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33|回覆: 6

[中醫典籍] 【中基】第二章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複製鏈接]
家鄰 發表於 2009-8-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與六腑相配合,以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使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髒與奇恆之腑之間密切聯繫,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繫,除在形態結構上得到一定體現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協同、相互為用的關係。這種關係,突出表現在五臟的系統分屬關係、五臟的生克制化關係、五臟的精氣陰陽關係等方面。臟腑之間的關係主要有:髒與髒之間的關係,髒與腑之間的關係,腑與腑之間的關係,髒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心、肺、脾、肝、腎五臟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變化,但五臟之間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聯繫和病理影響。五臟之間的關係,不能只局限於五行的生克乘侮範圍,更應注重五臟精氣陰陽及其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相互資生、相互協調。
    (一)心與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氣,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與肺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調節關係。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兩者相互協調,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血液的正常運行,必須依賴於心氣的推動,亦有賴於肺氣的輔助。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正常的血液循環,又能維持肺主氣功能的正常進行。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加強了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調平衡。因此,積於胸中的宗氣是連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環節。在病理上,若肺氣虛弱,行血無力或肺失宣肅,肺氣壅塞,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血行不暢,也可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導致胸悶、咳喘等症。
    (二)心與脾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統血。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為用及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同。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養於脾以維持其正常的運化功能。水谷精微通過脾的轉輸升清作用,上輸於心肺,貫注於心脈而化赤為血。脾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證心血充盈。病理上,若脾虛失於健運,化源不足,或統血無權,慢性失血,均可導致血虛而心失所養。而勞神思慮過度,既耗心血,又損脾氣,亦可形成心脾兩虛之證。臨床常見眩暈、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體倦無力、精神萎靡、面色無華等症,治之以補養心脾的歸脾湯之類。
    血液運行方面: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即有賴於心氣的推動以維持通暢而不遲緩,又依靠脾氣的統攝以使血行脈中而不逸出。血液能正常運行而不致脫陷妄行,全賴心主行血與脾主統血的協調。若心氣不足,行血無力,或脾氣虛損,統攝無權,均可導致血行失常的病理狀態,或見氣虛血瘀,或見氣虛失攝的出血。
    (三)心與肝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調暢情志。因此,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行血與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調節兩個方面。
    血液運行方面:心主行血,心為一身血液運行的樞紐;肝藏血,肝是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重要臟器。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所以說:『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素問・五藏生成】)。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隨人體生理需求進行血量調節,也有利於心行血功能的正常進行。心血,是指心所主的運行於心與血脈中的血液,包括運行於心脈中的血液;肝血,是指貯藏於肝臟內的血液。因此,心血與肝血,基本上概括了全身之血液,而全身血液的虧虛,也主要表現為心血和肝血兩虛的心肝血虛證。此外,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終導致心肝血瘀的病理變化。
