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3|回覆: 0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一):總集

[複製鏈接]
濟世 發表於 201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1、【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即土風、風謠。包括『周南』、『召南』、 『秦』、『豳』、『魏』等(今天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湖北北部一帶)十五個地方的民歌。『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其中又分『大雅』和『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是祭祀樂歌,分為周、魯、商三頌,其中『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詩經】表現手法上分為賦、比、興三種。其中『賦』就是鋪敘直陳的手法,『比』即是打比方,『比喻』;『興』即是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吟詠之詞也』。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我國西周至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採薇】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君子於役 】、【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徭役給人   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採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夢幻般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現了男女相戀時的相互饋贈;【庸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家長的干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另如【邶風·谷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當時婦女的悲慘命運。
2、【楚辭】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和騷體類文章的總集。【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3、【文選】
  南朝梁代蕭統編選,亦稱【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共30卷,選編先秦至梁作家130家,上起先秦的子夏(【文選】所署【毛詩序】的作者)﹑屈原,下迄梁代的陸倕,在世作家不予收錄。詩、文、賦等各體文章700餘篇,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等38小類。其中賦﹑詩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內容將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等23門,賦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門。這樣的分類體現了蕭統對古代文學發展﹑尤其是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反映了文體辨析在當時已經進入了非常細緻的階段。但由於分類過於碎雜,因而也遭到後世一些學者如章學誠﹑俞樾等人的批評。
  【文選】的選錄標準則以『詞人才子』的名篇為主,以『文為本』(【文選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謀夫之話,辯士之端』、『記事之史,系年之書』等後來習稱為經﹑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選。但是史傳中的贊論序述部分卻予收錄。這一選錄標準的着重點顯然不在思想內容而在於講究辭藻華美﹑聲律和諧以及對偶﹑用事切當這樣的藝術形式,但它為文學劃定了範疇,與經史子類別劃清了界限,在目錄學上有一定的貢獻,對文學的獨立發展有促進作用。
  這部詩文總集僅僅用30卷的篇幅,就大體上包羅了先秦至梁代初葉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種文體發展的輪廓,為後人研究這七﹑八百年的文學史保存了重要的資料。由於【文選】本身所具有的優點,比起同類型的其它詩文總集來,其影響遠為深廣。唐代以詩賦取士,唐代文學又和六朝文學具有密切的繼承關係,因而【文選】就成為人們學習詩賦的一種最適當的範本,甚至與經傳並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陸游【老學庵筆記】)。王安石當國,以新經學取士,此後【文選】才不再成為士人的課本。然而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的精粹選本,其歷史價值和資料價值則依然不廢,以致形成一門研究學科『選學』。
  蕭統(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蕭衍長子。天監元年(502)立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諡號昭明。故後人也習稱【文選】為【昭明文選】。
4、【古詩紀】
  先秦至隋詩歌總集又稱【詩紀】,明代馮惟訥編。一百五十六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成書。
