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6|回覆: 0

[道學研究] 【潛夫論】卷5賢難詩解1修善見妒行賢見嫉稱長彰孝且猶為罪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11 1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潛夫論】卷5賢難詩解1善見妒行賢見嫉稱長彰孝且猶為罪
題文詩:
世之所以,治者,由賢難也.謂賢難非,
直體聰明,服德義也.此則求賢,之難得爾,
非賢者之,所難也故,所謂賢難,乃將言乎,
善見妒,行賢見嫉,必遇,患難者也.
虞舜所以,放殛子胥,所以被誅,上聖大賢,
猶不能自,免於嫉妒,則又況乎,中世人哉?
此秀士之,所以雖有,賢材美質,然猶不得,
直道而行,遂成其志.處士,得直其行,
朝臣,得直其言,此俗化之,所以敗也,
暗君.齊侯之,奪國,魯公,
以放逐,皆敗績厭,覆於不暇,及治乎?
故德薄者,惡聞美行,政亂者,惡聞治言,
亡秦所以,誅偶語而,坑術士也.今世俗人,
自慢其親,憎人敬之,自簡其親,憎人愛之,
不少也.豈獨品庶,賢材時有.鄧通幸於,
文帝盡心,不違吮癰,而無.帝病不樂,
從容:天下誰最,愛朕者乎?鄧通欲稱,
太子之孝,則因對曰:莫若太子,最愛陛下.
太子問疾,帝令吮癰,有難之色,帝不悅而,
遣太子也.既聞鄧通,之常吮癰,乃慚怨之.
及嗣帝位,遂致通罪,使至餓死.故鄧通行,
以盡心力,而無害人,其言所以,譽太子而,
昭孝慈也.太子自不,能盡其稱,則反結怨,
而歸咎焉.稱人之長,欲彰其孝,且猶為罪,
況明人短,矯世者哉?賢者自隱,情勢使然.
【原文】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賢難也。所謂賢難者,非直體聰明服德義之謂也。此則求賢之難得爾,非賢者之所難也。故所謂賢難者〔2〕,乃將言乎循〔3〕善則見妒,行賢則見嫉〔4〕,而必遇患難者也。【注釋】
〔1〕○鐸按:此篇論蔽賢之為害。傷直道之難行。世不患無賢,而患賢者之不見察,故曰『賢難』。
〔2〕舊脫『難』字。
〔3〕『循』當作『修』,古書循、修多相亂。○鐸按:隸續云:『循、修二字,隸法只爭一畫。』例亦見下文。
〔4〕楚辭離騷云:『各興心而嫉妒。』『嫉』下舊有『也』字,據諸子品節刪。
【原文】

虞舜之所以放殛〔1〕,子胥之所以被誅〔2〕,上聖大賢猶不能自免於嫉妒,則又況乎中世之人哉〔3〕?此秀士所以雖有賢材美質〔4〕,然猶不得直道而行〔5〕,遂成其志者也。【注釋】
〔1〕孟子云:『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又云:『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放殛』謂此。○俞樾云:「虞舜放殛,即指蒼梧之崩。其意謂舜德衰,為禹所放,故遠狩蒼梧而死。即劉知幾惑經、疑古之見也。史通所引囚堯、偃朱諸說,皆出汲冢,乃王符已有此言,則此說相傳,漢世已有之矣。汪箋引『完廩浚井』以證放殛事,恐非其旨。」○鐸按:古書『殛』或作『極』,書洪範:『鯀則殛死』,多方:『我乃其大罰殛之』,釋文並云:「『殛本作『極』。」蓋極亦流放之義,非謂殺也。汪知此句主語『虞舜』為受事,與下句一律,而不知『完廩浚井』不得謂之『放殛』,則儒家傳統之說惑之也。考『舜偪堯,禹偪舜』,韓非子說疑篇亦嘗言之,此必傳之自古。特漢崇儒術,人莫敢置疑耳。自當取史通疑古篇所引汲冢瑣語以說此。
〔2〕哀十一年左傳。
〔3〕『況』字舊脫,程本有『況』無『又』。按本書『則又況』數見,今補正。
〔4〕白虎通辟雍篇云:『其有賢才美質知學者,足以開其心。』
〔5〕論語。
【原文】

