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回覆: 0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9善謀上詩解7黃歇力勸秦昭王善楚能危動燕趙直搖齊楚不待痛而服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24 21:42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9善謀上詩解7黃歇力勸秦昭王善楚能危動燕趙直搖齊楚不待痛而服
題文詩:
楚使黃歇,於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韓魏,
服秦秦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黃歇,
適至聞計,是時秦已,使白起攻,楚數縣楚,
襄王東徙.黃歇上書,於秦昭王,欲使秦遠,
交楚攻韓,魏以解楚.書曰天下,莫強秦楚,
今聞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鬥,駑犬受弊,
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之,物至則反,
冬夏是也;致高則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
地遍天下,有其二垂,生民以來,萬乘之地,
未嘗有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以其,
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地,
王可謂能.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
舉河內攻,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
而不敢救,王功多王,休甲息眾,二年復之,
有取滿衍,首垣臨仁,平丘黃城,濟陽甄城,
而魏氏服,王又割濮,歷之北注,齊秦之要,
絕楚趙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相救王,
之威亦單.王若能恃,功守威挾,戰功之心,
肥仁義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霸,
不足六也.若負,人徒之眾,兵革之強,
乘毀魏威,欲以力臣,天下之王,臣恐有後,
患也詩曰:靡不有動,鮮克有終.易曰狐涉,
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何知其然.
智伯見伐,趙之利不,知榆次禍;吳見伐齊,
之便不知,干隧之敗.此二國者,非無大功,
沒利於前,易患於後.吳之親越,從而伐齊,
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爲越人禽,於三渚浦.
知伯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之城,
勝有日矣,韓魏,殺知伯瑤,於鑿台上.
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
臣爲王慮,而不取也.詩曰大武,遠宅不涉.
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經有:
躍躍毚兔,遇犬獲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此,吳之親越.
臣聞之也,敵不可假,時不可失.臣恐韓魏,
卑辭除患,實欺大國.爲之何則?王無重世,
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
兄弟接踵,死於秦者,將十世本,國殘社稷,
壞宗廟隳,刳腹絕腸,折顙折頸,身首分離,
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系臣束子,
爲群虜者,相及於路,鬼神潢洋,無所食之,
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爲仆,妾者盈海,
內矣故韓,魏不亡秦,社稷之憂.今王齎之,
與攻楚國,不亦過乎!且王攻楚,將惡出兵?
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出兵之日,
而王憂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
韓魏.王若不借,路於仇讎,韓魏必攻,
隨水右壤,隨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谷,
不食之地.王雖有之,不爲得地,是王有毀,
楚之名無,得地之實.且王攻楚,之日四國,
必悉起兵,應王秦之,兵構不離,韓魏氏將,
出兵而攻,留方銍胡,陵碭蕭相,故宋必盡.
齊人南面,泗北必舉,此皆平原,四達膏腴,
地使獨攻.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勁齊.
韓魏之強,足以校秦,齊南泗水,爲境東負,
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強齊魏,
齊魏得其,地保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
爲帝未能,于禁王之,爲帝有餘.夫以,
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強,一舉事而,
樹怨於楚,出令韓魏,歸帝於齊,是王失計.
臣爲主慮,莫若善楚,秦楚合爲,一以臨韓,
韓必拱手,王施之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
之利韓必,爲關內侯,若是王以,十萬伐鄭,
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
來如此魏,亦關內侯.王一善楚,而關內兩,
乘主注,入於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
大王之地,一極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
齊楚齊楚,無燕趙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
此四國不,待痛而服.昭王曰善.於是乃止,
白起,韓魏發使,賂楚約爲,與國黃歇,
受約歸楚,解楚之禍,全強秦兵,黃歇之謀.