    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識、思維及情志活動。肝主疏泄,調暢氣機,維護精神情志的舒暢。心肝兩髒,相互為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動。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於肝氣疏泄,情志調暢;肝氣疏泄有度,情志暢快,亦有利於心神內守。病理上,心神不安與肝氣鬱結,心火亢盛與肝火亢逆,可兩者並存或相互引動。前者可出現以精神恍惚、情緒抑鬱為主症的心肝氣鬱證,後者則出現以心煩失眠、急躁易怒為主症的心肝火旺的病理變化。
    (四)心與腎
    心與腎在生理上的聯繫,主要表現為『心腎相交』。心腎相交的機理,主要從水火既濟、精神互用、君相安位來闡發。
    水火既濟:心居上焦屬陽,在五行中屬火;腎居下焦屬陰,在五行中屬水。就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陽)必須下降於腎,使腎水不寒;腎位居下,故腎水(陰)必須上濟於心,使心火不亢。腎無心火之溫煦則水寒,心無腎陰之滋潤則火熾。心與腎之間的水火升降互濟,維持了兩髒之間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根據陰陽交感和互藏的機理,腎氣分為腎陰與腎陽,腎陰上濟依賴腎陽的鼓動;心氣分為心陰與心陽,心火的下降需要心陰的涼潤。腎陰在腎陽的鼓動作用下化為腎氣以上升濟心,心火在心陰的涼潤作用下化為心氣以下行助腎。如明・周子干【慎齋遺書】說:『心腎相交,全憑升降。而心氣之降,由於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因心氣之降。』 清・孫慶增在【吳醫匯講】中說:『水不升為病者,調腎之陽,陽氣足,水氣隨之而升;火不降為病者,滋心之陰,陰氣足,火氣隨之而降。則知水本陽,火本陰,坎中陽能升,離中陰能降故也。』
 樓主| 家鄰 發表於 2009-8-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P>     精神互用:心藏神,腎藏精。精能化氣生神,為氣、神之源;神能控精馭氣,為精、氣之主。故積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如【類證治裁・內景綜要】說:『神生於氣,氣生於精,精化氣,氣化神。』【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神。』
    君相安位: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當空,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陽氣之根,為神明之基礎。命火秘藏,則心陽充足;心陽充盛,則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則心腎上下交濟。所以心與腎的關係也表現為心陽與腎陽的關係。
    心與腎之間的水火、陰陽、精神的動態平衡失調,稱為心腎不交。主要表現為水不濟火,腎陰虛於下而心火亢於上的陰虛火旺,或腎陽虛與心陽虛互為因果的心腎陽虛、水濕泛濫,或腎精與心神失調的精虧神逸的病理變化。
    (五)肺與脾
    肺司呼吸而攝納清氣,脾主運化而化生谷氣;肺主行水,脾主運化水液。肺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的生成與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氣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脾主運化,化生水谷之精並進而化為谷氣。清氣與谷氣在肺中匯為宗氣,宗氣與元氣再合為一身之氣。因元氣由先天之精化生,而先天之精的量一般固定不變,故一身之氣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宗氣的生成。脾化生的谷精、谷氣和津液,有賴於肺氣的宣降運動以輸布全身。而肺維持其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谷精、谷氣與津液,又依靠脾氣運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故有『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 之說。只有在肺脾兩髒的協同作用下,才能保證宗氣及一身之氣的生成。在病理上,肺氣虛累及脾(子病犯母),脾氣虛影響肺(母病及子),終致肺脾兩虛之候。
    水液代謝:津液代謝涉及多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就肺脾而言,肺氣宣降以行水,使水液正常地輸布與排泄;脾氣運化,散精於肺,使水液正常地生成與輸布。人體的水液,由脾氣上輸於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而布散周身及下輸腎或膀胱。肺脾兩髒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保證津液正常輸布與排泄的重要環節。若脾失健運,水液不化,聚濕生痰,為飲為腫,影響及肺則失其宣降而痰嗽喘咳。是病其標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之說。
    (六)肺與肝
    肝主升發,肺主肅降。肺與肝的生理聯繫,主要體現在人體氣機升降的調節方面。『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肝氣從左升發,肺氣由右肅降。肝氣以升發為宜,肺氣以肅降為順。此為肝肺氣機升降的特點所在。肝升肺降,升降協調,對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古人稱為『龍虎迴環』。肺氣充足,肅降正常,有利於肝氣的升發;肝氣疏泄,升發條達,有利於肺氣的肅降。可見肝升與肺降,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為用。
    病理狀態下,肝肺病變可相互影響。如肝鬱化火,或肝氣上逆,肝火上炎,可耗傷肺陰,使肺氣不得肅降,而出現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證,陰陽學說稱為『左升太過,右降不及』,五行學說稱為『木火刑金』 或『木旺侮金』。另一方面,肺失清肅,燥熱內盛,也可傷及肝陰,致肝陽亢逆,而出現頭痛、易怒、脅肋脹痛等肺病及肝之候。
    (七)肺與腎
    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髒;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屬金,腎屬水,金水相生。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及陰陽互資三個方面。
