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內篇卷5德充符詩解6聖人不謀無喪不貨不以好惡內傷其身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7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內篇卷5德充符詩解6聖人不謀無喪不貨不以好惡內傷其身

題文詩:
跂支離,無唇也者,說衛靈公,靈公悅之;

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瓮大癭者,說齊桓公,

桓公悅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德有所長,

形有所忘,人之不忘,其所忘而,忘所不忘,

此謂誠忘.聖有所游,而智為孽,約盟為膠,

德惠為接,工巧為商.聖人不謀,惡用智也?

聖不斲削,惡用膠也?聖人無喪,惡有德也?

聖人不貨,惡用商也?四者天鬻;天鬻天食.

既受於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與非,

不得於身.眇乎小哉,人所以屬.謷乎大哉,

獨成其天.惠子謂曰:人故無情?莊子曰然.

惠子問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人?莊子對曰: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焉不謂人?惠子又曰:

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謂曰:子所謂情,

非吾所謂,吾謂無情,所言人之,不以好惡,

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非棄人倫,

真情恆常.惠子再曰:倘不益生,何以有身?

莊子對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

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也,勞乎子精,

倚樹而吟,據槁梧瞑,天選子形,以堅白鳴. 

  【原文】

  跂支離無脤說衛靈公①,靈公說之②;而視全人,其脰肩肩③。瓮大癭說齊桓公④,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⑤。故聖人有所游,而知為孽⑥,約為膠⑦,德為接⑧,工為商⑨。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⑩,惡用膠?無喪(11),惡有德?不貨(12),惡用商?四者,天鬻也(13)。天鬻者,天食也(14)。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15),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16),獨成其天!

  
  【譯文】

一個跛腳、傴背、缺嘴的人遊說衛靈公,衛靈公十分喜歡他;再看看那些體形完整的人,他們的脖頸實在是太細太細了。一個頸瘤大如瓮盎的人遊說齊桓公,齊桓公十分喜歡他;再看看那些體形完整的人,他們的脖頸實在是太細太細的了。所以,在德行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地方而在形體方面的缺陷別人就會有所遺忘,人們不會忘記所應當忘記的東西,而忘記了所不應當忘記的東西,這就叫做真正的遺忘。因而聖人總能自得地出遊,把智慧看作是禍根,把盟約看作是禁錮,把推展德行看作是交接外物的手段,把工巧看作是商賈的行為。聖人從不謀慮,哪裡用得着智慧?聖人從不砍削,哪裡用得着膠着?聖人從不感到缺損,哪裡用得着推展德行?聖人從不買賣以謀利,哪裡用得着經商?這四種作法叫做天養。所謂天養,就是稟受自然的飼養。既然受養於自然,又哪裡用得着人為!有了人的形貌,而沒有人的偏情。有了人的形體,所以與人結成群體;沒有人的偏情,所以是與非都不會匯聚在他的身上。渺小呀,跟人同類的東西!偉大呀,只有渾同於自然。

【莊子內篇】憨山釋德清註:

闉跂(曲跂也)支離(形不全也)無脤(無臀也)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頸也)肩肩(細小貌)。瓮瓮大癭(言癭如瓮瓮也)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言二子醜惡之狀,而使二君說之,反視為全人之不如者,蓋愛其德,故自忘其形也)。人不忘其所忘(所忘者,性也。言世人迷性真而愛形骸,故忘其性。今欲不忘),而忘其所不忘(所不忘者,形也。世人忘型而愛形,故今欲忘之),此謂誠忘(忘其所愛,而不忘其所不愛,此之謂誠忘)。故聖人有所游(聖人游於大道之鄉,而忘其物慾),而知為孽(知者,以智巧揣摩人心,謂之知。孽,妖孽也),約為膠(以仁義結束人心,謂之約。膠,固結而不解也),德為接(以小惠要買人心,謂之德。接,應接於人也),工為商(以機關罔取人之利,謂之工;工,猶技巧也。商,行貨之人也)。聖人不謀,惡用智?不斫,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皆偽以喪真淳,故聖人去之以全天德)?四者,天鬻也(謂四者淳德,乃天德也。鬻,猶售也。四德乃天售,即所謂天壽是也)。天鬻也者,天食也(謂天既售我以天德,則天之所以食我也,又何取於人偽哉)。既受食於天,又烏用人(言天生我性德,自有天然之受用,又何人偽求之)!有人之形,無人之情(言聖人雖居人世,其形雖似人,而絕無人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其形為人,故群於眾人之之中);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以形寄人中,心超物外,不以物為事,故無人世之是非)。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人在太虛中,乃萬物之一數耳,其最渺小者,又何足以愛之);謷乎大哉,獨成其天(謷者,謷然超於物表也,言性德廣大。全此天德,故由人而入於天)。

