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回覆: 0

[儒家學說] 劉廙【政論】卷5欲失卷6疑賢詩解得其人而使必盡節用賢不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劉廙【政論】卷5欲失卷6疑賢詩解得其人而使必盡節用賢不疑
題文詩:
夫人君莫,不願眾心,之一於己,而疾奸黨,
之比於人,欲得之而,不知所以,得之故欲,
之益甚不,可得亦甚.疾之益力,而為之者,
亦益勤矣.為之何也?彼將恐其,黨也任之,
不知信之,朝任其身,夕訪於惡,惡無毀實,
善無賞分,事無小大,訪而後知,彼眾之不,
必同於道,又知訪之,不能於己,雖至誠忠,
即使曾參,以事其親,借龍逢以,貫其忠者,
屈於,私交況世,之庸臣哉!故為君而,
欲使其臣,之無黨者,得其人也,得其人而,
使必盡節,於國者信,之於己也.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自古人君,莫不願得,忠賢用之,
既得之皆,訪於眾人,忠於君者,豈能必利,
於人,無利於人,又何能保,譽於人哉?
故常願之,於心而常,失之於人,非願之不,
篤而失之,所以定之,之術非也.故為忠者.
獲小賞而,大乖違人,恃人君之,獨知之耳,
人君,訪之於人,此為忠者,福無幾而,
禍不測也.得於君不,過斯須歡;失於君而,
終身之患,荷賞名而,實窮於罰,忠者逝,
而遂智者,慮而不為.為忠者不,利則其為,
不忠者利.利之所在,人無不欲,人無不欲,
故無不為,不忠.為君者以,一人獨慮,
於眾奸之,,至明而猶,困於見暗,
又況庸君,能睹之哉?庸人知忠,無益於己,
私名之可,以得於人,得於人可,以重於君,
故篤私交,薄公義為,己者殖而,長之為國
割之,真實之,人黜於國,阿欲之人,
盈於朝矣,由是田季,之恩隆而,齊魯政衰
.之朝,示之刀鋸,私慾益盛,齊魯日困.
故由誠威,之以言而,賞之以實,好惡相錯,
政令日弊.昔人:為君難矣.不其然哉!
卷5欲失

題解

【欲失】一節,講述了君主希望臣子不結黨營私,而結黨營私的事情反而越多的原因,就在於為君的不能充分信任臣下,以致『朝任其身,夕訪於惡』。作者認為,為君者用人,一定要給予充分的信任,即古人講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原文】

夫人君莫不願眾心之一-於己也,而疾[47] 奸黨之比[48] 於人也,欲得之而不知所以得之,故欲之益[49] 甚,而不可得亦甚。疾之益力,而為之者亦益勤矣。何也?彼將恐其黨也,任之而不知所以信之,朝任其身,夕訪於惡,惡無毀實[50] ,善無賞分,事無小大,訪而後知,彼眾之不必同於道也,又知訪之不能於己也,雖至誠至忠,俾[51] 曾參以事其親,借龍逢以貫其忠[52] ,猶將屈於私交,況世俗之庸臣哉!故為君而欲使其臣之無黨者,得其人也,得其人而使必盡節於國者,信之於己也。
[50]惡無毀實:毀,誹謗,說別人的壞話。惡無毀實指不分辨是誹謗還是真實。
[51]俾:使、把。
[52] 借龍逢以貫其忠:借,連詞,相當於『假使』『假設』『假如』『即使』;龍逢,就是關龍逢,夏桀時的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
[53] 訪:調查。
[54] 定:使安定。
[55] 恃:依賴,仗着。
[56] 幾:謂時間不多;不久。[57] 斯須:片刻,一會兒。
【譯文】
做君主的沒有不希望百姓萬眾一心來擁護自己的,也沒有不痛恨奸詐之人結黨營私、籠絡人心、拉幫結派的。希望得到百姓萬眾一心的擁護卻又不知道怎樣得到,因此想得到的願望越發的迫切,而得不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對結黨營私的行為痛恨得越厲害,這些結黨營私的活動反而越頻繁。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君主害怕這些人結黨營私,任用他們卻不懂得如何信任他們。早上剛剛任命他做官,傍晚就派人察訪他有無不良行為。聽到不好的評價,也不去分辨是誹謗還是果有其事;聽到對他們的讚揚,也不加以賞賜。事情不論大小,察訪之後才讓人知道。那些被調查的官吏,不一定都能奉行道義,又知道君主向其他人詢問自己的不足之處,因此即使是最誠實最忠心,像曾參一樣孝順其母親、 像關龍逢那樣忠心一貫的人, 也有可能屈服(於人言)而去私相交接,何況那些世俗庸臣呢!所以,為君的要使臣子不結黨營私,關鍵在於得到臣子的心,要得到臣子的心而使他們為國家盡忠盡節,則自己一一定要充分地信任他們。