    水液代謝:肺主行水,為水之上源;腎主水液代謝,為主水之髒。肺氣宣發肅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賴於腎氣及腎陰腎陽的促進;腎氣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賴於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之下歸於腎或膀胱。肺腎之氣的協同作用,保證了體內水液輸布與排泄的正常。病理上,因肺腎功能失調而致水液代謝障礙出現水腫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素問・水熱穴論】)。
    呼吸運動:肺主氣而司呼吸,腎藏精而主納氣。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由肺所主,但亦需腎的納氣功能協助。只有腎精及腎氣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氣才能經過其肅降而下納於腎,以維持呼吸的深度。可見,在人體呼吸運動中,肺氣肅降,有利於腎的納氣;腎精腎氣充足,納攝有權,也有利肺氣之肅降。故云『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景岳全書・雜證漠】)。病理上,肺氣久虛,肅降失司,與腎氣不足,攝納無權,往往互為影響,以致出現氣短喘促,呼吸表淺,呼多吸少等腎不納氣的病理變化。
    陰陽互資:肺腎陰陽,相互資生。金為水之母,肺陰充足,下輸於腎,使腎陰充盈;腎陰為諸陰之本,腎陰充盛,上滋於肺,使肺陰充足。肺陰不足與腎陰不足,既可同時並見,亦可互為因果,最終導致肺腎陰虛內熱之候。腎陽為諸陽之根,能資助肺陽,共同溫暖肺陰及肺津,推動津液輸布,則痰飲不生,咳喘不作。老年久病痰飲喘咳,多屬肺腎陽虛。
    (八)肝與脾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血。肝與脾的生理聯繫,主要表現在疏泄與運化的相互為用、藏血與統血的相互協調關係。
    飲食物消化: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協調脾胃升降,並疏利膽汁,輸於腸道,促進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及對精微的吸收和轉輸功能;脾氣健旺,運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氣血生化有源,肝體得以濡養而使肝氣沖和條達,有利於疏泄功能的發揮。病理上肝脾病變相互影響。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易致脾失健運,形成精神抑鬱,胸悶太息,納呆腹脹,腸鳴泄瀉等肝脾不調之候。脾失健運,也可影響肝失疏泄,導致『土壅木郁』 之證。或因脾虛生濕化熱,濕熱鬱蒸肝膽,膽熱液泄,則可形成黃疸。
    血液運行:血的正常運行,雖由心所主持,但與肝、脾也有密切的關係。肝主藏血,調節血量;脾主生血,統攝血液。脾氣健旺,生血有源,統血有權,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藏瀉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調節,氣血才能運行無阻。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病理狀態下,脾氣虛弱,則血液生化無源而血虛,或統攝無權而出血,均可導致肝血不足。此外,肝不藏血也與脾不統血同時並見,臨床稱為『藏統失司』。
 樓主| 家鄰 發表於 2009-8-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與六腑相配合,以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使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髒與奇恆之腑之間密切聯繫,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繫,除在形態結構上得到一定體現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協同、相互為用的關係。這種關係,突出表現在五臟的系統分屬關係、五臟的生克制化關係、五臟的精氣陰陽關係等方面。臟腑之間的關係主要有:髒與髒之間的關係,髒與腑之間的關係,腑與腑之間的關係,髒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心、肺、脾、肝、腎五臟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變化,但五臟之間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聯繫和病理影響。五臟之間的關係,不能只局限於五行的生克乘侮範圍,更應注重五臟精氣陰陽及其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相互資生、相互協調。
    (一)心與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氣,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與肺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調節關係。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兩者相互協調,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血液的正常運行,必須依賴於心氣的推動,亦有賴於肺氣的輔助。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正常的血液循環,又能維持肺主氣功能的正常進行。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加強了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調平衡。因此,積於胸中的宗氣是連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環節。在病理上,若肺氣虛弱,行血無力或肺失宣肅,肺氣壅塞,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血行不暢,也可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導致胸悶、咳喘等症。
