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59|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13春風風人君子羞言利名上行下效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6-1 17: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13春風風人君子羞言利名上行下效
題文詩:
孟簡子曾,相梁幷衛,有罪走齊,管仲,
而問之曰:吾子相梁,幷衛之時,門下使者,
幾何人矣?孟簡子曰:門下使者,三千餘人.
仲曰今與,幾何人來?曰三人俱.仲曰是何?
簡子對曰:一人父死,無以葬,我為葬之;
一人母死,無以葬,亦為葬之;一兄有獄,
我為出之.是三人來.管仲上車,曰嗟茲乎!
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
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凡人之性,莫不欲,
善其德也,然而不能,為善德者,利敗之也;
故君子也,羞言利名,言利名,羞之,
居而,求利者也.周天子使,家父毛伯,
求金諸侯,春秋譏之;天子好利,諸侯,
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
上之變下,猶風靡草,為人君者,故明貴德,
賤利,下之為惡,尚不可止;隱公貪利,
而身自漁,時又濟上,而行八佾,以此化國,
國人安得,於義,義縱慾,則災害起,
臣下僻矣,故其元年,始書螟蟲,言災將起,
國家將亂.上行下效,捨本逐末,不得不亂.
【原文】  孟簡子相梁幷衛,有罪而走齊,管仲迎而問之曰:『吾子相梁幷衛之時,門下使者幾何人矣?』孟簡子曰:『門下使者有三千餘人。』管仲曰:『今與幾何人來?』對曰:『臣與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對曰:『其一人父死無以葬,我為葬之;一人母死無以葬,亦為葬之;一人兄有獄,我為出之。是以得三人來。』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譯文】
簡子(曾)在梁國和衛國做宰相,(後)獲罪逃到齊國,管仲迎接他問道:『你在梁國和衛國做宰相時,門下有多少食客使者?』孟簡子說:『門下食客有三千多人。』管仲說:『今天跟你一起來的有幾個人呢?』孟簡子回答說:『只有三個人與我一起來。』管仲說:『是什麼原因呢?』孟簡子回答道:『其中一個人的父親去世了沒錢埋葬,我出錢把他埋葬;一個人的母親去世了沒錢埋葬,我也出錢幫他埋葬了;還有一個人的哥哥被關在監獄,我把他營救了出來。所以有三個人跟着我一起來了。』管仲上車後感嘆道:『唉!我肯定會處於困難境地了,我不能像春風一樣溫暖人,我不能像夏雨一樣滋潤人,我肯定會處於困難境地了阿!』
【原文】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利敗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況居而求利者也。【注釋】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 第四 3
公觀魚於棠,何,惡也。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夫處位動風化者,徒言利之名爾,猶惡,之況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賻(11)求金,皆為大惡而書。今非直使人也,親自求之,是為甚惡。譏何故言觀魚,猶言觀社(12)也,皆諱大惡之辭也。
譯文:人的本性,沒有不喜歡仁義的,然而不能行仁義的,是利使之敗壞了。所以君子整日談話也涉及不到利益,目的是用不談利益的方式表達羞愧對待利益罷了,羞愧談利為了堵塞逐利的源頭。居處君位能夠改變風化的人,只是空口談利而已,對此尚且厭惡,何況對逐利之事了,所以君王派人去尋求喪事的資助、求得金錢援助,全是大惡,所以【春秋】記載此事。如今不僅僅派人去求利,竟親自去尋求利,這就更加討厭。指責魯隱公為什麼要說觀魚呢,這就如同說觀看社祭一樣,全是應該避諱的大惡用語。   
【原文】
  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金於諸侯,春秋譏之;故天子好利則諸侯貪,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上之變下,猶風之靡草也,故為人君者明貴德而賤利以道下,下之為惡,尚不可止;今隱公貪利而身自漁,濟上而行八佾,以此化於國人,國人安得不解於義,解於義 而縱其欲,則災害起而臣下僻矣,故其元年始書螟,言災將起,國家將亂云爾。
【注釋】
魯隱公五年春,隱公又不顧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勸阻,大老遠地非要跑到邊境棠地去看捕魚,按當時禮法,打魚是賤業,身為諸侯王去看這個熱鬧,是大大的掉價兒,『非禮也』,何況還是不遠萬裏跑到邊境去看熱鬧,所以【春秋】曰:『公矢魚於棠』。

魯隱公五年秋,隱公又主持了魯太子生母陵寢的落成典禮,典禮上跳了個六佾之舞(執羽的舞者八人一列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禮法,第一,隱公只是攝政,魯太子親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該主持這個典禮,第二,這個舞跳得也不對,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隱公身為諸侯卻搞了個六佾,就是僭禮,因此【春秋】裏記錄『初獻六羽,始為六佾』,這個『初』和『始』兩個字都是譏諷隱公帶頭開始不守規矩,從此,禮崩樂壞,到後來連魯國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裏跳八佾之舞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