【原文】
楚使黃歇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韓、魏服事秦,秦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黃歇適至,聞其計,是時秦已使白起攻楚數縣,楚頃襄王東從。黃歇上書於秦昭王,欲使秦遠交楚而攻韓、魏以解楚。其書曰:『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兩虎相與斗,而駑犬受其弊也,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之,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高則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以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也,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攻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救,王之功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復之,有取滿、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甄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歷之北,注之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相救,王之威亦單矣。王若能恃功守威,挾戰功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之眾,兵革之強,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王,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動,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智伯見伐趙之利,不知榆次之禍;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
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吳之親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爲越人所禽於三渚之浦。知伯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之城,勝有日矣,韓、魏畔之,殺知伯瑤於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爲王慮而不取也。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詩曰:'躍躍毚兔,遇犬獲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吳之親越也。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欺大國也。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隳,刳腹絕腸,折顙折頸,身首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系臣束子爲群虜者,相及於路,鬼神潢洋無所食,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爲仆妾者,盈海內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
今王齎之與攻楚,不亦過乎!且王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出兵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也。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王雖有之,不爲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秦之兵構而不離,韓、魏氏將出兵而攻留、方、與銍、胡陵、碭、蕭、相,故宋必盡。齊人南面,泗北必舉,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也,而使獨攻。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韓、魏之強,足以校於秦,齊南以泗水爲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強於齊、魏,齊、魏得地保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爲帝未能,其于禁王之爲帝有餘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強,一舉事而樹怨於楚,出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臣爲主慮,莫若善楚,秦、楚合爲一而以臨韓,韓必拱手,王施之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爲關內之侯,若是而王以十萬伐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王一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入地於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極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也。』昭王曰:『善。』於是乃止白起,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爲與國。黃歇受約歸楚,解楚之禍,全強秦之兵,黃歇之謀也。【注釋】出自春申君列傳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爲辯,使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於華陽,禽【禽:通『擒』。】魏將芒卯,韓、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黃歇見楚懷王之爲秦所誘而入朝,遂見欺,留死於秦。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壹【壹:同『一』。】舉兵而滅楚。

