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1|回復: 2

[中医典籍] 《中基》第三章 第三节 血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09-8-28 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爱中医网  作者:  
   血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精、气、津液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的血学说。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如因某种原因,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则成瘀血。若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则变为瘀血。离经之血及瘀血均失去了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循脉而流于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人体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供养,都能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二、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它们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而得以化生为血液。
    (一)化生之源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即是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化为营气的精专物质和有用的津液,二者进人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因此,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由于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如《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因此,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二)相关脏腑功能
    血液的化生是在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完成的,其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
     1.脾胃
    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水谷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如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调理脾胃,助其运化功能,从根本出发,至关重要。
    2. 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辨血》说:“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说明心脏的生理功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提出“心生血”。此外,《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指出了肺脏在化生血液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到肺脉化生血液流向全身,故在十二经脉中指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始于中焦,并为脉诊寸口的原理奠定了基础。临床中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也源于此。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如若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则往往导致血液生成亏少。因此,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方法,增强肾精及肾气的作用,促进脾胃的功能及精血之间的互生互化。
    总之,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并在心、肺、肾等脏的生理功能配合作用下得以充盈不衰。
    三、血的运行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才能保证其营养全身生理功能的发挥。血液的正常运行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多个脏腑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血属阴而主静,血的运行需要推行的动力,这种动力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温煦作用。明・虞抟《医学正传・气血》说:“血非气不运。” 若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见血运迟缓、四肢发凉;但若只有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的促进而无阴气的宁静、凉润作用的调控,血液的流动必见过速,脉流薄疾。因此,阴阳二气的协调,方可促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血运行于脉道之中,而不致逸出脉外,需要得到一定的控摄,这种控摄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张仲景《金匮要略》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因此,气能控摄血液按一定轨道运行。
    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
    血行脉中,脉为“血府”。《灵枢・决气》称脉管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因此,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血液的质量,包括清浊及粘稠状态,都可影响血液自身的运行。若血液中痰浊较多,或血液粘稠,可致血行不畅而瘀滞。
 樓主| 济世 發表於 2009-8-28 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P>     此外,尚需考虑病邪的影响。阳邪侵入,或内生火热,可发生阳热亢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推动血行力量太过,血液妄行,或脉道受到损伤,则易使血逸脉外而出血。阴邪侵袭,或寒从中生,也可发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阴盛则脉道涩滞不利,易使血行缓慢,甚至出现瘀血。
    (二)相关脏腑功能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气的充足与推动功能的正常与否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宣发与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尤其是宗气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更突出了肺气在血行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肝藏血的功能也可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由上可见,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及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肝、脾、肺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其中任何一脏的生理功能失调,都可以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例如,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以形成血瘀;肺气不足,宣降失司也可以导致血瘀;脾气虚弱,统摄无力,可以产生多种出血病证;肝失疏泄,肝气上逆可致出血,抑郁不畅可致瘀血等等。故《温病条辨・治血论》说:“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确是临床中治疗血行失常的指导原则。
    四、血的功能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的功能。
    (一)濡养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物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腑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难经・二十二难》将血液的这一重要功能概括为“血主濡之”。《素问・五藏生成》具体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各个部分的生理功能无一不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的。血的濡养作用,较明显地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血量充盈,濡养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如若血量亏少,濡养功能减弱,则可能出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等。
  (二)化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调和的前提下,其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
    总之,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景岳全书・血证》中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 这是对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较全面概括。

</p>
 樓主| 济世 發表於 2009-8-28 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血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精、气、津液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的血学说。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如因某种原因,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则成瘀血。若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则变为瘀血。离经之血及瘀血均失去了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循脉而流于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人体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供养,都能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二、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它们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而得以化生为血液。
    (一)化生之源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即是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化为营气的精专物质和有用的津液,二者进人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因此,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由于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如《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因此,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二)相关脏腑功能
    血液的化生是在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完成的,其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
     1.脾胃
    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水谷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如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调理脾胃,助其运化功能,从根本出发,至关重要。
    2. 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辨血》说:“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说明心脏的生理功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提出“心生血”。此外,《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指出了肺脏在化生血液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到肺脉化生血液流向全身,故在十二经脉中指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始于中焦,并为脉诊寸口的原理奠定了基础。临床中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也源于此。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如若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则往往导致血液生成亏少。因此,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方法,增强肾精及肾气的作用,促进脾胃的功能及精血之间的互生互化。
    总之,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并在心、肺、肾等脏的生理功能配合作用下得以充盈不衰。
    三、血的运行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才能保证其营养全身生理功能的发挥。血液的正常运行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多个脏腑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血属阴而主静,血的运行需要推行的动力,这种动力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温煦作用。明・虞抟《医学正传・气血》说:“血非气不运。” 若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见血运迟缓、四肢发凉;但若只有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的促进而无阴气的宁静、凉润作用的调控,血液的流动必见过速,脉流薄疾。因此,阴阳二气的协调,方可促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血运行于脉道之中,而不致逸出脉外,需要得到一定的控摄,这种控摄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张仲景《金匮要略》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因此,气能控摄血液按一定轨道运行。
    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
    血行脉中,脉为“血府”。《灵枢・决气》称脉管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因此,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血液的质量,包括清浊及粘稠状态,都可影响血液自身的运行。若血液中痰浊较多,或血液粘稠,可致血行不畅而瘀滞。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