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8|回覆: 0

[中醫理論] 黃開泰:中醫—把人當人的生命醫學(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黃開泰:中醫—把人當人的生命醫學(上)
正確的觀念是健康長壽的先導。健康長壽在自己手中,有了正確的生命觀念,就會有正確的行為,才有健康長壽的希望。但正確的生命觀念,來自正確的文化,正確的文化,來自自然客觀的生命事實。什麼是中醫,首先就要從醫學的實際對象——人說起。
可以肯定的是,人不是小白鼠,不是屍體,不是與人相分離的實驗標本,更不是不是工廠統一生產的產品。人是活生生的、自然完整性的人,這是自然客觀的生命事實,否定了人,就意味着醫學不是人的醫學。
自然客觀的生命有36億年了,細菌是始祖,病毒是幽靈;活生生的人有三百萬了,是天地之間的人,是飲食二便、呼吸寐寤的人。活生生的人,生命是動態變化的,變化是因應協調的,既應與天。也應於地,還應於社會人事;既存在因應宇宙日月運行而形成的亙古不變的規律性,又存在因應春夏秋冬寒熱溫涼變化的隨機性。要認識中醫,要找到真中醫,首先就要有這樣的生命常識。
文化有兩天不同的路線,一條是物質路線,追求物質利益,一條是生命路線,追求生存之和。以科學為文化背景的醫學,走物質化的路線,把人的肉體形態,拿進實驗室裏,解剖刀分解,顯微鏡分析,自然客觀的活生生的人不存在了,被分解為一個個細胞,一個個分子、離子。可是,在醫學文化上,在治病問題上,許多人寧可把自己看成是細胞,看成分子,當成機器零件,認同屍體醫學,認同形態分析。
任何生命形式,都以個體的方式存在,每一個體,都具有生命的共性,也具有它自己的個性。活生生的人生病,是因為人有生命,因為人的生命因應自然,因應社會,因應自身五藏氣血,因為天、地、人事等多維聯繫的不確定性。多維聯繫的不確定性,影響生命內在的氣血,失去了『陰平陽秘』,氣血失和、營衛失和,疾病就會發生。
疾病的發生,是生命之應的異常,包括了形態的異常,但往往形態的異常是滯後的,大多是神先知,氣先應,然後才有形之變。中醫把疾病定義為『人之所苦』,即活生生的人感覺到了痛苦,有了不適,就算病了,並不是非要等到形變之後才算病。因此,西醫所謂的亞健康,在中醫就是病,是神已知,氣已應的生命因應協調性異常的病。把亞健康當『未病』,是不懂中醫,不了解中醫。
中醫講陰陽,什麼是陰陽?西醫要求拿出來看看。陰陽和生命一樣,是自其然的存在,拿不出來,無法實證。西醫很高明,它將生命物質化,用細胞等肉體實在的生理病理,來說明生命活動,如此一來,生命就變成拿的出來、可以實證的東西了。要問的是,實驗中拿出來的東西是生命嗎?
每一種生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外在的多維聯繫,如天地日月,如春夏秋冬,如人事往來,如勞逸苦樂,無不影響生命;有內在的多維聯繫,如五藏生克,如氣機升降,飲食二便之出入,呼吸寐寤之動靜,無不息息相關。而且,活生生的人的多維聯繫有共性規律,有個性特徵,
不會總一帆風順,不都是中正平和的。這個東西是不能統一的,也是沒有辦法分解、分析的,男女老幼、生老病死,生存環境、生活方式,性格修養、文化觀念,千差萬別。更何況,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生命,與生存環境的有千絲萬縷的因應聯繫,外在環境影響人,而這種影響,有隨機性,有固有性,有害的、有益的,內在的、外在的,物質的、情感的,動態變化,難以統一。尊重這樣的生命事實,才可能發展出人的醫學,才可能有人性的醫學,醫學文化才可能具有人文精神。
不從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觀入手,沒有尊重自然、尊重人的態度,科學至上、實驗唯一,我們不僅不能了解中醫,還會把中醫當成不科學、偽科學拋棄掉。若人性文化追求人與自然的生存關係之和,人性醫學追求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和,把人當成自然完整性的人,把人的生命當成是多維聯繫的生命,從不用主觀去規定、統一客觀。
何謂自然完整性?從時間來講,人的生命萌發於36億年前,響應着四季寒暑、晝夜更替,從猿猴走來,經過了200萬年風雨、饑寒的洗禮;從空間來講,在天地宇宙運行的規定下進化,在社會人事影響下生活,沐浴着寒熱燥濕的氣候變化,感受着喜怒哀樂的人文氛圍;從形態來講,任何臟腑、器官、細胞組織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因相應、協調變化的。如此多維聯繫的自然完整性,是活生生的人得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
何謂多維聯繫?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生命,外與天文、地理、人事相因相應,離開天地不能生存;內在五藏相互影響,彼此調節,細胞與細胞相應,器官與器官相應,分離了,活生生的人就不存在了。
自然完整性和多維聯繫,是理解人文精神,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理解人性醫學的客觀基礎。人性是善之性,反映在文化就是人文,人文是人文精神的簡稱,是人性之善的文化成果,不是文化的同義詞。有文化不一定有人文精神,如科技文化、商業文化,提倡競爭,以物質利益為本,熙熙攘攘,是野性之爭的工具。人文基礎上形成的醫學,就是人性醫學,人文是人性醫學的文化條件。人文和人性醫學,都以活生生的人為本,以自然生命為本,沒有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和多維聯繫的文化不是人文,沒有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和多維聯繫的醫學不是人性醫學。尊重人的自然完整性是人性醫學的基本要求。
