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5|回覆: 0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0-10-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1、【尚書】
  『尚』即『上』,【尚書】即是上古之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上古歷史文件的彙編。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其內容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爲【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爲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古文尚書】總體認爲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尚』即『上』,【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相傳由孔丘編選而成,傳本有些篇是後人追述補充進去的,如【堯典】、【皋陶謨】、【禹貢】等。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用當時通行文字書寫,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丘住屋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已佚。東晉梅賾(一作梅頤、枚頤)又偽造【古文尚書】。後來【十三經】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書】與梅氏偽書的合編,宋人開始懷疑梅氏偽書,至清漸成定論。今文各篇內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盤庚】反映商代奴隸社會的情況、【禹貢】記述戰國時黃河、長江兩流域的地理等。
  【尚書】的目錄如下
  ●虞書·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
  ●夏書·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盤庚上·盤庚中·盤庚下·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書·泰誓上周書·牧誓·武成·洪範·旅獒周書·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陳·顧命·康王之誥·畢命周書·君牙·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2、【逸周書】
  班固認爲是周代的史書,劉向則認爲是周代的『誥誓號令』文獻集。但自唐以來,學者多懷疑【逸周書】非古人原本,成書時間約在戰國、秦漢間。其中有些史料,如世浮、克殷、商誓篇的文字體例當屬西周初,其中所載社會情形與習尚,亦多與甲骨卜辭和古金文所載相合,當屬周初。
  【逸周書】中的篇題,有的是後人作作註解時增加的,如書中的第一篇『度訓解第一』的『解』字,就是晉代的孔晁作注時加上去的,這是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的。
3、【春秋】
  是周末魯國的編年史,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0)間242年的歷史。因相傳經過孔子的刪定整理。所以成爲儒家的『五經』之一。
  【春秋】是我國史書中編年體之祖。後世如荀悅的【漢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劉恕【通鑑外紀】、畢沅【續資治通鑑】、徐幹學【資治通鑑後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十多種史書等皆仿此體例。它與後來司馬遷【史記】的紀傳體成爲中國歷史著作兩種最基本的體裁。
4、【左傳】
  由於當時物質條件的限制,【春秋】紀事相當簡質,如果沒有詳細的說明或補充敘述,很難對書中記錄的人物或時間有個具體的了解。於是後人開始做這項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戰國時齊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和戰國時魯人穀梁赤【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皆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其中影響最大、文學和史學成就最高的是【左傳】。
  【左傳】原名爲【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左丘明是春秋末年魯國太史, 因目盲,後人稱爲盲左。【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它以【春秋】爲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左傳】對後世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成爲第一部完備的編年史。中國史學的一些優良傳統,如『直書』筆法;注重研究總結歷史的得失成敗,爲現實提供借鑑;重視人的行爲的評價和社會效果,要求史家『博聞強識、疏通知遠』;講求文字表述的藝術性等都與【左傳】的影響有關。梁啓超認爲【左傳】的出現爲『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秦漢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中國歷史研究法】)。【左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也很大,它是我國歷史散文的源頭之一,它在紀事中注重敘事的形象生動和人物描寫刻畫,形成了後來的史傳文學,對包括司馬遷【史記】在內的優秀歷史著作產生巨大影響,也成爲韓柳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師法的範本之一。中國古代散文的政治色彩和講究情致韻昧的傳統,都與【左傳】有關。正如劉知己所云:『蓋左氏爲書,敘事之最。自晉以降,景慕者多』(【史通】)。另外由【左傳】形成的史傳文學在作品內容、結構和表現手法上,對魏晉志人、志怪,唐宋傳奇、話本,明清文言、白話小說亦皆產生重大影響。
5、【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匯集了西周至春秋時代的周、魯、齊等各國史料,共21卷。其中周語3卷、魯語2卷、齊語1卷、晉語9卷、鄭語1卷、楚語2卷、吳語1卷、越語2卷。時間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關於國語的作者,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後班固、李昂等都認爲是左丘明所著。但是晉朝以後,學者一般都否認是左丘明,因爲【左傳】和【國語】不像出自一人之手。當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彙編而成。成書時間應比【左傳】略早一些。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其內容上與【左傳】互爲表里,所以古人稱【左傳】爲『春秋內傳』,【國語】爲『春秋外傳』。所記內容,大都是編者認爲值得肯定的言論和行爲。全書強調和推重的基本觀點是『重民』、『忠恕』、強調『天命』,重視占卜等。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國語】特別可貴之處。後世對國語評價不一,柳宗元曾作【非國語】,專門批判其中錯誤觀點。但宋人劉章、元人戴仔等又作【非】,爲【國語】辯護。
