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2|回復: 0

[儒家代表人物] 崔记川:孔子生日求真

[複製鏈接]
余觉中 發表於 2022-10-10 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对于孔子生辰近年诸贤又有不同认知,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孔广牧考订的结果,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与之相配的公历格里历是耶元前551年9月28日。今贤对此高度怀疑,以致重新考证者络绎不断。今贤皆指向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儒略历。近贤引经据典,以现代科技对天文的精确测算为依据,又加以张培瑜先生所著【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为参考,其结果应毫无争议,推翻过去错误、重新更正孔子生辰似已顺理成章。但至今仍以原日期祭奠圣人,为何?笔者认为:古人并不愚笨,试看孔子卒日和今贤所推是一样的。孔子生月之所以宁取『』避『』,原因何在?主要是对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十月均有日食出现的记载颇感疑惑,以及【公羊传】所记十有一月孔子生与【谷梁传】的十月孔子生差一月。古贤对二月连现日食之记载已高度不解,而十有一月不仅古贤不解,今贤考证者直接视为衍文,且对九月、十月连续出现日食之事避而不谈。这也许是孔府宁使用有疑问的原日期,也不采用今贤考证的新日期的真正原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笔者虽一介平民,既非学者,亦不是教授,然自少时即研习中医学,稍长于易学亦勤习之,对干支、历法也颇有心得。值此圣人生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际,作为儒家的崇仰者及践行者,笔者对圣人生日求真义不容辞。传统文化不兴与圣人祭祀之日不真亦有关!

考证之前笔者先对考证原则做一下介绍,以避免争议。

首先考证孔子生日,用当今使用的农历暨夏历为基准。原计划只考证农历日期。但如今孔子学院已遍及世界,且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公历格里历,因此顺带一起用公历考证。但绝对不使用误差较大的儒略历。圣人是中国的,中国人考证中国圣人的生辰,规则中国人说了算!文化自信从此开始吧!相信圣人有灵也会同意我的做法的。况且自民国祭祀圣人就是用的公历。

这次考证,其旨本着让相当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进来。笔者尽量用通俗语言少引经据典,尤其是考证部分,希望朋友们多参与印证。虽说圣人生日在今天聚讼纷纭,其实也都是个人在唱独角戏,先入为主,自圆其说;看不到有效的讨论和批评。读者被其中倒来倒去的典籍引文弄大了头。笔者看了两篇今贤的孔子生卒考证文章,头也大了。解决不了的就是衍文,或避而不谈,绕来绕去,直接把张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结合【公羊】【谷梁】二传相同记载,十月庚辰朔庚子生,直接就写10月9日儒略历。若是换算成格里历,直接查表减6得10月3日就成了。至于农历,十月初一是庚辰日,十一是庚寅,二十一就是庚子,周历与夏历差两个月,即减二,得八月二十一日。但也有认为是九月二十一的。总之方法相当简单,何必避实就虚,长篇大论。亦有仅考订为前552年10月9日儒略历的,没涉及农历。至于农历,作者说去查【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就可以了,以避免画蛇添足,徒增争议。然而,10月9日所对应的农历就是八月二十一或九月二十一,想避是避不开的。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依笔者愚见,今贤多半对历法不精。下面的考证部分会绕开【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这一今贤奉为圭臬之资料,另辟蹊径;但必要时引以对照。接下来的部分以章回形式讨论公历耶元前一年当否置闰、春秋二月连食、孔子生月十与十一两种异说等困扰古贤今贤的疑难,最后以易卦演测作结。

考证

各位对圣人生辰有兴趣的朋友请准备一本有干支及阴阳历对照的万年历2000-2060年、一部手机、一支笔和两张白纸,我们一起来推算圣人的生日。其中略涉干支、历法,并不难。顺着笔者的思路,聚精会神推算下去,参与的人愈多,愈能得出正确结果。

考日

【公羊传】【谷梁传】都有记载孔子生日的信息,那就是庚子日,这个干支古今应无异议。先不管是十月庚子还是十一月庚子,我们往下推,看是哪一日。有载: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这个信息很重要,为使对干支历法稍欠理解的朋友听得更明白,略作解释:就是说其年农历九月初一的干支是庚戌,这天发生了日食,十月初一这天干支是庚辰,又发生了日食。这一特殊现象对古人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把有日食的这一天定为初一的依据。十月初一是庚辰,十一就是庚寅,二十一就是庚子。朋友们随便翻一年,任何一月,只要是初一到初九有庚辰日就行,加二十天看是否是庚子内行人别嫌啰嗦?至此二十一日庚子,已考证完毕。

