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回復: 0

[史學]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4用初税亩民怨灾生善平籴者观岁熟取有余补不足常平仓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21 20:28 手机频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4用初税亩民怨灾生善平籴者观岁取有余补不足常平仓
题文诗: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
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
初税亩制,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
生祸乱作.陵夷至于,战国贵诈,而贱仁谊,
先富有而,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
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
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
治田勤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如之地方,
百里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又曰籴粮,
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离散,农伤国贫,
故甚贵,与甚贱,伤其一.善为国者,
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
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
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社闾尝新,
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人率,
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之钱,
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
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心,
而令籴至,于甚贵也.是故善于,平籴者必,
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收自,倍于初,
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
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
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舍一中孰,
籴二下孰,则籴,使民适足,贾平则止.
小饥则发,小孰所敛,中饥则发,中孰所敛,
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虽遇,
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取有余以,
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此常平仓.
  【原文】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注释
初税亩古代废除井田制,按田亩征税的开始。【春秋·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何休 注:『时 宣公 无恩信於民,民不肯尽力於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穀最好者税取之。』
【译文】
 周室衰落后,暴君污吏忽视他们的国界,徭役泛滥,政令没有信用,上下的人相互欺诈,公田没有人去耕作。所以鲁宣公的『初税亩』,遭到【春秋】的讥刺。于是在上位的人贪婪,百姓产生怨恨,灾害一发生,祸乱就起来了。
【原文】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译文】周室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又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还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个人一月要一石半,五个人一年要九十石粟,还剩四十五石。卖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社间尝食新收获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钱,还剩一千零五十钱。穿衣,一个人大致用钱三百,五个人全年用钱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钱。不幸有疾病死丧的费用,及上交赋税,还没算在这裹面。
造就是农民所以经常贫困,没有勤勉耕种的心思,而使谷物买进太贵的原因。因此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一定小心观察每年有上、中、下三种成熟程度,上熟能收到原来的四倍,最后剩四百石;中熟收获是原来的三倍,最后还剩三百石;下熟是原来的一倍,最后还剩一百石。小饥荒能收一百石,中饥荒能收到七十石,大饥荒能收到二十石。所以丰收之年则用上熟年的政策买入一般年景三倍的粮食而留一份给百姓,中熟之年则买入二倍,下熟之年则买入一倍,使百姓合适满足,粮价平均,饥荒的现象就中止了。小饥荒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饥荒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饥荒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
注释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

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这一措施收到成效后,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遂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