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回覆: 0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5詩解1關睢王道之原孔聖制禮作樂復人倫教王制舉賢不待次不肖立黜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11 17:07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5詩解1關睢王道之原孔聖制禮作樂復人倫教王制舉賢不待次不肖立黜
題文詩:
子夏問曰:關睢何以,爲國風始?孔子:
關睢至矣!關睢之人,則天,則地,
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紛紛沸沸,道所行如,
神龍變化,斐斐文章.大哉關睢,之道也萬,
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懸命河洛,出圖書也,
麟鳳翔郊,不由關睢,之道,關睢之道,
將奚由至!六經之策,夫皆歸論,汲汲蓋取,
之乎關睢,關睢事大!馮馮翊翊,自東自西,
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子其勉強,之思服之,
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
子夏喟然,嘆曰大哉!關睢乃天,地之基也.
經有:鐘鼓樂之.孔子抱,聖人,
彷徨乎道,德城逍遙,乎無形鄉.倚天理觀,
人情明終,始知得失,故興仁義,勢利,
以持養之.於是周室,微王道絕,諸侯力政,
劫弱,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紀綱,
禮儀廢壞,人倫不理,於是孔子,自東自西,
自南自北,匍匐救之.王者之政,賢能,
待次而舉,不肖不待,須臾而廢,元惡,
待教而誅,中庸,待政而化.分未定也,
則有昭穆.雖公卿大,夫之子孫,行絕禮儀,
則歸庶人.遂傾覆民,牧而試之.雖庶民之,
子孫也積,學而正身,行能禮儀,則士大夫.
故奸言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民職教之,
而待之,勉以慶賞,懲以刑罰,倘安則蓄,
不安則棄.五疾之民,上收事之,官而衣食,
王覆無遺,材行反時,死之無赦,謂之天誅.
是王者政.經有:人而無儀,不死何爲!
【原文】
子夏問曰:『關睢何以爲國風始也?』孔子曰:『關睢至矣乎!夫關睢之人,仰則天,俯則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紛紛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龍變化,斐斐文章。大哉!關睢之道也,萬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懸命也,河洛出圖書,麟鳳翔乎郊,不由關睢之道,則關睢之事將奚由至矣哉!夫六經之策,皆歸論汲汲,蓋取之乎關睢,關睢之事大矣哉!馮馮翊翊,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子其勉強之,思服之,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嘆曰:『大哉!關睢乃天地之基也。』詩曰:『鐘鼓樂之。』【注釋】
孔子推崇【關雎】中包含了天地間的道理,人類的道德,王道的根源。孔子認爲,關雎這首詩裡面所包含的道理,是天地間萬物所維繫的地方,各種生物能夠生存繁殖的道理也在這裡,黃河出龍圖,洛水出龜書,麒麟鳳凰在郊野出現,這是天下太平的徵象,如果不是遵循關雎的道理去做,那麼關雎所表現的和諧安樂的氣象怎麼會出現呢!六經的內容,結論都汲汲於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大概都從關雎這首詩中採取的。
『幽幽冥冥,德之所藏,』有要求,要求什麼?要求你有玄德。什麼叫有玄德呢?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並不顯擺自己有道德。莊子【天地】篇中『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已矣。』就是天地玄德的表現。所以堯舜不敢爲天下,不敢認爲自己是聖人,不敢認爲自己做的是正確的。因爲他們深懷不敢,所以他們是大人先聖。   
『幽幽冥冥,德之所藏,』有要求,要求什麼?要求你有玄德。什麼叫有玄德呢?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並不顯擺自己有道德。莊子【天地】篇中『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已矣。』就是天地玄德的表現。所以堯舜不敢爲天下,不敢認爲自己是聖人,不敢認爲自己做的是正確的。因爲他們深懷不敢,所以他們是大人先聖。
『不由關雎之道,』就是不能正性命之道,『則關睢之事,將奚由至矣哉!』永遠不可能有看得到的鳶飛魚躍,春暖花開,這世間美好的色相源於性命的居正,此所以神采飛揚。人能誠於中者,才能神采飛揚。如果心性是純然的,那麼這人的氣色就不一樣,即世俗說的氣質可不一般。如果心性是邪惡的,那他的氣質就也不一樣,他就鬼頭鬼腦,有陰險之氣。