考月

目前有两说,多数主张八月,亦有主九月的。此不必论证。如果说孔子生日是儒历10月9日公历10月3日,你认为是八月还是九月?我直接认为九月不对!为什么?各位朋友,现在你就打开万年历,有多少年就翻多少年,看一看找一找,九月二十一和10月3日有没有接近的?差一至三日也可。找不到啊!九月二十一最晚已到了11月8日以后,最早也在10月13日到14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是一组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组合!那是不是七月二十一?同理也不是。只有八月最合适。那是不是就是八月了?先别急下定论。还需结合年份进一步确定,姑且把八月放在这里以待进一步验证。

考年

先贤多主公元前551年,今贤多主前552年,张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把孔子生日直接划到了前552年下,并且在他的编排里是年十一月有庚子日。怎么办?如果再引经据典,别说各位朋友,就连笔者也懵整个头了。是不是就没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将绕开争议,另辟蹊径!既不参经,也不参【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否则又会回到争议的老路上。

朋友们,请仔细算一下:前552-2053年经过多少年?公历产生了多少个闰年?我的结果是2604年和632个闰年。提醒一下各位朋友:没有公元0年,此点很重要。另外,前552年当年不是闰年,为什么被4整除却不是闰年?因为没有公元0年,前1年即是公元0年,或称公元前元年。告诉各位朋友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对公元前非常实用,公元后也一样:凡闰年年支必是申、子、辰,换句话说属猴属鼠属龙的年份一般都是闰年,当然1900年也是鼠年,按闰年特殊规则,则不是闰年。

接下更要仔细了。

2604×365.242199074(天)=951090.686天。解释一下,365.242199074是一回归年的天数,一般计为365.2422,因年份很大,为避免积累误差太大,遂采用了上面更加精确的数值。

公历格里历2604×365+632=951092天。略作说明951092天是2604年前552-2053年的公历积累天数。

951090.686取整数,951090÷60甲子周期=15851.5。这个数表示:951090天有15851.5个甲子周期,0.5个甲子周期就是30天。任一干支加30天,干不变,支对冲。对冲有六对,子午,丑未,寅申,己亥,卯酉,辰戌。各位朋友请仔细考虑几遍。

打开万年历,翻到2053年八月二十或二十一,如果此日对应的干支是庚午说明什么?我的理解是前552年八月廿一是庚子日,只有年月日都吻合才会有这个结果。此处需反复算几遍。各位朋友,如果你认为有0.686天不知如何处理?历法中极有可能将其算作一天,对于干支推演没有妨碍。因为没有用到这0.686天,它只影响到2053年是八月二十或二十一的问题。翻开万年历一起查一下,2053年八月二十日是庚午,公历是10月1日。别着急,把思路理清后,顺便解决一个问题:前552年什么日子是10月1日呢?很明显前552年八月二十一至2053年八月二十是951090天。那951092天就是前552年八月十九日。换句话说前552年八月廿一就是10月3日。有朋友问:为什么使用2604年来计算?这是笔者二十多年研究历法的心得。在此只是告诉各位朋友用这个数考证以前历法几乎百分之百准确,最多差一日。

各位朋友,有人会认为有小数不准。下面我们用个基本没小数的考证一下孔子生于公历几月几日。刚才推算是10月3日。

我们算一下,前552-2013年经过多少年?公历产生多少个闰年?我的结果是2564年,有622个闰年。2564×365.242199074=936480.998天。此为2564个前552-2013年回归年的天数。较整数天仅差2分钟,可记为936481天。

2564×365+622=936482天,此为前552-2013年公历积累天数。

936482÷60=15608余2天。干支向后移两个:庚子,辛丑,壬寅。如果前552年八月二十一是庚子日,至2013年10月3日左右找壬寅日,就是2564年整公历的对应位置。打开万年历,找到2013年10月3日左右那个壬寅日是公历多少日,就是前552年八月二十一日那个庚子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查万年历,壬寅日是10月3日。至此考证完毕,孔子生日为公元前552年、己酉岁、鲁襄公二十一年、周灵王二十年,夏历八月二十一,公历为10月3日。