前雖以知忘形,而知尚存,未盡道妙。故此一章,以忘忘知,知忘則德自化,方能合乎自然,以全天德,其德乃充。故如二君之見二子,能不見其形,此所以為德之符也。聖人造道之極致,至此方為究竟耳。故以此結一篇之義。


【注釋】

  ①(yín):屈曲。跂(qǐ):通作『企』。『跂』指腿腳屈曲常踮起腳尖走路。支離:傴僂病殘的樣子。脤(shèn):唇。這裡用跛腳,傴腰,無唇來形容一個人的形殘貌丑,並以此特徵作為這個醜陋之人的名字。說(shuì):遊說。

  ②說(yuè):通『悅』;喜歡。

  ③脰(dòu):頸項。肩肩:細小的樣子。

  ④瓮(wèng)(àng):腹大口小的陶製盛器。『』字亦作『盎』。癭(yǐng):瘤。頸下的瘤子大如瓮盎,這裡也是用畸形特徵作為人名。

  ⑤誠:真實。

  ⑥孽(niè):禍根。

  ⑦約:盟誓。膠:粘固,膠着。『約為膠』意思是把盟約當成膠着似的束縛。

  ⑧德為接:意思是把施德看作交接外物的手段。⑨工:工巧。

  ⑩斲(zhuó):『斫』字的異體,砍削的意思。

  (11)喪(shàng):丟失、缺損。

  (12)貨:意思是買賣東西以謀利。

  (13)天:自然。鬻(yù):通作『育』,養育的意思。

  (14)天食:稟受自然的飼養和供給。

  (15)眇(miǎo):通作『秒』,微小的意思。

  (16)謷(áo):高大的樣子。

  【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①:『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②,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③。』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④,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⑤,天選子之形⑥,子以堅白鳴⑦!』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人原本就是沒有情的嗎?』莊子說:『是的』。惠子說:『一個人假若沒有情,為什麼還能稱作人呢?』莊子說:『道賦予人容貌,天賦予人形體,怎麼能不稱作人呢?』惠子說:『既然已經稱作了人,又怎麼能夠沒有情?』莊子回答說:『這並不是我所說的情呀。我所說的無情,是說人不因好惡,而致傷害自身的本性,常常順任自然而不隨意增添些什麼。』惠子說:『不添加什麼,靠什麼來保有自己的身體呢?』莊子回答說:『道賦予人容貌,天賦予人形體,可不要因外在的好惡而致傷害了自己的本性。如今你外露你的心神,耗費你的精力,靠着樹幹吟詠,憑依几案閉目假寐。自然授予了你的形體,你卻以「堅」、「白」的詭辯而自鳴得意!』

【莊子內篇】憨山釋德清註: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借惠子之問以結者,因上文發揮天德之全者,乃絕情慾、去人偽,心與天游,乃能充實其天德。故恐世人將謂絕情,則非人類矣,故假惠子以發之。故,乃故有之故,謂本來無情耶)?』莊子曰:『然(莊子直然其問者,蓋約人性本來離情絕欲,故直然之)。』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惠子意謂,世人若無其情,則非人也。此俗人之常見也)?』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道者,性之固有,人之所當行也。人稟此性而為人,乃道與之。貌,即天與之形也。既有此性,豈非人乎)?』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此惠子全不知道理,與常人所見一般,謂既是個人,豈得無情者乎)?』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其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意謂必有情慾,乃可為人,故以無情不得為人為問。莊子以正義答之曰:我所謂無情者,非絕無君親、父子、夫婦之情也。蓋因世人縱情肆欲以求益生,而返傷其生,故我要絕其貪慾之情耳,非是絕無人倫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惠子又以為,人生必欲養其口體,乃可以有其身。此全是常人之識見耳)?』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莊子意謂,人既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矣,苟無以好惡內傷其身,如此則全生養身之至道,又何庸益生為哉)。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槁梧,琴也。乃惠子倚樹據琴,而瞑以辯論也。莊子意謂惠子不能樂其天德,而返外其精神,而倚樹據梧,以逞辯論是非也)。天選之形,子以堅白鳴(謂天選子之形,賦以全德。今乃舍之,而返恣堅白之論以自鴻,失之甚矣)。』

此篇以忘情、絕欲,以全天德,故其德乃充。前已發揮全德之妙,故結以無情非人,以盡絕情、全德之意,所以警俗勵世之意深矣。

 【注釋】

  ①惠子:即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

  ②道: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道』,含義十分複雜,這裡與『天』對應,『天』指事物的自然,『道』可能是指事物的本原,即宇宙萬物的本體。

  ③益:增添。

  ④勞:耗費。

  ⑤據:靠,憑依。槁梧:指用梧桐木做成的几案。瞑(mián):通作『眠』,假寐的意思。

  ⑥天選:自然的授予。

  ⑦堅白:『堅白』論是古代名家的著名言論,它以石為喻,指石之白色與石之堅質都獨立於『石』。莊子對於這一類辯論極不讚賞,斥之為無稽之談。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