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9|回覆: 0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3-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1、【蔡中郎集】
  東漢蔡邕著。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少博學,性至孝、好辭章、數術、天文,工書畫,善鼓琴。靈帝建寧四年(171),徵辟司徒喬玄府,出任河平長,詔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與楊賜奏定『六經』文字,自書冊鐫碑,立於太學門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經』。後因上書論朝政得失,遭誣陷,罪髡鉗流放,次年遇赦還本郡。怠慢中常侍之弟,被迫亡命江湖十餘年。直到獻帝即位時,董卓為司空,召署祭酒,甚為敬重,三日三遷,後拜左中郎將,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他哀嘆惋惜,被王允逮捕,死於獄中。年61。
  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他欲寫【漢書】,未竟。所著詩、賦、碑、誄、銘中以賦成就最高,以【述行賦】為代表,該賦前半弔古,後半傷今,清辭急切,感慨沉痛。為漢末抒情小賦之濫觴,後繼者有崔琰【述初賦】,陸機【行思賦】張載【敘行賦】等。【文心雕龍】推崇其碑銘云:『蔡邕銘思,獨冠古今』。又說:『其敘事核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清辭轉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為才,自然而至』。他還是『隱語』的發明者。曾夜晚用手摸讀王羲之所書【孝女曹娥碑】,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大字作為評語,被曹操的主簿楊修破解:這是『絕妙好辭』四字。因為黃絹是色絲,是『絕』字,幼婦為少女,是『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是『好』字;齏臼是受辛之器,是繁體字『辭』字。至於音樂上他製作的『焦尾琴』、『柯亭笛』更為人們所樂道。
  【隋書·經籍志】載有【蔡邕集】12卷,所著詩賦、碑、誄、銘等104篇,大部分為碑銘文字。今多散佚。明代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十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另有清代海源閣刻本【蔡中郎集】十卷,【蔡中郎集】外集四卷,內有【獨斷】一卷,系記前代掌故,較為精善。今有鄧安生【蔡邕集編年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魏武帝集】
  三國曹操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出生於一個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曹操一生征戰掃平了北方群雄,統一了中原廣大地區,漢獻帝時尊為魏王,加九錫,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為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曹操本人熱愛文學,『以相王之尊,雅愛辭章』,『登高必賦』。他是『志深筆長、梗慨多氣』的建安詩風首倡者,也是鄴下文人集團的扶植者。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曹操論文,要求『指事而語』,反對『浮華』、『膚淺』,務實、尚朴,反對『無益之文』。
  曹操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他對樂府詩體制進行創新,借古題以寫時事,體現他尚實主張和通達精神。內容可分為時事、表述理想和遊仙三類。其風格鍾嶸認為是『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代表作有【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蒿裏行】等。
  曹操散文多為表、疏、教、令、書等應用文,以散句為主,不事雕琢,不避俚俗,樸實通脫,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文學主張。曹操散文的最大魅力就是文章顯得自信、自負、坦露、率直,充分體現了他那『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政治品格,如【讓縣自明本志令】、【求賢令】等。
  曹操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魏武帝集】26卷,【魏武帝新撰】10卷;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魏武帝集】30卷,【逸集10卷;尤袤【遂初堂書目】著錄【魏武帝集】,未註明卷數,均已散佚。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魏武帝集】1卷。近人丁福保輯【漢魏六朝名家集】有【魏武帝集】4卷。黃節撰【魏武帝魏文帝詩注】,收曹操詩24篇,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華書局據丁福保輯本整理校訂【曹操集】收詩1卷,文3卷,並增加【孫子注】,附錄了【三國志·武帝紀】和裴注、江耦編【曹操年表】及【曹操著作考】。增補逸文,詩文部分俱採用【三國志】、【樂府詩集】等加以考訂,並註明出處和異文,為當今最詳備之輯本,1959年出版。文革中,安徽亳縣譯註組有【曹操集譯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魏文帝集】