有兴趣的朋友可依此法考证民国以来祭祀用的前551年9月28日是否正确。因此年没有根据,实属乌龙,不再核查。

各位朋友可能看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在近2570年的历法积累中,公历积数较回归年整差一日。是何原因?笔者会在论证部分以章回形式逐一解释,如嫌烦可退出休息。

公元前一年为闰年不合理数

圣人之公历生辰须再审修

公历是由儒略历修改而来,由于制历时的缺陷,至1582年不得不将10月4日的下一日突然改为10月15日,史称空白十天;这可说是洋历法的一个笑话。据资料记载这十天误差是从公元325年到1582年之间产生的,实差9.7天。一说是从前46年创建时到1582年之间的积累误差。通过计算,儒略历每128年与回归年差一日,所以前一种说法更为合理。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自使用公历以来至今也只有400多年。根据公历的置闰规则非整百年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但在整百年的年份能被400整除才为闰年,其余不是。再者,在3200年时虽然能被400整除,但不是闰年,这是依据一回归年为365.242199计算的。有天文学家认为这只是计划,到时须看回归年日数是否有变化。显然现在所用回归年365.242199只是近百年的平均数值,对于未来的推算是把它作为一个永远不变的理想数值,这一点必须和广大喜欢历算的朋友讲清楚。公历的置闰规则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与回归年的长度保持一致。到公元4800年时,按规则当为平年。前面说过,到时有什么变化不可预料。回溯孔子生年公元前552到现在已经是2570年了,这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果按儒略历去记录公元前的事,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则无可厚非。如果用公历的话,就要按公历的规则来计算。我们选两个年份:2564年和2692年,按回归年365.242199074计算。2564年的积累天数只差2分钟就成整数天,2692年只差8秒,两个数都非常接近整数天。这在前文的考证部分更直观。尤其2564年更接近孔子出生到现在的实际年份。按这两组数字,在孔子出生年及以前到1900-2060年之间取数,通过计算会发现公历2564年的积累天数,2692年的积累天数比与其年份用回归年计算出来的积累天数多整整一天。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解决?前面提及到公元4800年时为平年,只是计划;现在的数据就摆在眼前,它直接影响了孔子公历生日的准确性。

问题出在哪里?经我查验,公元前一年算作了闰年,至于是什么时候定的,是中国人定的还是外国人定的不得而知。根据笔者计算和推演,此年为闰年既不合理,也不合数。

一、公元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应为合理。那么公元前一年定为计算公元前年代的元年,也顺理成章。公元前一年即是公元前的元年。元年就是开始的意思,刚开始的年份就置闰从情理讲是不通的。众所周知,公历每四年一闰也多闰了一些,如元年就是闰年,等于刚开始就在1/4和3/4这两种误差之间,直接取了3/4的误差。再说清楚一点,元年是平年只差了0.2422天,如果是闰年就差了0.7578天。

二、如果是从公元前46年算起,一说是45年,不管是两年任何一年起算,公元前一年也不应是闰年。

三、按公历积累天数与回归年的积累天数看,也明显相差一日。

综上所述,如果孔子生日用公历计算,必须考虑这个事实问题。笔者建议:诸贤应再仔细核算,统一意见,重新修订,将公元前一年改成平年,则公历和儒略历在公元前的历史记事当相应减一天。据此,本已考定的孔子生日若用公历记事,应定为10月2日,还望诸贤公议以决之。

【春秋】及三传记事用周历无疑

王者大一统释斯已昭然若揭

关于【春秋】记事用的是何种历法,古今众说不一。今贤有认为用多种历法记事,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笔者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春秋】记事用的是周历。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从【公羊传】解释孔子【春秋】中记事用王正月,足可以从情理推断所用的是周历。【左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左传】所记『王周正月』直接揭示了【春秋】用周历记事的事实,【谷梁】【公羊】二【传】再承【春秋】经文后,另有记事。可见三【传】与【春秋】都是用的同一种历法,即周历。圣人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历法是一个朝代王权标志,孔子著【春秋】的目的首在推崇王权之一统。孔子在世时欲行夏历。但是意行,并非真行。为什么意行夏历,在后面有论述。此外,难道用殷历记事?各位朋友仔细想想,如此会落个什么罪名?用现代最流行的排除法,也只有周历才顺理成章!周天子实行告朔制,每月何日定为初一,提前告知各诸侯国,鲁国诸侯为天子近亲能例外吗?鲁国实行的是周历,近贤所称鲁历,实即周历,即建子历。但是不得不多说一句,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告朔制渐废。鲁历与周历在置闰置朔等方面都有些误差,容后详解。

