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2|回覆: 0

日本、中國台灣、香港近期主要漢學刊物、著作目錄(2011年)

[複製連結]
里人 發表於 2011-10-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刊物

一、【漢學研究】29卷2期(2011年6月)
【重寫文學史──中國文學史新論】
「重寫文學史」導論──「經典性」重構與中國文學之新詮釋(王璦玲)
【千載佳句】文本空間的建構及其意義(曹淑娟)
從「搜奇獵異」到「休明之化」──由朱之蕃看晚明中韓使節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廖肇亨)
中西合璧的小說新體──清初耶穌會士馬若瑟著〖夢美土記〗初探(李奭學)
「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顏健富)
京劇表演與性別意識──戲曲史考察的一個視角(王安祈、李元皓)
有聲的文學史──「聲音」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追求(梅家玲)
陳世驤論中國文學──通往「抒情傳統論」之路(陳國球)
「頭」的故事──歷史.身體.創傷敘事(王德威)
【專論】
宋代士大夫歌詞特質形成之內在動因與歷史心理——以歐陽修詞「互見」與「艷情」問題爲中心(馬里揚)
群體的選擇——清初詞學復興原因考論(許嘉瑋)
【書評】
評Kang-i Sun Chang and Stephen Owen,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孫康宜、宇文所安編【劍橋中國文學史】)(李佳、曲景毅)
二、【漢學研究】30卷2期(2011年5月)
【研究綜述】
波羅的海地區東方研究學者與世界漢學(波波娃)
俄羅斯漢學研究史概述(李明濱)
1917-1950年蘇聯中國學研究的轉向(陳金鵬)
【漢學人物】
俄羅斯漢學現代化之父──格奧吉耶夫斯基中國觀及其歷史貢獻(張志遠)
【資料介紹】
韓國漢學文獻收藏及資料庫介紹(河惠丁)
新近出版論文集匯目
【研究機構】
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簡介(蔡石山、林照真)
【新書評介】
Stephen J. Hoare-Vanc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China’s Evolving Foreign Policy
Vibeke Brdahl and Margaret B. Wan eds., The Interplay of the Oral and the Written in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Xu Guoqi, Olympic Dreams: China and Sports, 1895-2008
【會議報導】
布魯賽爾中歐首屆文化高峰論壇會議報導──一位與會者的反省(馬利安·高利克)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消息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消息
台灣漢學博士論文計劃匯目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三、【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74期(2011年5月)
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賴錫三)
【釋名】聲訓所反映的聲母現象研究(李存智)
骸骨與銘刻——論黃錦樹、郁達夫與流亡詩學(高嘉謙)
泰山與太和山的香稅徵收、管理與運用(蔡泰彬)
寓教於覽——戰後台灣展覽活動與「台灣省博覽會」(1945-1948)(廖文碩)
關於台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黃蘭翔)
從喬凡尼.卡斯蒂利歐內的舊約遷徙作品看17世紀古典繪畫理論(蔡敏玲)
四、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學志】第3期(2011年3月)
台灣歌仔冊的本土化現象(臧汀生)
【台省民主歌】作者與腔調的探討(施炳華)
日治時期啟蒙運動的再現:【滄溟行】、【荒村】的歷史敘事(林淑慧)
朗唱の諸相——タイヤル(泰雅)族を例として(伊藤順子)
書評:語言、文學與文化三部曲:杜建坊【歌仔冊起鼓】述評(姚榮松)
研究紀要:十七世紀的諷刺文章:閻和赫立(Jan and Gerrit)兩個荷蘭人教師的對話(下)(賀安娟)
五、政治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報】第35期(2011年5月)
漢唐長安的城內城外空間結構:古代城郊布局的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貝克定,Timothy D. Baker Jr.)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羅麗馨)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的技術人力之招募:以土地調查事業爲例(蔡龍保)