  三國曹丕撰曹丕(187~226),字子桓,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代漢稱帝,終結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改國號大魏,為魏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代中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終年四十歲。葬於首陽陵。廟號高祖,諡為文皇帝。
  曹丕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文學方面的成就和影響大於政治,他是建安文學代表作家之一,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他組織編寫的【皇覽】,開我國編纂大型類書的先河。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文論史上第一篇較完整又自成體系的文的專論,接觸到文學的地位和作用、文學風格與性格關係以及文人之間關係鄧一系列重要問題,是【毛詩序】以來最重要的文論作品。他的散文【與吳質書】、【答繁欽書】、【與鍾繇書】等文筆優雅,事貫理暢,既富變化又饒有興味。其中又見真性情和悲喜個性,這點頗似乃父。他的詩歌【燕歌行】是我國早期七言詩走向定型的標誌,文學史上價值很高。其他如【雜詩】二首、【秋胡行】等也都刻畫細膩,寫得淒婉悲涼,頗有韻致。
  【隋書·經籍志】著錄【魏文帝集】10卷;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魏文帝集】2卷;今人黃節【曹子建詩注(外三種)阮步兵詠懷詩注】中有【魏文帝詩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魏宏燦【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以張氏輯本為底本,以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參伍勘證,是較好的校注本。
4、【曹子建集】
  三國曹植著。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曾封陳王,死後諡『思』,世稱『陳思』或『陳思王』。白幼聰慧,深得曹操寵愛,曾欲立為太子,後失寵。曹丕稱帝後,備受猜忌與迫害,屢遭貶爵、遷封,後憂鬱而死。
  曹植是建安時代最傑出、創作成就最為全面的詩人。鍾嶸甚至說『陳思之於文章,猶人倫有周、孔,麟羽有龍鳳』。西晉之劉宋兩位最重要的作家陸機和謝靈運,鍾嶸皆認為『其源出於陳思』(【詩品】)。【曹子建集】中的作品,包括詩、文及辭賦等,其中尤以詩歌的成就最為突出。他改造了樂府詩,使樂府由民間的俗文學變成文人的雅文學。曹植詩以五言詩居多,是中國詩歌史上五言詩走向成熟的標誌。前期詩作主要抒發個人建功立業的抱負情懷和對動亂社會的感觸,以【白馬篇】、【送應氏】、【贈徐幹】等為代表;後期詩作則更多地反映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激憤不平之情及苦悶,以【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七步詩】、【美女篇】等為代表。所作善用比興手法,鍾嶸【詩品】將此列為上品,稱之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曹植賦作更可顯露他的才華。前期賦作如【游觀賦】、【節游賦】,在表現貴游生活的同時也有一定的人生思考;【寶刀賦】、【槐賦】等詠物小賦托物詠志,相當精緻。後期的【洛神賦】,其情緒之濃烈,氣氛之妙曼,形象之優美,辭藻之雅麗,皆為建安辭賦之冠,更是充分表露了他的才華。
  曹植著述繁富。生前曾自編【前錄】,收78篇,今僅存【前錄自敘】片段。死後魏明帝曹睿為之輯錄作品百餘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0卷,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僅10卷。存詩文二百餘篇。今存最早版本為北宋開寶七年(974)刊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又有南宋孝宗年間江西大字刊本,藏於上海圖書館;南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刊本,涵芬樓有影印本;明刊本有李夢陽序刻本,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皆為十卷,其中詩、賦、樂府六卷,文四卷。清代丁晏作【曹集詮評】,於十卷之外,另附逸文一卷。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古直有【曹子建詩箋】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余冠英【三曹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皆為選本,全校注本有趙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5、【孔融集】
  三國孔融撰。孔融(153~208)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於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開始步入仕途。侍御史、司空掾、北軍中侯。在職三日,升遷為虎賁中郎將。董卓總攬朝政後,想要廢掉漢少帝,孔融與之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轉任其為議郎,隨後又將孔融派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漢獻帝建都許昌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升任少府,後被封為太中大夫。孔融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屢屢反對曹操的決定,,如反對恢復肉刑、譏諷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嘲笑曹操征烏桓、反對曹操禁酒。再加上他非常堅定的效忠於日趨式微的漢朝天子,成為當權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建安十三年(208),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等罪名殺之,株連全家,時年55歲。
