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3|回覆: 0

[國學教育心得] 【禮記.學記】詩解1學教不止

[複製鏈接]


【禮記.學記】詩解1學教不止
題文詩:
不學之人,發慮思憲,擬度法式,求善輔自,
足以謏聞,不足動眾;屈下就賢,體近懷遠,
足以動眾,不足化民;君子真情,真情至學,
至學至誠,至誠至精,精誠所至,博識多聞,
通古達今,感天動地,身有善行,示民軌儀,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玉之不琢,不能成器;
人之不學,不知道義.古之王者,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自始至終,傳承經典,至學不止.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學然後知,知己不足,後能自反;教然後知,
知己所困,後能自強.教學相長,惟斅學半,
教人教己,教己至學,至教自教,至學自學.
古之教學,家閭有塾,黨庠術序,國則有學.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考視,離經辨志;
三年考視,敬業樂群;五年考視,博習親師;
七年考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考校,
知類通達,強立不反,謂之大成,大成真情,
化民易俗,近悅遠懷,大學之道,蛾子時術.
正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斅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分段釋解: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鄭玄註: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憲,法也,言發計慮當擬度於法式也。求,謂招來也。謏之言小也。動眾,謂師役之事。○憲音獻。謏,思了反,徐所穆反。聞音問,聲聞。度,大各反。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就,謂躬下之。體,猶親也。○下,戶嫁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所學者,聖人之道在方策。○策,初革反。
  [疏]『發慮』至『學乎』。○正義曰:此一節明雖有餘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學之為重。○『發慮憲』者,發,謂起發。慮,謂謀慮。憲,謂法式也。言有人不學,而起發謀慮,終不動眾,舉動必能擬度於法式,故云『發慮憲』。○『求善良』者,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足以謏聞』者,謏之言小。聞,聲聞也。言不學之人,能有片識謀慮法式,求善以自輔。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聲聞也。○『不足以動眾』者,眾,謂師役也。雖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軍動眾則不能,故云『不足以動眾』也。○『就賢體遠』者,賢,謂德行賢良,屈下從就之。遠,謂才藝廣遠,心意能親愛之也。○『足以動眾』者,以恩被於外,故足以動眾也。『未足以化民』者,雖復恩能動眾,識見猶淺,仁義未備,故未足以化民也。○『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君,謂君於上位。子,謂子愛下民。謂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學不可,故云『其必由學乎』。學則博識多聞,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軌儀,故可以化民成俗也。○注『憲,法也,言發計慮當擬度於法式也。求,謂招來也。謏之言小也。動眾,謂師役之事。○正義曰:『憲,法』,【釋詁】文。『謏之言小也』,言謏音近小,故云『謏之言小也』。云『動眾,謂師役之事』者,動眾以與化民相對,化民事難,動眾稍易,故知是師役之事。○注『所學者,聖人之道在方策』。○正義曰:鄭恐所學惟小小才藝之事,故云『所學者,聖人之道』。以其化民成俗,非聖人之道不可。云『在方策』者,下篇『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是也。
【今譯】
多思考問題,廣為招求善良之人,這樣做只能使自己小有名 聲,卻還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近賢人,體察疏遠之士的內心,這樣 做能夠感動群眾,卻不足以轉變民心,改變風俗。君子如果想轉變 民心、形成良好的風俗,恐怕一定要從教育入手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鄭玄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謂內則設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大學、庠、序之官。○琢,丁角反,治玉曰琢。太音泰,後『大學』皆同。【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典,經也。言學之不舍業也。兌,當為『說』字之誤也。高宗夢傅說,求而得之,作【說命】三篇,在【尚書】,今亡。○兌,依注作『說』,音悅,下【兌命】放此,舍音舍。兌當,徒外反。
  [疏]『玉不』至『謂乎』。○正義曰:此一節論喻學之為美,故先立學之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者,建國,謂建立其國。君民,謂君長其民。內則設師、保,外則設庠、序以教之,故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者,記者明教學事重,不可暫廢,故引【兌命】以證之。言殷相傅說告高宗云『意恆思念,從始至終,習經典於學也』。○『其此之謂乎』者,言此經所謂教學為先,則【兌命】『念終始典於學也』。○注『典經』至『今亡』。○正義曰:『典,經也』,【釋言】文。言『學不舍業』,即經云『終始思念經典』,是不舍業也。言『高宗夢傅說』者,【書序】云:『高宗夢得說,作【說命】三篇。』高宗,殷王武丁,其德高可尊,故號『高宗』。其事具【尚書】篇,見在。鄭云『今亡』者,鄭不見【古文尚書】故也。
【今譯】
美玉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有用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 會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都把教學放 在最前面。【尚書·兌命】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着學習。』就是這 個意思吧!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斅學半。」其此之謂乎!

