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7|回覆: 0

[醫藥臨床] 脈診學的科學性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09-8-28 1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王金石 
祖國醫學的脈學,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這個問題,應該從臨床的事實中去求得解答。我個人的意見,脈學不僅是一種經驗的診斷技術,而且它是有理論根據和指導的。先引內經的話吧:內經說:『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外見五色修明,故聲音能彰。心肺有病,呼吸為之不利。』照中醫原有理論來推衍:肺主氣,心主血。氣的吸入由心肺,呼出肝腎。氣入於肺,在外成為衛;氣入於心,在內成為營。營衛循行流利,那就呼吸能彰了。
 
在四診中,脈學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仲景在講述診病的方法時,首先講脈學。如太陽篇說:『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很顯然,先說脈象然後才敘症候。同時以脈浮緊為傷寒,脈浮緩為中風。
 
脈診為什麼這樣重要?因為脈是營衛的表徵。內經說:呼吸一息,脈行六寸,一晝夜呼吸 13500 息,合共 810 丈。陽(衛)行 25 度,陰(營)行 25度,合為 50 度。平旦大會於寸口。
 
內經說:理色脈以通神明,合之四時五行,六曲八風,不離其常,然後百發百中。內經指出理色脈的重要性,但在診斷上為什麼脈學又被強調着它的作用呢?這主要是由於脈征常反映經絡的變化,因此對機體的病理變化,反映亦最敏捷。仍以太陽病為例:仲景論太陽病頭項強痛不解的治法,曾經指示過先刺風池風府。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太陽傳經的第一表現,是由項至風府受邪。巢氏病源的傷寒候說:『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 』前面已說過,氣的吸入,是經由心肺的,風府為肺經的穴道,風池為心經的穴道。營衛的循行,這裏是必經的道路。
 
再說桂枝湯證的汗出几几:几几是小鳥學飛振翼之貌,照這樣講,那麼,汗出几几的解釋,應該是惡風的症形之一;狀如小鳥振翼,也就是聳動肩膊。我們知道:肩膊前下是雲門,後下是肺俞,都是肺穴。肺主皮毛,風寒由皮毛而入,故得浮脈。這是脈和經穴症候的關係。
 
仲景說中風的脈象是浮緩。許多人以為緩是緩慢,這是就字面的看法。經驗上:結合浮緩來理解它,那麼,以尺寸定陰陽脈位:假如陽分脈浮大濡,陰分脈也同樣是浮大濡。彼此都在浮中沉三部表現相同的脈象,這便是浮緩的脈形了。而數者互相比較,卻又以浮脈為特出。因此說是中風的陽脈,代表風為陽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桂枝湯在脈證上的方義是:用桂枝生薑行陽,芍藥甘草和陰,行陽者為衛,和陰者為營。因此能治太陽病頭項強痛汗出惡風的見證。
 
脈象不僅可以知病辨證,而且可以判斷生死。然而它的鑑別和辨析是十分精細的。在脈象的互相聯繫上,同一種脈象,而結論有所不同,生和死的區分也相去天壤。例如啄指的死脈(是一種疾脈),但若在孕婦見之,即非死脈。孕脈見於兩尺,尺脈滑利,其動搏指。所謂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因精氣流溢,轉相灌溉,加速脈的轉動所致;同時,沖脈復還於心,有此現象。左疾為男,右疾為女。結合色診:女腹如箕,色見三陰,丹田石門氣海有青紋,隨月份深淺,由大至細,由下而上。此外,胎女,母食慾強,動先右足而後重。男腹如釜,色見三陽,丹田石門氣海有紫紋。母不思食,動先左足而前重。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以脈息論:三個月的妊娠,脈的至數開始變化;三月多一至,四月多二至,五月以上多三至。有孕的脈的特徵,是三部的脈至(波)有一線相連住。身雖有病,但無邪脈,亦為孕子,但脈下必有一線,方為有喜。左脈滑疾特甚,是重陽,是二個男胎;右脈滑疾特甚,是重陰,是二個女胎。重陽重陰的意思,指脈波旺上加旺。還有宮外孕的脈,雖然有啄脈,流利滑大,但這樣脈不調節,還一面出現不足的現象,而見澀脈。結合色診:在瞳人處及眼下胞下黃黯色。同時人中向外側左右翻。
 
還有:將產的脈,甚至離經,水下乃產。所謂離經,是離開了寸關尺的部位,而直上魚際。
 
再談談胃潰瘍的脈象:右關多見弦大。浮中沉三部,隨着這種脈形的出現,可以定其上中下胃脘的病變。
 
以上簡略的談了一些脈學的理論和實踐的根據。從這上面,可以看到脈診的信而有徵,並非如一般所說脈診不過出於臆想那樣的虛玄。而且,由於脈象的錯綜互見的關聯上,我們可以理解到脈學是祖國醫學中符合辨證唯物的精神的一門診斷科學。</p>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