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8|回覆: 0

[儒家文化] 什麼是『五儀』?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6 14: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什麼是『五儀』?

什麼是『五儀』?

『五儀』這篇記述了孔子將人分為五等,就是『五儀』,詳述『五儀』的不同標準,所以,以『五儀』作為篇名。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慾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有聖。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此則庸人也。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智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慾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魯哀公向孔子問道:『我想辨識魯國的賢能之士,用他們來治理國家。請問如何選用他們呢?』如何選拔人才非常重要。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有聖。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孔子說:『人可以分為五個等級:有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能審慎地辨別這五等人,治國之道就具備了。』

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此則庸人也。』『訓格』,『格』是法的意思,也就是『規範、典範』。『務』,專力。

所謂庸人,就是心中沒有謹記慎重行事、善始善終的規範;口裏也不談論可以奉為行為準則的教誨之言;不選擇賢者以為人生的寄託;也不力行聖賢教誨以安定自己;小事聰明,而大事糊塗,不知道自己的追求,凡事隨波逐流而沒有主見,這樣的人就是庸人。世間的庸人很多,每天談論家長裏短,甚至還損人利己,但是對於怎樣謹慎地落實聖賢教誨,怎樣提升自己的德行,或者說回歸自性明德,他們都沒有時間去理會。

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智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性命形骸』,『骸』是手足首身也。

所謂士人,心中有堅定的目標信念,謀劃有執守的原則,雖不能徹底洞悉道德、技藝的根本,但一定有所遵循;雖不能完全具備所有的美善,但一定有其操守;所以,智慧不務多,務求慎重理解其所知的是非,對於自己所知的東西一定要有審慎的態度,自己學的東西是否合乎道,要有所辨別。言辭不務多,務必慎重言辭的意義,能夠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行為不務多,務求慎重清楚行為的緣由,知道自己行為的原因。智慧已能判斷所學正確,言談已能得其要旨,行為也跟從了,就像人的性命、身體一樣不可改變,這就是心有所主,不會隨意地改變自己的志向。富貴不足以使他驕慢,貧賤也不會讓他憂戚,這就是士人。

可見,成為士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士人的目標、志向非常地明確,而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還能夠做到寵辱不驚,這都是比較高的要求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