  【古詩紀】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專門搜集唐之前詩歌的總集,分前集、正集、外集、別集四部分。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詩,分歌、謠、雜辭、詩、逸詩等十三體,所錄詩皆註明出處及寫作背景;正集一百三十卷,收錄漢魏至隋詩歌,都按朝代順序編排,每個朝代以帝王、諸家、爵里無考者、方外、閨秀、無名氏的順序排列,諸家以時代順序排列, 每個朝代的民歌樂府則列於本朝最後;外集四卷收錄古小說、筆記中的仙鬼之詩;別集十二卷,收錄與本書有關的詩歌評論和一卷誌異,收錄了一二韻語不能成篇的殘句。不可確考年代的作家與詩歌附錄於末。每個作家作品以先樂府次四、五、六、七言詩歌的順序排列。只有幾篇作品的,不盡按例。【詩經】、【楚辭】做為整體未選入。【詩紀】最突出特點就是全,上古至隋朝的詩歌幾乎全備於本書,溯詩之源,無需他求。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本書就是三本主要參考書之一,近人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即以本書為藍本。由於卷帙浩繁,書中難免有真偽錯雜,牴牾舛漏之處。清馮舒有【詩紀匡謬】一卷,訂正本書缺失,較詳實精核。
  版本有馮惟訥原刻本,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甄敬刻本,明萬曆間吳管、謝陛、陸弼、俞笨刻本。有目錄三十六卷,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馮珣關中重刻本。【詩紀匡謬】有知不足齋本。
  馮惟訥(1512~1572)字汝言,號少洲。山東臨朐人。嘉靖年間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祿卿的身份離職。擅長詩文,曾纂集書籍多種,着有【馮光祿集】。
5、【古詩源】
  清人沈德潛選編,是唐之前古詩最重要的選本。【古詩源】選輯了先秦至隋各個時代的詩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謠諺,共七百餘首,分十四卷。其中古逸一卷,漢詩三卷,晉詩三卷,宋詩二卷,齊梁詩二卷,陳、北魏、北齊、北周、隋詩各一卷。唐以前的詩歌中,比較著名的篇章(除【詩經】【楚辭】外)基本都已選錄在內。內容豐富,具有資料價值。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前清詩人,詩論家。23歲起繼承父業,授學40餘年。乾隆四年(即1739)中進士,後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在朝期間,其詩受到乾隆帝的賞識,常出入禁苑,與乾隆帝唱和、論詩,從而使他的詩論和作品風靡一時,影響很大。除本書外,還編有【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清詩別裁集】等。沈德潛潛心詩學,很有造詣,為康乾以來擬古主義詩派的代表。他編選的【五朝詩別裁】、【古詩源】等廣泛流傳,影響很大。
6、【古詩選】
  清代王士禛選編,為漢代至元代五 、七言古體詩選集 。王士禛是清初的詩壇盟主,編選【古詩選】意在闡明古今五、七言詩的流變,也是為他的詩歌理論選出一部創作範本。其中選漢至唐的五言古詩17卷,先秦至元的七言古詩15卷,共32卷。編者持『源流』、『正變』之說,選五言詩,兩漢作品幾乎全部收錄,魏晉以下則從嚴選錄,至唐代僅選了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5家;七言詩選擇較寬 ,以杜甫為『千古標準』 ,『唐宋以來,善學杜者則取之』;凡是入選之作,一般不失為該作家比較好的作品。
  但【古詩選】也存在不少缺點,如五言部分不錄杜甫一首,白居易的名字竟不見於全書;選錄的詩中還有因襲舊說誤標作者的情況。
  版本較通用的為乾隆年間芷蘭堂初刻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標點排印本。
  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漢族,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余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李攀龍),然傳其衣缽者不少。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等。
7、【玉台新詠】
  是繼【詩經】、【楚辭】之後中國古代的第三部詩歌總集。收錄作品上至西漢、下迄南朝梁代。歷來認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收詩769篇,計有五言詩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詩 1卷,共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傳作於春秋戰國之間外,其餘都是自漢迄梁的作品。
  據徐陵【玉台新詠序】說,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艷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從內容的廣泛性看,它不如成書略早的【文選】。但它和『以文為本』作為收錄標準的【文選】比較,也有獨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選】那樣選錄歌功頌德的廟堂詩。入選各篇,皆取語言明白,而棄深奧典重者,所錄漢時童謠歌,晉惠帝時童謠等都屬這一類。又比較重視民間文學,如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首見此書。它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錄達一卷之多,對於唐代五言絕句這一詩體的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它不同於【文選】不錄在世人物之作,選錄了梁中葉以後不少詩人的作品。這些詩作比『永明體』更講究聲律和對仗,可以較清楚地看出『近體詩』的成熟過程。曹植的【棄婦詩】,庾信的【七夕詩】以及班婕妤﹑鮑令暉﹑劉令嫻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賴此書得以保存和流傳。