    (二)心與脾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統血。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為用及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同。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養於脾以維持其正常的運化功能。水谷精微通過脾的轉輸升清作用,上輸於心肺,貫注於心脈而化赤為血。脾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證心血充盈。病理上,若脾虛失於健運,化源不足,或統血無權,慢性失血,均可導致血虛而心失所養。而勞神思慮過度,既耗心血,又損脾氣,亦可形成心脾兩虛之證。臨床常見眩暈、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體倦無力、精神萎靡、面色無華等症,治之以補養心脾的歸脾湯之類。
    血液運行方面: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即有賴於心氣的推動以維持通暢而不遲緩,又依靠脾氣的統攝以使血行脈中而不逸出。血液能正常運行而不致脫陷妄行,全賴心主行血與脾主統血的協調。若心氣不足,行血無力,或脾氣虛損,統攝無權,均可導致血行失常的病理狀態,或見氣虛血瘀,或見氣虛失攝的出血。
    (三)心與肝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調暢情志。因此,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行血與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調節兩個方面。
    血液運行方面:心主行血,心為一身血液運行的樞紐;肝藏血,肝是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重要臟器。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所以說:『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素問・五藏生成】)。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隨人體生理需求進行血量調節,也有利於心行血功能的正常進行。心血,是指心所主的運行於心與血脈中的血液,包括運行於心脈中的血液;肝血,是指貯藏於肝臟內的血液。因此,心血與肝血,基本上概括了全身之血液,而全身血液的虧虛,也主要表現為心血和肝血兩虛的心肝血虛證。此外,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終導致心肝血瘀的病理變化。
    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識、思維及情志活動。肝主疏泄,調暢氣機,維護精神情志的舒暢。心肝兩髒,相互為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動。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於肝氣疏泄,情志調暢;肝氣疏泄有度,情志暢快,亦有利於心神內守。病理上,心神不安與肝氣鬱結,心火亢盛與肝火亢逆,可兩者並存或相互引動。前者可出現以精神恍惚、情緒抑鬱為主症的心肝氣鬱證,後者則出現以心煩失眠、急躁易怒為主症的心肝火旺的病理變化。
    (四)心與腎
    心與腎在生理上的聯繫,主要表現為『心腎相交』。心腎相交的機理,主要從水火既濟、精神互用、君相安位來闡發。
    水火既濟:心居上焦屬陽,在五行中屬火;腎居下焦屬陰,在五行中屬水。就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陽)必須下降於腎,使腎水不寒;腎位居下,故腎水(陰)必須上濟於心,使心火不亢。腎無心火之溫煦則水寒,心無腎陰之滋潤則火熾。心與腎之間的水火升降互濟,維持了兩髒之間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根據陰陽交感和互藏的機理,腎氣分為腎陰與腎陽,腎陰上濟依賴腎陽的鼓動;心氣分為心陰與心陽,心火的下降需要心陰的涼潤。腎陰在腎陽的鼓動作用下化為腎氣以上升濟心,心火在心陰的涼潤作用下化為心氣以下行助腎。如明・周子干【慎齋遺書】說:『心腎相交,全憑升降。而心氣之降,由於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因心氣之降。』 清・孫慶增在【吳醫匯講】中說:『水不升為病者,調腎之陽,陽氣足,水氣隨之而升;火不降為病者,滋心之陰,陰氣足,火氣隨之而降。則知水本陽,火本陰,坎中陽能升,離中陰能降故也。』
 樓主| 家鄰 發表於 2009-8-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P>    (九)肝與腎
    肝腎之間的關係,有『肝腎同源』 或『乙癸同源』(以天干配五行,肝屬乙木,腎屬癸水,故稱)之稱。肝主藏血而腎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腎主封藏,肝為水之子而腎為木之母。故肝腎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陽互滋互制等方面。
    精血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養,且能相互資生,故曰同源互化。清・張璐【張氏醫通】說:『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即說腎精化為肝血。而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於腎之精,也需依賴於肝血的滋養而維持充足。腎精肝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戚相關。病理上肝血不足與腎精虧損多可相互影響,以致出現頭昏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等肝腎精血兩虧之證。