  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當世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備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懸賞徵募他的文章,嘆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如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是其最大的特色,但有的文章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風致,如【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薦禰衡表】等。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於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其【雜詩】第二首抒寫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動人,不失為當時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孔融詩歌中較有認識價值的是他的【臨終詩】。
  由於全家被殺和曹操所加的嚴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9卷。又有【春秋雜議難】5卷。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孔少府集】一卷;近人丁福保輯【漢魏六朝名家集】有【孔文舉集】一卷。今人吳雲有校注本【孔融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中華書局2005年出版;吳雲【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訂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6、【王侍中集】
  三國王粲撰。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出身世家,其祖王暢為漢末清流領袖之一。王粲少有才名,見左中郎將蔡邕於長安,邕倒屐迎之,對賓客說:『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十七歲時受司徒王允徵辟,為黃門侍郎。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軀體羸弱,不甚見重。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歸降於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遷軍師祭酒。魏國既建,拜侍中。其時禮儀舊制,多參與制定。建安22年,隨軍證吳,病卒於道,享年四十一歲。
  王粲是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被稱為『七子之冠冕』。著有詩、賦、論、議近六十篇,而以詩賦見長。其創作可分前後兩個階段。流寓荊州的十六年為前期,主要是哀嘆戰亂、民生凋敝和自己的艱難處境,詩風慷慨悲涼,體現建安風骨。代表作有【七哀詩】和【登樓賦。後期追隨曹操,憂患意識減少而功名意識增多,並與對曹操的讚頌融為一體,如【從軍詩】,這類詩作氣勢磅礴,意興高揚,節奏輕快、文辭流暢,但意義不大。另外還有一些參加曹丕、曹植兄弟貴游活動的詩作,如【雜詩】,應景湊趣而已。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1卷,【漢末英雄記】10卷,【去伐論集】3卷。今存的輯本有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王侍中集】一卷;楊德周【匯刻建安七子集】收【王仲宣集】四卷;今有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中華書局2005年出版;吳雲【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訂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7、【諸葛武侯集】
  三國諸葛亮撰。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諡為忠武侯,所以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又因其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3歲喪母,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叔父諸葛玄,家於南陽郡鄧縣,位於襄陽城西二十裏,號曰隆中。諸葛亮在隆中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人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受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權、劉備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他曾舌戰群儒、借東風、智算華容、三氣周瑜,更取得荊州為基本。後奉命率軍入川,於定軍山智激老黃忠,斬殺夏侯淵,敗走曹操,奪取漢中。劉備伐吳失敗,受遺詔託孤,安居平五路,七縱平蠻,六出祁山,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也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諡曰忠武侯。東晉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其文學上的代表之作有【出師表】、【建興六年上言】(即【後出師表】)、【正議】等,顯示了作者忠懇勤恪、賢明清正之為人。敘事詳明切著,說理透徹曉暢,感情真摯,不着雕采,樸實無華。
