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9|回覆: 0

【古岡遺譜】與嶺南古琴派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5-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作者: 謝導秀
  【古岡遺譜】是宋代遺留在廣東省新會縣的古琴曲譜。古岡即古代岡州,清代才改名新會。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室被迫從臨安(即今杭州)南逃至福州,最後逃至岡州改號祥興。1279年(即祥興三年),岡州被破,丞相陸秀夫背負少帝趙丙投海而歿,從而結束了宋代的歷史。相傳【古岡遺譜】就是當時留下來的古琴譜。
  宋朝皇室的南移也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廣東,至此以後,廣東琴學昌盛,琴人輩出,其中較有影響的琴家有:陳白沙(獻章)、鄺露(海雪)、陳秋濤(子升)、陳子壯、梁啟運、釋聞一、鄧爾雅、張可園、汪少庸、李仙極、張二喬、雲志高、陳恭尹、容心言、何斌襄、陳澧、梁佩蘭、朱啟連、招學庵、楊新倫、莫尚德等人。藏琴甚豐,有『綠綺台』『春雷』、『秋波』、『天蠁』、『松雪』、『振玉』、『都梁』、『嘯月』、『谷響』、『中和』等,前四張琴被稱為廣東『四大名琴』。
  【綠綺台】本是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所藏。琴底刻有『綠綺台』三字,龍池右側刻有楷書『唐武德二年制』六字,仲尼式,琴佈滿蛇腹、牛毛、冰裂、流水、梅花等斷紋。明未名將鄺露得此琴,1650年(永曆四年),清兵入粵,鄺露與諸將頑強抵抗而不敵,鄺露抱着此琴英勇殉國。後『綠綺台』由東莞張可園所得,張氏在他的『可園』中專築『綠綺琴樓』存放。1914年鄧爾雅以千元購得。據說此琴現仍在香港某收藏家手中。四大名琴中的『天蠁』琴目前還在廣州博物館收藏。
  宋代以後,嶺南在琴學論著方面有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慶瑞輝山的【琴瑟合譜】、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和朱啟連的【鄂公祠說琴】等著作。這些論著中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
  【悟雪山房琴譜】是一種琴曲譜集,原刊於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後多次重刊,由於流付多年,至今為止已很少有人完整保存此譜本了,據說雲南昆明在雲南文史館工作的李瑞先生收藏有清抄本全套。2000年八月謝導秀攜學生劉虹等七人前往雲南尋訪,並把譜印發給琴人收存、研究使用。
  【悟雪山房琴譜】全套七冊收集琴曲五十首。據編著者黃景星先生自序中說:『餘生也晚,適當老成,凋謝之秋,竊取先君子手抄【古崗遺譜】一帙,按而習之,而苦心於手,不能相應也,己未歲得晤香山(今廣東省中山縣)何琴齋洛書並其翩君耕耘文祥先生,始知心與手和,音與意合,拜受十餘曲並前所習者,詳加理訂……』黃景星除在自序中多次提到『古岡遺譜』外,在琴曲目錄中『懷古』、『鷗鷺忘機』、『玉樹臨風』、『漁樵問答』、『碧澗流泉』等曲目均注有『古岡遺譜』四字,證實了【古岡遺譜】存在的可能性。但【古岡遺譜】究竟行刊何時,內收集有多少琴曲,至今無法考究。招學庵、莫尚德等老前輩生前多次到新會考察,雖未獲得半片鱗爪,但他們為【古岡遺譜】研究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關於嶺南琴派的形成,應該追溯到宋代或更遠古一些,據有關記載,廣東最早的琴人是南宋梁人侯安都(518-562),廣東曲江人。南宋未年,宋室南遷,帶來了琴人樂工,對嶺南古琴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到了清代道光年間,黃景星在前人的基礎上加於總結並在後來的一百年間逐漸形成了剛健、明快、爽朗的演奏風格,也就是今天說的『嶺南派』風格。然而可以說清道光年間的黃景星就是嶺南派的創始人。
  黃景星字渭甬,廣東新會人,生年不詳,卒於1842年,琴藝得自其兄黃觀洞(1761—1814)。由於官考屢敗,生活貧困,只好撫琴自娛,晚年與曾與陳綺石、李鄉昆等人在廣州組建琴社,切磋琴藝。
  嶺南琴派近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新倫。楊新倫字克定,廣東省番禺人,1898年12月24日於上海出生,1990年2月1日卒於廣州,終年九十二歲。楊新倫早年師從王紹楨(廣西人)、盧家炳(廣東中山人),後又師從嶺南派傳人鄭健候先生二十年,(鄭健候是中山縣人,生卒年不祥,據說鄭健候琴藝學自其祖母鄭夫人)。楊新倫的前半生是在上海、天津、奉天(瀋陽)度過,主要從事保險業。1953年才定居廣州,被吸收在廣東文史館從事古琴研究工作。1960年9月,廣州音專民樂系開設古琴專業,楊新倫應邀住教,授徒謝導秀、關慶耀等人。而今謝導秀又有門下近百。學生除來自廣州外,還有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及省內各地。在一次琴人的集會上,廣州老一輩琴家謝澧先生高興地說:『嶺南古琴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興旺』。嶺南古琴後繼有人。
                                               文章來源:華音網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