 鄭玄註: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旨,美也。○肴,戶交反。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學則睹已行之所短,教則見已道之所未達。○睹,丁古反。行,下孟反,下注『德行』同。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自反,求諸已也。自強,脩業不敢倦。○強,其丈反,又其良反,下注同。長,丁兩反。下注『長稚』、『長者』皆同。【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言學人乃益已之學半。○學學,上胡孝反,下如字。學人,胡孝反。又音教。
  [疏]『雖有』至『謂乎』。○正義曰:此一節明教學相益。○『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者,嘉,善也。旨,美也。雖有嘉美之肴,兼陳列於前,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者,至,謂至極。雖有至極大道,若不學,則不知大道之善。○『是故學然後知不足』者,若不學之時,諸事蕩然,不知已身何長何短。若學,則知已之所短,有不足之處也。○『教然後知困』者,不教之時,謂已諸事皆通。若其教人,則知已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則甚於不足矣。○『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者,凡人皆欲向前相進,既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向身,而求諸已之困,故反學矣。○『知困然後能自強也』者,凡人多有解怠,既知困弊,然後能自強學,其身不復解怠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者,謂教能長益於善。教學之時,然後知已困而乃強之,是教能長學善也。學則道業成就,於教益善,是學能相長也。但此禮本明教之長學。『【兌命】曰:學學半』者,上『學』為教,音教,下『學』者,謂習也,謂學習也。言教人乃是益已學之半也。【說命】所云『其此之謂乎』,言學習不可暫廢,故引【說命】以證之。言恆思念,從始至終,習禮典於學也。
【今注】
①塾:古時以二十五家為閭,同在一巷,巷首有門,門側的堂叫做塾。百 姓都在塾接受教育。②庠:五百家為黨,黨的學校叫庠。③術:通『遂』。 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遂的學校叫序。④中年:隔一年。⑤離經:斷句 讀。辨志:辨別書中的主要意義。⑥樂(lè)群:樂於與人交接。⑦懷:歸 向。⑧蛾:同『蟻』。術:學習。小螞蟻向大螞蟻學習銜泥,終於造成大土 堆。
【今譯】
古時教學,二十五家則有塾,一黨則有庠,一遂則有序,一國則 有學。每年都有入學的人,每隔一年考核其學習情況。入學第一 年結束時,考察他給經文斷句的能力,辨別經文之主旨何在;第三 年考察他是否專心學業、是否樂於和同學相處;第五年考察他是否 廣博學習、親近師長;第七年考察他能否在學術上有自己的見解, 能否選擇有益的人做朋友。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叫做『小成』。第 九年考察他能否觸類旁通、遇事有主見、不為外物所左右。如果能 做到這些,就叫『大成』。這樣才能教化人民、改變風俗,使近處的 人心悅誠服而遠方的人都來歸順。這就是大學教育人的步驟。古 書記載說:『小螞蟻時時向大螞蟻學習銜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吧。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鄭玄註: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遂。黨屬於鄉,遂在遠郊之外。○塾音熟,一音育。術音遂,出注。比年入學,學者每歲來入也。中年考校。中,猶間也。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中,徐丁仲反,注同。間,間側之間,下同。比,毗志反。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也。知類,知事義之比也。強立,臨事不惑也。不反,不違失師道。○樂,五孝反,又音岳,下『不能樂學』同。斷句,丁亂反。別,彼列反。趣,七住反。鄉,許亮反。比,必履反,一音必利反。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懷,來也,安也。○說音悅。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蟲耳,時術蚍蜉之所為,其功乃復成大垤。○蛾,魚起反,注同,本或作蟻。蚍音毗。蜉音孚。【爾雅】云:『蚍蜉,大蟻。』復,扶又反。垤,大結反,【毛詩傳】云:『蟻冢也。』
  [疏]『古之』至『謂乎』。○正義曰:此一節明國家立庠、序上下之殊,並明入學年歲之差。○『古之教』者,謂上代也。○『家有塾』者,此明學之所在。【周禮】:百里之內,二十五家為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謂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恆受教於塾,故云『家有塾』。【白虎通】云:『古之教民者里皆有師,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為里右師,其次為左師,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藝、孝悌、仁義也。』○『黨有庠』者,黨,謂【周禮】五百家也。庠,學名也。於黨中立學,教閭中所升者也。○『術有序』者,術,遂也。【周禮】:萬二千五百家為遂。遂有序,亦學名。於遂中立學,教黨學所升者也。○『國有學』者,國,謂天子所都及諸侯國中也。【周禮】天子立四代學,以教世子及群後之子,及鄉中俊選所升之士也。而尊魯,亦立四代學。餘諸侯於國,但立時王之學,故云『國有學』也。○『比年入學』者,比年,謂每年也,謂年年恆入學也。