  現存的版本以明無錫孫氏活字本為早,【四部叢刊】有影印本。明末趙均有覆宋刊本,後有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清吳兆宜的注釋及紀容舒的【考異】都曾參考趙本。
  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南朝梁陳間的詩人,文學家。早年即以詩文聞名。八歲能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長大後,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蕭衍時期,任東宮學士,常出入禁闥,為當時宮體詩人,與庾信齊名,並稱『徐庾』。入陳後歷任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等職,繼續宮體詩創作,詩文皆以輕靡綺艷見稱。至德元年去世,時年七十七,贈鎮右將軍、特進,其侍中、左光祿、鼓吹、侯如故,諡曰章。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詠】10卷。
8、【樂府詩集】
  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宋代郭茂倩編。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將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書籍。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於【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於【玉台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於【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它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着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於後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撰的。
  它的編次是把每一種曲調的『古辭』(較早的無名氏之作)或較早出現的詩放在前面,後人的擬作列於後面,使讀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詩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響。
  【樂府詩集】以音樂曲調分類着錄詩歌,對一些古辭業已亡佚,而其曲調對後人有過影響的樂曲,都作了說明。如『漢橫吹曲』中的【梅花落】﹑『雜曲歌辭』中的【行路難】,都只有鮑照的擬作為最早,但編者仍把【梅花落】歸入『漢橫吹曲』,並在【行路難】的說明中引證了【陳武別傳】,指出這個曲調在魏晉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說明它早在漢代可能已經產生。它反映了民歌對文人詩的影響,以及音樂和詩歌的關係,對各種樂曲的相同題目,它指出了前代樂曲與後代樂曲的繼承關係。如『梁鼓角橫吹曲』中的【黃淡思】,編者就引用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認為即『漢橫吹曲』的【黃覃子】
  【樂府詩集】對各類樂曲的起源﹑性質及演唱時所使用的樂器等都作了較詳的介紹和說明。書中這些說明徵引了許多業已散佚的著作,如劉宋張永的【元嘉正聲伎錄】﹑南齊王僧虔的【伎錄】﹑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等書,使許多珍貴的史料得以保存。這對文學史和音樂史的研究都有極重要的價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於傳聞,未可信從。
  【樂府詩集】也存在較多的缺點: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就曾指出本書把某些文人詩列入樂府題目之中不大恰當。此外,由於它重在曲調,因此所錄歌辭往往和關於曲調的敘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辭中的【水調歌】,編者認為是隋煬帝游江都時制,而書中所錄『唐曲』,並未註明作者。其實這些曲辭,恐怕是雜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顯然是杜甫的詩。
  【樂府詩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閣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叢刊】影印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殘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舊抄本配補。今通用1980年中華書局標點校勘本。
  郭茂倩字德粲,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1084)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因此為學術界所重視
9、【古謠諺】
  輯錄古代民謠和諺語的專書,清代杜文瀾輯。全書100卷,其中正文85卷,附錄14卷,集說1卷。書前有劉毓崧序。【古謠諺】把大量古籍中保存的上古至明代的謠諺匯編成集,在宋代以來同類書中堪稱集大成之作。書中的諺語主要是關於農事活動﹑氣象占驗﹑地方風土,以及各種社會生活經驗等的作品。
