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回復: 0

[其他] 江统【徙戎论】诗解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晋不杂华夷异处要塞易守克胡成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江统【徙戎论】诗解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晋不杂华夷异处要塞易守克胡成功
题文诗:
夫关中也,土沃物丰,厥田上上,泾渭之流,
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
亩号一钟,百姓谣以,咏其殷实,帝王之都,
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因其衰弊,
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其怨恨气,
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
贪悍之性,挟愤怒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
居封域内,无障塞隔,掩不备人,收散野积,
戎狄,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势,
已验之事.当今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
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
先零罕并,析支之地;扶风始平,京兆之氐,
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廪其道路,
所需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
属国抚夷,就安集之.戎晋不杂,并得其所,
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戎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警则,绝远中国,
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是以充国,
子明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命,有征无战,
全军独克,其功虽有,谋谟深计,庙胜远图,
岂不,华夷异处,戎夏区别,要塞易守,
之故得成,其功也哉!华夷有别,敬而远之.
不可混处,不宜深交,知人知面,难知其心.
【原文3】当机立断

  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是以充国、子明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之命,有征无战,全军独克,虽有谋谟深计,庙胜远图,岂不以华夷异处,戎夏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译文】
关中(陕西省)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代帝王(周王朝、秦王朝、西汉王朝、新王朝)都在那里建都,从没有听说西戎、北狄适合那片土地居住。不是我们的族类,永不会跟我们同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前人乘他们衰弱之际,强迫他们迁移到首都一千里之内的'京畿」地区,朝廷官员和普通平民,都轻视他们、欺侮他们,认为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正常现象,使他们的愤恨和怨毒深入骨髓。等到他们人口够多,力量够大之时,不可避免的自会产生反抗之心。以他们贪婪凶悍的本性,加上累积已久的愤怒,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他们身在国家的心脏地带,没有关卡要塞的阻拦,袭击毫无防备的人民,抢夺散布在田野间的仓库粮食,所以才会造成广大的灾害,发生不测的暴行,这是必然的后果,前例俱在,斑斑可考。
当今朝廷应该做的事,便是乘着兵威正盛,叛乱还未平息,迁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的诸羌到先零、罕并、析支之地;迁徙扶风、始平、京兆的氐族,到陇右、阴平、武都等地。朝廷应该供应他们在迁徙途中的粮食,使他们可以自足,跟随自己的民族返回故土,最终得到安顿。
胡人和汉人从此不再杂居,各得其所,既符合历史经验,又创立了处理此类问题的范例。即使胡人以后想进犯中原,由于地处偏远、山河阻隔,即便作乱也为害不广。当年赵充国等人之所以能够以几万兵力制服羌人,兵不血刃地获得胜利,虽然是因为用兵得法,难道不也是因为汉族和胡人各自居住在不同地区,因而官军容易守卫边塞,才获得成功的吗?
【注释】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名将。
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等职。他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汉昭帝死后,与霍光等拥立汉宣帝,封营平侯。累官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神爵元年(前61年),计定羌人叛乱,并开展屯田。赵充国晚年致仕后,仍常参与议论『四夷』问题。甘露二年(前52年),赵充国去世,年八十六。谥号『壮』。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