    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腎主封藏,二者之間存在着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的關係。肝氣疏泄可促使腎氣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可防肝氣疏泄太過。疏泄與封藏,相反而相成,從而調節女子的月經來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若肝腎藏泄失調,女子可見月經周期失常,經量過多或閉經,以及排卵障礙,男子可見陽痿、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症。
    陰陽互滋互制:肝氣由肝精肝血所化所養,可分為肝陰與肝陽;腎氣由腎精化生,可分為腎陰與腎陽。不僅肝血與腎精之間存在着同源互化的關係,而且肝腎陰陽之間也存在着相互滋養和相互制約的聯繫。腎陰與腎陽為五臟陰陽之本,腎陰滋養肝陰,共同制約肝陽,則肝陽不偏亢;腎陽資助肝陽,共同溫煦肝脈,可防肝脈寒滯。肝腎陰陽之間互制互用維持了肝腎之間的協調平衡。病理上,腎陰不足可累及肝陰;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水不涵木,又易致肝陽上亢,可見眩暈、中風等。腎陽虛衰可累及肝陽;肝腎陽虛,陽不制陰,陰寒內盛,可見下焦虛寒,肝脈寒滯,少腹冷痛,陽痿精冷,宮寒不孕等。
    (十)脾與腎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腎兩者首先表現為先天與後天的互促互助關係;脾主運化水液,腎為主水之髒,脾腎的關係還表現在水液代謝方面。
    先天後天相互資生: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腎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為先天之本。脾的運化水谷,是脾氣及脾陰脾陽的協同作用,但有賴於腎氣及腎陰腎陽的資助和促進,始能健旺;腎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氣,亦賴脾氣運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氣的不斷充養和培育,方能充盛。後天與先天,相互資生,相互促進。先天溫養激發後天,後天補充培育先天。病理上,腎精不足與脾精不充,脾氣虛弱與腎氣虛虧,脾陽虛損與命門火衰,脾陰(胃陰)匱乏與腎陰衰少,常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兩髒精虛多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或未老先衰,兩髒氣虛多表現為腹脹便溏或大小便失禁或虛喘乏力,脾腎陽虛多出現畏寒腹痛、腰膝酸冷、五更泄瀉、完谷不化等的虛寒性病證,脾(胃)腎陰虛可出現五心煩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或無苔,或飢不欲食的虛熱性病證。
    水液代謝:脾氣運化水液功能的正常發揮,須賴腎氣的蒸化及腎陽的溫煦作用的支持。腎主水液輸布代謝,又須賴脾氣及脾陽的協助,即所謂『土能制水』。脾腎兩髒相互協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病理方面,脾虛失運,水濕內生,經久不愈,可發展至腎虛水泛;而腎虛蒸化失司,水濕內蘊,也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最終均可導致尿少浮腫,腹脹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脾腎兩虛、水濕內停之證。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的生理功能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是傳化水谷、輸布津液的器官,所謂『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靈樞・本藏】)。
    飲食入胃,經胃的腐熟,成為食糜,下降於小腸,小腸承受胃的食糜,再進一步消化,並泌別清濁:清者為水谷精微以養全身,其中的水液經三焦滲入膀胱,濁者為食物殘渣下傳大腸。滲入膀胱的水液,經蒸化作用排泄於外而為尿。進入大腸的食物殘渣,經燥化與傳導作用,通過肛門排出體外是為糞便。在上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排泄過程中,還有賴於膽汁的排泄以助消化,及三焦的疏通水道以滲水液的作用。由於六腑傳化水谷,需要不斷地受納排空,虛實更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順』之說。
    飲食物從口攝入以後,經過六腑的共同作用,從消化吸收乃至糟粕的下傳排出,必須不斷地由上而下遞次傳送。六腑中的內容物不能停滯不動,其受納、消化、傳導、排泄的過程,是一個虛實、空滿不斷更替的過程。六腑的生理特點是實而不能滿,滿則病;通而不能滯,滯則害。
    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津液被灼,必致大便燥結,大腸傳導不利。而大腸傳導失常,腸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出現噯氣、嘔惡等症。又如膽火熾盛,每可犯胃,出現嘔吐苦水等胃失和降之證,而脾胃濕熱,鬱蒸肝膽,膽汁外溢,則見口苦、黃疸等症。
    六腑病變,多表現為傳化不通,故在治療上又有『六腑以通為補』 之說。這裡所謂『補』,不是用補益藥物補臟腑之虛,而是指用通泄藥物使六腑以通為順。這對腑病而言,堪稱為『補』。當然,並非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藥物治療,只有六腑傳化功能發生阻滯而表現為實證時,方能『以通為補』。否則,如胃陰不足、膀胱失約等證,治療又當補虛扶正為主。
    三、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髒與腑的關係,是臟腑陰陽表里配合關係。髒屬陰而腑屬陽,陰主里而陽主表,一髒一腑,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相互配合,組成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等臟腑表里關係(心包與三焦從略),體現了陰陽、表里相輸相應的『臟腑相合』 關係。