孔子著【春秋】微言大义

生年记连食略谓小疵

孔子著【春秋】称为经,是继【诗】【书】【礼】【乐】四经之后又一部经书,后统称五经。【春秋】记事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字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我们看一下圣人出生这一年【春秋】是这样记的:『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夏,公至自晋。秋,晋栾盈出奔楚。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来朝。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于商任。

重要的是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这就是后世争议最大且影响考证孔子生月的主要障碍之一。根据现代天文测算,两月连二食是不可能的。用现代天文测算仅有前面这次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被印证,十月没有日食。我们是相信现代科学,还是相信圣人记载?至此,我们决不可回避。简单判定孰是孰非,似乎令今人心里很矛盾。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当年九月庚戌发生了日食,十月庚辰没有发生日食。那是否【春秋】所记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也是衍文呢?今古贤者不敢冒言,多避而不谈,关键问题还是历法。【春秋】是孔子晚年所作,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左传】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昭公二十年,王二月己丑,日南至。简单解释一下.在前522年春,二月初一,日干支为己丑,这天是冬至。这一重要信息是解开二月连二食之迷的关键,周历是建子历,鲁历也是一样,上文已简要说明了。告朔制废止后,鲁历此年显然已经出现了极大误差,不仅是初一定在何日,另一个历法中的重要部分置闰也发生了大问题。冬至日是初一,按周历的原则必放在正月,当然冬至也可放在年底和正月十五以前,这是历法常识,周历置闰是把闰月放在年末,即十二月后加一月。无独有偶,查【春秋】经,记二月连有日食并非仅此例,在公元前549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同样出现了类似的记载: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结合两次记连食的情况,显然衍文已可排除。通过查验鲁襄公二十一年前后的五次【春秋】经关于日食的记录,发现能与当今天文推演相合的有三次,分别是:鲁襄公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鲁襄公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且与相应的儒略日相合。不合的有两处,即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和鲁襄公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我们通读【春秋】经会发现日食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春秋】记事必须参考周史与鲁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是怎么来的?笔者多次讲告朔制废后鲁历置闰滞后的问题,并有【左传】以佐证。【春秋】经也出现过记日食没有日期和日干支的记录,如:夏五月日有食之。【左传】释:不书朔与日,官失也。至此笔者大胆推测,【春秋】经记录的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是参考鲁史的资料,鲁史虽有这次日食,但其原文绝对不是『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极可能是:十月,日有食之;或十月朔,日有食之。孔子记录的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是周史的原文,接下来孔子看到鲁史十月的这次日食,误以为是两次日食,顺带把干支补上。实际这两者所记是一次日食,只是由于鲁历置闰滞后,周历与鲁历在这一年出现了月份名称的不同。参看【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此年【春秋】经称九月庚戌朔,成了十月庚戌朔。同理,襄公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是和襄公二十一年一样的情况。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的作者张培瑜先生自言是根据【春秋】经复原的鲁历,笔者高度质疑,因为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偏差。我的定义是:张培瑜先生复原的是一部以置闰滞后的鲁历为置闰原则逆推而成的鲁历,完全和周历不一样。但是有个别月份周历与鲁历是一致的,这是两种历法的公共月份。有一点可以肯定:鲁襄公二十一年【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的鲁历是与真实的鲁历一致的,【公羊传】十有一月孔子生就是佐证,在后面章回再作详解。总之孔子记连食说明了采用的史料皆为信史,只是处理不严谨而己,如此评价圣人,想必圣人有灵不会怪于学生!

谷梁记圣诞周十月庚子有准

公羊言子生十有一月非衍文

首先介绍一下周历:今贤多以为周历与夏历差二月,举个例子,比如周历十月二十一,就是八月二十一,这可不大正确。严格讲,周历与夏历相差一个半月,与殷历只差半月。周历如果正常年份置闰后,次年一些月份与殷历基本完全一致,这也是孔子生前意行夏历的真正原因。今贤有误以为鲁历即殷历,原因是不知什么才是周历及规则,感此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也以此佐证【春秋】及三传用周历记事的事实。

