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回覆: 0

[道家人物] 【 文 子 】9下德詩解2為善易自勝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文 子 】9下德詩解2為善易自勝強
題文詩:
至道至簡,至情至真,童心天真,至真至善.
靜而無為,適情辭余,無所誘惑,循性保真,
無變於己,童真至易.為不善難,篡弒矯詐,
躁而多欲,非人天性.聖人真情,非欲非避,
事或欲之,適足失之,事或避之,適足就之,
志有所欲,忘其所為.動靜權變,適受與度,
好憎適情,喜怒和節.其有不棄,非有不制,
恆滿不溢,常虛易贍.至情適度,適度知足,
知足自製,心平志易,精神內守,物不能惑.
勝人有力,自勝者強,能自強者,必用人力,
能用人力,必得人心,能得人心,必自得者.
為治之本,務在安人,安人之本,在於足用,
足用之本,在不奪時,不奪之本,在於省事,
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去驕,
去驕之本,至虛至無,虛無情真,真情所至,
非有非無,非生非命,知生知命,知生之情,
不務生有;知命之情,不憂命無.通天下情,
運天下心,真心至明,至明真情,常治久安.
原文
      老子曰:天下莫易於為善,莫難於為不善。所謂為善者,靜而無為,適情辭余,無所誘惑,循性保真,無變於己,故曰為善易也。所謂為不善難者,篡弒矯詐,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為不善難也。今之以為大患者,由無常厭度量生也,故利害之地,禍福之際,不可不察。聖人無欲也,無避也,事或欲之,適足以失之,事或避之,適足以就之,志有所欲,即忘其所為,是以聖人審動靜之變,而適受與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節。夫動靜得即患不侵也,受與適即罪不累也,理好憎即憂不近也,和喜怒即怨不犯也。體道之人不苟得,不讓禍,其有不棄,非其有不制,恆滿而不溢,常虛而易贍。故自當以道術度量,即食充虛,衣圉寒,足以溫飽七尺之形,無道術度量,而以自要尊貴,即萬乘之勢不足以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故聖人心平志易,精神內守,物不能惑。
譯文
老子說:天下最容易的事莫過於行善,天下最難的事莫過於不行善。所謂的行善最容易,只要虛靜無為,適情而動,辭卻多餘的事物,拒絕誘惑,遵循性命之理保全天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了,所以說行善容易。所謂的不行善最困難,在於其用武力殺死君主奪取權位,矯情奸詐,躁動不靜而多欲望,這類行動都不是人的本性,所以說行不善太難了。現在的大禍患,都是由貪得無厭、貪心無限所產生的,所以利與害相交之地,禍與福相生之際,不可以不明察啊。聖人是沒有欲望的,所以無需躲避什麼,有些事情想要得到,恰好卻失去了它,有些事情想要躲避,恰好卻又得到了它,災禍和幸福也是如此,心志有所欲望,就會忘記其所作所為了。因此聖人審察動與靜的變化,適合取捨之度,理正好憎之情,調和喜怒之節。動靜適宜即禍患不侵入,取捨適度即罪行不加身,理正好憎即憂患不近前, 調和喜怒即怨恨不相犯。體道之人,不隨便獲得,不避讓災禍,其有不棄,並非其有不制,常滿而不溢,常虛而易贍,因此自當以道術度量,即吃飯充飢,穿衣禦寒,足以溫飽。七尺之軀,沒有道術度量,而以自求尊貴,即使是君主之勢力,也不足以使其愉快,即使是天下的財富,也不足以使其歡樂。所以聖人心平志平,精神內守,萬物不能迷惑。
原文
       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故為治之本,務在安人,安人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不奪時,不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去驕,去驕之本,在於虛無,故知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目悅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聲,七竅交爭,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所謂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言其運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無一人之譽,此失天下也。故桀紂不為王,湯武不為放,故天下得道,在守四夷,天下失道,守在諸侯,諸侯得道,守在四境,諸侯失道,守在左右。故曰無恃其不吾奪也,恃吾不可奪也,行可奪之道,而非篡弒之行,無益於持天下矣。
譯文
老子說:『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堅強。』能夠堅強的人,必定是利用別人的力量,能利用別人的力量的人,必定是得到了人心,能獲得人心的人,必定是自有所得之人,沒有得到了自已而失去了別人的人,也沒有失去了自已而能得到別人的人。所以為治的根本,致力於安定人民;安民之根本,在於滿足財用;足用之根本,在於不奪農時;不奪時之根本,在於簡省事物;省事之根本,在於節約財用;節用之根本,在於去除驕奢淫慾;去除驕奢淫慾之根本,在於虛靜無為。所以知道本性的人,不追求性的有為;知道本命的人,不憂患命的無為。眼以五色為喜悅,口以滋味為肥美,耳以五聲為淫樂,七竅相爭,以傷害於一性,日復一日招引邪欲窮盡其性和,自身尚且不能治,又以什麼來治理天下呢?所謂得天下者,並不是說其履勢位,稱尊號,而是說其能運用天下的人心,得到了天下的力量。有君王之名,沒有一人稱譽他,這就喪失了天下啊。所以夏桀和商紂王之所以被滅亡,並非是因為商湯和周武王放逐他們所致,而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心,喪失了天下,商湯和周武王用天下的力量才取而代之的。所以天下得道,四夷亦為之堅守,天子失道,諸侯為之堅守;諸侯得道,四境亦為之堅守,諸侯失道,左右近臣為之堅守。所以沒有憑藉其就不能奪取我的勢位和尊號,憑藉着我自己得民心而不可奪取啊。推行失去民心之道,卻又非議篡奪權位殺死君主的行為,是無益於其持有天下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