 樓主| 家鄰 發表於 2009-8-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一髒一腑的表里配合關係,其依據主要有三:①經脈絡屬。即屬髒的經脈絡於所合之腑,屬腑的經脈絡於所合之髒,如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肺與大腸構成臟腑表里關係,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則構成表里經。其臟腑以此類推。②生理配合。六腑傳化水谷的功能,受五臟之氣的支持和調節才能完成,如胃的納谷腐熟需脾氣運化的推動,膀胱貯尿排尿賴腎氣的蒸化等。五臟的功能也有賴於六腑的配合,如脾氣的運化水谷,又需要胃氣的腐熟功能的支持,肝氣的疏通條達,需要膽氣排泄膽汁的配合等。③病理相關。如肺熱壅盛,失於肅降,可致大腸傳導失職而大便秘結。反之亦然。因此,在治療上,相應地就有髒病治腑、腑病治髒、臟腑同治諸法。可見臟腑相合理論,對指導臨床有重要意義。
    (一)心與小腸
    手少陰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經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相互絡屬構成了表里關係。
    心與小腸生理上相互為用。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養,有助於小腸的化物功能;小腸主化物,泌別清濁,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濃厚部分經脾氣轉輸於心,化血以養其心脈,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心與小腸病理上相互影響。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澀刺痛、尿血等小腸實熱的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脈上熏於心,可見心煩、舌赤糜爛等症狀。此外,小腸虛寒,化物失職,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現心血不足的病證。
    (二)肺與大腸
    手太陰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經屬大腸絡肺,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肺與大腸構成表里關係。肺與大腸的生理聯繫,主要體現在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功能之間的相互為用關係。肺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並布散津液,能促進大腸的傳導,有利於糟粕的排出。大腸傳導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於肺氣的肅降。兩者配合協調,從而使肺主呼吸及大腸傳導功能均歸正常。
    肺與大腸在病變時亦可相互影響。肺氣壅塞,失於肅降,氣不下行,津不下達,可引起腑氣不通,腸燥便秘。若大腸實熱,傳導不暢,腑氣阻滯,也可影響到肺的宣降,出現胸滿咳喘。
    (三)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足太陰經屬脾絡胃,足陽明經屬胃絡脾,兩者構成表里配合關係。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大之本,在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等生理過程中起主要作用。脾與胃的關係,體現為水谷納運相得、氣機升降相因、陰陽燥濕相濟等三個方面。
    水谷納運相得: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脾主運化提供前提;脾主運化、消化食物,轉輸精微,也為胃的繼續攝食提供條件及能量。兩者密切合作,才能維持飲食物的消化及精微、津液的吸收轉輸。故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脾胃諸病候】說:『脾胃二氣相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景岳全書・脾胃】說:『胃司受納,脾主運化,一運一納,化生精氣。』 若脾失健運,可導致胃納不振,而胃氣失和,也可導致脾運失常,最終均可出現納少脘痞、腹脹泄瀉等脾胃納運失調之症。
    氣機升降相因:脾胃居中,脾氣主升而胃氣主降,相反而相成。脾氣升則腎氣、肝氣皆升,胃氣降則心氣、肺氣皆降,故為臟腑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氣上升,將運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輸布,自然有助於胃氣之通降;胃氣通降,將受納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殘渣通降下行,也有助於脾氣之升運。脾胃之氣升降相因,既保證了飲食納運功能的正常進行,又維護着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若脾虛氣陷,可導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影響脾氣升運功能,均可產生脘腹墜脹、頭暈目眩、泄瀉不止、嘔吐呃逆、或內臟下垂等脾胃升降失常之候。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燥濕相濟:脾與胃相對而言,脾為陰髒,以陽氣溫煦推動用事,脾陽健則能運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惡濕;胃為陽腑,以陰氣涼潤通降用事,胃陰足則能受納腐熟,故性喜潤而惡燥。故【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故也。』 脾易濕,得胃陽以制之,使脾不至於濕;胃易燥,得脾陰以制之,使胃不至於燥。脾胃陰陽燥濕相濟,是保證兩者納運、升降協調的必要條件。若脾濕太過,或胃燥傷陰,均可產生脾運胃納的失常。如濕困牌運,可導致胃納不振;胃陰不足,亦可影響脾運功能。脾濕則其氣不升,胃燥則其氣不降,可見中滿痞脹、排便異常等症。
    (四)肝與膽
    肝膽同居右脅下,膽附於肝葉之間,足厥陰經屬肝絡膽,足少陽經屬膽絡肝,兩者構成表里相合關係。肝與膽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
