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5|回覆: 0

[儒家文化] 父母給我們身命,而老師給我們的是慧命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15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59083b1e9d3b99cf52fc2263094a9ff.jpg

講完婚姻之禮,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古代的尊師之禮。我們知道中華文化能夠承傳,靠的是孝道和師道,所以中國古人對於『尊師重道』特別地重視,這在古禮中也有一些表示。

比如說男子二十歲的時候,行冠禮,說明他成人了。同學朋友要送給他一個字,從此以後他的祖父母、叔叔伯伯、同學朋友都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不能再稱他的名了。他到皇帝那裡去做官,皇帝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只有他的父母可以一生稱他的名,此外就是老師,可以一生稱他的名。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老師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給我們的是身命,而老師給我們的是慧命,所以對老師特別地恭敬。

在喪禮之中,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守喪三年,是爲了報答父母三年的、不免於懷的養育之恩。老師過世呢?也要『守心喪』三年。也就是說你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從內心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心,常常回憶老師的教誨,不敢忘記老師的恩德。皇帝是一國之尊,他在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以君臣之禮來接見,但是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就不能夠以君臣之禮而是要以主賓之禮來接見。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就是提醒皇帝,雖然貴爲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師永遠是老師,他不是臣子。做皇帝的都能夠這樣尊師重道,所以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才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

可見中國古代的尊師之禮也是非常地隆重。爲什麼要辦得這麼隆重呢?這都是教育!通過這些禮儀,表達出內心的恭敬。古人帶著孩子去拜見老師的時候,都是要帶一些禮物,表示對老師的恭敬,不是說要去賄賂老師,多照顧照顧我的孩子。

到了老師那裡,先向孔子像行禮,父親帶著孩子行最重禮,當時的最重禮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禮(現在的最重禮是三鞠躬禮),這個還不算,然後又請老師上座,老師坐下之後,父親帶著孩子對老師行最重禮。我們想一想,老師坐在上面是什麼感受啊?那一定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爲什麼呢?因爲你看人家的父母對自己這樣地尊重,這樣地信任,把這個孩子就託付給自己。那怎麼能夠不把這個孩子教好呢?他一定是盡心盡力,負責任地把這個孩子給教育好,生怕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

古人通過這一個禮表演給孩子看,就是說這個孩子一生中最尊重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結果他們對老師都如此地尊敬,他對老師的教誨怎麼敢不聽從呢?所以老師和家長一配合,這個孩子很容易受教。老師教孩子什麼呢?老師教孩子要孝敬父母,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

我們現在對老師沒有尊重之心,甚至老師把這個孩子多說了幾句,說得重一點,父母還不理解,這個孩子回去告訴家長,家長就去找校長,校長再去找老師。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最後的結果是這個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老師也不敢給他指正過來。爲什麼不敢呢?

第一,如果學生接受不了,心裡會怨恨;第二他還會告訴家長,家長關係又很廣,還要去找校長,校長對老師批評指責,甚至還給上新聞曝光,說老師對孩子怎麼樣不好,誰還會討這個沒趣呢?所以,學生沒有辦法教了!學生來到學校是爲了混文憑,老師教導學生是爲了掙工資,兩個都是互相糊弄,所以『師不師』,學生也不學生了。

這些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去學習西方的這些所謂的平等。老師和學生怎麼能夠平等呢?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但是在具體的事項上,表現是不平等的。這就是告訴我們,古聖先王都是以尊師重道來傳承中華文化,孝道如果沒有了,師道也就不復存在了。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