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6|回覆: 0

[儒家文化] 節儉是禮的根本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25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節儉是禮的根本

節儉是禮的根本

關於『節用』,中國有很多名言。『成由勤儉敗由奢』『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第一代創業的人,往往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下事業。到了第二代,雖然條件好了,但是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僅不知道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不知道克勤克儉、勵精圖治,反而學會鋪張浪費、驕奢淫逸,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辛苦打下的基業敗光了。觀察歷史就會發現,凡是能夠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都有嚴格的家規、家教、家訓。曾國藩在家書中教導子弟:『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國家、家族、政黨、企業、單位的破敗都是因為裏面的每一個人過分奢侈、浪費,以至於入不敷出。

【群書治要·漢書】記載:『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自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以來,『刑措四十年而不用』,刑罰擱置四十年都沒有使用,『囹圄空虛』,監獄裏沒有犯人。從那個時期到當時的漢代將近有一千年,想使國家得到治理的人很多,但是太平盛世卻沒再度出現,什麼原因?『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因為人們廢棄了治國的常理、常法。法度是古人所講的恆常不變的禮法,也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人們不講仁義禮智信,不講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也不再講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憑着自己的私心、喜好治理國家,奢侈盛行而仁義被廢棄。因為人的私慾生起,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必然會過上奢侈浪費的生活。一旦一個人奢侈浪費,就不惜盤剝人民的血汗,也就不可能對百姓有仁愛之心。所以『奢侈行而仁義廢』,就是國家不再出現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群書治要】中記載魏文侯請教李克(也稱李悝):『刑罰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李克回答:『刑罰的根源產生於人們邪曲不正、放縱奢侈的行為。凡是人們奸詐、邪曲不正的心,都是因為饑寒交迫產生的;而過分放縱安逸的人,則是把心思耗費在文飾、追求奢侈品之上。』

饑寒並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百姓饑寒交迫,吃不飽、穿不暖,還能不作奸犯科、不做邪曲不正的事,是很少有的。『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男女都裝飾得很精美,並以此互相攀比,看誰的用度更奢華、浪費,如果這樣,人們不驕奢淫逸也是很難辦到的。所以,如果領導者不禁止奇技淫巧的事情,人們追求奢侈品,越是追求就越有人加大生產滿足人們的欲望,導致『國貧民侈』,國家越來越貧窮,人民越來越奢侈。

國貧民侈,則貧窮者為奸邪,而富足者為淫佚,則驅民而為邪也』,如果國家貧窮,但是人民奢侈浪費,貧窮的人就會做奸邪之事追求富裕的生活,而富裕的人會放縱自己的欲望,驕奢淫逸,這就等於驅使人民做邪曲不正的事。當百姓被驅使走上邪路,再用法律懲罰他們,這等於是為人民設置陷阱。所以,刑罰的興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從根本上堵塞,而只是在枝節上督促,這是傷國之道。

明智的君主知道刑罰產生的根本,不是從枝節上去治理。康熙皇帝曾頒佈【聖諭十六條】教導百姓,其中一條是『尚節儉以惜財用』。強調『開其源尤當節其流』。人們不僅要知道如何生產、聚集財富,還要懂得節省、節儉財用,這樣各種物資、財富才用不完。

【禮記】中說:『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如果國家奢侈之風盛行,就要教導人們崇尚節儉;如果國家太儉樸,就要讓人們懂得禮。也就是說,節儉要符合禮的要求,特別是當客人、外賓來訪時,平時可以很節儉,但是招待客人還是要符合禮的規定,這才不失禮。【論語】中說:『禮,與其奢也,寧儉。』禮與其搞得太奢華浪費,寧願節儉。這說明,節儉是禮的根本。現在很多國家奢侈之風盛行,人們競相攀比,坐高檔轎車、住豪華別墅、吃山珍海味、穿綾羅綢緞,在這種奢侈風氣盛行的情況之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項規定』,這就是『示之以儉』的表率,自己身體力行為大家做出節儉的榜樣,引導社會不要攀比。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