成舍我的新聞教育實踐:從職訓報童到本科專業(1919-1937)(唐志宏、連慧珠)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青年遠征軍(聞黎明)
六、台灣故宮博物院【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3期(2011年3月)
張即之及其大字(傅申)
串建歷史記憶、形塑家族傳承──以樓鑰及其族人的書畫文物搜藏及書籍刊刻爲例(黃寬重)
從御製詩看乾隆皇帝典藏的汝窯(余佩瑾)
南宋時期的出版市場與流通空間──從科舉用書及醫藥方書的出版談起(許媛婷)
七、【民俗曲藝】171期(2011年3月)
台灣音樂的研究新動向專輯
【論文】
音樂作爲一種離散社會空間:台灣中和地區緬甸華僑的音景與族裔空間建構(呂新純)
歌謠中的部落、歷史與生活:以三首馬蘭阿美族的現代歌謠爲例(孫俊彥)
戰後台灣客家音樂的建制化歷程:以【中原(苗友)】月刊(1962-1981)的再現爲例(許馨文)
【研究資料報告】
談【台灣日日新報音樂數據彙編】對台灣音樂史研究之價值:以明治時期爲分析對象(陳峙維)
【其它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人物:馬六甲找鄭和(謝世忠)
【其它研究資料報告】
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出版刊物【台灣地方戲劇】中的戲劇史料(林鋒雄)
八、【台灣人類學刊】第9卷第1期(2011年6月)
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主題演講】
In Today’s World, Anthropolog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Maurice Godelier)
【研究論文】
紀念祖先功績:【評皇卷牒】中的神話、基模與歷史(Eli Noah Alberts)
熱忱的人類學:Charlotte Salwey、Shihji Ishii(石井真二),與1913年左右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Ian Inkster)
幽微的抵抗:馬太鞍原住民食物系統的變遷(張瑋琦)
論地方知識的所有權與研究職權:從詮釋人類學的觀點省思Lahuy的「論文返鄉口試」(林徐達)
【書評】
Shao-Hua Liu: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周仁宇)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高怡萍)
書評論壇:The Meaning of the Body: Aesthetics of Human Understanding(余舜德、鄧育仁、趙綺芳)
九、【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4期(2011年6月)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從神機到人文:盛唐到北宋的草書之變(盧慧紋)
南宋書法中的北宋情結(莫家良)
馬車在早期東西交流中的地位與交流模式:公元前2000-1200年(吳曉筠)
從「總管內務府檔案」述說太皇太后吐蕃特文泥金寫本【甘珠爾經】的修造(李保文)
十、【戲劇學刊】第14期(2011年7月)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當代劇場的跨時代文化書寫:性別、歷史與改編」專輯】
【專輯論文】
解放與規訓——殖民現代性、認同政治、台灣早期現代舞中的女性身體(陳雅萍)
台南人劇團台語【麥克白】:改編、翻譯與表演所彰顯之女性聲音(陳怡伶)
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演繹(陳芳)
挪借威尼斯商人:試論【約/束】的改編策略與所引發的問題(林璄南)
【一般論文】
越界與漫遊:尋覓現代觀眾的「鐘聲新劇」(鍾欣志)
從認識論真理到劇場文本中的真理——阿多諾的戲劇美學(吳承澤)
【劇本】
魏良輔(曾永義)
狐仙故事(趙雪君)
十一、【國文學報】第49期(2011年6月)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校釋(黃麗娟)
兩種【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殘本對朱子學研究的價值(許華峰)
明神宗與【詩經】講習(連文萍)
姚際恆【詩經通論】的【詩】教觀及其反漢學色彩(黃忠慎)
【朱子語類】能性述補結構中的幾個趨向補語──兼與閩南話相較(郭維茹)
蘇軾在儋州的身份認同(陳金現)
論凡目、圖底章法之包孕式結構──以蘇辛詞爲例作考察(陳滿銘)
香冷西湖──論姜夔詞中的杭州書寫(林佳蓉)
「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檢證(翁文嫻)
