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9|回覆: 0

[國學教育心得] 【禮記.學記】詩解5師教真情

[複製連結]
【禮記.學記】詩解5師教真情
題文詩:
善學之人,師逸功倍,從而庸之;不善學者,
師勤功半,從而怨之.善問之人,如攻堅木,
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久自通,相脫以解;
善待問者,答如撞鐘,叩小小鳴,叩大大鳴,
待其從容,從容不迫,應答如流,有大就大,
有小就小,無相錯亂,抑揚頓挫,後盡其聲;
進學之道,問答自然.記問之學,不足為師,
必聽問語,因問以答,力不能問,然後語之,
語之不知,舍之後語.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小馬,車在馬前.
至學簡始,始於模仿.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同類相比,事學易成.鼓非五聲,弗得鼓聲,
五聲不和;清水無色,弗得水潤,五色不章;
學非為官,五官不學,不得為治;師非五服,
弗得師教,五服不親.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此四者,可以志學.
三王祭川,先河後海,河源海尾,報本返始,
不忘根本,學然後聖,學為聖本,謂之務本.
全文: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分段註解: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鄭玄註: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從,隨也。庸,功也。功之,受其道,有功於巳。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言先易後難,以漸入。○說音悅。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從,讀如『富父舂戈』之舂。舂容,謂重撞擊也,始者一聲而已。學者既開其端意,進而復問,乃極說之,如撞鐘之成聲矣。從,或為松。○撞,丈江反。叩音口。從,依注讀為舂,式容反。父音甫。重,直用反。復,扶又反。此皆進學之道也。此皆善問善答也。
[疏]『善學』至『道也』。○正義曰:此一節明善學及善問,並善答不善答之事。○『善學者師逸而功倍』者,受者聰明易入,是為學之善,故師體逸豫,而弟子所解又倍於他人也。○『又從而庸之』者,庸亦功也。所得既倍於他人,故恆言我師特加功於我者,是『從而功之』也。○『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者,此明劣者也。巳既暗鈍,故師體勤苦,而功裁半於他人也。○『又從而怨之』者,已既暗鈍,而不自責已不明,乃反怨於師,獨不盡意於我也。○『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者,此明能問者。問,謂論難也。攻,治也。言善問之人,如匠善攻治堅木,先斫治其濡易之處,然後斫其節目。其所問師之時,亦先問其易,後問其難也。○『及其久也,相說以解』者,言問者順理,答者分明,故及其經久,師徒共相愛說,以解義理。○『不善問者反此』者,若暗劣不解問之人,則與能問者意反也。謂先問其難,心且不解,則答問之人,不相喜說,義又不通也,故云『反此』矣。○『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者,向明問,此明答也。以為設喻譬,善能答問難者,如鍾之應撞,撞小則小鳴應之,撞大則大鳴應之。能答問者,亦隨彼所問事之大小而答之。○『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者,又以鍾為喻也。○『不善答問者反此』者,謂不善答他所問,則反此。上來之事,或問小而答大,或問大而答小,或暫問而說盡,此皆無益於所問,故云『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者,言上善問善答,此皆進益學者之道也。○注『從謂』至『之舂』。○正義曰:舂,謂擊也。以為聲之從容,言鍾之為體,以待其擊。每一舂而為一容,然後盡其聲。言善答者,亦待其一問然後一答,乃後盡說義理也。按【左傳】文十一年冬,叔孫得臣敗狄於咸,獲長狄僑如,富父終甥以戈扌春長狄喉而殺之,是也。
【今注】
①庸:功。②節目:樹幹與樹枝之間的節疤。③說:通『脫』。
【今譯】
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輕鬆而教學效果卻雙倍,並且把功勞歸 於老師;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辛勤而教學效果卻只有一半,並 且還怨恨老師。善於提問題的人,就像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 的地方開始,而把較硬的節疤留在後面,時間一久,那些節疤也就 脫落分解了;不善於提問的人則與此相反。善於回答人家問題的 人就像撞鐘一樣,輕輕地敲打,鐘聲就小;用力敲打,鐘聲就大。打 鐘的人一定要從容不迫有間歇,然後鐘聲才會餘音悠揚。不善答 問的人則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鄭玄註: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說,至講時為學者論之。此或時師不心解,或學者所未能問。○難,乃旦反。必也其聽語乎。必待其問乃說之。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舍之須後。○語,魚據反,下同。舍音舍,又如字,下注同。