活生生的人是動態變化的人,生存在相對穩定平衡的動態環境之中。人的生存環境是動態平衡的環境,有天地日月,有生物聯繫,有寒熱更替,有社會情態,有文化影響,這許許多多、方方面面的因素,集中到活生生的人,成就一個以『氣』為聯繫的、以『和』為最佳狀態的生命節點。                 
   (至情至正,氣正神清,情生萬物萬物有情,情通萬物,氣化萬物,)
大腦進化,使人發展出多種文化、技能,具備了干預天地自然、影響生存環境的巨大能力。這樣的能力如果尊重人的生命客觀,尊重人的生存環境,順應自然、維護生命之和,人類就會像【黃帝內經】說的那樣,『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與『萬物共同沉浮於生長之門』而『無有終時』。但擁有科技文化、商業文化的我們在地球上稱王稱霸,以『我』為中心,凌駕於自然之上,貪婪無度追求物質享樂,體現在醫學上,就是不尊重活生生的人,不尊重自然,自以為是地把人當成可以分解、分析的肉體物質,人的自然完整性消失了,多維聯繫也不存在了。
為活生生的人的健康長壽和可持續發展服務是所有文化的天職。人本自然,上應於日月宇宙,下應於山川地域,中應於社會環境,即凡是把人看成是自然客觀的生命存在,都無法抹殺相因相應,不斷協調,適應環境,維護自身存在的生命客觀事實。
『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與萬物沉浮生長之門』 而『無有終時』,是文化宗旨,也是文化的基本方向,如果文化的目的只在乎物質進步,在乎奢侈的生活享受,根本不管自然之和的生存環境,不考慮社會之和的生存狀況,這樣的文化恐怕有害。有害的文化,是生命的有害,破壞生存環境,惡化生存狀況,是一種病態文化。在病態文化作用下,今天的天病了,地病了,病了的天地,導致人的健康失去了保障。在碳排放、污染的環境裏,生命節點喪失了『和』的自然屬性-五藏不和、氣血不和、陰陽不和,疾病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治。
【多維時空的人性醫學】以自然為客觀,以活生生的人為基礎,以健康長壽和可持續發展為標準,在思考生命的原始行為中、在文化萌發發展的客觀基礎上去認識醫學的人性特徵,在醫學的臨床行為中去分析醫學的人性本質;立足自然完整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理解中醫的氣、中醫的神和中醫的陰陽,告訴大家中醫的基本觀念、邏輯思維和臨床模式;告訴大家我學習和實踐中醫所理解的人,人的自然關係和社會關係與疾病的關係,從而讓大家了解中醫理論內涵的生命規律。
從百多年前,『打倒孔家店』、把中醫當成騙子開始,發展到了今天中醫的主流,主動地異化、重建、革新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消失,文化層面中醫理論本質被否定,形成了越振興中醫越衰敗的局面。學識有限,其認識不一定正確,但在西化中醫盛行,中醫理論要被病理形態統一的情況下,這樣的認識對於中醫文化的自立、自強、自信也許有所裨益。
今天人們很習慣地用西方文化來評價中華傳統文化,分析中醫理論,西方物質化的東西成為了絕對真理,科技文化是神,說一不二,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無論東西方文化,無論中醫學還是西醫學,都是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化本身不能作為文化評判的標準,即不能用一種精神產品的去衡量另一種精神產品,否則,阻礙人類知性走向生命真理。中西醫結合就是用西醫科技來結合中醫,所以中醫沒有本質,是一個個的文字謎團,要用形態理論去認識其本質。不同文化有不同本質,不同理論有不同概念,用一種文化理論去確立另一種文化理論的本質或內涵,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的荒謬,是邏輯的荒唐。
有沒有檢驗文化的統一標準呢?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性文化的精神,不在文化的自我標榜,而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凡有利於『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和『無有終時』的文化就是具有人文精神文化。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撲面而來的時候(【大滅絕時代】),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文化,評判理論價值,意義極為重大。然而,今天的中醫存廢之爭,沒有人文精神,沒有可持續發展,只有科技文化對中醫文化的否定;今天的中西醫結合,不是以活生生的人為實際對象,沒有尊重人的自然完整性和多維聯繫,而是在顯微鏡邏輯(依賴儀器、有着實驗規範,具有直觀性清晰、看得見、摸得着、能夠數值化表達等特徵的邏輯,稱之為顯微鏡邏輯,後同)之中,肉體物質為客觀,用主觀確定客觀的方法來評判中醫。
人本身自然,生存在自然,沒有以人為本的人文保證,沒有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文化就可能製造人道災難,傷害健康,導致人類『未央絕滅』,正如【大滅絕時代】所說:『人類有了以形象和符號來表達世界的能力,也就有了改變世界的能力。而巧合的是,這也恰恰是毀滅世界的能力。』
