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回覆: 0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5詩解3大儒真情非窮非達君用俗人國亡俗儒國存雅儒國安用大儒國霸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11 17:13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5詩解3大儒真情非窮非達君用俗人國亡俗儒國存雅儒國安用大儒國霸
題文詩:
造父天下,善御者無,車馬則無,所見其能.
羿天下之,善射者矣,無弓矢則,無見其巧.
彼大儒者,調一天下,者也無百,里之地則,
無所見功.車固馬選,而不能致,千里者則,
非造父也.弓調矢直,而不能射,遠中微則,
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調,一天下制,
四夷者則,非大儒也.彼大儒者,雖隱居窮,
巷陋室無,置錐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
用百里之,地則千里,國不,之爭勝矣;
棰笞暴國,一齊天下,莫之能傾,是大儒勛.
其言有類,其行有禮,舉事無悔,持檢,
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
其道一也,大儒之稽.大儒真情,非窮非達,
情通天地,通古達今.故有俗人,有俗儒者,
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耳不聞學,行無正義,
迷迷然以.富利為隆,是俗人也.逢衣博帶.
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謬學雜,其衣冠言,
行為已同,於世俗而,不知其惡,言談議說,
已無異於,老墨而不,知分,俗儒者也.
法先王一,制度言行,有大法而,明不能濟,
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知之為知,
不知不知,內不自誣,外不誣人,以是尊賢,
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法先王依,
禮義以淺,持博以一,行萬苟有,仁義之類,
雖鳥獸中,別黑白;奇物,所未嘗,
聞見卒然,起一方則,舉統類以,無所,
援法,度之奄然,如合符節,是大儒者.
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
萬乘國存;用雅儒則,千里國安;用大儒則,
百里地久,三年,天下諸侯,為臣,
萬乘之國,則舉錯定,於一朝間.經有: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亦可,謂大儒矣.
【原文】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無車馬,則無所見其能。羿、天下之善射者矣,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彼大儒者、調一天下者也,無百里之地,則無所見其功。夫車固馬選,而不能致千里者、則非造父也。弓調矢直,而不能射遠中微,則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調一天下,制四夷者,則非大儒也。彼大儒者、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用百里之地,則千里國不與之爭勝矣;棰笞暴國,一齊天下,莫之能傾,是大儒之勛。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檢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耳不聞學,行無正義,迷迷然以富利為隆,是俗人也。逢衣博帶,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謬學雜,其衣冠言行,為已同於世俗,而不知其惡也,言談議說,已無異於老墨,而不知分,是俗儒者也。法先王,一制度,言行有大法,而明不能濟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內不自誣,外不誣人,以是尊賢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
法先王,依禮義,以淺持博,以一行萬;苟有仁義之類,雖鳥獸若別黑白;奇物變,所未嘗聞見,卒然起一方,則舉統類以應之,無所疑;援法而度之,奄然如合符節,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里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三年,天下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定於一朝之間。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亦可謂大儒已矣。【注釋】出自 【荀子】卷8儒效篇詩解8大儒真情非窮非達
造父者<1>,天下之善御者也,無輿馬則無所見其能<2>;羿者<3>,天下之善射者也,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大儒者,善調一天下者也,無百里之地則無所見其功。輿固馬選矣<4>,而不能以至遠、一日而千里,則非造父也;弓調矢直矣,而不能以射遠、中微,則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調一天下、制強暴,則非大儒也。
〔注釋〕
  <1>造父:周穆王的車夫,善於駕馭車馬。 <2>見[xiàn 音現]:同『現』。 <3>羿[yì 音義]:夏代東夷族有窮氏(居於今山東德州市南)的部落首領,故又稱夷羿、后羿,善於射箭。 <4>輿固馬選:車子堅固,馬是精選的。
  〔譯文〕