  陳壽曾將諸葛亮的文章、兵書、奏摺編輯成【諸葛亮集】又稱【諸葛氏集】。【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5卷,【諸葛武侯集誡】2卷,【諸葛亮兵法】5卷。今存的輯本有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諸葛丞相集】;清代王士祺【諸葛忠武侯集】,清張澍【諸葛武侯集】;中華書局整理點校本【諸葛亮集】,1960年版;張連科、管淑珍校注【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8、【阮步兵集】
  三國阮籍著。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少年時代,胸懷壯志,目空一切,曾到廣武面對楚漢古戰場慨嘆說:『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隨着司馬氏政治上的得勢和曹魏政權的風雨飄搖,處世態度由積極轉向消極。思想上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生活上則嗜酒任誕,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但其是非之心並未泯滅,常以青白眼看人,並撰文作賦,對名教禮法大加撻伐。景元四年(263)司馬昭自封晉公,加九錫,仿曹代漢故事,指定阮籍寫『勸進文』。此時好友嵇康已被害,出於自身的軟弱,趁醉揮毫,被譽為神來之筆。由於內心,數月之後,鬱郁而亡。終年五十三歲。
  阮籍是『正始文學』的代表,主要文學成就是詩歌,代表作是五言【詠懷詩】82首。其中有些詩反映了詩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在種種醉態、狂態掩蓋下的內心的無限孤獨寂寞、痛苦憂憤。有些詩表現了詩人害怕政治風險,希冀避世遠禍的思想面貌;有些詩借古諷今,寄託了對時政的抨擊或感慨,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關切;還有些詩嘲諷了矯揉造作的虛偽的禮法之士。總的來說,阮籍的【詠懷】詩以『憂思獨傷心』為主要基調,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在藝術上多採用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
  阮籍還長於辭賦和散文。今存賦6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表現了作者超凡絕塵清虛自守的精神境界;詠物類有【鳩賦】、【獼猴賦】,借詠物抒發了自己的懼禍心情,諷刺了虛偽的『禮法之士』。另存散文9篇,其中最長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文章借着給『大人先生』立傳的機會,激烈地抨擊了統治階級的『禮法』制度,宣洩了內心的積鬱,寄託了自己不與物交、神遊自得的意趣。
  阮籍著作今存賦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餘首。【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0卷,已佚。新舊唐書皆作5卷。今存輯本有:明薛應旗嘉靖刻本【六朝詩集】收有【阮嗣宗集】3卷;明萬曆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漢魏六朝諸家文集】收有【阮嗣宗集】4卷;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阮步兵集】1卷;近人丁福保輯【漢魏六朝名家集】收有【阮嗣宗集】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黃節的【阮步兵詠懷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版。
9、【嵇中散集】
  三國嵇康著。嵇康(223-263),字叔夜,祖先會稽人,本姓奚,後舉家遷至譙國銍(今安徽宿州市西),此處有嵇山,因而改姓嵇。父為治書侍御史,早逝,嵇康在母、兄的寵愛之下頗受嬌縱,養成任性不羈的性格和疏懶散漫的習氣。出仕後任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因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被視為魏宗室,與司馬氏政權採取不合作態度。好友山濤離職時推舉嵇康代己,嵇康為此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又冷遇司馬昭心腹鍾會,因此埋下殺機。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為不孝,嵇康挺身而出為其辯護,鍾會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嵇康。當他被捕下獄時,太學生數千人為之請願,要求留下他當老師。臨刑,神色自若,『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年僅40歲。面對死亡陰影顯得如此從容,不懼己死,而憂美妙音樂的失傳,何等曠達的人生和完美的生命樂章的終結!