  所收的一部分諺語和大部分民謠,都直接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包括農民起義)有關,或是讚美頌揚,或是諷刺揭露。童謠則多為預言或直接揭示某些朝代的興亡﹑歷史人物的成敗,以及社會戰亂﹑自然災變的前兆或驗證等等。【古謠諺】輯錄古代謠諺,以作品初作之時是否發乎語言為主要標準。對於歌謠,它根據古代有徒歌與合樂的分別,只收屬於徒歌的謠,對於諺語,它兼收『彥士典雅之詞』和『傳世通行之說』。
  【古謠諺】在作品正文之外兼收異文(列於附註)。對於每一作品產生﹑流傳的原委,原書引用時有關的上下文,以及某些作品『應驗』情況等,一一予以敘錄,或加以考辨。
  杜文瀾(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生於嘉慶二十年,卒於光緒七年,年六十七歲。官至江蘇道員,署兩淮鹽運使。有幹才,為曾國藩所稱。工詞,著有【宋香詞】、【曼陀羅華閣瑣記】、【古謠諺】、【平定粵寇記略】及【詞律校勘記】並傳於世。
10、【古文苑】
  古詩文總集,編者不詳。相傳為唐人舊藏本,北宋孫洙(1032~1080)得於佛寺經龕中。所錄詩文,均為史傳與【文選】所不載。南宋淳熙六年(1179)韓元吉(1118~1190?)加以整理,分為9卷。紹定五年(1232),章樵又加增訂,並為注釋,重分為21卷。錄周代至南朝齊代詩文260餘篇,分為20類。雖編錄未為精核,然而唐以前散佚之文,間或賴此書流傳。
  現行刻本分兩個系統,宋淳熙本9卷,有清嘉慶十四年(1809)孫氏仿刻本等。章樵本21卷,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張世用刻本等。近代有【四部叢刊】影印宋刻本,【萬有文庫】影印【守山閣叢書】本。
  清代孫星衍(1753~1818)又輯金石、傳記、地誌和類書中的遺文,自周迄元,編為20卷,名【續古文苑】。引文均注出處,輯佚有校訂,並有案語疏通隱奧。有嘉慶十二年(1807)原刻本,【萬有文庫】影印原刻本。
11、【文館詞林】
  【文館詞林】是唐高宗朝中書令許敬宗奉敕編纂的一部大型詩文總集,自唐高宗顯慶三年(658)成書之後,一直深藏中秘。因為是敕修之書,加以千卷巨製,在印刷術尚未盛行的唐代,自然流傳不廣。宋時已散佚殆盡,僅有少數幾類單行本見於着錄。但在東鄰日本尚有殘本多種傳世,近代國門開放以後陸續回傳中土,並先後有【粵雅堂叢書】本、【古逸叢書】本、【適園叢書】本、【叢書集成】本及董康影印本、楊氏成都刻本等輾轉刊刻。1969年,日本古典研究會就日本國內所能見到的全部【文館詞林】傳本悉數搜羅,擇善而取,匯為【影弘仁本〖文館詞林〗】影印出版,是為迄今為止存世的日藏【文館詞林】傳本的集成之作。但因種種原因,此書在中國大陸少有流傳,學術界難於取用。有感於此,羅國威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起着手【文館詞林】的整理,最終完成【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
  羅國威,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已出版專著有:【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敦煌本人文選注箋證】、【冤魂志校注】、【文館詞林校證】、【劉孝標集校注】等。已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12、【文苑英華】
  北宋四大部書之一。宋太宗趙炅命李昉﹑徐鉉﹑宋白及蘇易簡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太平興國七年九月開始纂修,雍熙三年(986)12月完成。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做過一次刪繁補缺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由石待問和張秉、陳彭年等復校兩次。由於史料記載含混,已經無法確定是否刊刻。南渡以後,宋孝宗又命令校書的專業人員修訂。今天看到的【文苑英華】即這個校訂的本子。
  全書上起蕭梁,下迄唐五代,選錄作家近,文章近20000篇,可謂卷帙浩繁。這個宋刻本現在僅存殘本。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中書制誥﹑翰林制誥等三十九類(如把諡冊和哀冊合併則為三十八類)。每類之中又按題材分若干子目,如賦類下分天象﹑歲時﹑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類。書中約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數是根據當時流傳不多的抄本詩文集收錄的,【文苑英華】中收錄不少詔誥﹑書判﹑表疏﹑碑誌,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校記里還附註有別本的異文,可以用以輯補校勘唐人的詩文集清朝纂修【全唐詩】﹑【全唐文】和【四庫全書】時,都曾用作參考。
  【文苑英華】於南宋孝宗時周必大、胡柯、彭叔夏校訂後刊行,今存者即此校定本。這次校出的錯誤,在中華書局的影印本中分別用小字夾注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標明。宋寧宗、明世宗時曾重刻。本書流傳不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胡維新等根據傳抄本重新刻印。1966年,中華書局用宋刊殘本140卷、明刊本860卷配齊影印,校正了原書的一些錯誤。同時,還收入彭叔夏的【文苑英華辨證】10卷和勞格的【文苑英華辨證拾遺】
13、【古文觀止】
