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7|回覆: 2

[中醫典籍] 【中基】第一章 第二節 陰陽學說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09-8-16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它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屬於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範疇。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並推動着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學說作為中醫學特有的思維方法,廣泛用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並指導着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陰陽的概念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所謂『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陰陽類】)。
    陰陽最初的涵義是非常樸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則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如【說文】所言『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這時的陰陽的涵義是原始的、樸素的,僅指日光的向背,並不具備哲學上的涵義。以後隨着觀察面的擴展,陰陽的樸素涵義逐漸得到引申。如向日光處溫暖、明亮;背日光處寒冷、晦暗。於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溫暖、寒冷分陰陽。如此不斷引申的結果,就幾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劃分為陰與陽兩個方面。這時的陰陽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變為一個概括自然界具有對立屬性的事物和現象雙方的抽象概念。
    陰陽的概念大約形成於西周。西周時期的詩歌中已有『陰陽』一詞的多處記載,如【詩經・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的記敘。【周易】中的易卦由陰爻(--)和陽爻(―)組成。『--』表示陰;『―』表示陽。陰爻和陽爻分別以符號的形式標示了陰陽的概念。說明西周時期陰陽的基本概念已經形成。至西周末年,古代先賢開始應用陰陽來分析、闡釋一些難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觀察的複雜事物變化的機理。如【國語・周語】記載伯陽父用陰陽來解釋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陝西發生的大地震,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A,於是有地震。』他把地震的發生理解為大地內部陰陽兩種對立的物質勢力運動的不協調。
    春秋戰國時期,哲學理論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作為哲學理論的陰陽學說也逐漸形成。此時的哲學家們不但認識到事物內部存在着陰陽兩種對立的勢力,而且認識到這兩種勢力是運動變化的、相互作用的。陰陽的相互作用推動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產生和變化。如【管子・乘馬】說:『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國語・越語】說:『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說明四時與晝夜的更替,日有升落,月有圓缺,皆是陰陽雙方運動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哲學家們還認為宇宙萬物都蘊含着陰陽兩個相反的方面,陰陽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沖和之氣是推動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周易】則把陰陽學說從哲學高度進行概括,指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周易・說卦】),『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上】),把陰陽的存在及其運動變化視為宇宙的基本規律。可見先秦時期的哲學家們,不但認識到存在於事物內部的陰陽兩方面的運動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而且認識到陰陽的相互作用、對立統一、消長轉化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因而標誌着陰陽學說作為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論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醫學家開始將陰陽概念應用於醫學理論之中。【左傳・昭公元年】(公元前417年)記載秦名醫醫和在為晉侯診病時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艹甾)(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成書於戰國至秦漢之際的【黃帝內經】運用陰陽學說來闡釋醫學中的諸多問題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使陰陽學說與醫學密切結合起來,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法之一。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16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二)事物的陰陽屬性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凡屬相互關聯且又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或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屬性。陰陽,既可以標示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又可以標示同一事物或現象內部對立着的兩個方面。前者如天與地,日與月,水與火等;後者如寒與熱,升與降,明與暗等。一般地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於陰。如以天地而言,則『天為陽,地為陰』,由於天氣清輕向上故屬陽,地氣重濁凝滯故屬陰。以水火而言,則『水為陰,火為陽』,由於水性寒而潤下故屬陰,人性熱而炎上故屬陽。以物質的運動變化而言,『陽化氣,陰成形』,物質從有形化為無形的過程屬於陽,由無形凝聚成有形的過程屬於陰。陰和陽的相對屬性引入醫學領域,將人體中具有中空、外向、彌散、推動、溫煦、興奮、升舉等特性的事物及現象統屬於陽,而將具有實體、內守、凝聚、寧靜、涼潤、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現象統屬於陰。如髒為陰而腑為陽,精為陰而氣為陽,營氣為陰而衛氣為陽,等等。
   事物的陰陽屬性,是根據事物或現象不同的運動趨勢、不同的功能屬性、不同的空間和時間等,通過相互比較而歸納出來的。因此事物的陰陽屬性,既有絕對性的一面,又有相對性的一面。若該事物的總體屬性未變,或比較的對象或層次未變,它的陰陽屬性是固定不變的。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主要表現在其屬陰或屬陽的不可變性,即不可反稱性。如上述的水與火,水屬陰,火屬陽,其陰陽屬性一般是固定不變的,不可反稱的。水不論多熱,對火來說,仍屬陰;火不論多弱,對水來說,仍屬陽。其他如天與地、日與月、上與下、升與降、動與靜、寒與熱、明與暗、溫煦與涼潤、興奮與抑制、推動與寧靜、彌散與凝聚等,其陰陽屬性具有不可變性和不可反稱性,故說事物的陰陽屬性在某種意義上是絕對的。
------------【中醫基礎理論】

</p>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16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它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屬於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範疇。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並推動着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學說作為中醫學特有的思維方法,廣泛用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並指導着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陰陽的概念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所謂『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陰陽類】)。
    陰陽最初的涵義是非常樸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則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如【說文】所言『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這時的陰陽的涵義是原始的、樸素的,僅指日光的向背,並不具備哲學上的涵義。以後隨着觀察面的擴展,陰陽的樸素涵義逐漸得到引申。如向日光處溫暖、明亮;背日光處寒冷、晦暗。於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溫暖、寒冷分陰陽。如此不斷引申的結果,就幾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劃分為陰與陽兩個方面。這時的陰陽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變為一個概括自然界具有對立屬性的事物和現象雙方的抽象概念。
    陰陽的概念大約形成於西周。西周時期的詩歌中已有『陰陽』一詞的多處記載,如【詩經・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的記敘。【周易】中的易卦由陰爻(--)和陽爻(―)組成。『--』表示陰;『―』表示陽。陰爻和陽爻分別以符號的形式標示了陰陽的概念。說明西周時期陰陽的基本概念已經形成。至西周末年,古代先賢開始應用陰陽來分析、闡釋一些難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觀察的複雜事物變化的機理。如【國語・周語】記載伯陽父用陰陽來解釋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陝西發生的大地震,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A,於是有地震。』他把地震的發生理解為大地內部陰陽兩種對立的物質勢力運動的不協調。
    春秋戰國時期,哲學理論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作為哲學理論的陰陽學說也逐漸形成。此時的哲學家們不但認識到事物內部存在着陰陽兩種對立的勢力,而且認識到這兩種勢力是運動變化的、相互作用的。陰陽的相互作用推動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產生和變化。如【管子・乘馬】說:『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國語・越語】說:『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說明四時與晝夜的更替,日有升落,月有圓缺,皆是陰陽雙方運動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哲學家們還認為宇宙萬物都蘊含着陰陽兩個相反的方面,陰陽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沖和之氣是推動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周易】則把陰陽學說從哲學高度進行概括,指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周易・說卦】),『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上】),把陰陽的存在及其運動變化視為宇宙的基本規律。可見先秦時期的哲學家們,不但認識到存在於事物內部的陰陽兩方面的運動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而且認識到陰陽的相互作用、對立統一、消長轉化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因而標誌着陰陽學說作為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論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醫學家開始將陰陽概念應用於醫學理論之中。【左傳・昭公元年】(公元前417年)記載秦名醫醫和在為晉侯診病時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艹甾)(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成書於戰國至秦漢之際的【黃帝內經】運用陰陽學說來闡釋醫學中的諸多問題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使陰陽學說與醫學密切結合起來,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法之一。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