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兩虎相與斗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二垂:指西方與北方邊界。垂,通『陲』,邊境。】,此從生民已來【已:通『以』。】,萬乘之地未嘗有也。先帝文王、莊王之身【文王、莊王之身:文王指惠文王,莊王應爲武王,身指當今秦王,即昭王。】,三世不妄【妄:通『忘』。】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守事:奉行公務。】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信:通『伸』,伸展,伸張。】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救【救:同『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並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磿之北,注【註:打通,貫通。】齊秦之要,絕楚趙之嵴,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單:通『殫』,盡的意思。】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絀【絀:減損,排除。】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負【負:依恃,憑藉。】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強,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爲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爲王慮而不取也。
【譯文】
春申君,是楚國人,名叫歇,姓黃氏。他四處遊歷學習,擁有廣博的見聞,事奉楚頃襄王。頃襄王覺得黃歇善於辯論,就派他出使秦國。秦昭王命令白起率領軍隊攻打韓、魏兩國,在華陽打敗韓、魏兩國,並且俘虜了魏國主將芒卯,韓、魏兩國臣服並且事奉秦國。秦昭王正向白起發布與韓、魏兩國共同攻打楚國的命令,秦軍還沒有起程,作爲楚國使者的黃歇就正好到了秦國,聽說了秦國攻打楚國的計謀。在這個時候,秦國因爲之前就已經派白起攻打楚國,占領了巫郡、黔中郡,攻克了鄢城、郢都,一直向東攻到了竟陵。楚頃襄王只好把國都向東遷到了陳縣。黃歇見到了楚懷王受到秦國引誘而到秦國的朝堂去商談,於是受到欺騙,被秦國扣留並且死在了那裡。頃襄王,是楚懷王的兒子,秦國看不起他,黃歇憂慮秦國一旦發動戰爭就會滅亡楚國。

黃歇於是就寫信勸阻秦昭王說:

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比秦、楚兩國更強大。現在我聽說大王想要發兵攻打楚國,這就如同兩隻老虎互相爭鬥,雙方都因此弊弱,而讓低劣的狗獲得利益,因此不如善待楚國。我請求分析其中的道理:我聽說事情一旦發展到極致就必然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冬、夏兩個季節的變化就是這個樣子的;凡事到了極致就會變得危險,把棋子一顆一顆的摞起來就是如此。現在秦國所擁有的土地,已經遍及天下西北二邊界,如此廣闊的土地,是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所不曾擁有的。先帝惠文王、武王和大王自身,三代君主都沒有忘了要讓秦國的土地與齊國的土地接壤,來阻斷函谷關東面的各個國家合縱結盟的要害地方。如今大王派遣盛橋留在韓國奉行公務,盛橋就將他在韓國所管轄的土地併入秦國的疆界,大王不動用軍隊,不宣揚威力,就得到方圓百里的土地。大王可以說很有能力了。大王又派出軍隊進攻魏國,秦軍堵塞魏國都城大梁的城門,占領了河內,攻占了燕、酸棗、虛、桃等地,一直攻打到邢地,魏國軍隊像雲被風吹散一樣不敢與秦軍對敵。大王創建的功勳也算很多了。大王退兵停戰,讓士兵得到休養,兩年以後又一次出兵;又把蒲、衍、首、垣等地併入秦國版圖,又向仁地和平丘逼近,黃、濟陽兩城的軍隊退入城內,魏國降服;大王又割占了濮磿以北的土地,令軍隊進入了齊國和秦國之間的交通要道,切斷了楚國和趙國的聯繫信道,天下諸侯五次聯合六個國家的兵馬,卻不敢救援。大王的威風也算到達頂點了。

大王若是能夠維持自己已經取得的功績,守住自己已經取得的威名,去除攻城略地的欲望,廣泛地實行仁政義舉,讓自己不用擔心以後會出現禍患,那麼三王就不愁沒有第四位,五霸不愁沒有第六位。但大王若是因爲自己手下士卒眾多而自負,想依仗強大的軍隊,借著滅亡魏國的威勢,打算靠武力讓天下人臣服,成爲天下的主宰,我恐怕以後會有禍患產生。【詩】中說:『最初的開端沒有不好的,但很少能夠有個好的終結。』【易】中說:『狐狸蹚水過河,會沾濕自己的尾巴。』這都是在說開始的時候容易,但要想有個好的結果卻很難。如何知道這一點的呢?昔日智氏看到了進攻趙國所帶來的好處,卻不知道榆次的災禍,吳國看到了攻打齊國帶來的好處,卻不知道後來會在干隧被越國打敗。智氏和吳國這兩個國家,不是沒有創建巨大的功業,因爲被眼前利益所蒙蔽,換來了後面的禍患。吳國因爲相信越國,就去攻打齊國,在艾陵打敗了齊人之後,卻在返回時被越王句踐在三渚河邊俘虜。智氏因爲相信韓、魏兩國會幫助自己,就去進攻趙國,攻打晉陽,眼看就要勝利了,韓、魏兩國卻背叛了他,在鑿台這個地方殺死了智瑤。如今大王您忌恨楚國沒有被秦國滅亡,卻忘了楚國滅亡之後,韓、魏兩國就強大了,我出於對大王您的擔心,勸您不要採取滅亡楚國的策略。
【詩】中說:『大軍不遠離自己的家園長途跋涉。』從這句詩來看,楚國,是秦國的援軍;鄰國,才是大王的敵人。【詩】中還說:『狡猾的兔子蹦蹦跳跳,一遇到獵狗就會被抓住。別人心裡想什麼,我可以揣摩得到。』如今大王相信位於秦國和楚國之間的韓、魏兩國會對大王親善,這正像吳國輕易相信越國那樣。我聽說,對待敵人不能夠給他們空閒的時間,時機不可以失去。我恐怕韓、魏兩國用謙卑的語言消除自己的禍患,而實際上想要欺騙強大的秦國。這是爲什麼呢?大王對韓、魏兩國沒有累世的恩德,而有累世的仇恨。那韓、魏兩個國家的父子、兄弟接連不斷地被秦軍殺死的,到現在即將有十代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土地殘缺不全,國家社稷受到損害,王室的宗廟被毀壞。兩國的人民被剖開腹部,割斷腸子,脖子被折斷、面容被毀壞,身體和頭顱分開,屍體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頭顱僵撲在地上,在兩國國境之內隨處都可以見到。兩個國家裡的父親和兒子、老人和體弱之人被捆住了脖子和雙手,成爲俘虜,連續不斷地走在路上。死去的鬼魂孤單哀傷,不能接受祭祀。韓、魏兩個國家的百姓無法生存,同一個宗族的人都離別分散,流亡到外地成了別人的奴僕和侍妾,這樣的人布滿天下。因此韓、魏梁國只要還沒有滅亡,就是威脅秦國江山社稷的隱患,如今大王爲他們提供幫助並且跟他們共同攻打楚國,不也是一種過錯嗎!