卷6疑賢
題解
疑賢,就是對賢臣存有猜疑之心。這種猜疑之心正是導致忠臣遠離,小人當道的根本原因。本段旨在提醒為君者,對於賢臣,要充分信任。在用人的問題上,要有高度的智慧,不能被小人所利用。從根本上來說,君主希望得到賢德之士,首先要自己成為有德之人,才能感召有德之人,也才有智慧不被小人所蒙蔽。
【原文】

自古人君莫不願得忠賢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訪[53] 之於眾人也,忠於君者,豈能必利於人,苟無利於人,又何能保譽於人哉?故常願之於心,而常失之於人也,非願之之不篤而失之也,所以定[54] 之之術非也。故為忠者獲小賞而大乖違於人,恃[55] 人君之獨知之耳,而獲訪之於人,此為忠者福無幾[56] 而禍不測於身也。得於君,不過斯須[57] 之歡,失於君,而終身之故患,荷[58] 賞名而實窮於罰也,是以忠者逝而遂[59] ,智者慮而不為。為忠者不利,則其為不忠者利矣。凡利之所在,人無不欲,人無不欲,故無不為不忠矣。為君者以一人而獨慮於眾奸之,上,雖至明而猶困於見暗,又況庸君之能睹之哉?庸人知忠之無益於己,而私名之可以得於人,得於人,可以重於君也,故篤私交,薄公義[60],為己者殖[61] 而長之,為國也(也疑者)抑[62] 而割之,是以真實之人黜於國,阿欲之人盈於朝矣,由是田、季[63] 之恩隆。而齊、魯之政衰也。雖成(成恐戒或威)之市朝[64] ,示之刀鋸,私慾益盛,齊、魯日困。何也?誠威之以言而賞之以實也,好惡相錯,政令日弊。昔人日:『為君難。』不其然哉!
[54] 定:使安定。
[55] 恃:依賴,仗着。
[56] 幾:謂時間不多;不久。
[57] 斯須:片刻,一 會兒。
[58] 荷:擔着。
[59]逝而遂:逝,離開。遂,道路,此處指人生才會有出路。
[60] 篤私交,薄公義:篤,重視。薄,輕視。
[61] 殖:培植。
[62]為國也抑而割之:也疑者字。抑,壓制。割,切斷、截下,此處指排擠出朝廷。

[63] 田季:指田穰苴和季孫行。田穰苴,春秋時期齊國人,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季孫行,魯國大夫。季孫氏三代執掌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出現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魯君的情況。季氏後人以季為姓。

[64] 市朝:猶朝野。

【譯文】
自古以來,君主沒有不希望得到忠心賢德之士而予以任用的。任用之後,(因懷疑其是否忠心賢德)又沒有不派人去大眾中探訪調查的。忠誠於君主的人,豈能事事又有利於他人呢?假若無利於人,又怎麼會在別人面前保持有好的聲譽呢?所以,君主心中常常希望得到賢德之人,卻常常因為任用之後又懷疑其人而訪之於眾,因此而失去他們。不是君主希望得到賢德之人心不誠而失去人才,而是判定忠心賢德之才的方法不對啊。這樣,忠誠的人雖然獲得了小小的賞賜,卻因之而與他人的利益相違背,這是仰仗君主一人的了解啊!如果君主得到諮詢其他人後的回饋,則忠臣的福運就沒有多久了,進而大禍不知何時臨頭也難以預料。得到君主的賞賜不過是片刻的歡樂,因之而失去君主的信任則是終身的禍患,擔負着受到賞賜之名,實際上完了就會受到懲罰。所以,忠臣只有離去才能保全自己,聰明的人深思熟慮後就不再想做忠臣,做忠臣對自己沒有什麼益處,那麼做不忠的人反而有利了。
凡是有利的事,沒有人不想做,人人都想做,就沒有不當不忠之臣的了。做君主的,用一個人的智慧來對付眾多奸邪之人,即使再聰明,也難免為陰謀所困。又何況是庸碌的君主,怎能看得到這一呢?庸俗的人知道忠誠對自己不利,而從別人嘴裏卻可能得到個人的好名聲,得到個人的好名聲,就可以受到君主的重用。所以,他們重視私人交情,輕視國家利益,對自己有利的,就培植而使其更多,對國家有利的,就抑制而使其斷絕。因此,真心為國的人被國家罷黜,迎合私慾的人充滿朝廷。因此,田穰苴和季孫行父受到的恩惠越多,而齊國和魯國的政事反而越衰敗。雖然在朝野中予以訓誡,用刀鋸之刑予以警示,但私慾卻更猖獗,齊魯的處境日益加困。這是為什麼呢?都是因為警誡只流於言辭,而賞賜的卻是財物,好壞分辨不清,才使政令日益多弊。過去有人說『為君難』,看來果真如此啊!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