十二、【台灣文獻】第62卷第1期(2011年3月)
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紀念王世慶先生專題】
追念王世慶先生:記前輩學者最後的身影和遺響(周婉窈)
謙卑溫和、嚴謹細心的恩師:王世慶老師(陳鴻圖)
家父、歷史與我(王孟亮)
編後記:從台灣省通志館採訪員談起(李榮聰)
【宗教與民俗醫療專輯】
寺廟藥籤療愈文化與「疾病」的建構(宋錦秀)
「醫病也醫命」:民俗宗教的醫療行爲及其概念(張珣)
淺述出家法師的民俗醫療經驗(釋宗演)
【一般論述】
港口阿美族的竹筏(張瑋琦、黃菁瑩)
豆莢花開落地生:花生與清季台灣漢人社會的經濟活動(林哲安)
二戰時期台北市之疏開空地帶對戰後城市街道發展的影響(洪致文)
解嚴前台灣婦女參政及其轉變(1945-1987)(盧文婷)
台灣省議會對外資在台設廠之折衝:以杜邦、拜耳案爲例(李巧雯)
十三、【人文與社會】第2卷第8期(2011年6月)
高雄:義守大學
電子書在華語、台語及英語教學上之開發及應用(張玉玲)
論【管子】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黃淑貞、陳美惠、吳麗娜)
【孟子】升格的關鍵文本──析論宋.余允文【尊孟辯】(馮至綱)
牟宗三先生老子詮釋析論(馬耘)
戰爭結束前的靖國神社爭議(蘇俊斌)
軟實力下的新亞洲文化貼近性與現代性:韓國電視劇在東亞地區觀眾之接受因素探究(侯政男、蔡宗哲、陳欣欣)
十四、【宗教哲學】第56期(2011年6月)
南投: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特稿】
端午節宗教民俗論析(黃景春、李琦)
【專題論文】
伊斯蘭中間主義與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王鐵錚)
賽義德.海珊.納塞爾:神聖與伊斯蘭傳統的守衛者(Jane Smith、王剛)
涵靜老人早期宗教哲學思想中的問題意識(李利安、張麗)
智慧.責任.愛:我心目中的涵靜老人(王駿)
【研究論文】
碑銘中的北宗禪(韓傳強)
慈化寺及其普庵祖師述論(王水根)
從〖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一語論周敦頤援佛入儒之文學轉化(蕭玫)
馬一浮對【孝經】的佛學解讀(韓煥忠)
十五、【國史館館訊】第6期(2011年6月)
台北:國史館
【特載】
建國百年、創新修史——就任國史館館長講詞(呂芳上)
【國史研究與纂述】
民國史事與人物策展經驗談(邵銘煌、劉維開)
「我的1949」口述座談會紀實(鄭坤騰)
千萬不要把假的歷史留給後人——出席成都口述史研討會暨參觀汶川災後重建紀實(胡志偉)
美國亞洲學會2010年會會議報導(廖文碩)
我的魚苗事業與防災經驗——林烈堂先生訪談錄(薛月順)
台灣佛教出版的先驅者——張忠江先生訪談錄(闞正宗)
楊月琴女士口述訪談記錄(何鳳嬌、林秋敏)
【歷史檔案與文獻管理】
「國史館數字檔案檢索系統發表會」紀實(黃泛如)
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史料概述(張瓊月)
國史館藏【仁壽本二十五史】簡介(詹建德)
【總統副總統文物介紹】
總統的輪椅(胡斐穎)
【傳記資料】
國史館館長潘振球先生事略附朱菊貽女士訪問記錄(朱重聖等)
張自忠上將生平紀實(張慶宜)
【讀者投書】
對於【「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內容之更正(佛光山高雄南屏別院)
十六、【文化驛站】第29期(2011年6月)
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專題:生活美學主題展】
爲什麼「形、色、紋、質」?爲什麼「微觀」──「台灣原住民生活美學的微觀之旅特展」策展論述(盧梅芬)
原質之美的現代性:植物纖維媒材與部落工藝──新社Sauku造型魚簍燈的現代轉化(陳淑燕)
排灣族圖紋、金工與產品(高吳惠琴)
曾經的生活美學──sasa系列作品最初的概念(舒米.如妮)
從部落、閒置空間到博物館紀念品店與餐廳:部落文創產品平台之經驗與困難(林秀慧)
【南島專區】
打樹成衣──南島語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張至善)
媒介消失了嗎?從岩佐嘉親先生捐贈的Bilum談起(黃芳琪)
卑南遺址與部落文化結合──卑南文化公園大草坪上的卑南族傳統少年會所(Takuban)(林佳靜)
【與考古相遇】
卑南考古動態──科技考古學的實踐與跨學科的合作(葉長庚)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一個跨界的思考與整合的場域」工作坊主辦歷程與心得分享(高育屏)
【史前館與小區】
當小區學童遇見博物館:爆米花電影院、DIY小區推廣與假日套裝行程新嘗試(林頌恩)
部落災害與智慧暨「babu-zangal(自助人助)──關懷嘉蘭村莫拉克風災心靈教育重建計劃與創作特展」(林建成)
因地制宜:史前館在台東的特殊營銷方式(邱瓊儀)
十七、【東吳歷史學報】第25期(2011年6月)
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隋唐之際的割據勢力──以貴胄出身的李淵和李密爲中心(伍伯常)
