是什麼式樣。所以最後漢人不得不為自己重新設計一種服裝,來擺脫沒有民族服裝的窘境。新的民族服裝採用什麼式樣?思想先鋒的革命黨人和一般民眾的想法並不相同。


革命黨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裝問題上也考慮採用西洋式的服裝式樣。辛亥革命時的革命黨人多為留學日本的留日生,那時日本大學的學生一般都穿學生服,據說孫中山本人為了躲避清廷偵探的耳目,在日本時也常穿學生服化裝為學生模樣,因此革命黨人對日本大學的學生服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根據日本大學的學生服為原本,稍微改動了一下式樣,就為大漢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裝:中山裝(有心者看一下魯迅等人留學日本時的學生服照片,就可以明白中山裝與學生服的相似程度)。


中山裝得到了革命黨人的一片喝采,但普通民眾的反映卻是冷水一壇。當時中山裝除了革命黨人外,並沒有在民間掀起一場中山裝熱。袁世凱北洋政府中的武官穿軍裝,文官穿西裝,也沒有採納中山裝作為正式官服。不過袁世凱當皇帝時,根據漢式傳統服裝設計了寬衣大袖的皇帝服和大臣服,但這些服裝也和袁世凱的皇帝夢一樣一現即逝。 普通民眾的思想遠比革命黨人保守,在服裝改革問題上也沒有走激進的道路,而是選擇了漸進的改良主義。民間服裝設計師結合傳統滿服和外來西服的特點,設計出了多種款式的新式服裝,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旗袍"。本來旗袍是指旗人(不論男女)穿的袍服,但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後興起的新式女裝。這種新式女裝是在舊滿式女旗袍的基礎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緊身合體,並加大了服裝外露程度,充分顯露出女性的身體曲線美。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學生中開始流行,一時間穿新式旗袍成為新時代新女性的象徵。到1930、194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期,成為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


革命黨人提倡的中山裝太為西化,沒有什麼東方的特點,外國人也沒有把中山裝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來理解。而旗袍則東方風味濃厚,得到了世界的承認,博得一個洋名 "CHINA DRESS",旗袍所用的小布扣也被稱為"CHINA BUTTON"。但大多數洋人並不知道所謂"CHINA DRESS"和"CHINA BUTTON",與佔中國人口90%以上的主體民族漢族,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血緣聯繫。 雖然中山裝是一種脫離民眾的長官欽定民族服裝,並沒有得到廣大漢人的認可,沒有在中國流行起來。


可是共產黨上台後,情況為之大變。思想更為西化的共產黨人開始半強制地推行中山裝,各種款式的服裝紛紛消失,中山裝(亦稱人民服)一夜之間變成了中國人的標準服裝。還有一些不明底細的外國人稱中山裝為毛服,因為中山裝是毛澤東時代流行起來的服裝。這次服裝改革雖然沒有採用"留髮不留頭"的暴力方式,但強制的氣氛也相當濃厚。毛澤東時代西裝代表資本主義,旗袍代表封建主義,誰敢冒被批鬥之險穿西裝或旗袍?儘管大多數中國人並不喜歡中山裝,但在強權的壓力之下,中國人還是順從地改穿了中山裝。


從中國曆次的服飾大變更也可以看出,漢族是一個容易向強暴低頭的民族。 毛澤東時代過去後,服裝也得到解禁。雖然旗袍等1930、1940年代的流行服裝沒有起死回生,但西式男女裝開始流行,以前半強制穿上的中山裝又重新被送入服裝博物館。1950年代穿中山裝代表思想進步的革命青年,1990年代穿中山裝卻變成了思想守舊的老頑固象徵,就連當年穿中山裝鬧革命的老幹部們,也多半換穿了西裝。現在中國除了一些特別偏僻的地方,已很少看到中山裝的蹤跡,也再見不到專門生產中山裝的服裝工廠了。看來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中國漢人設計的民族服裝中山裝,始終沒有得到廣大漢人的認可。雖然說洋人把旗袍稱為"CHINA DRESS",但漢人們都明白旗袍不是漢人的傳統服裝,所以到現在為止漢人還是沒有擺脫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窘境。


儘管傳統的漢式服裝在中國絕跡,卻在東鄰日本生根開花。日本在推古朝代,漢族服飾就逐步進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國大量派遣"遣唐使"後,日本更是積極引進唐朝漢式服飾,日本民間也大舉流行所謂"唐風"服裝,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漢式服飾基礎上形成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在日本的"和服"倒更應該稱為"漢式服裝",因為和服的歷史比漢式服裝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漢式服裝的仿製品或翻版,完全繼承傳統漢裝寬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徵。女式和服採用寬大的腰帶束住衣服,腰帶要在背後打個結,打結的花樣多種多樣,有的看上去像個小包袱,以至於有人認為日本女人在和服後面背個小包。日本人對和服有特殊的鐘愛,雖然一般日本人平時都穿西式洋服,但在節日慶典活動時,很多日本人還是要穿和服。如果有人看過1993年日本皇太子成婚時的身穿和服"御照",就可以緬懷一下中國古代漢族王朝寬衣大袖官服的感覺。


但現在漢人已無法討還自己發明創造的漢式服裝的發明權,世界上已把和服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裝,洋人也按照日文發音把"和服"成為"KIMONO"。真正漢人發明創造的寬衣大袖服裝被稱為"和服",而和漢人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旗袍倒被稱為"CHINA DRESS",這也是歷史對漢人的捉弄吧。 不僅外國人不知道"和服"是"漢服"的翻版,一般日本人也不知道,以為和服是日本人獨創的民族服裝。有一次我和一個日本人談起和服是仿照古代中國服裝的式樣,那位老兄把腦袋搖的象榔鼓一樣說:"不對,不對,你們中國古代的服裝用衣扣,CHINA BUTTON,還有衣領,和服不用衣扣,也沒有衣領,和服和你們中國的古代服裝完全是兩回事"。一般日本人心目中的古代中國人形象都是長袍馬褂、梳個長辮子的滿清人打扮,不知道中國人這身打扮是外族的刀口下強行穿上身的。


現在世界各國都以穿西裝為主,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穿基於西式洋服的各種款式服裝,但在節日慶典活動時,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


中國漢人即使在春節這樣的純粹漢人節日時,也找不出合適的民族服裝,只好用穿新衣服的方式來濫竽充數。儘管漢人總是自豪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可是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民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亦是讓人難於置信。不過好在漢人的自慰精神旺強,很少有漢人為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而感到難過或羞愧:"沒有就沒有吧,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又怎麼樣?"




[ 本帖最後由 江南望雲 於 2008-11-3 20:04 編輯 ]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