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1|回復: 0

[其他] 【贞观政要】卷4求谏诗解3受谏谏人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勉励终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8 17:07 手机频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4求谏诗解3受谏谏人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勉励终始题文诗:
贞观三年,太宗谓于,司空裴寂,曰比近有,
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
观省孜孜,不倦欲尽,臣下之情;每思政理,
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
贞观五年,唐太宗谓,房玄龄曰,自古帝王,
大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
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
未尝不以,此为心也,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以人言,不同己意,
便即得以,护短不纳?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六年,唐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之与,
中书侍郎,杜正伦及,秘书少监,虞世南与,
著作郎和,姚思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
朕之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
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
然喉下有,逆鳞卿等,不避犯触,各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
此意不能,暂忘是故,设宴为乐.赐绢有差.
太常卿者,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曰:
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
齐境之难,管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
勃鞮而为,斩袂之仇,小白不以,为疑重耳,
待之若旧;此乃岂非,各吠非主,志在无二;
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能克全,此节则能,
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
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
不亦美乎?朕所以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
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一何可道!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①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注释】

①裴寂(570 — 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东南)人。隋末任晋陽宫副监,以晋陽宫所藏米粮、铠甲、彩帛等,支援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后,劝渊为帝。武德年间任尚书左仆射,掌握大权,曾参与制定【唐律】五百条。后改任司空。贞观三年(629)被太宗免官,放归故乡。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①,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②,莫不由此。朕今夙夜③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注释】

①任情喜怒:喜怒无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②丧乱:这里指丧失国家,混乱朝纲。

③夙夜:早晚,朝夕。

【译文】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高兴或发怒。高兴的时候就胡 乱赏赐,功过不分;发怒时就任意杀戮,是非不明。天下大乱,一般都是因为肆意妄为造成的。因此我非常警觉,无论白天黑夜,无不铭刻在心,希望各位大臣永远都能够对我的缺点大胆地提出批评。同时,你们也应当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切不可因为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就不承认、不采纳。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别人的批评,那他又怎么能去批评别人呢?』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①韦挺②、中书侍郎③杜正伦④、秘书少监⑤虞世南、著作郎⑥姚思廉⑦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⑧。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乃赐绢有差。

【注释】

①御史大夫:唐制,掌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的官职,为御史台之长。

②韦挺:京兆人。起初曾为隐太子宫臣。武德七年,因与太子谋逆被流放。贞观初,由王珪推荐,拜御史大夫。

③中书侍郎:官名。唐制,为中书省长官的副职。

④杜正伦:相州(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人。贞观初年,由魏徵举荐,任兵部员外郎,后迁中书侍郎。

⑤秘书少监:唐制,秘书监下的官职。

⑥著作郎:唐制,秘书省的属官。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等事。

⑦姚思廉(557 — 637):唐初史学家,字简之。本吴兴人,陈亡,迁关中,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时从父习 汉史,得其家学。在隋为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贞观时官至散骑常侍。

⑧孥(nú)戮:连同妻儿被杀戮。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见时对他们说:『我曾把从古以来臣子尽忠的事迹一一看过,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就能够诚心规谏,但如像关龙逢、比干那样的处境,就不免身遭杀戮株连家人。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难。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得听话,但喉下有逆鳞。你们就敢于犯逆鳞,各自进上奏书。常能这样,我难道还怕宗庙社稷会倾覆!每想到你们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怀,所以设宴共享欢乐。』还给每人赏赐了数量不等的绢。
【原文】

太常卿①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②,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岂非各吠非主③,志在无二。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能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④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⑤,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一何可道!』

【注释】

①太常卿:唐代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的官职。

②勃鞮为斩袂之仇:勃鞮,晋人。曾奉晋献公之命去杀重耳,重耳逃走,勃鞮追上斩其衣袖,重耳奔狄。后重耳归晋,即位为晋君(晋文公),他不念旧恶,仍重用勃鞮。

③各吠非主:狗见不是自己的主人就咬。

④垂范:把好的风范传至后人。

⑤阙:缺点,错误。

【译文】
太常卿韦挺曾经上书唐太宗,指出他治理国家的功劳与过失。太宗写了一道诏书送给他说:『你所呈上的意见极其珍贵,里面的言辞和道理都值得称道,我对此感到十分欣慰。春秋时齐国发生内乱,管仲的箭曾射中齐桓公;晋国蒲城的争斗,勃鞮曾用剑斩断晋文公的衣袖。但齐桓公重用管仲,没有猜疑;晋文公对待勃鞮仍一视同仁,没有什么差别。这是臣子心怀坦诚,为他们的君主效劳。你的忠诚,从行文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你能一直像这样实事求是,刚正不阿,那么你的好名声就可以永远保全了。如果你在这方面懈怠了,那将是多么可惜呀。我希望你能自始至终地做后人的表率。这可以使后来的人看今天所发生的事,就像今天的人看古代所发生的事一样,这难道不是很好吗?我过去没有听说过我所犯下了哪些过错,也没看见我所做过的一切事中存在哪些缺陷,这些功绩都是依靠你们这些忠信、诚实的人的结果。你们不断地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用来告诫提醒我,丰富我治国的思想,如果仅仅依靠我个人的能力,哪里值得一提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