 造父,是天下善於駕馭車馬的人,但沒有車馬就沒法表現他的才能。后羿,是天下善於射箭的人,但沒有弓箭就沒法表現他的技巧;偉大的儒者,是善於整治統一天下的人,但沒有百里見方的國土就沒有辦法顯示他的功用。如果車子堅固、馬匹精幹了,卻不能用它來到達遠方,日行千里,那就不是造父了;弓調好了,箭筆直了,卻不能用它來射到遠處的東西、命中微小的目標,那就不是后羿了;統轄百里見方的領土,卻不能靠它來整治統一天下、制服強暴的國家,那就不是偉大的儒者了。
  【原文】
彼大儒者,雖隱於窮閻漏屋<1>,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願得以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笞棰暴國<2>,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是大儒之徵也。其言有類<3>,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險、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窮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傑化之,嵬瑣逃之<4>,邪說畏之,眾人愧<5>之。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6>,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7>。

  〔注釋〕
  <1>漏:通陋。 <2>笞[chī 音吃]:用鞭子、竹板抽打。棰:用木棍打。 <3>類:法。 <4>嵬瑣:猥瑣。 <5>愧:同愧。 <6>桀、跖:見前注。 <7>仲尼、子弓:見前注
  〔譯文〕
     那些偉大的儒者,即使隱居在偏僻的里巷與狹小簡陋的房子裡,貧無立錐之地,但天子諸侯也沒有能力和他競爭名望;雖然他只是處在一個大夫的職位上,但不是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所能單獨任用,不是一個諸侯國所能單獨容納,他的盛名比於諸侯,各國諸侯無不願意讓他來當自己的臣子;他里見方的封地,那千里見方的國家也就沒有哪一個能與他爭勝;他鞭撻強暴的國家,統一天下,也沒有誰能推翻他:這就是偉大的儒者所具有的特徵。他說話合乎法度,他行動合乎禮義,他做事沒有因失誤而引起的悔恨,他扶持危險的局勢、應付突發的事變處處都恰當;他順應時世,因時制宜,即使採取上千種措施,遇到上萬次變化,但他奉行的原則是始終如一的:這是偉大的儒者的考核標準。他窮困失意的時候,庸俗的儒者譏笑他;他顯達得志的時候,英雄豪傑都受到他的感化,怪誕鄙陋的人都逃避他,持異端邪說的人都害怕他,一般民眾都愧對他。他得志了就統一天下,不得志就獨自樹立高貴的名聲。上天不能使他死亡,大地不能把他埋葬,桀、跖的時代不能污染他,不是偉大的儒者就沒有誰能這樣立身處世,仲尼、子弓就是這樣的人。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1>,有大儒者。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淺帶<2>,解果其冠<3>,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繆學雜舉<4>,不知法後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5>;其衣冠行偽已同於世俗矣<6>,然而不知惡者<7>;其言議談說已無以異於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別;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掩其口,則揚揚如也;隨其長子,事其便辟<8>,舉其上客,{亻患}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9> :是俗儒者也。法後王,一制度,隆禮義而殺【詩】、【書】;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齊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10>,則知不能類也<11>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12>,外不自以欺<13>,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14>,統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15>,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苟仁義之類也,雖在鳥獸之中,若別白黑;倚物怪變<16> ,所未嘗聞也,所未嘗見也,卒然起一方<17>,則舉統類而應之,無所儗㤰<18>;張法而度之,則晻然若合符節<19>: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20>,一朝而伯<21>。

  
  〔譯文〕
有庸俗的人,有庸俗的儒者,有雅正的儒者,有偉大的儒者。不學習請教,不講求正義,把求取財富實利當作自己的最高目標,這是庸俗的人。穿着寬大的衣服,束着寬闊的腰帶,戴着中間高起的帽子,粗略地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而只夠用來擾亂當代的政治措施;荒謬地學一些東西,雜亂地做一些事,不懂得效法後代的帝王、統一制度,不懂得把禮義置於最高地位而把【詩】、【書】置於次要地位;他的穿戴行為已經與社會上的流俗相同了,但還不知道厭惡這一套;他的言談議論已經和墨子沒有什麼兩樣了,但是他的智慧卻不能分辨;他稱道古代聖王來欺騙愚昧的人而向他們求取衣食,得到別人的一點積蓄夠用來糊口,就得意洋洋了;跟隨君主的太子,侍奉君主的寵信小臣,吹捧君主的貴客,提心弔膽好像是終身沒入官府的奴隸而不敢有其他的志願:這是庸俗的儒者。