  嵇康是正始年間最具魅力的人物,也是江淮靈秀毓積而成的典型代表。在竹林七賢之中,論年長,他不如山濤、阮籍;論文學,鍾嶸的【詩品】將阮籍列為上品,嵇康卻列在中品;論玄學修養,向秀似乎更優;論任誕作風,不及劉伶和阮咸;論官階,山濤最高;論財富,王戎為最,但竹林七賢的領軍人物卻是嵇康,『竹林之遊』即在嵇康的山陽寓所。嵇康要與山濤絕交,山濤卻為此到處讚譽嵇康;嵇康下獄,『豪傑皆隨康入獄』;康去世以後,他的好友向秀撰著名的【思舊賦】,東晉的李充、袁宏、謝萬,南朝的顏延年、沈約、江淹、庾肩吾,唐代的王績,宋代的李清照都曾用各種文字,讚譽過嵇康,在文學史上難得一見。魯迅也深受嵇康的影響,魏晉作家中,『最使他喜歡的作家是孔融和嵇康』。魯迅編校有【嵇康集】,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又提到向秀懷念嵇康的【思舊賦】。
  嵇康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玄學論著和文詞優美的憤世疾俗之作。嵇康為我國古代散文大家,現存文14篇,包括書、論、傳、箴、戒等體,其中論最多,有九篇,皆是長篇論文,主旨皆是闡述玄學命題,也是魏晉玄學家中留存論文最多的一位。其中以兩篇【養生論】和【聲無哀樂論】最為著名。『書』中最出色是【與山巨源絕交書】,書中所云絕交並非真正絕交,而是藉此表明心跡,重點申述不能為官的『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並藉以嘲諷晉朝官場,實際上是宣告與司馬氏的不合作。以口語化散句為主,基本上不用駢偶。另一重要散文著作是【聖賢高士傳】。全書由119篇人物小傳和贊組成,現存60多篇。這一專著的思想價值就在於顛覆傳統:傳統的聖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皆未列入其中,而老子、莊子、巢父、許由、接輿、長沮、桀溺,甚至襄城小童悉有傳,作者心目中的聖賢就是這批高蹈隱逸、鄙棄名利、傲視權貴的高士。這與他『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思想是一致的。全書敘事簡潔精要,往往三言兩語,人物情態、性格畢現,
  嵇康今存詩五十餘首,其中以四言詩最多,占今存詩作三分之二以上,而且成就也在諸體之上,其代表作為【贈秀才入軍】、【雜詩】、【秋胡行】、【憂憤詩】等。【贈秀才入軍】共18首,並非盡寫從軍之事,也有敘說友誼,更多的是抒寫玄學理趣,如第十四首;【秋胡行】七首,主要抒發對社會險惡的感受,內中亦多哲理思考。嵇康五言詩較少,其中以【述志】和【贈秀才詩】較有特色。
  【嵇康集】在五代梁時有十五卷,隋代存十三卷,另有【春秋左氏傳音】三卷。皆見於【隋書·經籍志】,兩唐書著錄為15卷。南宋時佚。今存輯本有:明黃省曾嘉靖刻本;明薛應旗嘉靖刻本【六朝詩集】收有【嵇中散集】1卷;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嵇中散集】1卷;吳寬【叢書堂抄本】匏庵手校本,據云抄自宋本;魯迅以吳寬抄本為底本,校以各本,於1924年編成【嵇康集】10卷(收入1938年出版的【魯迅全集】);戴明揚校注的【嵇康集】則以黃省曾刻本為底本,校以各本,並作注;夏明釗有【嵇康集譯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陸士衡集】
  西晉陸機著。陸機(261~303),字士衡,因做過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文集又稱【陸平原集】江蘇上海人。三國時吳國世家之子,祖父是陸遜,父親是陸抗。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吳國被滅,他閉門讀書,一連十年。最後寫了【辯亡論】兩篇,作為對故國興亡的一番檢討。陸機後來入晉朝做官,不幸捲入晉室內爭,一度下獄論死,遇赦生還。晉惠帝時候,晉室又內爭,陸機帶兵戰敗,為人所構陷,遂被殺。他的弟弟陸雲、陸耽,和兒子陸蔚、陸夏,同時被害。臨刑時對弟弟陸雲嘆道:『華亭鶴唳,復得聞歟?』死時年四十三歲。
  陸機是太康詩壇代表,與弟弟並稱『二陸』。詩作內容以贈答為主,體現他積極用世的人生態度。講求形式的華美整飭,以其深厚的學力、繁縟的辭藻、純熟的技巧,表現一種雍容華貴之美。政論文【辨亡論】、【五等論】以及賦作【豪士賦】都意在歷史政治的探討,體現重儒輕道、蔑棄玄虛的創作傾向,這在一位追求老莊宣言的西晉作家群中顯得很另類,陸機文學個性重要性亦在此。在文學風格上,張華對陸機說:『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他『天才秀逸,辭藻宏麗』的一面。陸機的【文賦】最能代表他的文學論。它表現了西晉文學思潮的重要傾向,也是陸機本人創作經驗的總結。它基本擺脫了以文學政教功能為核心的論說模式,改以創作論為主體,這是【文賦】的主要價值所在。
  據【晉書·陸機傳】載,陸機所作詩、賦、文章,共300多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4卷,又著錄【吳章】2卷,【晉紀】4卷,【洛陽記】1卷,【連珠】1卷;兩唐書著錄有集15卷;鄭樵【通志】著錄47卷,今已佚。今存輯本有:南宋徐民瞻得遺文10卷,與陸雲集合刻為【晉二俊文集】此為最早輯本;明薛應旗嘉靖刻本【六朝詩集】收有【陸士衡集】7卷;明萬曆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漢魏六朝諸家文集】收有【陸士衡集】10卷;明代人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陸平原集】2卷;今有金濤聲點校的【陸機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注釋本有郝立權【陸士衡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年譜有姜亮夫【陸平原年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11、【陸士龍集】
  西晉陸雲著。陸雲(262~303),字士龍,陸機之弟。他年少時即有文采,因其文學成就而與其兄陸機並稱為『二陸』。成都王司馬穎任命為清河內史。司馬穎討齊王司馬冏時,以陸云為前鋒都督。司馬冏伏誅,升云為大將軍右司馬。司馬穎志驕政衰,陸雲屢以正言逆旨。及陸機兵敗被冤殺,陸雲也一起遇害,時年四十二。有二女,無男。陸雲愛才好士,多所舉薦。死後,門生故吏迎葬於清河。