周历,即建子历,夏历即建寅历,都有自己的起算点及规则。先淡一下我们熟悉的现在使用的夏历,什么叫建寅历?说白一点,最理想的原则里把立春这一日放到正月初一,由于十二个朔望月的天数与回归年差近11日,须通过置闰来调节与回归年的差距。在19年中放7闰,或如祖冲之391年放144闰。当然更精确的也有,就是笔者的2376年放875闰。举个例子,1924年正月初一,此日立春,随后1943年正月初一立春,133年后即2057年正月初一前一天立春,这个原则是建寅历即夏历的规则。当然现在科学发达测算更加精确,朔日是按计算安排的。古人没这么精确,若在古代极有可能将2057年立春日放到正月初一。

周历即建子历,是以冬至为正月初一,同样也是靠置闰来调节的。冬至和立春之间是一个半月,这是研究历法必须知道的,否则有可能闹出笑话。当今我国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都还有冬至长岁的习俗。也就是当交冬至节,年龄增长一岁,这是周历即建子历以冬至为岁首的实例。

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是在正月初一长岁。严格讲,应是立春长岁;四柱批命就遵循这个规则。故夏历立春为岁首,应更广为人知。

下面从【左传】的记载中,找两年来说明几个问题,对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问题很有帮助。

一、鲁僖公五年前655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顺便解释一下,前655年的正月初一干支是辛亥,这天是冬至。

二、鲁昭公二十年前522王二月己丑日南至实际也是二月朔日

这两次的历法记载时间正差133年,即7个19年,结果冬至后退一个月,若置闰及时,不会发生此种现象。查【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前例与【左传】一致,后例则把己丑放到了正月初一。至此,我们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几个问题及答案:

一、【春秋】及三传都是用的周历即建子历记事是毫无疑问的,从情理到真实记载都佐证了这一推测。

二、【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张培瑜先生没有遵循鲁史,与史实脱节。按常理鲁昭公二十年,冬至到了二月初一,这年年底必置闰及时补救才合情理。

三、说明置闰滞后,圣人生年在此前三十年,正是置闰滞后的涉及范围。

四、此时告朔制早已废止。

回到与考证孔子生日有关的三传上,【谷梁传】承【春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后有庚子孔子生。前面说过,孔子记二月连食的原因。如果把十月后面的庚辰朔日有食之中的日有食之去掉,孔子生日则一目了然。古今贤岂可积非成是,费此周折。可以说,【谷梁传】记载是严谨的,只是没对二月连食作进一步说明,否则早真相大白了。

【公羊传】除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后尚有十有一月四字,然后才是:庚子孔子生。这个十有一月可把古今贤者都弄糊涂了。司马迁直接中招,把圣人生年错后推一年。今贤更直接视为衍文,岂有此理?有今贤谓有两个版本的【公羊传】,一本无此句,那有的怎么办?你不想有就认作衍文来自圆其说,这样做甚不可取。笔者大胆推测【公羊传】作者公羊高与老师子夏关系应更密切,这十有一月必是孔母亲口传于孔子,孔子传子夏,子夏传公羊高。亲口所传,并非衍文。

这两章笔者详细论述了鲁国的历法因置闰滞后所造成的误差。【左传】对两次冬至日的记载足以说明问题。巧合的是,张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前552年历法记录也能说明问题。笔者认为张培瑜先生这一年的历法与当时鲁历是完全相同的,仔细看是年历法记录,在鲁历二月前写了一个『』字,这表示鲁历二月应算作鲁历的正月。经笔者推算也是周历的正月。以此类推,周历庚辰朔是十月初一,而鲁历庚辰朔则是十一月初一,同为一月而两名。按照置闰规则是年正月应该是上年前553的闰月。我们知道,靠推论、应该等字眼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在此就要拿出实证来。鲁襄公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经查验这两次日食与今之天文推演相合。注意,从上一年十月初一丙辰到下年九月初一庚戌,可借助万年历查一下,找一个初一是丙辰的月份,使其假定为十月,如果以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这样顺次推下去,到九月我们会发现,九月初一是庚辰而不是庚戌,当然也可能差一日。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这两年记事用的是周历,并且襄公二十年年底置闰了。【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是年没有置闰,而是在二十一年置闰了。所产生的后果业内人士是最清楚的,在此不再深入分析。笔者已多次说过,在此再啰嗦一次,周告朔制废后,鲁历与周天子历因置闰不同步产生了月份错一个月的差距。十有一月,孔子生。皆口耳相传,千真万确。【公羊传】所记并非衍文。因此也让后世看到了周室衰微、告朔制废止之佐证。由于孔子记二月皆有日食,二传皆效仿。给后人考证孔子生日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但是如果有情景再现的话,孔子及子夏对此事当非常清楚,根本不算个事,但经过二千多年没有了人证,只靠文字说清是非常困难的。幸运的是笔者从【左传】中找到了可靠的证据,又借助张培瑜先生所著历法,才得出真相。

