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3|回復: 0

[儒家文化] 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很难达到,该怎么办?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26 2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我们都知道人有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惧,但很少有人能达到中和的状态,『中和』怎么来解释呢?

〖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还没有发出来时,就是中的状态,但是一般人都很难理解,也很难做到,说怎么可能没有喜怒哀乐爱恶欲呢?其实这个喜怒哀乐爱恶惧,全都是因为人心不正产生的,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个状态,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更难去达到,怎么办呢?那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一个和的状态。

什么叫『和』呢?〖中庸〗上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惧,这七情都发出来了,但是都没有过分,都符合礼的要求,这个时候叫中节。用礼来节度它,使它恰到好处,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发乎情,止乎礼。

这就是告诉我们,〖诗经〗中的话可以使人导归到情性之正,不偏离中和的状态。

程子就曾说:『思无邪者,诚也。』什么是『诚』呢?对于初学人来讲『诚』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做到大公无私。为公而不为私,这就叫『诚』,这是对一般初学人来讲的。

曾国藩先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也曾对『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什么是『诚』呢:『一念不生是谓诚』,就是你心里根本没有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时候才称为『诚』。很多人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状态,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境界,这就是『思无邪』,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由浅入深,初学者可以改恶从善,进一步再放下自妄想、分别、执著。

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如果你因为这个理,执著这个理而伤害了情理,这个理也就不圆满了。所以人学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学会放下执著,放下执著才能达到本真天然的境地。

宋儒范祖禹说:『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学者』,就是学道的人,要想成圣成贤,一定要知道抓住根本,凡事能抓住根本,就能很简便地实行,一旦做到豁然通达,就能举一反三,施用无穷思。

中国古人做学问都是守约施博,术业专攻。虽然学得很简易,但施用起来却很广大。比如,汉代的五经博士都是专攻一门,一旦一经通达,便会经经通达。如果一部经不能通达,其他经也很难深入。

后面讲,『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作为经的礼仪有三百,作为具体的礼仪有三千,儒家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佛家也同样是如此,佛家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从事上来炼心的,说到底还是修心,修一个恭敬心。『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毋不敬』,一切恭敬,这就是礼的本质。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恭近于礼』。只要你心存真诚就和礼很接近了。比如,你到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自然而然就会轻手轻脚,谨慎戒惧,庄重肃穆了。

所以『诗三百』用一句话说就是『思无邪』。『思无邪』一是指心念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一是指真情流露。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