  [疏]『記問之』至『舍之可也』。○正義曰:此一節論教者不可為記問之學。又教人之時,不善教學者,謂心未解其義,而但逆記他人雜問,而謂之解。至臨時為人解說,則先述其所記而示人,以其不解,無益學者,故云『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者,聽語,謂聽其問者之語。既不可記問,遂說教人之時,必待學者之問,聽受其所問之語,然後依問為說之也。○『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者,若受業者才力苟不能見問,待憤憤悱悱之間,則師然後乃示語之矣。○『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者,弟子既不能問,因而語之,語之不能知,且舍住,待後別更語之可也。
【今注】
①記問之學:指預先記誦一些辯難、論說性文章,自己實際上沒有什麼心 得和見解。
【今譯】
只會記誦書本而沒有領會,這種人不能做人家的老師。做老 師的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問題加以解答。如果學生不會提問,那老 師應講給他聽;如果講給他聽了他還是不懂,那就暫時不再講了。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鄭玄註:良冶之子,必學為裘。仍見其家錮補穿鑿之器也。補器者,其金柔乃合,有似於為裘。○冶音也。錮音固。穿,字又作{穴身},音川。鑿,在洛反。良弓之子,必學為箕。仍見其家橈角干也。橈角干者,其材宜調,調乃三體相勝,有似於為楊柳之箕。○箕音基,注同。橈,而小反,下同,曲屈也,一音乃孝反。干,古旦反。勝音升,任也,一本作稱,尺證反。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以言仍見則貫,即事易也。○始駕者,一本作『始駕馬者』。貫,古患反,習也。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仍讀先王之道,則為來事不惑。
  [疏]『良冶』至『於學矣』。正義曰:此一節論學者數見數習,其學則善,故三譬之。此為第一譬。良,善也。冶,謂鑄冶也。○裘,謂衣裘也。言積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使之柔合,以補治破器,皆令全好,故其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者,此第二譬,亦世業者。箕,柳箕也。言善為弓之家,使干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業,仍學取柳和軟撓之成箕也。○『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者,此第三譬,明新習者也。始駕者,謂馬子始學駕車之時。反之者,駕馬之法。大馬本駕在車前,今將馬子系隨車後而行,故云『反之,車在馬前』,所以然者,此駒既未曾駕車,若忽駕之,必當驚奔,今以大馬牽車於前,而系駒於後,使此駒日日見車之行,其駒慣習而後駕之,不復驚也。言學者亦須先教小事操縵之屬,然後乃示其業,則道乃易成也。○『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者,結上三事。三事皆須積習,非一日所成,君子察此三事之由,則可有志於學矣。
【今注】
①本段大意:鑄金補器,與綴皮為裘相似,故良冶之子亦能為裘;撓曲角 干為弓,與用柳條作箕相似,故良弓之子亦能為箕;小馬學駕,先在大馬之後。 舉此三事,說明凡事均須長期模仿學習,才能有成。
【今譯】
好的鐵匠的兒子,一定會用零碎的獸皮補綴成裘衣;好的弓匠 的兒子,一定會把柳條彎曲編成畚箕;剛開始學駕車的小馬,一定 要先把它系在車的後面,讓它跟在老馬後面逐步適應。君子觀察 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學習的志向了。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鄭玄註:古之學者,比物醜類。以此相況而為之,丑猶比也。丑或為之計。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當猶主也。五服,斬衰至緦麻之親。○當,丁浪反,主也,下及注皆同。治,直吏反。

  [疏]『古之』至『不親』。○正義曰:此一節論弟子當親師之事,各依文解之。○『比物醜類』者,既明學者仍見舊事,又須以時事相比方也。物,事也。言古之學者,比方其事以醜類,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事學乃易成。既雲古學如斯,則今學豈不然?○『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者。○此經論師道之要,以餘事譬之。此以下四章,皆上比物醜類也。鼓,革也。當,主也。五聲:宮、商、角、征、羽。言鼓之為聲,不宮不商,故言『無當於五聲』,而宮商等之。五聲不得鼓,則無諧和之節,故云『弗得不和』也。所以五聲必鼓者,為俱是聲類也。若奏五聲,必求鼓以和之而巳,即是比類也。○『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者,『水』謂清水也。五色:青、赤、黃、白、黑。章,明也。