感此不得不又让笔者想起我国从1986实行的夏令时制问题,虽然与考证孔子生日无关,但在此还是愿稍作介绍,或许对此事理解会多些切身感受。

假如你出生于1986年8月1日凌晨12点15分,即农历六月二十六,干支丁丑,这毫无疑问吧,可是这是夏令时啊!如改为正常时间,应为7月30日六月二十五干支丙子。你会怎么记?如果是你的孩子,有可能两种记法都有。我国人口众多,此时间段出生的不知有多少呢!两种记法都无可厚非,也无对错,这是普通人。如果真又出了一位孔子一样的大人物怎么办?当然在这个年代很容易说得清,即便是一个人有两个不同出生日也可以讲明白,但是如果过了两千多年呢?夏令时制资料缺失后怎么办?同样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不知各位朋友认同否?

史公写史记逢历法大革变

望文生义司马迁见意思迁

众所周知,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亦载孔子生年,作鲁襄公二十二年。司马迁对后世影响极大,古人对其书的尊信不亚于今贤对张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的认同,因此孔广牧才顺藤摸瓜找到了次年按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实乃孔子生年之次年也的八月二十七日庚子,以致积非成是,沿用至今。说到司马迁之大名,他不仅为著名的史学家,元封七年更直接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这也是其说对后世考证孔子生辰颇有影响的原因。司马迁出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此时所用历法仍沿用秦代历法,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秦代历法:秦统一全国后,再次改变历法,采用建亥之法,以夏历十月为一年的开始,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在九十年代出土的秦至汉初的竹简中,发现年度记事从十月开始,至九月结束,有闰月的年份加一个后九月。这些竹简证明,秦代使用的历法是采用夏历自然月的名称,只是以十月和九月分别为一年的开始与结束。据史学家考究,秦王政25年,宣布历法改革,该年出现了两组十月和十一月,因而把月份名称以法令的形式改回到夏历的轨道,但同时宣布以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元封元年司马迁等人开始重新修订历法,行的是夏历,置闰以无中气之月为准。这样的置闰方法更及时且准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代及汉代所行的都是夏历,只是秦代以十月为一年记事的开始。汉代大儒董仲舒早于司马迁,迁曾师事之。仲舒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对司马迁深有影响。司马迁必是认为孔子当时的历法亦是采用的夏历月份名称,而以十一月为一年的起点。参看【公羊传】的十有一月孔子生之句,将圣人之生年定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二十一年还是二十二年,如用公历记年也应记在前552年之下,但司马迁时代还没有公历,如果有公历的话,司马迁也绝不会记在前551年之下。

不过后世对于春秋时鲁国使用的是夏历的月份名称,也不乏其人。另有一说,今人有认为十有一月,是从那个月又向后数十一个月。为前551年八月二十七找依据。有古文知识的人一看就知不通。这是古人特有的记法,如是年鲁襄公二十有一年可说明问题。我们不必把某人神化,司马迁把孔子生年误记一年;孔子记九月十月连续出现日食。孔子、司马迁在记事方面瑕不掩瑜,或许【春秋】之内容,【史记】之事件才是精髓,只是我们考证时费尽全力才有点滴发现而已。

考圣诞如履薄冰

演周易一锤音定

子曰: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矣。笔者已年过五十矣,对考定圣人生辰自觉有理有据,但仍如履薄冰。今易学高人有测未知生于何年卦例,深受启发,洗手静心,以易卦定先圣生年,以求万无一失。

岁己亥甲戌月己亥日旬空辰巳

测孔子生于何岁庚戌或己酉摇得未济之旅卦

各位易友,测不知何年生,以何为用神,诸书无有参考。卦已成,须看世应、动爻、空亡。

此卦世爻动化丙申,与庚戌己酉无关,应爻空亡,只是四爻纳干后为己酉化,己酉正应所求,断孔子生于己酉岁无疑。

后经仔细审查,发现摆放的通胜日历,笔者误将岁己亥认为是日干支,其实是己丑日。但不影响断卦之结果,此时方悟一理,孔子记连食,司马迁记孔子生年岂有错乎!

献县崔記川成稿于己亥岁腊月初一日有食之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