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回覆: 0

[儒家學說] 杜恕【體論】卷4政體詩解德為政大而禮次之其下正法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正己正人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2 21:41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恕【體論】卷4政體詩解德為政大而禮次之其下正法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正己正人
題文詩:
孔子曰:為政以德;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然則德之,為政大矣,而禮次之.
德禮者其,導民之具.太上養化,使民日遷,
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其次使民,
交讓處勞,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
使民利賞,歡善畏刑,不敢為非,此治之下.
善御民者,其猶御馬,正其銜勒,齊其轡策,
馬力,和馬,故能不勞,而極千里.
善御民者,一其德禮,正其百官,民力,
和民,是故令不,再而民從,刑不用而,
天下化治.所貴聖人,非貴其隨,罪而作刑,
貴其隨亂,之所生故,至人為治,民有小罪,
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
以仁輔化,所以是故,上下親而,不離道化,
流而不蘊.君子欲政,速行莫如,以道御之.
皋繇痦而,為大理有,不貴乎言.師曠盲而,
為太宰有,不貴乎見.唯神化之,為貴是故,
聖王也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鞋纊充耳,
所以掩聰.觀夫弊俗,偷薄之政,安插耳目,
以效聰明,設倚伏以,探民情是,為以軍政,
虜其民也,而望民之,信向之可,謂不識分.
難哉為君.夫君尊嚴,而威高遠,而危民者,
卑賤而恭,愚弱而神,惡之國亡,愛之國存,
御民者必,明此要故,南面臨官,不敢以其,
富貴驕人.有諸中而,能圖外也;取諸身而,
能暢;物而,貫乎萬者,以身為本.
夫欲知天,之終始也,今日是也,欲知千萬,
之情一人,情是也,故為政者,不可以不,
知民之情,知民然後,民乃從令,己所不欲,
不施於人,安不從令.故善政者,簡而易行,
則民不變;法存,而民象之,則民不怨;
近臣便嬖,百官因之,而後達則,群臣自污.
是以為政,者必慎擇,其左右也,左右正則,
人主正矣,人主正則,是故號令,安得曲耶.

卷四政體

題解

這部分作者論述了怎樣為政的問題,他指出治理國家首先要運用仁德,其次是禮義。他還指出君主想要上令下達,最好是用仁道,並且指出為君者要以身作則修習德行,要慎重選擇身邊跟隨的人。
【原文】

