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9|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7政理詩解6自奉菲薄賞罰必適令行不亂畏民言信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6-9 16: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武王問之,治國何如?太公對曰:賢君之治,
其國政平,其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
不以私善,以害公法,其賞賜不,加於無功,
刑罰也不,施於無罪,不因喜賞,不因怒誅,
於害民者,有罪必罰,進賢舉過,其必有賞,
後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慝,下不陰害,
不幸宮室,以費國財,不多觀游,台池疲民,
亦不雕文,刻鏤以逞,耳目宮無,腐蠹之藏,
國無流餓,之民此也,賢君治國.王曰善哉!
文王又問,治國所貴.公曰貴法,令之必行,
則治道通,通則民利,則君德彰!不法天地,
君隨世欲,所著為法,令出必亂.武王問曰:
為國數更,法令者何?太公對曰:為國而數,
更法令者,不法法也,以其所善,為法者故,
令出而亂,亂則更法,群邪成俗,是故以其,
法令數更.成王問政,於尹佚曰:吾何德行,
而民親上?曰使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
布令信而,不食其言.成王又曰:其度安在?
尹佚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
尹佚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
不善則讎;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
夙沙之民,自攻其主,歸神農氏.此老子之,
所明知也,若何無懼?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武王問於太公曰:『賢君治國何如?』對曰:『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施於無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害民者有罪,進賢舉過者有賞,後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慝,下不陰害,不幸宮室以費財,不多觀游台池以罷民,不雕文刻鏤以逞耳目,宮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此賢君之治國也。』武王曰:『善哉!』
注釋源自【六韜逸文.治國】
文王問於太公曰:『賢君治國何如?』
對曰:『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施於無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害民者有罪,進賢者有賞。後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匿,下無陰害。不供宮室以費財,不多游觀台池以罷民,不雕文刻鏤以逞耳目,官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也。』
文王曰:『善哉!』
【六韜文韜2盈虛】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不等乎?其天時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曰:『古之賢君可得聞乎?』太公曰:『昔者帝堯之王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室不堊,甍、桷、櫞、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禦寒,布衣掩形,糲糧之飯,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慝,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共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也。』
譯文文王問太公說:『天下紛雜熙攘,有時強盛,有時衰弱,有時安定,有時混亂,其所以這樣,是什麼緣故?是由於君主賢明與不肖所致呢?是因為天命變化自然遞嬗的結果呢?』
太公回答說:『君主不賢,則國家危亡而民眾變亂;君主賢明,則國家安定而民眾順服。所以,周家的禍福在於君主的賢與不賢,而不在天命的變化。』
文王問道:『古時賢君的事跡,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說:『從前帝堯統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稱道他為賢君。』
文王問道:『他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太公回答說:『帝堯統治天下時,不用金銀珠玉作飾品,不穿錦繡華麗的衣服,不觀賞珍貴奇異的物品,不珍視古玩寶器,不聽淫佚的音樂,不粉飾宮庭牆垣,不雕飾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禦寒,用粗布蔽體,吃粗糧飯,喝野菜湯。不因徵發勞役而耽誤民眾耕織。約束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的貪念,用清靜無為治理國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遷其爵位,廉潔愛民的就增加其俸祿。民眾中孝敬長者、慈愛晚輩的給予敬重,盡力農桑的予以慰勉。區別善惡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節操,用法制禁止邪惡詐偽。對自己所厭惡的人,如果建立功勳同樣給予獎賞;對自己所喜愛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進行懲罰。贍養鰥寡孤獨,賑濟遭受天災人禍之家。至於帝堯自己的生活,則是十分儉樸,徵收賦稅勞役微薄。因此,天下民眾富足安樂而沒有饑寒之色,百姓擁戴他如同景仰日月,親近他如同親近父母。』
文王說:『偉大呀!帝堯這位賢君的德行。』
武王問於太公曰:『為國而數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為國而數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為法者也;故令出而亂,亂則更為法,是以其法令數更也。』
注釋源自【六韜逸文.治國】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治國之所貴。』
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太利,太利則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隨世欲之所著以為法,故令出必亂。亂則復更為法,是以法令數變則群邪成俗,而君沈於世,是以國不免危亡矣。』
文王問太公曰:『人主動作舉事,善惡有福殃之應。免神之福無?』
太公曰:『有之。主動作舉事,惡則天應之以刑,善則地應之以德,逆則人備之以力,順則神授之以職。故人主好重賦斂、大宮室、多游台,則民多病瘟,霜露殺五穀,絲麻不成。人主好田獵□弋,不避時禁,則歲多大風,禾穀不實。人主好破壞名山,壅塞大川,決通名水,則歲多大水傷民,五穀不滋。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則日月薄蝕,太白失行。故人主動作舉事,善則天應之以德,惡則人備之以力,神奪之以職,如響之應聲,如影之隨行。』
文王曰:『善哉!』
成王問政於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布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至?』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之,不善則讎也;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歸神農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無懼也?』
注釋源自【淮南子】卷12應道訓:
成王問政於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時而敬順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吾畜也,不善則吾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紂,而臣湯、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無懼也?』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譯文:周成王向太史佚請教為政之道說:『我要具備怎樣的德行,才能使百姓親附我?』尹佚回答說:『用民要適合時宜,而且要恭敬謹慎地對待他們。』成王接着問:『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敬慎呢?』尹佚說:『好像面臨深淵,猶如行走在薄冰上。』成王說:『做個君王,如此可怕!』尹佚說:『天地之間,四海之內,你善待百姓,他們就會熱愛你順從你;你不善待百姓,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你的仇敵。過去夏商的臣民起來反抗桀紂而自願臣服湯武,宿沙民眾自發起來攻打宿沙君王而歸順神農,這些歷史事實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麼能不害怕這民眾的力量呢?』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人們所畏懼的,也不能不畏懼』。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