○『中年考校』者,『中』猶間也。謂每間一歲,鄉遂大夫考校其藝也。○『一年視離經辨志』者,謂學者初入學一年,鄉遂大夫於年終之時,考視其業。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也。辨志,謂辨其志意趣鄉,習學何經矣。○『三年視敬業樂群』者,謂學者入學三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敬業,謂藝業長者,敬而親之。樂群,謂群居,朋友善者,原而樂之。○『五年視博習親師』者,言五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博習,謂廣博學習也。親師,謂親愛其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者,言七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論學,謂學問向成,論說學之是非。取友,謂選擇好人,取之為友。『謂之小成』者,比六年巳前,其業稍成,比九年之學,其業小,故曰『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者,謂九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言知義理事類,通達無疑。強立,謂專強獨立,不有疑滯。『而不反』,謂不違失師教之道,謂之大成。『此大學之道也』者,言如此所論,是大學賢聖之道理,非小學技藝耳。○『【記】曰:蛾子時術之』者,謂舊人之【記】,先有此語,記禮者引舊【記】之言,故云『蛾子時術之』。蟻子小蟲,蚍蜉之子,時時術學銜土之事,而成大垤,猶如學者時時學問,而成大道矣。【記】之所云,其此學問之謂乎?○注『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至『在遠郊之外』。○正義曰:此云『術』,【周禮】作『遂』者,此【記】與『黨』連文,故知『術』當為『遂』,以聲相近而錯誤也。云『古者仕焉而巳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者,『已』猶退也,謂仕年老而退歸者。案【書傳說】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而退老歸其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新谷已入,餘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上老乎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夕亦如之。云『門側之堂謂之塾』者,【爾雅·釋宮】文。引【周禮】者,證黨、遂之異。案【周禮】:六鄉之內,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六遂之內,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今此經六鄉舉『黨』,六遂舉『序』,則餘閭里以上,皆有學可知,故此注云『歸教於閭里』。其比與鄰近,止五家而巳,不必皆有學。云『遂在遠郊之外』者,案【周禮】:遂人,掌野之官,百里之外。故知遂在遠郊之外。鄭注【州長職】云:『序,州黨之學。』則黨學曰『序』。此云『黨有庠』者,鄉學曰『庠』,故【鄉飲酒】之義云:『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注云:『庠,鄉學也。』州黨曰序,此云『黨有庠』者,是鄉之所居黨為鄉學之庠,不別立序。凡六鄉之內,州學以下皆為庠。六遂之內,縣學以下皆為序也。皇氏云『遂學曰庠』,與此文違,其義非也。庾氏云『黨有庠,謂夏殷禮,非周法』,義或然也。○注『中猶間也。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正義曰:間年,謂下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之類是也。云『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計學者入學多少之間歲,非是鄉遂大夫間歲三年入學也。云『【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者,鄭引【周禮】『三年大比考校』,則此中年考校,非【周禮】也。故【周禮·鄉大夫職】云:『三年大比,而興賢者能者。』皇氏云『此中年考校亦周法』,非也。皇氏又以此『中年考校』,謂鄉遂學也,下文云『一年視離經辨志』以下,皆謂國學,亦非也。但應入大學者,自國家考校之耳。其未入大學者,鄉遂大夫考校也。○注『蛾,蚍蜉也。蚍蜉之子』。按【釋蟲】云:『蚍蜉,大蟻。小者蟻。』是蟻為蚍蜉大者,又云『蟻子』,故云『蚍蜉之子』也。
【今注】
①塾:古時以二十五家為閭,同在一巷,巷首有門,門側的堂叫做塾。百 姓都在塾接受教育。②庠:五百家為黨,黨的學校叫庠。③術:通『遂』。 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遂的學校叫序。④中年:隔一年。⑤離經:斷句 讀。辨志:辨別書中的主要意義。⑥樂(lè)群:樂於與人交接。⑦懷:歸 向。⑧蛾:同『蟻』。術:學習。小螞蟻向大螞蟻學習銜泥,終於造成大土 堆。
【今譯】
古時教學,二十五家則有塾,一黨則有庠,一遂則有序,一國則 有學。每年都有入學的人,每隔一年考核其學習情況。入學第一 年結束時,考察他給經文斷句的能力,辨別經文之主旨何在;第三 年考察他是否專心學業、是否樂於和同學相處;第五年考察他是否 廣博學習、親近師長;第七年考察他能否在學術上有自己的見解, 能否選擇有益的人做朋友。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叫做『小成』。第 九年考察他能否觸類旁通、遇事有主見、不為外物所左右。如果能 做到這些,就叫『大成』。這樣才能教化人民、改變風俗,使近處的 人心悅誠服而遠方的人都來歸順。這就是大學教育人的步驟。古 書記載說:『小螞蟻時時向大螞蟻學習銜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吧。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