宋遼帝后生辰與哀喪的交聘活動──以宋真宗、遼承天太后、遼聖宗爲主(蔣武雄)
清人對伊犁將軍常清施政評議(陳維新)
清末民初廣東大學學制之發軔(李朝津)
英國與武漢國民政府之漢案交涉──以英國領事報告爲中心(何萍)
十八、【東吳中文學報】第21期(2011年5月)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左傳】與南朝麗辭(陳松雄)
【奏讞書·獄簿】案例分析(周敏華)
前秦與北魏之漢化進程較論──以教育政策與官方文學活動爲討論核心(龔詩堯)
寫本異體字構字部件形體變異研究──以敦煌寫卷S.388號爲中心(蔡忠霖)
「獨樂」與「中和」──論司馬光園林書寫中的修身意涵(林素芬)
【詩經】注我,我注【詩經】──楊簡【慈湖詩傳】再探(黃忠慎)
元代題畫詞探析(趙桂芬)
北曲雜劇對宋詞之跨界傳播析論──以篇章借鑑爲範圍(侯淑娟)
魏校及其【尚書】經筵講義析論(陳恆嵩)
析論紀容舒【杜律詳解】之時文手眼(陳美朱)
日治時代【台灣日日新報】所刊載之詞研究(蘇淑芬)
中國新文學史的開路者──朱自清及其【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
十九、【興大人文學報】第46期(2011年3月)
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泊然於聲華馳逐之外——從【二家詩選】看王士禎的神韻詩學(閔秋英)
清代台灣異於中土奇異的物產與飲食書寫——以詩文爲考察對象(劉麗卿)
陳丁奇書學淵源探析(李郁周)
日治公學校國語教科書里的性別操演(鄭昱苹)
明末浯澎游兵的建立與廢除(1616-1621年)(何孟興)
二十、【台灣神學論刊】2010年9月
台北:台灣神學院
【論文】
「新出埃及」──以賽亞書19:16-25之「出埃及」神學探討(曾宗盛)
咒詛敵人的福氣?──論詩篇咒詛詩的功能與現代意義(徐萬麟)
路德的律法觀──反律法主義與律法主義之間(林鴻信)
布特曼與海德格:友誼以及在馬堡所共有的──儘管所有(Hermann Deuser撰,李麗娟譯)
他者性作爲關係結構的判准──論他者圖像於儒家傳統仁論中與基督宗教三一論中之比較(莊信德)
基督宗教五百年的會眾詩歌:悍衛並傳承三一神論──以台語【聖詩】1964和2009爲例(陳淑芬)
基督教宣教士和台灣國民政府早期的政治意圖(蘇慕理)
二十一、【語文建設通訊】第98期(2011年7月)
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全球華語詞典】四人談(高家鶯、顏逸明、范可育、費錦昌)
【海峽兩岸】字幕語用芻議;「自由行」與「個人游」(汪惠迪)
【全球華語詞典】的若干不足之處(林新昌)
個人自由談(高麗菜、茉莉、校友、硬傷、粵菜、等)(姚德懷)
東南亞華語中的「介詞+X+起見」格式(李計偉)
漢字:超越近現代的文字--重新審視語音與文字的關係(寺尾智史)
從漢字和語音說開去--寺尾智史先生的論文讀後感(石汝傑)
世界人民是否可以自由運用漢字(姚德懷)
漫談日中同形多義詞「頭痛」(王敏東、許巍鍾、蔡玉琳)
「和諧體漢字」推廣的社會心理分析(高友銘)
應該編制能反映「復用簡化字」的【簡繁漢字對照表】(林新昌)
報導:第14次「漢字書同文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周勝鴻)
蘇培成教授還要等待什麼呢;笑話集(本刊)
香港與大陸的「異體字」的比較(黃艷萍)
關於【近現代辭源】的編纂(黃河清)
關於「不稂不莠」與「不郎不秀」(黃今許)
「利潤」小考(王麗娟)
兩篇關於凌晨的討論(黎千駒、DH)
以「給力」爲例 談如何對待網絡新詞(陸潔瑜)
「零」、「○」膡義鉤沈(譚步雲)
二十二、【東洋史研究】第70卷第1號(2011年6月)
日本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
【論說】
秦漢律における同居の連坐(劉欣寧)
唐代漠南における突厥可汗國の復興と展開(鈴木宏節)一八八○年代中葉におけるシャムの對佛·對清關係(小泉順子)
甲午改革期以後の朝鮮における權力構造について(糟谷憲一)
清末における城鎮郷自治と自治區設定問題——江蘇蘇屬地方自治籌辦處の管轄地域を中心に(佐藤仁史)
【書評】
田中比呂志著「近代中國の政治統合と地域社會——立憲·地方自治·地域エリート」(小野寺史郎)
二十三、【白山中國學通】卷第17號(2011年1月)
東京:東洋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科研究室
王陽明の〖陸象山〗論——象山の〖未だ及ばざる〗點とは何か(伊香賀隆)
明末天主教の「天」に關する一考察(播本崇史)
近代中國における「楊朱」観——張爾田と銭穆の場合(福田真吾)
「周易正義」干卦訳注稿(4)(鈴木雄三、島山奈緒子合譯)
王畿「龍渓王先生會語」譯註(其の7)(吉田公平等合譯)
韓國における中國學研究の動向——その概說的紹介(崔在穆)
魯迅と近代の日本文學(有田和夫)
「漢學·洋學·國學」補說(有田和夫)
朱熹哲學における心と気の流れをめぐる問題——気質論と心性論との橋梁(辻井義輝)
中國の大學における日本文學教育の改革への提言——文學教育研究の必要性を中心に(王淨華)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