言清水無色,不在五色之限,無主青黃,而五色畫繢者,不得水則不分明,故云『弗得不章』也。五色是其水之出也,故五色須水,亦其類也。○『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者,本學先王之道也。五官:金、木、水、火、土之官也。夫學為官之理,本求博聞強識,非主於一官,而五官不得學,則不能治,故云『弗得不治』也。故化民成俗,必由學乎!能為師,然後能為君長,故『官』是學之類也。○『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者,師,教之師也。五服:斬衰也,齊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師於弟子,不當五服之一也,而弟子之家,若無師教誨,則五服之情,不相和親也,故云『弗得不親』,是師情有在三年之義,故亦與親為類。
【今注】
①朱熹認為此句當屬上章,且語意未完,可能有闕文。②五聲:宮、商、 角、征、羽。③五色:赤、青、黃、白、黑。④五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 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此處當系泛指政府各部門之官職。⑤五 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喪服,表示親屬關係的遠近親疏。
【今譯】
古代的學者以同類事物相比。鼓的聲音並不相當於五聲中的 哪一聲,但是當樂器演奏時,沒有鼓則五聲就沒有和諧的節奏;水 的顏色並不相當於五色中的哪一色,但是當繪畫的時候,沒有水則 五色就不鮮明;有學問並不等於就可以做官,可是做官的如果沒有 學問就做不好工作;老師並不相當於五服中的哪一種親屬,但是五 服之親如果沒有老師的教誨,則他們之間的感情就不親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鄭玄註: 君子曰:『大德不官,謂君也。大道不器。謂聖人之道,不如器施於一物。大信不約,謂若『胥命於蒲』,無盟約。○約,徐於妙反,沈於略反,注同。大時不齊。或時以生,或時以死。○齊如字。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本立而道生。言以學為本,則其德於民無不化,於俗無不成。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始出一勺,卒成不測。○原,本又作源。委,於偽反,注同。勺,時酌反。
  [疏]『君子』至『務本』。○正義曰:此一節論學為眾事之本。○『君子曰』者,記者引君子之言,故云『君子曰』也。『大德不官』者,大德,謂聖人之德也。官,謂分職在位者。聖人在上,垂拱無為,不治一官,故云『大德不官』也,不官而為諸官之本。○『大道不器』者,大道,亦謂聖人之道也。器,謂物堪用者,夫器各施其用,而聖人之道弘大,無所不施,故云『不器』,不器而為諸器之本也。【論語】云『君子不器』,又云『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是也。○『大信不約』者,大信,謂聖人之信也。約,謂期要也。大信,不言而信。孔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不言而信,是大信也。大信本不為細言約誓,故云『不約』也,不約而為諸約之本也。『大時不齊』者,大時,謂天時也。齊,謂一時同也。天生殺不共在一時,猶春夏華卉自生,薺麥自死,秋冬草木自死,而薺麥自生,故云『不齊』也,不齊為諸齊之本也。○『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者,結之也。若能察此在上四者之事,則人當志學為本也。庾云:『四者,謂不官為群官之本,不器為群器之本,不約為群約之本,不齊為群齊之本。言四者莫不有本,人亦以學為本也。』○『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者,言三王祭百川之時,皆先祭河而後祭海也。或先祭其源,或後祭其委,河為海本,源為委本,皆曰川也,故總云『三王之祭川』。源、委,謂河海之外,諸大川也。○『此之謂務本』者,先祭本,是務重其本也。本小而後至大,是小為大本。先學然後至聖,是學為聖本也。○注『謂若』至『盟約』。○正義曰:案桓公三年夏,齊侯、衛侯胥命於蒲。左氏云:『不盟也。』杜云:『不歃血也。』案彼直以言語相告命,非大信之事,引之者,取其不盟之一邊,而與此不約相當,故引證。○注『源泉』至『不測』。○正義曰:皇氏以為河海之外,源之與委』也,今依用焉。或解云:『源則河也,委則海也。』申明先河而後海,義亦通矣。云『始出一勺,卒成不測』者,【中庸】篇云:『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鮫龍生焉。』是其始一勺也,後至不測也。猶言學初為積漸,後成聖賢也。
【今注】
①原脫『曰』字,據孔穎達疏補。②本:【十三經註疏】作『學』,據孔穎達 疏改。
【今譯】
君子說:『具有偉大德行的聖人,並不專門擔任某一種官職;作 為宇宙萬物的大道,並不局限於一種事物;最大的誠信不需要訂立 盟約;天之四時雖不相同,卻運轉不停,是最準確的守時。』一個人 明白了這四種情況,就有志於學之本了。夏、商、周三代天子在祭 川的時候,都是先祭河,後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海的源頭,海是河的 末尾。這就叫務本。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