  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清代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編選,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選者以古文為正宗,也不排斥駢文收入4篇,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所選文章語言凝練、短小精悍、乃千古傳誦之作,從中不難看出編者細緻和周到的眼光。書名為『觀止』,於古文選編,其意可知。本書亦有入選不當者,先秦文不選諸子,而漢文不選【漢書】,遼、金、元三年又付闕如,亦不能反映中國散文發展史的全貌。此乃因為選編主要是着眼於考科舉時做策論,但作為一種古代散文的入門書,仍有其存在價值。它【唐詩三百首】一樣,這兩部選集堪稱中國傳統文學通俗讀物的雙璧。
  吳楚材、吳調侯,系叔侄,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吳乘權,字楚材。一生研習古文,好讀經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輔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學習古文,後竟以授館終其一生。除參與選編【古文觀止】外,他還同周之炯、周之燦一起採用朱熹【通鑑綱目】體例,編過一個歷史普及讀本——【綱鑑易知錄】。吳大職,字調侯,也是嗜『古學』而『才器過人』。他一生的主要經歷,是在家鄉同叔父一道教他們均是塾師,以課業授徒為生,在清代文壇和學術界算不得是入流人物
  版本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吳興祚刻本。吳興祚為吳乘權伯父,官至兩廣總督,時任漢軍副都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中華書局本兩種版本:一是1959年本。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轉來的本子,此本『據映雪堂本斷句,並校正了個別顯着的錯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點校本。此本雖以1959年本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覆核過,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還用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校勘過,而且補錄了二吳之【序】和乘權所撰【例言】。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好的版本
14、【乾坤正氣集】
  詩選集,二十卷,清顧沅編選。此書出版於鴉片戰爭前夕,不能不說編者預感到了時代的危機,意在於挽救清朝的危亡,才『闡幽發潛,裒集商周以來忠臣義士之詩』,以達到『革頑懦』『資勸懲』的作用。其所錄皆為『忠臣義士』之作。他們有的以功業昭著,有的以正氣盛人,皆為『論詩歌以見志』者。這些作品對『正人心,易風俗』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編者從【古詩紀】【全唐詩】【宋詩存】【宋詩鈔】【宋詩紀事】【中州集】【全金詩】【元詩選】【歷代詩選】【明詩綜】以及筆記說部,各省方志中選錄三百餘人,起於周初之伯夷叔齊,終於明末,每人皆說述其事跡並略加評論,以宣揚其『正氣』。
  在此之後顧氏協助姚瑩又編纂專門收文章的【乾坤正氣集】(也稱大【乾坤正氣集】,則稱專門收錄詩歌的二十卷本【乾坤正氣集】為小【乾坤正氣集】)五百七十四卷,收屈原至明朱集雋辭賦雜文集一百零一家。
  【乾坤正氣集】版本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顧氏藝海樓刻本。大【乾坤正氣集】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袁江節署求是齋刊本。
  顧沅(1799~1851)清代學者、藏書家。字澧蘭,號湘舟,又自號滄浪漁父,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系國學生,曾官教諭、敘布政使,雖出生世代簪纓之家,父兄都在外地為官,但他『不求仕進,不以科舉之學為好學』,鄙棄官場,歸隱蘇州侍養母親。家藏舊籍及金石文字為三吳之冠,頗多秘本、善本,建『懷古書屋』、『藝海樓』庋藏載籍。輯有【賜硯堂叢書】、【古聖賢像傳略】等。
15、【古文辭類纂】
  清代姚鼐選編。所選文章,以 『唐宋八大家』之作為主;其前選入戰國、秦漢的部分作品,其後選入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的作品,中間選入少數元結、李翱、張載、晁補之的作品。魏晉六朝之作,只在辭賦類中選晉代張華、劉伶、陶淵明、鮑照的賦各1篇,潘岳的賦3篇,在頌讚類中選晉袁宏的贊 1篇。全書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13類,文約700篇,合為74卷。卷首【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和源流。書成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觀點的一部選本,曾頗流行。
  清末王先謙曾編【續古文辭類纂】34卷,黎庶昌也編有【續古文辭類纂】28卷,選錄清中葉以後散文,都是姚氏選本的續書
  版本有嘉慶時康紹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評語及圈點。道光時吳啟昌、光緒時李承淵重刻姚氏晚年定本。吳刻刪去圈點,李刻又再恢復。民國十二年(1923)上海廣益書局刊行徐斯異、闞家祺、鄭家祚、胡惠生等人編撰的【評點箋注古文辭類纂】,廣泛搜集古代以及清代方苞、劉大櫆、姚鼐、梅曾亮、張裕釗、吳汝綸等人對入選文章的圈點和評語有總批、眉批,並加簡注。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後主講於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着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16、【經史百家雜鈔】