處士不得直其行〔1〕,朝臣不得直其言〔2〕,此俗化之所以敗〔3〕,暗君之所以孤也〔4〕。齊侯之以奪國〔5〕,魯公之以放逐〔6〕,皆敗績厭覆於不暇〔7〕,而用及治乎〔8〕?故德薄者惡聞美行,政亂者惡聞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誅偶語而坑術士也〔9〕。
【注釋】
〔1〕管子問篇云:『處士修行,足以教人。』荀子非十二子篇楊倞註:『處士,不仕者也。』文選鸚鵡賦李善注引風俗通云『處士者,隱居放言也。』
〔2〕管子明法篇云:『國無人者,非朝臣之衰也。』淮南子覽冥訓云:『大夫隱道而不言』,高誘註:『隱仁義之道,不正諫直言也。』論語云:『國無道,危行言遜也。』
〔3〕漢書董仲舒傳云:『習俗化之變。』貨殖傳云:『傷化敗俗。』
〔4〕『暗君』見務本篇注。管子法法篇:『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主孤而毋內。人主孤而毋內,則人臣黨而成群。』
〔5〕哀十四年左傳。○鐸按:齊簡公不聽諸御鞅之言而為陳恆所弒,亦見史記齊世家、田完世家。
〔6〕謂昭公、哀公。程本『以』上並有『所』字,誤。下云:『三代之以覆,列國之以滅。』即其例。亦見本訓篇。史記吳世家云:『商之以興』,蓋此例所本。○鐸按:魯昭公不聽子家駒之言而為孟氏所攻,出奔,死於晉之干侯,見昭二十五年、三十二年左傳及史記魯世家。

〔7〕襄卅一年左傳子產語。

〔8〕○鐸按:『用』讀為『庸』。『庸』猶『何』也,說見經傳釋詞卷三。

〔9〕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鐸按:說文:『儒,術士之稱。』
【原文】

今世俗之人,自慢其親而憎人敬之,自簡其親而憎人愛之者不少也〔1〕。豈獨品庶〔2〕,賢材時有焉。鄧通幸於文帝,盡心而不違,吮癰而無■色〔3〕。帝病不樂,從容曰:『天下誰最愛朕者乎?』鄧通欲稱太子之孝,則因對曰:『莫若太子之最愛陛下也。』及太子問疾,帝令吮癰,有難之色,帝不悅而遣太子。既而聞鄧通之常吮癰也,乃慚而怨之。及嗣帝位,遂致通罪而使至於餓死〔4〕。故鄧通其行所以盡心力而無害人〔5〕,其言所以譽太子而昭孝慈也。太子自不能盡其稱,則反結怨而歸咎焉〔6〕。稱人之長,欲彰其孝,且猶為罪,又況明人之短矯世者哉〔7〕?【注釋】
〔1〕孝經云:『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鐸按:漢書谷永傳註:『簡,謂輕慢也。』
〔2〕說文云:『品,眾庶也。』漢書賈誼傳服賦云:『品庶每生。』史記伯夷傳作『眾庶馮生』。說苑反質篇:「墨子曰:『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為心。』」
〔3〕方言云:『●,恨也。』●、■正俗字。○鐸按:說文:『吝,恨惜也。』『●』即『吝』之後出加旁字。
〔4〕見史記佞幸傳。
〔5〕昭十九年左傳云:『盡心力以事君。』『其』字舊脫,依下文例補。
〔6〕桓十八年左傳云:『無所歸咎。』
〔7〕說苑政理篇:「孔子曰:『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無所傷也;言人之惡者,無所得而有所傷也。』」荀子臣道篇云:『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漢書楊王孫傳云:『將以矯世也。』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