  『二陸』文才,各有長短,劉勰曾評論說:『士衡才優,而綴辭尤繁;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文心雕龍】)。比起乃兄,才華雖不及,但語言要清雅省淨。陸雲自言『四言五言,非所長,頗能作賦』。今存賦六篇,本人最得意的是【歲暮賦】,其中既有歲月之嘆,又有人生感慨,寫出亂世、歲暮、遊子鄉思等複雜心態,可視為作者感情的真實流露。風格上既重辭采,又好模擬,與乃兄風格相近。
  陸雲存詩並不少,有130多首,其中四言占絕大部分。多為讚頌、應酬,空洞平庸。五言不多,確有一定特色,如【答兄平原詩】、【答張士染詩】,皆朗練鮮淨,情感深沉。
  【晉書】本傳載其所著文章349篇,又撰【新書】十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陸雲集】12卷;兩唐書皆著錄有集10卷,已佚。今存輯本有:南宋徐民瞻得遺文10卷,與陸機集合刻為【晉二俊文集】。其中賦一卷,詩三卷,誄、頌、騷三卷,書啟三卷;明薛應旗嘉靖刻本【六朝詩集】收有【陸士龍集】4卷;明萬曆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漢魏六朝諸家文集】收有【陸士龍集】10卷;明代人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陸清河集】2卷;中華書局1988年出版黃葵校點的【陸雲集】。
12、【陶靖節集】
  東晉陶淵明著。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入劉宋後改名潛,字符亮,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父親早死,到陶淵明時家勢已漸漸衰落。他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因『質性自然』,不願『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而解綬去職,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苦,卻能安貧樂道,忘懷得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最後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歲。卒後友人私諡『靖節徵士』。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辭賦家和散文家。深受後世文人客推崇,歐陽修甚至認為『兩晉無文章,惟【歸去來兮】而已』;朱光潛認為可以和陶淵明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
  陶淵明今存詩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文12篇,其中辭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詩歌內容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其中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這在陶淵明出現之前,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飲酒】等。他的【桃花源詩並記】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真摯的感情、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其中的【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詠懷詩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辭賦中【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傳記類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名作。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宋徵士陶潛集九卷』;陽休之加附錄編為十卷本,其中詩4卷,賦1卷,文3卷,集【聖賢群輔錄】2卷。宋本中最重要的是僧思悅據蕭統【文選】本、參校宋代宋庠刊定本,重加編訂的十卷本,此是今日所見諸本的母本。今存之本有:李公煥本、何孟春本、汲古閣本、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張爾公本、毛晉綠君亭本、何焯校本、陶澍【靖節先生集注】、吳瞻泰【陶詩匯注】等。近代學者整理注釋的本子有:古直【陶靖節詩箋定本(層冰草堂從書本),丁福保【陶淵明詩箋注】上海醫學書局1929年版,王瑤【陶淵明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逯欽立【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13、【鮑參軍集】
  南朝宋代詩人鮑照着。鮑照(約415年~470年),字明遠,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人。家世貧賤,曾向臨川王劉義慶獻詩,得到賞識,被任命為國侍郎,後遷為左常侍。歷任永安令、海虞令、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秣陵令、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鮑照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劉子頊後來參加劉子勛反對劉彧的宮廷鬥爭,戰敗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殺。