    同司疏泄:肝主疏泄,分泌膽汁;膽附於肝,藏泄膽汁。兩者協調合作,使膽汁疏利到腸道,以幫助脾胃消化食物。肝氣疏泄正常,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膽汁排泄無阻,又有利於肝氣疏泄功能的正常發揮。若肝氣鬱滯,可影響膽汁疏利,或膽腑濕熱,也影響肝氣疏泄,最終均可導致肝膽氣滯、肝膽濕熱或郁而化火,肝膽火旺之證。
    共主勇怯:【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主決斷與人的勇怯有關,而決斷又來自肝之謀慮,肝膽相互配合,人的情志活動正常,遇事能作出決斷。如【類經・藏象類】說:『膽附於肝,相為表里。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 實際上,肝膽共主勇怯是以兩者同司疏泄為生理學基礎的。若肝膽氣滯,或膽郁痰擾,均可導致情志抑鬱或驚恐膽怯等病症。
 樓主| 家鄰 發表於 2009-8-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五)腎與膀胱
    腎為水髒,膀胱為水腑,足少陰經屬腎絡膀胱,足太陽經屬膀胱絡腎,兩者構成表里相合關係。腎與膀胱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共主小便方面。腎為主水之髒,開竅於二陰;膀胱貯尿排尿,是為水腑。膀胱的貯尿排尿功能,取決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足,蒸化及固攝功能正常發揮,則尿液能夠正常生成,貯於膀胱並有度地排泄。膀胱貯尿排尿有度,也有利於腎氣的主水功能。因此,腎與膀胱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小便的生成、貯存與排泄。病理上,兩者亦常相互影響。若腎氣虛弱,蒸化無力,或固攝無權,可影響膀胱的貯尿排尿,而見尿少、癃閉或尿失禁。膀胱濕熱,或膀胱失約,也可影響到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以致出現小便色質或排出的異常。
    四、五臟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係
    五臟與奇恆之腑具有相同的生理特點,即『藏精氣而不瀉』。奇恆之腑雖大多沒有自身所屬的經脈(膽為六腑之一,故除外),但與奇經八脈有較多的聯繫,而五臟及其所屬經脈與奇經八脈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繫,因而五臟與奇恆之腑之間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資助、相互為用的關係,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
    (一)五臟與女子胞
    女子胞的主要功能是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而月經的產生,胎兒的孕育,都有賴於神的調控、氣的推動和精血的充養。心藏神,主行血化血;肝主疏泄,凋暢氣機和情志,藏血而為血海;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並能統血;腎藏精,主生殖而為先天之本。因而皆與女子胞的功能密切相關。又,女子胞的發育有賴於『天癸』 的作用,而天癸乃腎精腎氣充盈至一定程度時體內出現的一種精微物質。腎精腎氣充足,天癸來至,沖任二脈通暢充盛,女子月經來潮並開始排卵,則初步具備了生殖能力。五臟當中,女子胞與心、肝、脾、腎的關係最為密切。
    心藏神,主司機體的一切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女子胞發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都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相關,都受心神的調節,故心神內守,心理活動穩定,心情舒暢,是女子月經按時來潮和適時排卵以成孕育的重要條件。心又主司血液的運行和化生,而女子以血為本,故心血充盛以養心脈,心氣充沛以行血通暢,對女子胞的發生月經和孕育胎兒功能,具有重要的資助和促進作用。若心神不寧,或心血不足,或心氣虛衰,都可影響胞宮的功能而導致月經周期失調,甚或不孕。
    肝主疏泄而藏血,為全身氣血情志調節之樞。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在於血的藏與泄。肝主藏血,稱為血海,為婦女經血之本。肝血充足,下注沖脈血海,則沖脈盛滿,血海充盈;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氣沖和,條達升發,氣行則血行,故使任脈通,大沖脈盛;肝氣疏泄,氣機暢達,則情志舒暢,既無抑鬱,又無亢奮。故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正常,可使氣血和調,心情舒暢,月事以時下,卵子適時排。因此,肝與女子胞的關係主要體現在月經和孕育方面。女子以血為體,以氣為用,經、帶、胎、產是其具體表現形式,無不與氣血情志相關,無不依賴於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故有『女子以肝為先天』(【臨證指南醫案・卷九】)之說。
    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為水谷之精所化,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女子則上為乳汁,下為月經。女子胞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經血的化生與經血的固攝兩個方面。脾氣健旺,化源充足,統攝有權,則經血藏與泄正常。
    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腎精腎氣的盛衰,主宰着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腎與女子胞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天癸的至竭和月經、孕育方面。天癸是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機能成熟所必需的重要物質,是腎精腎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因此,女子到了青春期,腎精腎氣充盈,天癸來至,並在天癸的作用下,胞宮發育成熟,應時行經和排卵,於是有了生育能力,為孕育胎兒準備了條件。反之,進入老年,由於腎精腎氣衰少,天癸由少而至衰竭,於是月經閉止,生育能力也隨之喪失了。
