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7|回覆: 0

[儒家文化] 君子對父母,在世之時恭敬贍養,去世之後虔敬祭祀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6 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我們接著來學習『追遠』。『追遠者,祭盡其敬』,也就是說在喪葬之後,需依禮依時追念祭祀。追遠的『遠』字有兩種含義。第一,就是父母過世已經久遠。第二,就是祖父母以至歷代祖先距今已遠,皆需追祭以時,祭祀的時候畢誠畢敬。因此孔安國注云:『祭盡其敬,子子孫孫如是追遠祭祀,視爲不忘本。

【禮記·祭統】對祭禮的來源做出的闡述:『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那麼這就是告訴我們,祭祀並不是外在的事物要求人這樣做的,而是來源於內在,也就是說由內心發出的對父母祖先的感念之情,表現在行爲上就是祭禮。這個祭禮既然是從內心所產生的,就要有誠敬之心。

所以在這裡它講到了『追遠』要依禮依時追念祭祀,在【禮記·祭義】上也有明確的要求:『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古人告訴我們,祭祀不能搞得太頻繁,如果頻頻地祭祀,人們就會感覺到厭煩,厭煩了就會失去恭敬之心。同時祭祀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就會使人感覺到怠慢,怠慢就會使人淡忘。

故而中國古人是順著天時季節的變化來舉行祭祀。春天的時候舉行『禘祭』,秋天的時候以新下來的穀子舉行『嘗祭』,所以一年有兩次春秋祭祀。

在秋天的時候,霜露覆蓋了大地,君子踏霜而行,自然有一種悲涼之感。這種悲涼之感不是因爲寒冷,而是因爲思念著故去的親人。

到春天雨露滋潤大地之時,君子踏露而行,自然會有一種驚醒的感覺,思念故去的親人,似乎他們也像春天一樣重新回到了人間。在祭祀的時候,用快樂的心情把親人迎回來,再用悲傷的心情將他們送走。所以在古代的祭禮中,對如何祭祀、什麼時候祭祀,以及祭祀的次數、頻繁程度都有明確的記載。

除了要依時依禮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表示出內心的誠敬之心,就是畢誠畢敬,孔子在【論語】中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祀的時候如果是祭祀父母祖先,就好像父母祖先在面前一樣恭敬;如果祭祀神明,就像神明在面前一樣,不敢有絲毫的怠慢,這都是『祭盡其敬』的表現。

【禮記·祭義】對於祭祀之前、之中、之後應該如何做,都有明確的要求。比如說在祭祀之前,就要進行齋戒,對內要調攝內心,使內心清淨,把心從外物上收回來;對外要隔絕一切交際娛樂、房事等等的活動。齋戒時把心思要集中於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住所、音容笑貌、飲食習慣、志趣、愛好,這樣專心齋戒三天,就能將要祭祀的先人活現在心中。

所以古人看一個人齋戒的時候那種恭敬的程度,就知道他思念親人的程度如何了。像現在我們見人都行禮、都鞠躬,我們看一個人鞠躬的態度,也能看出一個人內心的恭敬了。雖然同樣都是鞠躬,但是從鞠躬的態度上,可以看出是應付了事,還是有內心的恭敬。古人從一個人齋戒時候的表現,就能知道他思念親人的程度是如何了。

那麼祭祀時,就是祭祀的當天,進入宗廟之後,仿佛會從牌位上看到親人;在牌位前禮拜之後,行不周旋,敬奉貢品;走出門來心中肅然,親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門之後側耳傾聽,仿佛能夠聽到親人深深的嘆息聲。

所以對親人的孝敬之情,是親人的面容不曾離開過眼前,親人的聲音不曾離開過耳邊,親人的心志愛好不曾離開過心間。也就是說,他所思、所想、所聽、所看的,都是先人的音容笑貌、愛好情趣、飲食習慣等等。這樣又怎麼能有絲毫的不恭敬呢?所以君子對父母在世的時候是恭敬地贍養,去世之後虔敬地祭祀。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