  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詩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李白曾把鮑照比作『鳳與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詩歌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長於樂府詩,最有名的有雜言樂府【擬行路難】18首,五言樂府【代出薊北門行】、【代白頭吟】等。這些詩作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自己沉淪下寮的憤懣和不平。藝術上能吸收民歌的精華,剛健清新,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與當時歌功頌德的廟堂詩以及遊山玩水、談玄理、慕神仙的時代風尚迥然不同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
  鮑照也是著名的辭賦家和駢文作家。他的【蕪城賦】古樸、奇峭、蒼勁,在南朝抒情小賦中極為難得。駢文【登大雷岸與妹書】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上刻意追新又不流於生僻,華美中顯露挺拔的古氣,是傳頌千古名篇。【步瓜山揭文】則是篇借寫景來諷刺現實。
  【鮑參軍集】為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其中賦2卷,詩6卷,文2卷。現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於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註,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
14、【謝宣城集】
  南齊詩人謝脁著。謝脁(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母為宋文帝第五女長城公主。少有文才,【南齊書】本傳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先後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又是竟陵王蕭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時曾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後任尚書吏部郎。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蕭遙光謀取帝位,謝脁遭誣陷,下獄死。
  謝脁是南齊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約、王融等人提出詩歌聲韻上的『八病』之說,開創了永明體,對近體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詩歌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山水詩。謝脁的山水詩與謝靈運齊名,世稱二謝;又因謝脁與謝靈運同宗,故又稱大小謝。大謝(靈運)的山水詩尚未脫離玄言詩風的影響,模山范水後總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謝(脁)的山水詩則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繪,玄理成分已消除殆盡。謝脁的詩語言精美、音韻和諧,體現了永明體詩歌的特點。如『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等,清新俊逸,精警工麗,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今存詩200餘首。
  【隋書·經籍志】著錄【謝脁集】12卷,【謝脁逸集】1卷,均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現存五卷本,系宋代樓照所刻,其中賦、樂歌、四言詩一卷,鼓吹曲一卷,五言詩三卷。清代吳騫刻本,校勘甚精。今人曹融南有【謝宣城集校注】。
15、【昭明太子集】
  南朝梁代蕭統著。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梁武帝蕭衍長子、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諡號『昭明』,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於色。蕭統對文學頗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編集成【文選】三十卷。【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較大影響。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其『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準則,亦為後世推崇。
  蕭統著有【文集】二十卷,宋末已佚,現存五卷,系後人輯刻,其中賦、古樂府一卷,文四卷。
16、【江文通集】
  南朝江淹著。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歷仕三朝。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家境貧寒,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齊高帝蕭道成執政,任江淹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受重用,後遷中書侍郎、廬陵內史、尚書左丞、國子博士、宣城太守、秘書監諸職。梁武帝蕭衍代齊後,江淹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去世時,梁武帝為他素服舉哀,諡曰憲伯。【梁書】、【南史】有傳。