    (二)五臟與腦
    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故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及情志活動統歸於心,稱之曰『心藏神』。但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由心、肝、肺、脾、腎五臟主司,即所謂『五神髒』。腦的功能與五臟密切相關,五臟精氣充盈,功能旺盛,才能化養五神並發揮其生理功能。
    『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醫學衷中參西錄・癇痙癲狂門】)。心有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主運血之心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醫學入門・臟腑】),實質為腦。心藏神,腦為元神之府;心主血,上供於腦,血足則腦髓充盈。故心與腦相通。臨床上腦病可從心論治。
    肺主氣,朝百脈,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則氣充血足,魄生而主司感覺,故腦與肺有着密切關係。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腐熟運化五穀,氣血化源充足,五臟安和,九竅通利,則清陽出上竅而上達於腦。脾胃虛衰則九竅不通,腦失所養。所以,從脾胃入手益氣昇陽是治療腦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杲倡『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開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以治腦病的先河。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氣機調暢,血氣和調,則腦清神聰,魂化而主司運動及內在思維。若疏泄失常,肝氣抑鬱或亢逆,則見精神失常,情志失調,或清竅閉塞,或為中風昏厥;若肝失藏血,神失所養,魂不得涵養而飛盪,則見運動障礙或夢吃夜遊等。
    腎藏精,精生髓,髓充腦,腦為髓海。髓由精化,『在下為腎,在上為腦,虛則皆虛』(【醫(石扁)・卷四】),故腎精充盛則腦髓充盈,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醫述】引【醫參】)。所以,補腎填精益髓為治療腦病的重要方法。
    總之,藏象學說認為,五臟是一系統整體,人的神志活動雖分屬於五臟,但以心為主導。腦雖為元神之府,但其生理病理與五臟休戚相關,故腦病亦從五臟論治,其關乎腎又不獨責於腎。對於精神意識思維情志活動異常的病證,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心與腦的病變,而應從五臟論治。
 樓主| 家鄰 發表於 2009-8-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三)五臟與脈
    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故又稱『血脈』,以與經絡系統中『經脈』的概念區別。脈的柔韌、舒縮以及血液的暢行,與五臟的功能皆有關。
    心主血脈,心臟與脈管連接為一個密閉的血液循環系統,血液在此系統中運行不息,主要依賴心臟的搏動,而心臟的正常搏動,是心氣及其心陰和心陽的推動和調控作用協調的結果。心氣及心陰和心陽,不僅推動和調控着心臟的搏動,而且隨着心臟的搏動,還推動和調控着脈管的舒縮。心氣虛則推動無力,可致心臟搏動及脈管舒縮無力,血行瘀滯;心陽虛則溫煦無權,可致心動遲緩,血脈拘急,血行瘀滯;心陰虛則涼潤功能減退,可致心動過速,脈管弛張,血流加快。心血在脈中運行,不僅濡養全身臟腑形體官竅,而且濡養心臟、脈管及心脈(心臟本身的血管)本身。心血不足,或血質異常,心臟、脈管及心脈因其失濡或濡養失常可出現硬化性病變。又,心藏神,神馭氣,對心臟的搏動、血管的舒縮及血液的運行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脾主統血,脾氣健運,固攝和控制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逸出脈外。脾氣虛弱,統血無權,脈管固攝血液的能力減退,可致血液逸出脈外而見各種出血。脾又為血液生化之源,與血液生成的數量和質量皆有密切關係,因而與脈的柔韌和舒縮有關。
    肺主氣,朝百脈,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又,血液的生成質量與肺的呼吸功能有關。
    若呼吸正常,氣體得到充分交換,血液中的清氣含量豐富,對心臟、脈管及心脈則有較好的濡養作用。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機暢達則心臟搏動有序,脈管舒縮有度;肝主疏泄,調暢情志,使人心情舒暢,既無抑鬱又無亢奮,則維持心臟搏動穩定及脈管舒縮有度。因此,肝氣疏泄功能正常發揮,則血液運行通暢而無瘀滯。
    腎陰腎陽是五臟陰陽之本。腎陽資助心陽,促進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收縮;腎陰資助心陰,減緩心臟的搏動及促使脈管舒緩。臨床上既可見心腎陽虛,溫煦推動無力的心率緩慢的心臟病,又常見心腎陰虛,涼潤寧靜功能減退的心率快速的心臟病。
    另外,氣候寒冷或暑熱、情志過激、過度勞累及飲食失宜等,對心臟、脈管、心脈等均有不同的影響。避免過寒過熱,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勞逸適度和飲食衛生,是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四)五臟與骨、髓
    腎藏精,精化髓,髓充骨,精足則髓滿骨充,骨骼發育健全,身體強壯。
    髓,作為奇恆之腑,是指盛納脊髓的脊髓腔。腎藏精,精化髓,腎精充足則脊髓得以充養。由於腎精的充盛與五臟六腑之精是否充足有關,故骨與髓的發育與五臟精氣也有密切的關係。
</p>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