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回覆: 0

[道學研究] 譚峭【化書】卷2術化詩解1雲龍以神召氣守內猛虎神全威大用神以神用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7 17:16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譚峭【化書】卷2術化詩解1雲龍以神召氣守內猛虎神全威大用神以神用形
題文詩:
雲龍風虎,得神氣,之道者也.神由母也,
氣由子也,以神召氣,以母召子,孰敢不至?
盪穢者必,召五帝氣,苟召不至,穢何以盪?
伏虺者必,役五星精,苟役不至,虺何以伏?
是知,陰陽可作,風雲可會,山陵可拔,
江海可覆.然召於外,不如守之,於內然後,
用於外則,無所不可.猛虎行也,則草木偃;
毒鴆怒也,則土石揭.威之所爍,氣之所搏,
頑嚚.小人由是,知鋏可使,之飛山河,
可使之移,萬物可使,之相隨也.夫神全則,
威大精全,氣雄.萬惑不能,萬物,
可以.是故一人,所以能敵,萬人者非,
弓刀之技,威之至;一人所以,能悅萬人,
其亦,言笑之惠,和之至.蟲之無足:
蛇能屈曲,蛭能掬蹙,蝸牛蓄縮.小人所以,
見其機由,是得其師,可以坐致,萬里不馳.
故足行者,有所不達;翼飛者,有所不至;
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
夫何故焉?由彼知形,而不知神,此知神而,
不知形也.以形用神,則亡以神,用形則康.

化書之25雲龍

【原文】

雲龍風虎,得神氣之道者也。神由母也,氣由子也,以神召氣,以母召子,孰敢不至也?夫盪穢者,必召五帝之氣,苟召不至,穢何以盪?伏虺(hui,毒蛇)者,必役五星之精,苟役不至,虺何以伏?小人由是知陰陽可以作,風雲可以會,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覆。然召之於外,不如守之於內,然後用之於外,則無所不可。
【譯文】
騰雲的龍,馭風的虎,都是得到了神識和氣勢運用的真諦。神識就像是母親,氣勢就像是孩子,以神識來召喚氣勢,就像母親召喚孩子一樣,氣勢怎敢不來呢?因此,掃蕩污穢的,必然要喚來五帝的氣勢,如果召喚不來,污穢如何能被蕩滌呢?降服毒蛇巨蟒的,必然要役使五星的精華,如果五星的精華不到位,如何能降服毒蛇巨蟒?於是我知道了,陰陽可以被改變,風雲可以被變換,山陵可以被拔起,江海可以被覆蓋。然而像這樣從外面召喚而來的,不如將氣勢養成在體內,然後需要的時候再放出,這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做到的了。

【注釋】


五帝:又稱五天神: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五星:是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星。這五顆星最初分別叫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這也是古代對這五顆星的通常稱法。把這五顆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原素配上天上的五顆行星而產生的。

化書之26:猛虎
【原文】
猛虎行,草木偃;毒鴆怒,土石揭。威之所爍,氣之所搏,頑嚚(yin,愚蠢而頑固)爲之作。小人由是知鋏可使之飛,山河可使之移,萬物可使之相隨。夫神全則威大,精全則氣雄。萬惑不能溺,萬物可以役。是故一人所以能敵萬人者,非弓刀之技,蓋威之至也;一人所以能悅萬人者,非言笑之惠,蓋和之至也。
【譯文】
猛虎疾行的時候,旁邊的草木都趴下了;毒鴆發怒的時候,周圍的地面和石頭都產生裂痕。那種使人懼怕的力量的爆發,附著霸道的氣勢,就連最頑固和愚蠢的也爲之驚懼而起。我於是知道,鐵器我可以使之飛舞,山脈河流我可以使之移動改道,世界萬物我可以使之相伴隨。意識越強大,威勢就越強大,身體的精氣越充足,氣勢就越雄壯。即使萬種誘惑也不能使我沉溺其中,而世界萬物都可以爲我所使役。因此,一個人所以能敵上萬敵人的,並非他的武器有多厲害,而是他的威勢施加到敵人身上使敵人產生畏懼;一個人所以能受到萬眾愛戴,並非是他的言談笑語感動眾人,而是他的平和的氣質感染眾人使眾人感到親切。
【注釋】
鴆:(zhèn)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悽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

化書之27:用神
【原文】

蟲之無足:蛇能屈曲,蛭能掬蹙,蝸牛能蓄縮。小人所以見其機,由是得其師,可以坐致萬里而不馳。是故足行者有所不達,翼飛者有所不至,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夫何故?彼知形而不知神,此知神而不知形。以形用神則亡,以神用形則康。
【譯文】
沒有腳爪的蟲子用這樣的方式行走:蛇能屈曲,水蛭能捲縮,蝸牛能收縮。所以我窺見到其中的關鍵,並由此得到啟發,可以坐著不動而行萬里路程。因此,在地上行走的有些地方到達不了;在天上飛行的,有些地方去不了;用眼睛看的,有的東西看不見;用耳朵聽的,有些聲音聽不到。什麼原因呢?因爲它們只知道形體的作用而不知道意識的作用,而我知道意識的作用而不知道形體的作用。用形體來控制意識的則敗亡,用意識控制形體的則安康。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