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0|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1善說詩解1矜誠諭明持固入心尊君重身安國全性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7 17: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孫卿曰夫,談說之術,矜莊立之,端誠處之,
堅強持之,譬稱諭之,分別明之,歡欣芬薌,
和氣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
常無不行.是之謂能,貴其所貴.傳有曰唯,
君子爲能,貴其所貴.詩經有云:無易由言,
無曰苟矣.鬼谷子曰:人之不善,矯之者難;
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辯之不明;既明不行,
持之不固;既固不行,未中其心,之所善也.
辯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心之所善,
其言神珍,白而分能,入於人心,如此而說,
不行天下,未嘗聞也.此謂善說.子貢有曰:
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詩經有云:
辭之繹矣,民之莫矣.辭者人之,所以自通.
主父偃曰:人而無辭,安所用之.昔子產之.
修其辭也,趙武致敬;向王孫滿,明其言而,
楚莊以慚;蘇秦行說,六國以安;蒯通陳說,
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
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孫卿曰:『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夫是之謂能貴其所貴。傳曰:『唯君子爲能貴其所貴也。』詩云:『無易由言,無曰苟矣。』
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辯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於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子貢曰:『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詩云:『辭之繹矣,民之莫矣。』夫辭者人之所以自通也。主父偃曰:『人而無辭,安所用之。』昔子產修其辭,而趙武致其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莊以慚;蘇秦行其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參考1『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夫是之謂能貴其所貴。(出自【荀子】卷5非相篇詩解5君子說仁辨者分三)
【原文】談說之術:矜莊莊重、嚴肅以蒞之,端誠正直真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欣驩(huān)芬薌指和氣。驩,通『歡』。薌,通『香』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受。雖不說人,人莫不貴。夫是之謂能貴其所貴。傳曰:『唯君子爲能貴其所貴』。此之謂也。
譯文說服的方法:要以莊重嚴肅、正直真誠的態度對待人,堅持不懈地說服別人,用比喻的方法啟發人,通過分析使之明白是非同異,和藹地把自己的思想傳達給別人,自己一定要珍愛、寶貴、重視、崇信自己的學說,這樣所講的就沒有不被別人接受的。即使沉默不說,別人也都會尊重他。這就叫能讓自己所寶貴的學說得到重視。古書上說:『只有君子才能讓自己所寶貴的學說得到重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參考2無易由言,無曰苟矣:(出自【詩經.大雅.抑】)
『無易由言,無曰苟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惠於朋友,庶民小子。子孫繩繩,萬民靡不承。』
譯文 不要輕率亂發言,莫說做事可隨便。無人把我舌頭拴,言語出口彌補難。言語不會無反應,施德總是有福添。親朋好友要友愛,平民百姓須照看。子孫謹慎不怠慢,萬民順從國家安。
參考3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
譯文勸說一個人而不見其行動,是因爲我們講得還不夠明白。如果道理講明白了,仍不見其行動的,是因爲我們還不夠堅定。如果是堅定的,而仍不見有所行動的,是因爲我們沒有說中他心中的『善』。許富宏先生指出,此佚文當屬【鬼谷子】中的【內揵第三】,他說:『【內揵】篇題下注云:「揵者,持之令固也。言君臣之際,上下之交,必內情相得,然後結固而不離。」此正是「持之、固之」之意。可見,【善說】所引【鬼谷子】佚文應是【內揵】篇佚文。』
參考4辭之繹矣,民之莫矣。(出自【詩·大雅·板】)
『辭之輯和順矣,民之協融洽矣;辭之繹同『懌」,喜悅矣,民之莫安定矣』
譯文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寧。
參考5王孫滿(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周大夫。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楚攻陸渾之戎,至洛,陳兵於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勞軍。楚王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終使楚軍退去。據考,王孫滿應爲周襄王之孫,周恭王十四世孫。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