人文精神的丟失,是人類『未央絕滅』的根源。【人類簡史】:『雖然現在人類已經擁有許多令人讚嘆的能力,但我們仍然對目標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總是感到不滿。我們的交通工具已經從獨木舟變成帆船、變成汽船、變成飛機,再變成穿梭機,但我們還是不知道該前往的目的地。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類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不負責任。我們讓自己變成了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則,我們也不用對任何人負責。正因如此,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是『和』,人的自然生存關係和,人的社會生存關係和,人的五藏生命和,人類就可持續發展。但科技成為了萬能的神!走進重症監護室,我們看的是切開的氣管,插滿全身的管子,一根根管線從病人身上引導到各種各樣的科學儀器,由科學儀器、藥物主宰生死,沒有親朋好友,沒有溫馨情感,沒有精神鼓舞和意志支持,人成為了一堆受醫療技術左右的肉。物質科技在進步,但人文在墮落,醫學成為了沒有人性的醫學。
不僅醫學的人文墮落,世界文化同樣在墮落。在社會中,1986年切爾若貝利的核災難,『9·11』垮塌的世貿大廈,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在自然界,抗生素更新換代的速度,趕不上細菌耐藥性的進化速度,微生態體系的穩定性越來越差,細菌以抗生素為食,……,這許許多多的困擾,都可以找到物質文化的原因,讓我們看到了人性悲哀。
科技文化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短短二百年就把人類送上了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數千年都沒有實現的飛天夢想。中華民族的先人們,觀天文、明地理,抽象出包括人自身在內的自然萬物的基本規律。老子、孔子等人性淨化的先驅們,知道人不都是友愛、慈善、仁義的人,不都明白生命之道,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在自然時空的位置,春秋割據戰國紛爭,無數生命倒在野性之爭的兵器之下。在血淋淋的現實面前,中華民族先人們的人性覺醒了,形成了以【道德經】、【論語】為代表的,以人的精神進化為目的,在無為中尋求『地久天長』之有為的中華文化。在這樣的文化主導下,技術進步不是重要的,物資財富不是重要的,人類的精神進化才是重要的。有了人性之善的精神,人類才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諧的自然關係,才能夠『天長地久』。沒有善的人文精神,人類世界就是叢林法則的世界,科技文化就淪為野性之爭的幫凶,誰強誰就稱王稱霸。
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藥,沒有研究火藥的理化原理,火藥的實用技術受到極大地限制,如魯迅所說拿去製造鞭炮,給人事活動增添一些喜慶氣氛。西方人依靠實驗室,研究了火藥的爆炸原理,熱兵器飛速地發展起來,從此,人類的野性之爭就從冷兵器上升到熱兵器,發展出了核武器、生化武器,人擁有了毀天滅地的能力,人道災難日益深重,生存困擾越來越大。
人們發展科技文化的熱情不斷地受到輝煌成就的鼓舞,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這樣那樣的獎項,引領人類野性之爭,爭地盤、爭資源、爭市場,生存環境惡化了,生存遠景暗淡了。沒有文化的原始人們,呼吸自然的空氣,喝着天然的水,食物中沒有農藥化肥,物質生活簡樸而自足,不存在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憂慮。在野性之爭作用下,物質進步一路狂奔,財富成倍增加,牛奶、保健品擺滿了家中,手機電腦人手一樣,可健康的困擾反日益加深,以至於保健書籍、養生電視成為最搶手的文化產品。
人之形進化已經完成,但人之神的精神進化沒有真正開始。形態進化自然,人的精神進化自然無能為力,只有靠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在以物質財富為本的文化環境裏,人類始終保持動物式的野性靈魂,而且野性還不斷膨脹,現在凌駕於自然之上,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理性觀念,人性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南懷瑾認為,『以東方文化,以人文文化來講,以古今的書籍、大家的著作思想作比較,就覺得人文在墮落、在腐化。所以我們中國人動輒稱道上古如何,因為越到後來,人越墮落、越腐化,歷史並沒有進步而是在退化。但單以物質文明來說,時代真的又在進步,所以說時代歷史到底是在進步或退步,這是很難講,很難定的問題。』
過去煤油燈下讀書,一個學校戴眼鏡的娃娃寥寥無幾,今天燈火通明的電燈下,眼鏡比比皆是;數十年前,稀飯可以將沒有母乳的嬰兒養大,現在吃着多樣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少兒們營養不良反而是需要社會關注的問題。由於人性的缺失,人們不是更幸福、更健康了,而是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破壞了自然環境,傷害了人的因應協調性。今天的人,失去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防病能力,禽流感、寨卡病毒、超級耐藥結核菌等,隨便哪一種,都會使全世界陷入恐慌之中。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