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2|回復: 0

[训诂学] 古代“释”字用处多 “释菜”为祭祀孔子仪式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2-5-23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广州日报
文 /浙江 俞益萍
  在古代,“释”这个字可以表达很多意思,和其他字连在一起用,常常还具有特殊的含义。先来看《康熙字典》对“释”这个字的解释:
  其一,“解也”,也就是“解释”的意思。《说文解字》说,“释”是从“采”这个字来的,“采取其分别物也”,由此“解”也引申出辨别和分析之意。其二,“舍也”,即舍弃或放弃。例如《管子・霸行篇》中有这样的句子:“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释难而攻易。”其三,“消也,散也”。融化,消融,都可用“释”来表示。其四,“放也”,意为放下或放开。另外还有“废也”(废弃)、“遗也”(丢下)等意思。
  依据这些含义,出现了许多带释字的词组和用语。在古代,无论出仕做官还是弃官不做,都可用“释”来表达。做官可以说“释褐”或“释F”。褐,就是粗布,穿粗布衣的人就是平民百姓;F,古代多指草鞋,所以脱下粗布衣服和草鞋,就表示去做官。弃官古时可用“释绂”表示,绂是系印纽的丝绳,解下官印,就是不做官了。
  古人讲究礼仪,学生对老师要行“释菜”礼。这一礼节源于古时的习俗。汉代郑众说:“古者,士见于君,以雉为贽;见于师,以菜为贽。”“贽”就是礼物,“雉”是野鸡,“菜”按照郑众的说法为“蔬食菜羹之菜”,就是素食,古时常指那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
  这就是说,古时读书人见君要敬献野鸡,见老师则要拿“菜”,后者以后就变成了尊师的仪式。在古代,学生入学之始,都要先行“释菜”礼,以此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和学习的诚心,即所谓的“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
  “释菜”也是祭祀孔子的一种重要的仪式,中国历朝历代也都有定期向孔庙行“释菜”礼的规定。清朝新科进士还要举行“释褐释菜”礼,即在步入仕途之际,要敬谢先师孔子。
  清代“释菜”的祭品主要为芹、枣、栗,依然是素食。
  “释币”也是一种礼仪,但行使的对象是神灵和宗庙。“币”就是“币帛”,古指财物,古人用作礼物互赠。“释币”是以“币帛”来求告神灵。
  由于佛祖为释迦牟尼佛,所以后来佛门弟子都称自己为“释子”,外人称他们为“释氏”。和佛教相关的还有“释门”,意为佛门,“归正释门”即为皈依佛教;“释家”亦指佛教或佛教徒。
  “释”也常用来表示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释勤”意为解除辛劳,让自己放松。“释愦”表示消除心烦意乱的情绪,古人说“消愁释愦”,就是指排解忧愁和烦闷。
  “释尤”意思是除去怨恨,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记・颐养・行乐》文中用了“止怨释尤”的说法。
  “释憾”也有消除怨恨的意思。明代方孝孺在《象山王府君行状》中说府君“明而能断”,“争斗相讼者……闻一言释憾而去。”意思是说府君的话让争斗双方消除了怨恨。此外,“释憾”还有通过报复别人来排解自己怨恨的意思。
  此外,宽赦别人可用“释宥”来表示,解除军事行动可说“释旅”,说明情况并赔礼道歉是“赔释”,彻底消解疑问或疑虑是“洞释”,无罪释放称为“逐释”等等。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