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1|回覆: 0

[論史] 明代後期糧食生產力的提高(7)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2-5-25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華文史網
注釋:


①【諸司職掌・戶口】;萬曆【大明會典】卷一九【戶口總數】。
②北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人口總量為4600萬餘;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與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人口總和為7300萬餘。參見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甲表1.續。
③王世貞:【扶山堂別集】卷一八【戶口登耗之異】。
④關於明初及明後期人口最高額參見:【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王其榘:【明初全國人口考】(【歷史研究】1988年第1期)、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葛劍雄著【中國人口發展史】、葛劍雄、曹樹基著【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1期)、田培棟著【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高壽仙:【明代人口數額的再認識】(【明史研究】第七輯)、王毓銓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王育民著【中國人口史】、呂景琳:【明代耕地與人口問題】(【山東社會科學】1993年第5期)、何炳棣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珀金斯著【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等。
⑤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甲表72。
⑥康熙【河南通志】卷一一【戶口】。
⑦山東、北直、山西、陝西之數值皆參見梁方仲【明代戶口田地及田賦統計】,【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補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⑧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第11章,三聯書店,2000。
⑨【明太祖實錄】卷一四○。
⑩【明太祖實錄】卷二一四。
⑾【諸司職掌・田土】。
⑿日培棟:【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明初耕地數額考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日本學者清水泰次認為,洪武二十六年數據不僅包括田、地,而且包括山、盪(【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10期)。中國和日本有的學者認為,洪武二十六年數據『虛增』三百萬頃(林金樹、張德信【關於明代田土管理系統問題】,【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
⒀萬曆【大明會典】卷一七【田土】。
⒁張海瀛:【張居正改革與山西萬曆清丈研究】第四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⒂【明神宗實錄】卷三七九。
⒃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甲表1.續: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地畝總額524.7萬餘頃。
⒄丘浚:【江右民遷荊湖議】,【明經世文編】卷七二。
⒅嘉靖【山東通志】卷七【風俗】。
⒆左光斗:【題為足餉無過屯田、屯田無過水利疏】,【明經世文編】卷四九五。
⒇朱國禎:【涌幢小品】卷二【農蠶】。
[21]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六冊【蘇松】。
[22]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上【乃粒】。
[23]談遷:【棗林雜俎】中集。
[24]同治【鄖陽縣誌】卷五。
[25]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一六【水利】。
[26]【天工開物】卷卜【乃粒】。
[27]【沈氏農書・運田地法】、【補農書後】,【天工開物】卷上【乃粒】。
[28]陸世儀:【論區田】。
[29]【徐光啟手稿】(存上海歷史博物館)。
[30]【天工開物】卷上【乃粒】、【徐光啟手稿】。
[31]參見:鄺[【便民國纂】、王象晉【群芳譜】、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沈氏農書】、張履祥【補農書】、袁黃【寶坻勸農書】等農書。
[32]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編著【中國農學史】(下冊)第十五章,科學出版社,1984。
[33]耿蔭樓:【國脈民天】。
[34]【農政全書】卷三五【木棉】。
[35]【農政全書】卷二七【甘薯】、【群芳譜・蔬譜】。
[36]參見【沈氏農書】、張履祥【補農書】。