況且大王在攻打楚國的時候會怎樣出兵呢?大王是不是會從仇人韓、魏兩個國家借道呢?那從秦軍出發的那天起,大王就要憂慮他們能不能回到秦國了,這就是大王您在用軍隊幫助自己的仇人韓國、魏國啊。大王若是不從自己的仇人韓、魏兩國那裡借路,就一定要進攻隨水右邊的土地。可是隨水右邊的土地,全都是廣袤的大山大河,山峰、密林、小溪、深谷,這都是無法種植糧食的地方,大王即使占有這些地方,也算不上是獲得了土地。這樣做的話,大王雖然有滅亡楚國的名聲,實際上並沒有得到楚國的土地。
況且大王出兵攻打楚國的那一天,趙、韓、魏、齊四個國家必然全都會出兵響應大王。秦國和楚國的軍隊一旦交戰就沒有休止,魏國就會趁機出兵攻打留、方與、銍、湖陵、碭、蕭、相這些地方,以前宋國境內的所有土地就會被魏占領。齊國的軍隊向南攻打楚國,泗上的土地必然會被齊國占領。這一帶全都是平原,四通八達,這樣肥沃的土地,卻讓齊國和魏國各自攻取。大王打敗楚國,卻讓韓、魏兩國在中原地區變得更加強大,又使齊國更加強勁。韓、魏兩國變得強大,就有足夠的力量與秦國對抗。齊國的南方把泗水當作邊界,東面靠著大海,北面憑藉黃河,後方沒有憂患,那麼天下諸侯的國家沒有比齊、魏兩國更加強大的了,齊、魏兩國得到土地之後保持既得利益,進而讓下級官吏謹慎治理,一年以後,就算不能稱帝,他們阻攔大王稱帝的實力還是有富餘的。
憑藉大王國土的廣闊,人口的眾多,軍隊的強大,一旦起兵跟楚國結下了仇怨,會讓韓、魏兩國把帝王的重位歸於齊國,這是大王計謀的失誤啊。我爲大王考慮,沒有比善待楚國更好的辦法了。秦、楚兩國聯合起來,合爲一股力量進逼韓國,韓國必然會收斂手腳。大王憑藉東山的險要地勢進行布置,利用黃河環繞的有利條件,韓國必定成爲秦國的臣屬。若是這樣的話,大王用十萬軍隊去把守鄭地,魏國就會心驚膽顫,許、鄢陵兩地就會因爲害怕而固守城內,而上蔡、召陵兩地也就不會再有來往了,若是這樣的話,魏國必定成爲秦國的臣屬。大王一旦善待楚國,那麼函谷關以內韓、趙這兩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的國君就會向齊國割取土地,那麼齊國西部的土地可以拱手得到了。大王所擁有的土地一旦橫貫東、西兩面的大海,控制、約束天下所有的諸侯,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無法得到齊國和楚國的援助,齊國和楚國也無法得到燕國和趙國的援助。這之後大王用危亡震懾燕、趙兩國,直接動搖齊、楚兩國,那麼這四個國家不用等到勐力攻擊就會向秦國臣服。
秦昭王聽了春申君的話以後說道:『好。』在這以後就命令白起停止攻打楚國,辭謝韓、魏兩國。派使者送了豐厚的禮物給楚國,約定與楚國結成友好國家。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