孔子曰:『為政以德。 』又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然則德之為政大矣,而禮次之也。夫德禮也者,其導民之具歟。太上養化[101] ,使民日遷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其次使民交讓處勞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使民利賞而歡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此治之下也。夫善御民者,其猶御馬乎,正其銜勒[102] ,齊其轡策[103],均馬力,和馬心,故能不勞而極千里。善御民者,一[104] 其德禮,正其百官,齊民力,和民心,是故令不再而民從,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所貴聖人者,非貴其隨罪而作刑也,貴其隨亂之所生也,是以至人之為治也,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是故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105] 。
[101] 太上養化:太上,本意是修養最高的人,指聖人。養化,致力於人心、風俗的轉變、教化。
[102]銜勒:馬嚼口和馬絡頭。
[103] 轡策:御馬的韁繩和馬鞭。
[104]一:統一。
[105] 蘊:古同『蘊』,聚積。
【譯文】
孔子說:『 治理政事應該德化天下。』又說:『用仁德來引導百姓,用禮義來統一百姓的言行, 百姓不僅有廉恥之心,而且也會情願接受治理。』既然這樣,那麼說仁德對於治理國家是最重要的了,而禮義列居第二。德和禮,是引導教化百姓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推行仁德形成感化,使百姓日益向善靠近卻不知為什麼會這樣(向善行靠近),這是治理的上策。其次是使百姓互相謙讓,辛勤勞作而不埋怨,這是治理的中策。最末才是嚴明法令,用物質利益來激勵百姓向善,使百姓畏懼刑法而不敢胡作非為,這是治理的下策。那些善於治理天下的,他們治理天下不就像駕馭車馬麼?安正銜口籠頭,準備好韁繩馬鞭,使馬均勻用力,和馬配合默契,所以能行達千里而不勞累;善於統治百姓的人,用道德禮義統一民心, 整治文武百官,使百姓齊心協力,民心平定,因此不需三令五申而百姓順從,不必使用刑罰而天下太平。我們尊崇聖人的原因,不在於他能根據所犯罪行量刑處置,而在於他能事先防止禍害的產生。所以最高明的人這樣治理國家:百姓如果犯有小罪,一定從中尋求善意之處來赦免他的過失;百姓如果犯有大罪,一定找出其中的原因,然後用仁德來輔助教化他,因此上下親和而不離散,道德教化順暢而不鬱結。
【原文】
夫君子欲政之速行,莫如以道御之也。皋繇[106] 痦[107] 而為大理[108] ,有不貴乎言也。師曠[109] 盲而為太宰[110] ,有不貴乎見也。唯神化之為貴,是故聖王冕而前旒[111] ,所以蔽明,鞋纊[112] 充耳,所以掩聰也。觀夫弊俗偷薄[113] 之政,耳目以效聰明[114] ,設倚伏[115] 以探民情,是為以軍政虜其民也,而望民之信向之,可謂不識乎分[116] 者矣。難哉!為君也。[106] 皋陶:亦作『皋繇』,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傳說他是虞舜時的司法官,後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
[107] 痦:同『暗』,嗓子啞,不能出聲,失音。
[108] 大理:掌刑法的官。
[109]師曠(公元前572年一公元前533年) :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時著名樂師。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暝臣。曾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
[110] 太宰:中國古代官職,在不同的朝代職責和地位不同。西周時開始設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
領。太宰的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用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其中六種典籍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
典,可見當時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後來由於王室的衰落,太宰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春秋時期下降了許
多,以致於被排除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後太宰一職被停止使用。
[111] 旒: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音『流』。
[112] 鞋纊:鞋,音頭,三聲,黃綿所制的小球。懸於冠冕之上,垂兩耳旁,以示不欲妄聽是非。
[113] 弊俗偷薄:弊俗,指風氣敗壞的社會。偷薄,澆薄,浮薄。
[114] 聰明:特指君主的視聽。
[115] 倚伏:依存隱伏,此指暗探。
[116] 分:原則;原理。
【譯文】
君主想要政令迅速推行下達,最好的辦法是用仁道來施行。皋陶喉嚨嘶啞,不能說話,卻能擔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一職,因為有時並不看重言語:師曠兩眼失明卻能擔任太宰一職, 因為有時並不看重視力,只有玄妙地潛移默化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聖明的君王所戴的冠冕前面懸垂玉串,是為了遮掩自己敏銳的視力;用黃綿塞住耳朵,是為了遮掩自己靈敏的聽力。觀察社會風氣敗壞、澆薄之風盛行之時的政事,為政者到處安插耳目來擴大視聽,遍設暗探來探聽民情,這是用軍事手段來俘獲他的百姓,卻妄想百姓信任歸順他,這是連治國的基本原則都不明白啊。這樣還想做好國君,實在很難啊!
【原文】
夫君尊嚴而威,高遠而危,民者卑賤而恭,愚弱而神,惡之則國亡,愛之則國存,御民者必明此要。故南面[117] 而臨官,不敢以其富貴驕人。有諸中而能圖外,取諸身而能暢遠,觀物而貫乎萬者,以身為本也。夫欲知天之終始也,今日是也,欲知千萬之情,一人情是也,故為政者不可以不知民之情,知民然(然上恐脫情字)後民乃從令, 己所不欲,不施之於人,令安得不從乎。故善政者,簡而易行,則民不變;法存身而民象[118] 之,則民不怨;近臣便嬖[119] ,百官因之而後達,則群臣自污也。是以為政者必慎擇其左右,左右正則人主正矣,人主正則夫號令安得曲耶。
[117]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稱帝位。
[118] 象:效法。
[119] 便嬖:能說會道,善於迎合的寵臣,親信。【譯文】
做君主的,儘管莊重嚴肅而威懾天下,但是卻居高處遠而充滿危險;做百姓的,雖然地位卑下需恭敬有禮,愚昧軟弱卻有神奇的力量。君主厭惡百姓,國家就會滅亡;君主愛護百姓,國家就會生存發展。做君王的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帝王坐北面南接受百官的朝拜,不敢因富貴就盛氣凌人,能依據自己聽到看到的東西考慮到其他事物,能憑藉自身聽到看到的東西推及到長遠的事情,觀察一事而能 貫通萬事,都是以自身為根本。想要知道天的開始與終結嗎?今天這一天就是。 今天是開始,也是終結。想要了解千千萬萬百姓的實情嗎?了解一個人就了解了全部。自己喜好的,就是百姓所喜好的;自己憎惡的,就是百姓所憎惡的。所以治理政事的人不能不了解民情。了解民情然後百姓才會聽從命令;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他人,百姓怎麼不會聽從命令呢?所以善於治理政事的人,政令簡明容易推行,百姓就不生變亂;以身作則遵守法規,百姓就會競相模仿也就不會埋怨。近臣巧言取寵,百官憑藉他們而飛黃騰達,那眾臣就會自甘墮落。因此國君一定 要慎重選擇身邊跟隨的人,身邊的人正直國君就正直,如果國君正直。號令怎麼會歪曲不暢達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