[37]明前後期各地水利建設,見【明史】卷八八【河渠六・直省水利】。
[38]【明史】卷一五三【宋禮傳】、【明史】卷八三【河渠一・黃河上】。
[39]嘉靖四十五年、隆慶四年、隆慶六年皆見【明史】卷八三。
[40]【明史】卷八四【河渠二・黃河下】。
[41]【明史】卷八四、【明史】卷二二三【潘季馴傳】。
[42]【明史】卷一六○【金濂傳】。
[43]【明史】卷一八七【俞諫傳】。
[44]【明史】卷二八一【循吏傳・陳幼學】。
[45]朱國禎:【涌幢小品】卷六【堤利】。
[46]顧炎武:【肇域志】江南九松江府。
[47]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一七【水利】。
[48]田中正俊、鶴見尚弘:【龍骨車與農民】,【明史研究】第3輯。
[49]陸容:【菽園雜記】卷一二。
[50]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
[51]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一六。
[52]許纘曾:【滇行紀程】。
[53]【天工開物】卷上【乃粒】。
[54]【農政全書】卷一六【水利】。
[55]田藝衡:【留青日札】卷二六【御麥】。
[56]王象晉:【群芳譜・蔬譜】。
[57]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七【甘薯】。
[58]徐光啟:【甘薯疏】,【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農政全書】卷二七。
[59]萬曆【荊州府志】卷三。
[60]何孟春:【余冬序錄】摘抄五【外篇】,【紀錄匯編】卷一五二。
[61]【天工開物】卷上【乃粒】。
[62]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一四【食語】。交州,古地名,三國・吳改番禹為交州治所。
[63]【天工開物】卷上【乃粒】。
[64]【利瑪竇中國札記】,何高濟等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1。
[65]【明史】卷二四四【左光斗傳】。
[66]【明史】卷八八【河渠六・直省水利】、【明史】卷二二三【徐貞明傳】。
[67]【明史】卷八八、【明史】卷二四一【汪應蛟傳】、汪應蛟【海濱屯田試有成效疏】【撫畿奏疏】卷八)。
[68]徐光啟:【家書墨跡】第七通,梁家勉【徐光啟年譜】。
[69]【明史】卷二四四【左光斗傳】、【明史】卷八八。
[70]【明史】卷二四二【董應舉傳】、【明史】卷八八。
[71]崔銑:【沁州水田記】,【明經世文編】卷一五三。
[72]萬曆【青州府志】卷五【物產】。
[73]張瀚:【松窗夢語】卷二【西遊紀】。
[74]左光斗:【題為足餉無過屯田、屯田無過水利疏】,【明經世文編】卷四九六。
[75]丘浚:【大學衍義補】卷二四。
[76]【群芳譜・谷譜】。
[77]崇禎【歷乘】卷一四【方產】。
[78]【天工開物】卷卜【乃粒】。
[79]嘉靖【武城縣誌】卷二【戶賦】。
[80]【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第二編【明代檔案史料】、第三編【清代檔案史料】第11冊。
[81]【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乙表37。
[82]余也非:【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重慶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
[83]吳慧:【歷史上糧食商品率商品量測估】,【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4期。
[84]唐啟宇:【中國農史稿】第七章第十三節,農業出版社,1985。
[85]曹貫一:【中國農業經濟史】第二十三章第十一節、第十九章第十二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86]姜守鵬:【明清北方市場研究】卷二,東北師大出版社,1996。
[87]李伯重:【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第104頁、109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88]郭松義:【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89]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一四。
[90]顧炎武:【日知錄】卷一○【蘇松二府田賦之重】。
[91]張履祥:【補農書後】。
[92]張履祥:【補農書後】。
[93]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中國農學史】(下冊)第十五章第三節,科學出版社,1984。
[94]嘉靖【長沙府志】卷三。
[95]霍韜:【霍渭涯家訓・田圃】。
[96]周紹泉:【明清徽州畝產量蠡測】,【明史研究】第2輯,黃山書社,1992。
[97]萬曆【東昌府志】卷二【物產】。
[98]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地理志】。
[99]何瑭:【均糧私議】,【明經世文編】卷一四四。
[100]田培棟:【明清時代陝西社會經濟】第二章第三節,首都師大出版社,2000。
[101]何瑭:【均糧私議】,【明經世文編】卷一四四。
[102]萬曆【兗州府志】卷一五【戶役志】。
[103]【沈氏農書・運田地法・蠶務】;【補農書後】。參見陳恆力【補農書校釋】(增訂本)。
[104]董愷忱:【從世界看我國傳統農業的歷史成就】,【農業考古】,1983年第2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