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9|回覆: 0

[中醫針灸] 針灸簡介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09-9-7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20090907222828964.jpg


    英文: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是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手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里、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干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爲廣大群眾所信賴。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治療的作用
  1 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爲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症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2 調和陰陽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的機理是複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爲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3 扶正祛邪


  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於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近年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爲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爲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係,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以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爲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爲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爲【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爲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經發揮】,首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爲十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目前,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爲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據報導,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 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爲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p>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