  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選本。共二十六卷,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志、敘記、典志、雜記十一類。
  【經史百家雜鈔】一書,是從清末到民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影響較大。曾國藩之前,社會上已經流行着兩部很有名的古文選本,一部是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纂的【古文觀止】,一部是乾隆年間姚鼐編纂的【古文辭類纂】。這兩部書,各有其優長,影響也都很大。但在許多方面,卻比不上【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觀止】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古文選本。但由於它是供學塾使用的讀本,故而所選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種學術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廣博。【經史百家雜鈔】則不然:在網羅文獻的廣博上和選文思想的學術底蘊上,無疑超過了【古文觀止】,而所選許多文章的可讀性和觀賞性,也並不亞於【古文觀止】。同【古文辭類纂】相比,其中敘記、典志為新增入者,而刪去了姚書中贈序一類,在選本的實際效用方面,在姚氏義理、詞章、考據三條標準外,另提出經濟一項,力求選文與政事結合,使讀者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了解歷代的治亂興衰、典章文物、學術思想和經國濟民之道。也就是說,【雜鈔》裡不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與『道』結合的一部書。比之主要是注重辭章的【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的實用價值無疑是遠超其上的。而將義理、詞章、考據大體都歸宿於經濟。在內容上,減去了【類纂】中內容較空泛的一些應酬文字,並新增了經、史、子三類的文章,約占全書四分之一的分量。從而體現了曾氏注重經濟、歸宿於經濟的治學精神,表現了當時的時代要求。
  曾國藩(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 同進士,之後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咸豐三年(1853年)丁憂在家的曾國藩應朝廷之命組織『湘軍』。 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諡『文正』,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啓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調】等,匯為【曾文正公全集】。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編有【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
17、【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又名【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學總集,計一百十八卷,明代張溥輯。
  編者根據明張燮【七十二家集】,又取馮惟訥【古詩紀】、梅鼎祚【歷代文紀】中作品較多的作家,自漢賈賈誼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將其詩文組成一編,並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賦,次列文,後列詩。各集前均附有編者題辭,評述作家生平與創作。
  本書最顯着的特點是『送疑取難』,即 不是純客觀地介紹資料,而是有所指陳品評:對百三家其人其文,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家家有題辭人人有論述。如在『題辭』指出了學習漢魏六朝文學,要吸收其『先質後文,吐華含實』的精華,同時也指出了『陳季之浮薄,周隋之駢衍』是糟粕。是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及張溥著作的重要參考。
  清光緒五年(1879)彭懋謙信述堂刊本影印出版。而現在由殷孟倫將題辭加以注釋,並匯集為【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張溥(1602~1641)明代文學家。初字干度,後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選庶吉士,自幼發奮讀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與同鄉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張溥曾與郡中名士結為復社,評議時政,是東林黨與閹黨鬥爭的繼續。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又以『務為有用』相號召。一生著作宏富,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記】。著有【七錄齋集】,包括文12卷,詩3卷。此集今存明崇禎時刻本。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書】32卷。【歷代史論二編】10卷。【詩經註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張溥又為【宋史紀事本末】及【元史紀事本末】補撰論正。另著有【萬寶全書】,記述了當時博奕娛樂(如象棋棋譜、中式骨牌)的概況。