  中年以後,江淹官運亨通,官運的高峯卻造就了他創作上的低潮,富貴安逸的環境,使他才思減退,到齊武帝永明後期,他就很少有傳世之作,故有『江郎才盡』之說。江淹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並稱。江淹的【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可說是南朝辭賦的佳作。江淹又是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與鮑照、劉峻、徐陵齊名。【詣建平王書】、【報袁叔明書】、【與交友論隱書】等,均為當時名篇。江淹的詩作成就雖不及他的辭賦和駢文,但也不乏優秀之作,其特點是意趣深遠,善於擬古。
  江淹的作品,據【梁書·江淹傳】的記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舊唐書】記載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後集】十卷』。唐朝之後,大多記載為十卷。明人胡之驥著有【江文通集匯注】。中華書局1982年出點校本,由李長路、趙威點校。
17、【何水部集】
  南朝梁代何遜著。何遜(?~518)字仲言。東海郯人(今屬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據說8歲就能作詩,20歲左右被舉為秀才。當時名詩人范雲見到他的試策,大加稱讚,就此結為”忘年之交”。沈約也很欣賞他的詩。他出身貧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監中,曾任建安王蕭偉的記室,又任過安成王蕭秀的幕僚,還兼任過尚書水部郎。晚年在廬陵王蕭續幕下任職,再度去江州,病逝後葬於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世稱『何水部』。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今存詩一百一十餘首,多為贈答及紀行之作,擅長抒寫離情別緒及描繪景物,其特點在於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襯托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往往寓目即書,不喜用典故,寫景抒情極為精妙,格調清新婉轉,為杜甫所推許。
  何遜身後由同時人王僧孺編定集八卷,【隋書·經籍志】著錄為七卷。此書最晚至五代時已殘缺。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載【何遜集】有後晉天福本二卷,有詩無文。今所見刻本以明正德間刊本為早,繼有薛應旗刊本、張燮刊本和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其中賦1篇,箋、書11篇。樂府4首,詩97首,聯句16首。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何遜集】,增加佚詩【傷徐主簿】三首,【送司馬長沙】一首和張紘等三篇序跋。
18、【庾子山集】
  南朝庾信着。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早年與徐陵一起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被稱為『徐庾體』。梁元帝時奉命出使西魏,被強迫羈留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後,更遷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侯。庾信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以此至老死。
  庾信創作以他四十二歲時出使西魏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在梁,作品多為宮體性質,輕艷流蕩,富於辭采之美。羈留北朝後,詩賦大量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風格也轉變為蒼勁、悲涼。所以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其詩歌代表作有【擬詠懷】27首,蒼勁沉鬱。辭賦方面的成就並不亞於詩歌,他的抒情小賦如【枯樹賦】、【竹杖賦】、【小園賦】和【傷心賦】等,都是傳誦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賦】是其代表作。
  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屠隆本為最早,十二卷;朱曰藩刊本,僅六卷,有詩無文;明代張溥所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稱【庾開府集】。【庾信集】較早的注釋本是清代吳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後有倪璠注本十六卷,附有年譜;今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庾子山集注】采清人倪璠注本,今人徐逸民點校。
19、【徐孝穆集】
  南朝詩人徐陵著。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早年即以詩文聞名。八歲能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長大後,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蕭衍時期,任東宮學士,常出入禁闥,為當時宮體詩人,與庾信齊名,並稱『徐庾』。入陳後歷任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等職,繼續宮體詩創作,詩文皆以輕靡綺艷見稱。至德元年去世,時年七十七,諡曰章。徐陵最大的文學功績是在梁中葉時選編了一部詩歌總集【玉台新詠】。
  【徐孝穆集】三十卷,已佚,今存六卷,系後人所輯。其中詩賦1卷,文5卷。清代吳兆宜有箋注本,稽考較詳。末附徐文炳【徐孝穆備考】,於吳注多所補正。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