『馮馮翊翊,』這詞很關鍵,【逍遙遊】就是從這四個字化出來的,與【逍遙遊】是直接呼應的。『馮馮』即如野馬奔騰,『翊翊』就是大鵬展翅,所謂在陸能如馬一樣奔騰,在空中能如鳥一樣飛翔。『翊翊』就是飛翔,『馮馮』就是奔跑,即說是在不斷的大化運行,不斷的紛動之中,用莊子的話就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馬也,塵埃也。』如野馬,如塵埃,萬物如風在吹動,稱爲『風行天下』,所以這是國風。這個『風』可以觀政,可以觀教,可以觀人,可以觀人心的取向。      
   正是因爲『馮馮翊翊』是沒有一刻是居留的,或如馬飛奔,或如鳥兒展翅,所以才會呈現出360度的覆蓋,『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所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一切都在這昂揚的氣象中被含攝著,世間的一切都是關雎之事不斷的外顯和變化。

『子其勉強之,』這是夫子囑咐子夏,一定要努力,要跟上,不能落隊了。書院有教鞭,叫鞭其後,就是對落隊的打兩板,趕快跟上。『思服之,』到底要服什麼?是服自己的私念還是服天理?才有『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我們常常臣服於自己的私念,而不能服於天道,服於天理。不聽聖人之言,只是對愚夫愚婦的話有興趣。喜歡聽媚俗的東西,不喜歡聽可以知之真相的言語。這樣就會變成反覆蓋,越喜歡學越覆蓋。   
『天地之間,生民之屬,』凡是活著的人,都是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我們所學的一切都在【關雎】之中,怎能不重視?所以子夏聽到這,沒有疑問,只有讚嘆,子夏喟然嘆曰:『大哉!關睢乃天地之基也。
【原文】  孔子抱聖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城,逍遙乎無形之鄉。倚天理,觀人情,明終始,知得失,故興仁義,厭勢利,以持養之。於是周室微,王道絕,諸侯力政,強劫弱,眾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紀綱,禮儀廢壞,人倫不理,於是孔子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
【原文】  王者之政,賢能不待次而舉,不肖不待須臾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則有昭穆。雖公卿大夫之子孫也,行絕禮儀,則歸之庶人。遂傾覆之民,牧而試之。雖庶民之子孫也,積學而正身,行能禮儀,則歸之士大夫。敬而待之,安則蓄,不安則棄。反側之民,上收而事之,官而衣食之,王覆無遺,材行反時者,死之無赦,謂之天誅。是王者之政也。詩曰:『人而無儀,不死何爲!』【注釋】出自【荀子】卷9王制篇詩解1舉賢刑惡禮義養疾
【原文】
請問爲政?
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1〕,元惡〔2〕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則有昭繆〔3〕。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4〕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5〕,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6〕之民,職〔7〕而教之,須〔8〕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五疾〔9〕,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才行反時者死無赦。夫是之謂天德〔10〕,王者之政也。
【註解】
〔1〕待,憑藉。次,次序順序。罷(pí):同"疲",指沒有德才的人。須:須臾,片刻,不遲疑。〔2〕元惡:罪魁禍首。
〔3〕昭繆(mù):古代宗法制度用以分別上下輩分的宗廟或墓地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繆,通"穆"。
〔4〕屬於:符合於。〔5〕文學:指文獻典籍〔6〕反側:不安分守己。
〔7〕職:事,指安置工作。〔8〕須:等待。給他一定時間等待他改正。
〔9〕五疾:五種殘疾,即啞、聾、瘸、骨折、侏儒。〔10〕天德:至高的德行。
【譯文】
請問怎樣治理國家?
回答說:對於德才兼備的人,不墨守級別次序而破格提拔;對於無德無能的人要立刻罷免;對於罪魁禍首,不需教育而立即處決;對於普通民眾,不靠強制的政令而進行教育感化。名分沒有確定時,就應該像宗廟的昭穆那樣劃分出次序來。即使是帝王公侯士大夫的子孫,如果不合乎禮義,就把他們歸入平民。即使是平民的子孫,如果積累了文化知識,端正了行爲,能合乎禮義,就把他們歸入卿相士大夫。對於那些散布邪惡言論、鼓吹邪惡學說、從事邪惡行爲、具備邪惡本領、四處流竄而不守本分的人,就強制勞役進行教育,靜待他們轉變;用獎賞去激勵他們,用刑罰去懲處他們;安心工作的就留用,不安心工作的就流放出去。對患有五種殘疾的人,君主收留並養活他們,根據其才能安排工作,由官府供給衣食,全部加以照顧而不遺漏一個人。對那些用才能和行爲來反對現行制度的人,堅決處死決不赦免。這就是最高的德行,是成就帝王之業所應採取的政治措施。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