效法後代的帝王,統一制度,推崇禮義而把【詩】、【書】降到次要地位;他的言論和行為已經符合基本的法規了,但是他的智慧卻不能補足法制教令沒有涉及到的地方和自己沒有聽見看見的地方,就是他的智慧還不能觸類旁通;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對內不自欺,對外不欺人,根據這種觀念而尊重賢人、畏俱法令、不敢懈怠傲慢:這是雅正的儒者。效法古代的聖明帝王,以禮義為綱領,統一制度,根據不多的見聞把握很多的知識,根據古代的情況把握現在的情況,根據一件事物把握上萬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義的事情,即使存在於鳥獸之中,也能像辨別黑白一樣把它辨認出來;奇特的事物、怪異的變化,雖然從來沒有聽見過,從來沒有看到過,突然在某一地方發生,也能應之以道而無所遲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節之相合:這是偉大的儒者。所以,君主如果任用庸俗的人,那麼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也會滅亡。如果任用了庸俗的儒者,那麼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僅能保存。如果任用了雅正的儒者,那麼就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也能安定。如果任用了偉大的儒者,那麼即使只有百里見方的國土也能長久,三年之後,天下就能夠統一,諸侯就會成為臣屬;如果是治理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那麼一採取措施就能平定天下,一個早晨就能名揚天下。
〔注釋〕

  <1>雅:正。 <2>逢:蓬鬆寬大。淺帶:指寬闊的腰帶。闊帶子束衣服束得很淺,所以稱『淺帶』。 <3>解果[xiè luó 音懈螺]:亦作『蟹蜾』、『韰倮』、『蟹堁』,高的意思。這兩句是說他模仿儒者的穿戴。有人認為『解果』是平正的意思(見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七),可備一說。 <4>繆[miù 音謬]:通『謬』。舉:即上節『舉事』之『舉』。 <5>殺[shài 音曬]:減少,降等。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指不懂得把奉行禮義放在首位,把誦讀【詩】、【書】降到次要的地位。它與前面所說的『不能隆禮』而『順【詩】【書】』則『不免為陋儒』的旨意相通。 <6>偽:通『為』。 <7>者:猶『之』。 <8>便辟[pián bì 音駢臂]:通『便嬖』,君主左右的寵信小臣。 <9>{亻患}[huàn 音患]:同『患』。{亻患}然:提心弔膽的樣子,形容『終身之虜』之『不敢』。 <10>齊:通『濟』,補救。教:教令,諸侯的命令。聞見之所未至:視聽沒有達到的地方。 <11>則:即。知:通『智』。 <12>自以誣:即『以誣己』。 <13>外不自以欺:當作『外不以欺人』,涉上句而誤,【韓詩外傳】卷五第五章作『外不誣人』可證。 <14>法先王:有人以為是『法後王』之誤,未必。 <15>淺、博:即前面所說的『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閒,少見曰陋。』 <16>倚:通『奇』。 <17>卒[cù 音促]:通『猝』。 <18>懝:通『疑』。 㤰[zuò 音作]:同『怍』,慚怍,慚愧,顏面變色。 <19>晻[yǎn 音眼]:通『奄』,覆蓋,相合。 符節:古代出入門關時的憑證,用竹片做成,上書文字,剖而為二,雙方各存一半,驗證時兩片合起來完全相符,才可通行。 <20>舉錯:通『舉措』,採取措施。 <21>伯:通『白』,指名聲顯著(王念孫說)。
【荀子】卷8儒效篇詩解8大儒真情非窮非達
造父善御,無輿馬則,無見其能;羿者善射,無弓矢則,無見其巧;大儒善調,一天下者,無百里地,無見其功。輿固馬選,不能至遠、一日千里,則非造父;弓調矢直,不能射遠、中微非羿;用百里地,不能以之,調一天下、不制強暴,則非大儒。
彼大儒者,其雖隱於,窮巷陋屋,無置錐地,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大夫位,一君一國,不能獨畜,不能獨容,名況諸侯,莫不願得,以之為臣;用百里地,千里之國,莫能爭勝;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大儒之徵。其言有類,其行有禮,舉事無悔,持險應變,曲當適宜;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大儒之稽。及其窮也,獨立貴名,俗儒笑之;及其通達,一統天下,英傑化之,嵬瑣逃之,邪說畏之,眾人愧之。儒者真情,情通天地,通古達今,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玷污,非大儒者,莫之能立,仲尼子弓,非之莫屬。
【荀子】卷8儒效篇詩解9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學不問,無有正義,富利為隆,是俗人者。逢衣淺帶,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足亂世術;繆學雜舉,不法後王,而一制度,不隆禮義,而殺詩書;衣冠行為,已同世俗,不知惡者;言議談說,無異墨子,明不能別;呼先王以,欺愚求食,得委積足,以掩其口,則揚揚如;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若終身虜,不有他志 ,是俗儒者。取法後王,一其制度,隆其禮義,而殺詩書;其言其行,已有大法,明不能齊,法教不及、聞見未至,知不能類 ;知曰知之,不知非知,內不自誣,外不欺人,尊賢畏法,不敢怠傲:是雅儒者。效法先王,統禮重義,一統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苟仁義類,雖在鳥獸,若別白黑;倚物怪變,所未嘗聞,所未嘗見,卒起一方,舉統類應,無所儗㤰;張法度之,則其晻然,若合符節:是大儒者。主用俗人,萬乘國亡。其用俗儒,萬乘國存。主用雅儒,千乘國安。其用大儒,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