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回覆: 0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5指武詩解11聖治天下先文後武小懲大誡道尊后行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28 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5指武詩解11聖治天下先文後武小懲大誡道尊后行
題文詩:
田成子常,與宰我爭,宰夜伏卒,將攻田恆,
令於卒,曰不見,旌節毋起.鴟夷子皮,
聞告田恆.田成子因,為旌節以,起宰我之,
卒以攻之,遂殘之也.齊桓公北,伐山戎氏,
請兵於魯,魯不與之,桓公怒將,攻之管仲,
曰不可也,我已刑北,方諸侯矣;今又攻魯,
無乃不可?魯必事楚,是我一舉,而失兩也.
桓公曰善!乃輟攻魯.聖治天下,先文德,
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後加誅.下愚不移,純德之所,不能化後,
武力加焉.堯誅四凶,昔以懲惡,周公殺,
管蔡弭亂,子產,鄧析威侈,斬少正卯,
孔子變眾,佞賊之人,而不,亂之道也.
繫辭: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非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大誡,小人之福.
五帝三王,教以仁義,而天下變,孔子,
以仁義而,天下不從,為之何也?昔明王有,
紱冕尊賢,斧鉞誅惡,故賞至重,而刑至深,
而天下變.賢顏淵,無以賞之,賤孺悲無,
以罰之故,天下不從/是故,非權不立,
非勢不行,道尊后行.至道執一,抱威處勢.
【原文】  田成子常與宰我爭,宰我夜伏卒,將以攻田成子,令於卒中曰:『不見旌節毋起。』鴟夷子皮聞之,告田成子。田成子因為旌節以起宰我之卒以攻之,遂殘之也。
【注釋】
1田成子,名恆,原為陳恆,古音田、陳音近,也稱為田恆,漢朝為漢文帝劉恆避諱,稱為田常,是齊國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領。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殺死簡公,擁立齊平公,任相國,盡殺公族中的強者,擴大封邑,從此齊國由陳氏專權。其後統治齊國多年,直到齊穆公統一齊國。
2宰我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1],春秋末期魯國人,思想家、儒客先賢。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十三賢』之一
3鴟夷子皮范蠡(別稱:鴟夷子皮、陶朱公、范伯,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1],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
他出身微寒但博學多才。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國,後被拜為上大夫、相國,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成就霸業。[2]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峯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廟,被追封為古今六十四名將(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朝時期,配享武廟。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艱苦創業、三致千金,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經商思想理論的影響力,在范蠡去世後,逐漸被後世尊之為財神、商祖。
【原文】  齊桓公北伐山戎氏,請兵於魯,魯不與,桓公怒,將攻之,管仲曰:『不可,我已刑北 方諸侯矣。今又攻魯,無乃不可?魯必事楚,是我一舉而失兩也。』桓公曰:『善!』乃輟攻魯矣。【譯文】
無乃 :表示委婉反問。不是;豈不是
【原文】  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夫下愚不移,純德之所不能化而後武力加焉。
【注釋】
下愚不移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譯文】
聖人治理國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眾人服的),然後才運用武力(使眾人服).只是運用武力得到國家的人,(眾人)不會降伏,如果文化沒有改變,以後也會像現在這樣被別人反壓。下等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對他們用純正道德文化薰陶後,還是不能淺善改過,再用武力征服他。
(這說明了人文教化的重要性提倡先以文德治過,暴力於次要)
【原文】  昔堯誅四凶以懲惡,周公殺管蔡以弭亂,子產殺鄧析以威侈,孔子斬少正卯以變眾,佞賊之人而不誅,亂之道也。易曰:『不威小,不懲大,此小人之福也。』
【注釋】
『不威小,不懲大,此小人之福也。』
出自易經繫辭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譯文:孔子說:『小人不知道羞恥不明了仁義,不使他畏懼不會有義舉,不見到功利不能勸勉(他)作好事,不用刑威不能懲罰(制服),小的懲罰使他受到大的戒懼,(以致不犯大罪),這是小人的福氣。
【原文】  五帝三王教以仁義而天下變也,孔子亦教以仁義而天下不從者,何也?昔明王有紱冕以尊賢,有斧鉞以誅惡,故其賞至重,而刑至深,而天下變。孔子賢顏淵,無以賞之,賤孺悲,無以罰之;故天下不從。是故道非權不立,非勢不行,是道尊然後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