【國語】在體例上不同於【左傳】的編年方式,而是按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它雖以記言爲主,記事爲輔,但全書所記述的240多個大小故事,很少是單純的議論。有些故事在敘述技巧和情節構思上比前人有不少創新。有的人物描寫形象較爲突出,性格頗爲鮮明,爲後代以記人爲主的傳記文學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6、【戰國策】
  又名【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是一部記述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的資料集,其中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較爲全面地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的作者歷代學者多有推測,皆未得到多數學者的信從。可能非一人一時之作,成書時間應在【呂氏春秋】和【韓非子】之前,個別篇章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由西漢末年劉向編定,爲三十三篇,定名爲【戰國策】。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爲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爲【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戰國策】的體例與【國語】相近,基本上以記言爲主、記事爲輔。所涉史事,上自三家分智氏,下到秦滅六國,凡240年歷史。但全書並無貫穿始終的完整線索,多數年代模糊,人物事跡往往前後牴牾,少數篇章殘缺不全,屬於資料彙編性質。從思想體系看,【戰國策】基本上屬於縱橫家,而其道德哲學多取自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相合少而相悖多,因而爲後世儒者所詬病。其實,【戰國策】中許多觀點俱富有進步意義,如反映了民眾反對戰亂、渴望和平的願望,對不畏強暴英雄的謳歌,揭露殘民以逞的暴君,對民眾的重視和『貴士』的傾向等。
  【戰國策】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7、【周禮】
  原名【周官】是部專載古代設官分職的政典。王莽時,因劉歆奏請,【周官】被列入學官,並更名爲【周禮】。其書作者分歧較大,褒之者說爲周公所作,貶之者斥爲西漢末年劉歆偽造。南宋洪邁清初學者毛奇齡認爲是戰國時人所撰,時間當在【呂氏春秋】之前,較近事實。
  【周禮】原書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由於『冬官』篇已亡佚,漢儒取性質與之相似的【考工記】補其缺。【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爲豐富,天文曆象、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乃至溝洫道路,草木蟲,。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史之寶庫。【周禮】它和【儀禮】、【禮記】,通稱『三禮』,爲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爲【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於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對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爲深遠。
8、【儀禮】
  簡稱【禮】,亦稱【禮經】、【士禮】,是記載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關於冠、婚、喪、祭、朝、聘、射、鄉諸種典禮儀節的書,與【周禮】、【禮記】合稱『三禮』。【儀禮】中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只剩了十七篇(士冠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飲酒禮第四、鄉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儀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禮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第十七),由高堂生作爲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爲『五經』之一。漢宣帝時,以戴德、戴聖、慶普三家所傳習的【禮經】立於學官。不久在魯境又出現【禮古經】,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禮』三十九篇,但未傳下。漢末鄭玄用劉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編排之本作注,並記明今古文之異同。今只有此本傳下。該書至晉代始稱【儀禮】,當時門閥爲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詳定血統親疏的【喪服】諸篇,出現了不少有關著作。。
  【儀禮】文字艱澀,內容枯燥,治史者對它望而生畏。但本書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尤其是『喪服』篇,是封建社會宗法制度所從出,從中可以看出二千年間通過家族組織形式來鞏固君權的根底。清儒胡培翬【儀禮正義】最爲詳博,可參考。
9、【禮記】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戴德從中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爲【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爲經典,到唐代被列爲『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爲士子必讀之書。
  【禮記】其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以及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但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爲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採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爲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啓超則分爲五類:一爲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二爲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篇。三爲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閒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爲記古代制度禮節,並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則】、【少儀】等篇。五爲【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