1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人嚴可均編,主要取材明梅鼎祚的【文紀】及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漢文】【全後漢文】【全三國文】【全晉文】【全宋文】【全齊文】【全梁文】【全陳文】【全後魏文】【全北齊文】【全後周文】【全隋文】和文章朝代不明的【先唐文】。每集作者又分帝、後、宗室諸王、群雄、諸臣、宦官、列女、闕名、外國、釋氏、仙道、鬼神等。共收錄唐以前作者3497人(或作3520人),佚文斷句,都加輯錄,絕大多數作者前有小傳。,是迄今為止收錄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總集,也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涵蓋時間最長的一部文學總集,對唐以前歷史、文學、宗教、語言等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該書編成之後,因卷帳浩繁,又有不少謬誤,一直未能刊行。清人蔣壑編有本書篇名目錄一○三卷,並抄錄每篇出處,還編有作者索引,又正式將書名改為【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晉南北朝文】。張之洞主持粵政,設廣雅書局,命王毓藻主持刊刻事誼,經過八年八次校讎,光緒十八年(1893年)初刊於廣州,156冊,共741卷。1929年丁福保影印出版。1958年中華書局據廣雅書局本影印出版4冊,並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為其附冊。錢鍾書的【管錐編】第三、四冊專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共277則。。
  嚴可均(1762~1843)字景文,號鐵橋,浙江烏程人,嘉慶五年舉人,道光二年曾任建德縣教諭,後稱疾辭官,專心著述,精通金石小學,長於輯軼考據,著作極多,着有【鐵橋漫稿】、【說文聲類】、【說文校議】等十三種,合為【四錄堂類集】,共1251卷。清嘉慶年間開全唐文館,當時有名的文人大多被邀請參加。嚴氏因為自己沒有被邀請,心有不甘,於是獨自一人,化了二十七年的心力,『廣搜三分書,與夫收藏家秘籍金石文字,遠而九譯,旁及釋道鬼神。起上古迄隋,鴻裁巨製,片語單辭,罔弗綜錄,省並復疊,聯類畸零』(【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總敘】),編成【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1卷,作為【全唐文】的前接部分。
19、【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
  中國漢至隋詩歌總集,近人丁福保編 。全書以明代馮惟訥的【古詩紀】和清代馮舒的【詩紀匡謬】為藍本,加以修訂而成。共54卷。依時代次序分為【全漢詩】至【全隋詩】11集,意與【全唐詩】相銜接,是一部搜羅資料較為完備的詩歌總集。但此書基本沿襲二馮之書。對【詩紀】和【匡謬】的錯誤和缺陷未作細緻的考核補苴。此外,又失收先秦的歌謠、逸詩。該書1959年由中華書局斷句排印出版。
  丁福保( 1874~1952 )近代藏書家、書目專家。字仲祜,號疇居士,一號濟陽破衲。江蘇無錫人,1895(光緒二十一年)肄業於江陰南菁書院,次年考取秀才,後隨華蘅芳學數學,編撰了【算學書目提要】。又鑑於身體多病,改習醫學,創辦丁氏醫院、醫學書局,1918年就編有【歷代醫學書目提要】,後又與人合編【四庫總錄醫藥編】,兼收中外醫學書籍。一生先後編譯出版了近80種國內外醫學書籍,合稱【丁氏醫學叢書】。
  丁福保喜藏書,早年仰慕南菁書院藏書,曾手抄書院目錄1冊,以備購藏。1924年自稱已藏有『十萬又三千』卷書,建『詁林精舍』,後來,藏書達15萬卷。先後捐贈各國圖書館、學校,其中捐給上海震旦大學圖書館2萬餘冊、5萬餘卷古今刊本。編【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歷代詩語續編】、【清詩話】等數部叢書。另有【文選類詁】、【爾雅詁林】、【古錢大辭典】等。
20、【歷代賦匯】
  清康熙年間陳元龍奉旨編輯的賦體文學總集,陳元龍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廣搜博採,分類編排,於康熙四十五年編成。本書收入先秦至明代的賦作3834篇,共184卷。其中正集140卷,專收敘事記物之作,計3042篇,分為天象、歲時、地理、都邑、治道、典禮、禎祥、臨幸、搜狩、文學、武功、性道、農桑、宮殿、室宇、器用、舟車、音樂、玉帛、服飾、飲食、書畫、巧藝、仙釋、覽古、寓言、草木、花果、鳥獸、鱗蟲等三個類目;外集二十卷,收抒情言志之作,計423篇,分為言志、懷思、行旅、曠達、美麗、諷諭、情感、人事等八個類目;逸句二十卷,計117篇;補遺二十卷,計369篇。外集20卷,均為抒情言志之賦;另有殘文逸句2卷、補遺22卷。這是我國第一部也是至今最好的一部搜集歷代賦作較完備的總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其 『正變兼陳,洪纖畢具,信為賦家之大觀』。
  【歷代賦匯】也有不足之處,如不少作品沒有考出作者姓名,有少量篇幅相重,有的作品張冠李戴,又不注原文出處等。
  鳳凰出版社2004出版的【歷代賦匯】據清光緒年間雙梧書屋俞樾校本整理影印。增加『賦學文獻綜述』3萬多字,『辭賦研究論着索引』15萬多字,並附『作者索引』、『篇名索引』。
  陳元龍(1652~1736)字廣陵,號干齋,浙江海寧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直南書房。累遷侍讀學士。四十二年,再遷詹事。五十年,遷吏部侍郎。授廣西巡撫。五十七年,擢工部尚書。六十年,調禮部。世宗即位,命守護景陵。七年,與左都御史尹泰同授額外大學士,尋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十一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致仕。乾隆元年,卒,賜祭葬,諡文簡。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